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紅翅鳳頭鵑

鎖定
紅翅鳳頭鵑(學名:Clamator coromandus):體長約38釐米,頂冠及鳳頭黑色,具顯眼的直立鳳頭,背及尾黑色而帶藍色光澤,翅慄紅色,喉及胸橙褐色,頸圈白色,腹部近白。虹膜淡紅褐色。嘴黑色,下嘴基部近淡土黃色,嘴角肉紅色,腳鉛褐色。幼鳥上體褐色,具棕色端緣,下體白色。
一般棲息於林木較多但開闊的山坡、山腳或平原。繁殖於印度、中國南部及東南亞,遷徙至菲律賓及印度尼西亞。在中國台灣為迷鳥。4月初開始遷來,8月末開始遷走。種羣數量較普遍,在森林保護中意義甚大。
外文名
Red-winged Crested Cuckoo
別    名
冠郭公
紅翅鳳頭郭公
中文學名
紅翅鳳頭鵑
拉丁學名
Clamator coromand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鵑形目
杜鵑科
鳳頭鵑屬
紅翅鳳頭鵑
亞    種
無亞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1766年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紅翅鳳頭鵑形態特徵

紅翅鳳頭鵑
紅翅鳳頭鵑(22張)
紅翅鳳頭鵑嘴側扁,嘴峯彎度較大。頭上有長的黑色羽冠。頭頂、頭側及枕部也為黑色而具藍色光澤。後頸白色,形成一個半領環;背、肩,及翼上覆羽,最內側次級飛羽黑色而具金屬綠色光彩。腰和尾黑色,具深藍色光澤。尾長,凸尾,中央尾羽均具窄的白色端斑。兩翅栗色。飛羽尖端蒼綠色。頦、喉和上胸淡紅褐色;下胸和腹白色,跗蹠基部被羽。覆腿羽灰色。尾下覆羽黑色,腋羽淡棕色,翼下覆羽淡紅褐色。 [2] 
幼鳥上體褐色,具棕色端緣,下體白色。
虹膜淡紅色。嘴黑色,下嘴基部近淡土黃色,嘴角肉紅色,腳鉛褐色。 [2] 
大小量度:體重雄性76-114克,雌性67-110克,體長雄性355-415毫米,雌性352-418毫米;嘴峯雄性25-27毫米,雌性23-25毫米,翅雄性154-161毫米,雌性148-156毫米,尾雄性220-240毫米,雌性164-222毫米,跗蹠雄性26-27毫米,雌性25-27毫米。 [2] 

紅翅鳳頭鵑棲身環境

紅翅鳳頭鵑主要棲息於低山丘陵山麓平原等開闊地帶的疏林和灌木林中。也見活動於園林和宅旁樹上。 [2] 

紅翅鳳頭鵑生活習性

紅翅鳳頭鵑多單獨或成對活動。常活躍於高而暴露的樹枝間,不似一般杜鵑那樣喜歡藏匿於濃密的枝葉叢中。飛行快速,但不持久。鳴聲清脆,似“ku—kuk— ku”聲,不斷呈三或二聲之反覆鳴叫。主要以
白蟻、毛蟲、甲蟲等昆蟲為食。偶爾也吃植物果實。 [2] 

紅翅鳳頭鵑分佈範圍

原產地:孟加拉國、不丹、文萊達魯薩蘭國、柬埔寨、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菲律賓、新加坡、斯里蘭卡、泰國、越南。 [3] 
旅鳥:日本、帕勞。 [3] 
中國見於東南沿海和長江流域等省區。東自江蘇徐州,西至甘肅武山,往南經四川、貴州、雲南等整個東南部地區,包括海南島和台灣均見有分佈。 [2] 
紅翅鳳頭鵑分佈圖 紅翅鳳頭鵑分佈圖

紅翅鳳頭鵑繁殖方式

紅翅鳳頭鵑的繁殖期為5-7月。4月即見有求偶活動。求偶時雄鳥尾羽略張開,兩翅也半張開向兩側聳起,圍繞雌鳥碎步追逐。但它們不自已營巢,通常將卵產於畫眉黑臉噪鶥鵲鴝巢中。卵的顏色為藍色,近圓形,大小為25-30×20-24毫米。 [2] 

紅翅鳳頭鵑保護現狀

紅翅鳳頭鵑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無危(LC)。 [3] 

紅翅鳳頭鵑種羣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3] 

紅翅鳳頭鵑相關報導

2012年9月11日,觀鳥愛好者湯太平在中國上海濱江森林公園裏看見不尋常的一幕,一隻畫眉正在給一隻杜鵑餵食。經有關人員鑑定,這隻杜鵑為紅翅鳳頭鵑,為上海比較罕見的夏候鳥,此次拍攝到小紅翅鳳頭鵑是首次記錄到紅翅鳳頭鵑繁殖。據悉,紅翅鳳頭鵑有寄生行為,常把鳥蛋產在其他鳥的巢穴中,讓其他鳥將小杜鵑養大,親鳥則撒手不再管任何養育之事。
畫眉給紅翅鳳頭鵑餵食(湯太平攝影) 畫眉給紅翅鳳頭鵑餵食(湯太平攝影)
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工作人員介紹,紅翅鳳頭鵑一直來的日常監測和觀鳥活動中很少被記錄到,平均每年僅有1-2次記錄,通常在春秋遷徙季節被發現,該次記錄為首次確認紅翅鳳頭鵑在上海有繁殖。 [4] 
2022年8月,青海省林草局公佈,青海新鳥種與稀有罕見鳥種計8目9科13屬16種。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