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紅翅旋壁雀

鎖定
紅翅旋壁雀(學名:Tichodroma muraria):體重15-23克,體長120-178毫米。是一種體型略小的鳥類。尾短而嘴長,翼具醒目的緋紅色斑紋。飛羽黑色,外側尾羽羽端白色顯著,初級飛羽兩排白色點斑飛行時成帶狀。繁殖期雄鳥臉及喉黑色,雌鳥黑色較少。非繁殖期成鳥喉偏白,頭頂及臉頰沾褐。虹膜深褐色,嘴腳黑色。
多生活於非樹棲高山型、棲息在懸崖和陡坡壁上以及或棲於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帶中的山坡壁上。常在巖崖峭壁上攀爬,兩翼輕展顯露紅色翼斑。冬季下至較低海拔,甚至於建築物上取食,被稱為“懸崖上的蝴蝶鳥”。分佈於歐洲、西南亞地區以及中國的新疆、西藏、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四川、東北、河北、北京、河南、陝西、湖北、江西、安徽、江蘇、雲南、福建、廣東等地。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紅翅旋壁雀
拉丁學名
Tichodroma muraria
別    名
爬樹鳥
石花兒
爬巖樹
外文名
Wallcreeper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雀形目
旋壁雀科
旋壁雀屬
紅翅旋壁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2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66
保護級別
無危(LC) IUCN標準 [3] 

紅翅旋壁雀形態特徵

紅翅旋壁雀
紅翅旋壁雀(10張)
紅翅旋壁雀雌雄羽色相似,但冬夏羽色略有不同。雄鳥冬羽、額、頭頂至後枕灰色沾棕,背、肩灰色,腰和尾下覆羽深灰色,尾羽基部沾粉紅色,中央尾羽黑色而具灰褐色端斑,外側尾羽亦為黑色,內翈具白色次端斑,白色次端斑由內向外逐漸擴大,到最外側一對尾羽外翈朝先端的一半幾純白色。翅上小覆羽、中覆羽胭紅色,初級覆羽和外側大覆羽外翈亦為胭紅色,內翈黑褐色,內側大覆羽黑褐色,飛羽黑色,羽端微白,除最外側3枚初級飛羽外,其餘各羽外翈基部紅色,第二枚至五枚初級飛羽內翈具兩個白色圓斑,第六枚具一個圓形白斑。眼周微白,眼先黑灰色。頦、喉白色,其餘下體深灰色,尾下覆羽先端綴白色。翅下覆羽灰黑沾紅,腋羽紅色。 [4] 
雌鳥額、頭頂和後頸深灰色,背、腰灰色微沾棕黃色,尾上覆羽深灰色。頦、頰、喉黑色,下體灰黑色,其餘與冬羽相似。 [4] 
虹膜褐色或暗褐色,嘴、腳黑色。 [4] 
大小量度:體重♂15-23克,♀16-23克;體長♂120-178毫米,♀133-177毫米;嘴峯♂19-28毫米,♀22-29毫米;翅♂95-106毫米,♀96-107毫米;尾♂53-67毫米,♀54-64毫米;跗蹠♂21-24.5毫米,♀22-26毫米。(注:♂雄性;♀雌性) [4] 

紅翅旋壁雀棲息環境

紅翅旋壁雀是一種非樹棲的高山山地鳥類。主要棲息於高山懸崖峭壁和陡坡上,也見於平原山地,如中國北京西山和華北平原山地、最高見於喜馬拉雅山,也見於林區多岩石的懸崖峭壁上以及公路兩側與河流沿岸山坡巖壁上,甚至大中國青海一些沖刷切割嚴重、深邃的壑谷中,也見有紅翅旋壁雀的活動。在高海拔山區,季節性的垂直遷移現象明顯,冬季多遷到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和低山地帶,有時甚至出現在高大樓房的牆壁上。 [4] 

紅翅旋壁雀生活習性

主要為留鳥,部分做季節性的遊蕩和垂直遷移。除繁殖期成對外,多單獨活動。常沿巖壁做短距離飛行,兩翅扇動緩慢,飛行呈波浪式前進,沿着巖壁活動和覓食,也能在巖壁上攀緣,啄食巖壁縫隙中的昆蟲。覓食時常展開兩翅,身體緊貼於巖壁,然後將細長而下曲的嘴伸進巖壁縫隙中取食昆蟲。並不時的扇動兩翅,以維持身體平衡。 [4] 
主要以甲蟲、金龜子、蛾、蚊、白蟻、石跳蟲、蝗蟲、黑螞蟻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等昆蟲和昆蟲的幼蟲為食等,也吃少量蜘蛛和其他無脊椎動物。 [4] 
叫聲尖細的管笛音及哨音,不似鳾科的叫聲沙啞。鳴聲為一連串多變而重複的高哨音ti-tiu-tree。聲速加快。 [4] 

紅翅旋壁雀分佈範圍

紅翅旋壁雀世界

原產地:阿富汗、阿爾巴尼亞、安道爾、亞美尼亞、奧地利、阿塞拜疆、不丹、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中國、克羅地亞、塞浦路斯、法國、格魯吉亞、德國、希臘、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黎巴嫩、列支敦士登、馬其頓、蒙古、黑山、尼泊爾、巴基斯坦、波蘭、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中亞區,歐洲區)、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西班牙、瑞士、阿拉伯敍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克蘭、烏茲別克斯坦。 [3] 
遊蕩:阿爾及利亞、比利時、捷克的、直布羅陀、約旦、盧森堡、馬耳他、摩洛哥、荷蘭、葡萄牙、英國。 [3] 

紅翅旋壁雀中國

新疆(阿拉套山、天山、烏什、喀什、阿爾金山)、西藏(札達、普蘭、絨布寺、林周、日布、扎卡曲河谷、類烏齊、昌都地區西南部)、青海(天峻、祁連、瑪沁、希裏溝、治多、曲麻萊、玉樹)、甘肅(天祝、蘭州、榆中、武都、文縣)、寧夏(賀蘭山)、內蒙古(包頭)、四川(石渠、道孚、松潘、理縣、寶興,雅安、樂山) 四川(康定至巴塘、美姑、米易)、東北(西南部)、河北(興隆、小五台)、北京、河南、陝西(眉縣、太白、鎮安)、湖北、江西、安徽、江蘇、雲南(貢山、瀘水、騰衝、大理、昆明、綏江、永善、鹽津)、福建、廣東。 [4] 
紅翅旋壁雀分佈圖 紅翅旋壁雀分佈圖

紅翅旋壁雀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營巢於懸崖峭壁岩石縫隙中。主要由雌鳥營巢,雄鳥協助尋覓巢材。巢由苔蘚、草根、草莖等構成,內墊有獸毛和羽毛。每窩產卵通常4-5枚,卵白色,被有紅褐色斑點,尤以鈍端較多,卵為橢圓形,大小為20-22.2毫米×14.0-16.0毫米,平均21.3毫米×14.9毫米,孵卵由雌雄承擔。 [4] 

紅翅旋壁雀亞種分化

紅翅旋壁雀(2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紅翅旋壁雀指名亞種
Tichodroma muraria muraria
Linnaeus, 1766
2
Tichodroma muraria nepalensis
Bonaparte, 1850
[2] 

紅翅旋壁雀保護現狀

紅翅旋壁雀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8年 ver 3.1——無危(LC)。 [3]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5] 

紅翅旋壁雀種羣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