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紅河

(海河支流潮白河上源白河的支流)

鎖定
紅河,海河支流潮白河上源白河的支流。古稱“陽曲水”,後名龍關河,因該區域遍佈鐵礦,土地多呈紅色。故稱紅河。位於河北省赤城縣西南部,發源於赤城縣龍關鎮西10公里大龍王堂村,由西向東流經龍關鎮、鵰鶚鎮,在鵰鶚鎮隔河寨注入白河。流域面積1152.6平方公里,河道全長55公里,河道比降10‰。 [13] 
原紅河上游水量充沛,龍關城西南建有三道河水庫,從1970年代起逐漸斷流。後由於乾旱和過度的工業用水,1990年代起中游也開始斷流。至2010年代中,從鵰鶚鎮康莊村大水泉起方有徑流出現,至東興堡村有東山嘴泉水匯入。 [4]  下游開發有隔河寨三級電站,位於紅河下游的鵰鶚鎮。 [10] 
中文名
紅河
別    名
陽樂河、陽曲水、龍關河
所屬水系
海河支流潮白河上源白河的支流
地理位置
河北省赤城縣西南部
流經地區
河北省赤城縣龍關鎮、鵰鶚鎮
發源地
河北省赤城縣龍關鎮大龍王堂
主要支流
北棚子河、炮梁河、田家窯河、東山廟河、鵰鶚溝河
河    長
55 km
流域面積
1152.6 km²
平均流量
2.19 m³/s
河口位置
河北省赤城縣鵰鶚鎮隔河寨

紅河幹流概況

紅河河道走向

紅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紅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紅河位於赤城縣西南部,發源於赤城縣龍關鎮西10公里大龍王堂村,幹流由西向東流經龍關鎮、鵰鶚鎮,在隔河寨注入白河。流域面積1152.6平方公里,赤城縣境內流域面積1124.1平方公里。河道全長55公里(一説47公里,流域面積1197平方公里 [1]  ;一説60公里,流域面積1299.5平方公里 [4]  ;一説47公里,流域面積1124.1平方公里 [12]  ),河道比降10‰, [13]  上游兩岸較寬闊,現為時令河6中游河道較窄,明流不斷,下游水量較多。 [12] 
紅河發源地大龍王堂 紅河發源地大龍王堂
紅河龍關鎮三岔口段 紅河龍關鎮三岔口段
紅河龍關鎮三岔口段 紅河龍關鎮三岔口段
紅河鵰鶚鎮一段 紅河鵰鶚鎮一段
紅河於鵰鶚鎮隔河寨注入白河 紅河於鵰鶚鎮隔河寨注入白河

紅河河道特徵

龍關鎮大龍王堂至三岔口段,長度25公里,主槽不明顯,橫斷為複式斷面,河道較窄,局部有村莊佈置在河道兩岸,河道兩側沒有防洪堤防,現狀河道處於乾涸狀態。
龍關鎮三岔口至水碾堡河匯入口段,長10公里,河槽蜿蜒曲折,橫斷面為複式斷面,植被覆蓋度較高,為季節性河流,該河段自鐵路橋(炮梁溝匯入口)至高速出口段在《密雲水庫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養區橫向生態補償資金項目赤城縣白河及其支流河道綜合整治工程(2018年)》工程項目中完成治理,該河段現有堤防,左岸1.39公里,右岸1.55公里。
水碾堡河匯入口至小鵰鶚河匯入口段,長度5公里,河槽蜿蜒曲折,橫斷面為複式斷面,河道兩側沒有防洪堤防,局部房屋距河道較近,現狀主槽有徑流,植被覆蓋度較高。
小鵰鶚河匯入口至入白河口段,長度15公里,河槽蜿蜒曲折,橫斷面為複式斷面,河道兩側沒有防洪堤防。 [13] 

紅河水文特徵

據《赤城縣水利志》,紅河龍關站,高程差:240米,平均徑流深50毫米,集水面積183.1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0.29立方米/秒,理論水能藴藏量68千瓦。三岔口站,高程差:80米,平均徑流深60毫米,集水面積236.1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0.66立方米/秒,理論水能藴藏量518千瓦。鵰鶚站,高程差:146米,平均徑流深58毫米,集水面積647.0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1.85立方米/秒,理論水能藴藏量2650千瓦。隔河寨站,高程差:101米,平均徑流深68毫米,集水面積155.6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2.19立方米/秒,理論水能藴藏量2170千瓦。 [11] 
原紅河上游水量充沛,龍關城西南建有二道河水庫,從1970年代起逐漸斷流。後由於乾旱和過度的工業用水,1990年代起中游也開始斷流。至2010年代中,從鵰鶚鎮康莊村大水泉起方有徑流出現,至東興堡村有東山嘴泉水匯入。 [4] 

