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紅翅藪鶥

鎖定
紅翅藪鶥(學名:Liocichla ripponi [7]  )是噪眉科、藪鶥屬中型鳥類,體長21-24釐米。頭頂灰褐色,頭側和頸側赤紅色,上體橄欖褐色,翅上具紅色塊斑,尾具紅色或橙黃色塊斑,下體灰色沾褐。虹膜褐色或紅色,嘴黑色,腳暗褐色或淡灰褐色。 [1] 
紅翅藪鶥主要棲息於海拔1000-2500米的常綠闊葉林和次生林中,也出入於林緣疏林和灌叢,冬季也常下到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腳地帶活動和覓食。常成對或成3-5只的小羣活動,有時亦單獨活動。多活動在林下稠密的灌叢或竹叢間,也常到林下地上落葉層中覓食,很少上到高的喬木上。主要以鞘翅目、鱗翅目、膜翅目、甲蟲、螞蟻、蜻蜓卵等昆蟲、昆蟲幼蟲和蟲卵為食,也吃植物果實、種子和草子。分佈於中國、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國等東喜馬拉雅山地區以及印度(阿薩姆、錫金)、緬甸。
(概述圖參考來源: [2] 
中文名
紅翅藪鶥
拉丁學名
Liocichla ripponi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雀形目
噪眉科
藪鶥屬
紅翅藪鶥
亞    種
2個 [3] 
命名者及年代
Gould,1837
保護級別
無危(LC) IUCN標準
外文名
Scarlet-faced Liocichla [7] 

紅翅藪鶥形態特徵

紅翅藪鶥
紅翅藪鶥(41張)
雌雄羽色相似。上體橄欖褐色或頭頂灰褐色,上體橄欖褐色,眼先、頰、耳羽、頭側、頸側深紅色,眉紋黑色或紅色。兩翅覆羽同背,初級飛羽黑褐色,外翈基部赤紅色,端部轉為橙黃色;次級飛羽與初級相似,但外翈基部橄欖褐色,中段邊緣淡灰色,端部邊緣赤紅色,末端淡白色;尾黑色,基部橄欖褐色具不甚清晰的淡黑色橫斑和橙紅色或赭色端斑,且愈往外側尾羽端斑愈寬。頦淡紅色,喉、胸深灰色而微綴黃褐色或為棕橄欖褐色,腹和兩脅灰色沾褐或沾橄欖色。尾下覆羽基部黑色具紅色端斑。 [1] 
虹膜褐色或紅色,嘴黑色,腳暗褐色或淡灰褐色。 [1] 
大小度量
性別
體重
體長
嘴峯
跗蹠
雄性
42-58克
205-247毫米
15-19毫米
79-93毫米
99-112毫米
32-39毫米
雌性
42-54克
205-235毫米
16-20毫米
80-92毫米
91-116毫米
33-35毫米 [1] 

紅翅藪鶥棲息環境

紅翅藪鶥主要棲息於海拔1000-2500米的常綠闊葉林次生林中,也出入於林緣疏林和灌叢,冬季也常下到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腳地帶活動和覓食。 [1] 

紅翅藪鶥生活習性

棲息於中低海拔山地的常綠闊葉林中,也見於次生林、人工林以及林緣灌叢,單獨或成小羣活動,覓食於植被中下層,鳴聲婉轉。 [7] 
行為:留鳥。常成對或成3-5只的小羣活動,有時亦單獨活動。多活動在林下稠密的灌叢或竹叢間,也常到林下地上落葉層中覓食,很少上到高的喬木上。鳴聲響亮甜潤、富有變化,多為四聲一度的哨音。 [1] 
食性:主要以鞘翅目、鱗翅目、膜翅目、甲蟲、螞蟻、蜻蜓卵等昆蟲、昆蟲幼蟲和蟲卵為食,也吃植物果實、種子和草子。 [1] 

紅翅藪鶥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國等東喜馬拉雅山地區以及印度(阿薩姆、錫金)、緬甸。在中國分佈於雲南西北部貢山、西部盈江、潞西、龍陵、耿馬、滄源、永德、瀾滄、景東、易武、南部綠春、蒙自等地。 [1]  [4] 
紅翅藪鶥分佈圖 紅翅藪鶥分佈圖

紅翅藪鶥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通常營巢於茂密而潮濕的常綠闊葉林中,巢多築於林下灌木或幼樹上,距地高0.8-1.2米。巢呈杯狀,主要由草、葉、根、苔蘚等材料構成。內墊有苔蘚。每窩產卵2-3枚,偶爾4枚,卵藍色、被有暗紅色和紅黑色斑點和斑紋,卵的大小為25.8毫米×18.5毫米。 [1] 

紅翅藪鶥亞種分化

2亞種
中文名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分佈範圍
Liocichla phoenicea bakeri
Hartert,1908
分佈於中國、印度阿薩姆南部和緬甸西北部。在中國分佈於雲南西北部貢山、西部盈江。
紅翅藪鶥指名亞種
Liocichla phoenicea phoenicea
Gould,1837
分佈於中國、尼泊爾、錫金、不丹、孟加拉國北部和印度東北部阿薩。 [1]  [3]  [5] 

紅翅藪鶥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4]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