紅河主要支流

紅河徑流

紅河,沿河主要有北棚子河、炮梁河、田家窯河、東山廟河、鵰鶚溝河等5條支流。 [4] 
北柵子河,在龍關北溝,源自長城下的西青羊溝,因流經北柵子村而得名。向南至龍關城東南匯入紅河,全長13公里,流域面積92.39平方公里,分佈有龍關鎮的10個行政村,為季節河。 [4] 
炮梁河,源自炮梁鄉磚樓村,因流經炮梁而得名。大致西北—東南流向,至龍關鎮三岔口村東匯入紅河。全長25公里,流域面積158.34平方公里,分佈有炮梁全鄉的23村。原為常年河,主要源頭有磚樓、三盤、西水溝、北溝、東水溝等。1980年代逐漸斷流,現為季節河。 [4] 
田家窯河,又名二道川河。源自大海陀鄉劉家窯村,沿“二道川”向東流入鵰鶚境,至下虎村西南匯入紅河。全長36公里,境內流域面積215.02平方公里,分佈有田家窯全鎮的24村,大海陀鄉的南楊家窯、劉家窯2村,鵰鶚鎮水碾堡1村。下游有間斷徑流,為季節河。 [4] 
東山廟河,古稱“陽樂水”。分佈於紅河地區的第“三道川”、東西走向的河川及上鬥營、高棚子、大海陀三條支流,構成“一川三河”的地貌。從前水量較大,現已變為季節河,僅部分支流上有間斷徑流。在鵰鶚匯入紅河,全長32公里,境內流域面積316.6平方公里,分佈有大海陀鄉30村,鵰鶚鎮3村。 [4] 
鵰鶚溝河,位於鵰鶚溝內,流域面積62.36平方公里,分佈有鵰鶚鎮屯軍堡、張四溝、李家溝、周家溝、大倉、灰窯、王良堡等7個行政村。全長15公里,由北向南匯人紅河,為季節河。 [4] 

紅河泉源

大龍王堂泉,原為紅河源頭。據《龍關縣誌》載,此泉“又名娘子山泉,位於龍關鎮娘子山下大龍王堂村。泉自樹根湧出,冬夏不竭,勢如飛瀑,開如噴玉。明朝正統14年(1449)涸竭,後湧出如舊。”泉水匯入“龍池”,池旁曾建有龍泉寺。該泉已於近年乾涸。 [4] 
娘娘縫泉,位於大海陀村西的山嘴處,泉原在懸崖上,離地丈許,自巖縫中噴出,水量充溢,冬夏不竭。後有好事者想擴充水量,以炸藥炸之,半崖噴泉不再,泉水改從懸崖下湧出,即成今日之狀。民間傳説,此泉為水母娘娘在此擠奶汁而成。產婦喝了此泉水熬的粥能催奶,孩子們常喝長得健壯,老人們常喝延年益壽。 [3] 
大水泉,位於鵰鶚鎮康莊村南“一里多地”,平川濕地處有湧泉,稱大水泉。現紅河自此起始有常年徑流。 [3] 
東山嘴泉,位於鵰鶚鎮東興堡村,在村東“裏許”,有南山嘴突入河川,山根有羣泉源注人紅河,稱東山嘴泉。現此處有養魚池。 [3] 
龍坑,此泉位於鵰鶚鎮前狐山村,在村前的孤山東側有泉,稱龍坑。1970年代在此建蓄水池,蓄水量達5000立方米,有效澆地10餘公頃。此泉注人石頭堡河後,向北匯入紅河,為紅河的水源地之一。近年水量漸小。 [3] 
黑龍潭,源於海陀山北麓。位於鵰鶚鎮石頭堡村西南5公里處。《龍關縣誌》載,“海陀山,形勢嵯峨.幽棧險阻,林木森森,花果累累,儼若世外桃園。巔之西峯下有熙龍寺,廟貌森嚴。東南崗密之下有黑龍潭,闊丈餘,水褐色,深不可測:由水源經聳巒飛瀑注入潭中,浪翻水湧,情可怖人,誠勝境也。”是為“海陀飛澡”:海陀多勝狀,瀑布匯為潭。源遠龍長在,淵深水自湛。海陀山上溪流淙淙,幹百年來滴水穿石,飛瀑之下潭水幽深。“俗傳有黑龍居其中,歲早禱雨輒應”而得名。在黑龍潭北側的山崖上,有明景泰七年(1456)祈雨者之石刻;巍巍雲峯,仙境神能。飛瀑千尺,其若洪鐘。抗戰時期,這裏曾設有八路軍的戰地醫院,現為海陀山景區的主要景點之一。 [3] 

紅河治理開發

紅河防洪

紅河沿岸築堤9.5公里,完成砌石11400立方米,土沙方12800立方米,護村15個,19272口人,護地50473畝,主要有3段:鵰鶚鄉上虎村至下虎村,沿河北岸築壩3公里,壩高1.5米,險段漿砌石,其餘幹砌石。大海陀鄉官莊子至東山廟,設計河道寬40米,壩高1.5米。築幹砌石壩壩6.5公里。東山廟至冰雕鶚,人工疏通河道4公里,因採石困難,沿河築土壩,同時在河道南岸平整開墾灘地2600畝。 [9] 
i978年,民兵團再次精簡整編為760人,重點治理大海陀公社的行子鋪地區,當年完成平整河灘地2328畝,打地埂41592米,開洪水渠5條,長2600米,支渠16條,長32000米,修田間公路1100米,疏通河道3740米,沿河築石壩571米,修建築物11座,用石料4100立方米,用人工18.154萬個,共完成土石方工程量30.8萬立方米,初步改變了這一帶荒灘面貌。 [8] 

紅河蓄水

三道河水庫。位於紅河上游龍關鎮西2公里處的朱家營村,是一座小(一)型水庫,總庫容224萬立方米,其中興利庫容82萬立方米,防洪庫容140萬立方米。大壩為均質土壩,迎水坡用碎磚、塊石護坡,坡度為1:3.1:2.5,背水坡採用人工種草護坡,壩頂長720米,壩底長420米,壩頂寬3~4米,壩底寬53米,高1.1米。輸水洞型為無壓拱涵、斜拉式閘門,閘門直徑為0.7米,鋼絲繩人工絞磨起閉,最大泄水量3立方米/秒,溢洪道寬40米,大壩北側堰口處用漿砌塊石襯砌。控制流域面積40.3平方公里。 [2] 
1958年3月開工建設,次年竣工。1980年代水庫上游來水量減少,到1980年代末已無明流入庫,且興利庫存容已基本淤積,失去調洪、興利作用。 [5] 
1980~1981年,對水庫大壩溢洪道進行加固,投資7.2萬元,用工7428個,完成工程量54272立方米,防洪標準由50年一遇提高到500年一遇,可灌溉面積4000畝。 [2] 

紅河灌溉

民國1年(公元1912年),龍關鎮農民在南門外引紅河水建成南水渠,於渠長約500米,灌溉面積l00畝。鵰鶚村農民在村東建成,民生渠,於渠長約200米,引紅河水灌溉面積40畝,在村西又建成水磨渠,長約90米,灌田60畝. [7] 
裕民渠(裕民灌區),渠首位於龍關鎮西1.5公里,引用三道河水庫水源,設計乾渠全長7400米,引水流量4米3/秒,灌溉面積1.2萬畝,受益範圍有龍關城的4個街和八里莊共5個村。1958年104開始施工,乾渠穿越公路2處,幹沙河7處,施工難度較大·到1969年,完成乾渠長6公里,支渠I3條長7公里,斗渠8條長8公里,配套涵洞、渡槽、公路橋、進水閘等建築物29座,並完成土地平整、打埂4000畝。建設中累計支出國家投資12.5萬元,鄉、村和羣眾自籌資金2.2萬元,用工12.3萬個。由於乾渠距渠首4500米的盤道溝渡槽工程量大,沒有進行施工,加上支渠以下田間工程沒有全部配套,有效灌溉面積僅能受益2000畝。1970年以後,連年乾旱,水庫進水量減少,受益面積下降到500畝,1982年報請地區水利局批准降為小型渠道。 [2]  [6] 

紅河發電

隔河寨電站 隔河寨電站
隔河寨電站,位於紅河下游的鵰鶚鎮(原東興堡鄉),是由一站、二站、三站構成的梯級電站。始建於1979年,到1990年6月27日全部竣工投入運行,全站共裝機5台,容量1625千瓦.設計年發電量713.7萬千瓦·時,其中二站153.26萬千瓦·時,三站149.99萬千瓦·時,1992年實發電514.8萬千瓦·時(內一站17.9萬千瓦·時,二站328.4萬千瓦·時,三站168.5萬千瓦-時),架設10千伏輸電線路49.4公里(內有二線一地7.07公里),低壓線路12.4公里。安裝變壓器27台,共1260千伏安,基本上建成了標準較高的供電系統。建設中國家投資479.9萬元,縣、鄉和羣眾集資29.24萬元。
一級站,位於鵰鶚鎮(原東興堡鄉)孫莊子村,為渠道引水式電站,始建於1979年11月3日,施工採取民辦公助方式。廣大幹部和羣眾艱苦奮鬥,排除了種種困難,到1984年7月1日竣工發電。1989年又進行改建,設計水頭14米,引水流量1.5米3╱秒,裝機1台容量125千瓦,年發電量42萬千瓦·時,年利用小時3360小時。引水渠長796米,引水隱洞376米。架設10千伏線路44.4公里,低壓線路8.12公里,配變壓器18台,計301千伏安。 [10] 
二級站,是隔河寨水能資源梯級開發的骨幹站,張家口地區水利水保局設計隊設計,張家口地區水利水保局工程處和縣水利水保局工程隊共同施工。於1988年4月7日開工,1990年6月27日竣工。該站設計水頭24米,引水流量5.9米8╱秒,裝機2台,容量1000千瓦,年設計發電386萬千瓦·時。電站主要建築物包括鋼筋混凝土軟基硬殼溢流壩1座,長79米,高6米。斷面3×3米的折線式引水隧洞3段,全長1279.3米,下接壓力管道,長169.69米。主、副廠房1座,建築面積370平方米。斷面4×3米的排沙洞長39米,配套排沙閘與進水閘各Ⅰ座。 [10] 
三級站,坐落在後城鄉黃家溝村西1公里,為引水式低水頭電站,由縣水利水保局工程師敦仁、陳斌、張仲和等設計和施工。1984年秋開始勘察設計,1986年3月河北省水利廳批准,1986年4月9日破土動工,1987年9月28日勝利落成,11月30日河北省水利廳批准交付使用,正式發電,1988年2月16日張家口供電局批准併入國家電網。本站設計水頭10.53米,最大引水流量6.54米3/秒,安裝2台同型號立軸發電機組,總容量500千瓦,年發電量285.7萬千瓦·時,年利用小時5713小時。主體工程有攔河壩、衝沙閘、進水閘、隧洞(長210米)前池與壓力管、廠房、尾水渠(長163米)、升壓站等。 [10] 

紅河流域概況

赤城縣位於河北省西北部,東鄰承德,北靠壩上,南與北京山水相依,總面積5273平方公里,居張家口市第一位、河北省第四位,轄9鄉9鎮,440個行政村,1318個自然村,突出特點是“首都水源地、山水林泉城”。紅河干流流經龍關鎮和鵰鶚鎮。
根據2022年出版的《河北統計年鑑》,2021年赤城縣常住總人口19.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0.1萬人、鄉村人口9.5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51.6%;地區生產總值66.2億元,其中第一產業27.6億元、第二產業7.9億元、第三產業430.8億元,工業增加值7.0億元;糧食總產量13.6萬噸,蔬菜產量54.2萬噸。
龍關鎮總面積284.0平方公里,轄35個行政村,户籍人口2.7萬人。耕地面積8.2萬畝,林地16.7萬畝,草地13.6萬畝,林草蓋度71.1%,森林覆蓋率39.2%。
鵰鶚鎮總面積353.7平方公里,轄30個行政村,户籍人口1.5萬人。耕地面積5.4萬畝,林地25.9萬畝,草地19.8萬畝,林草蓋度86.1%,森林覆蓋率48.8%。 [13] 
參考資料
  • 1.    河北省赤城縣地方誌纂委員會辦公室.赤城縣誌92:改革出版社,1992年8月:120.
  • 2.    河北省赤城縣地方誌纂委員會辦公室.赤城縣誌92:改革出版社,1992年8月:187-188.
  • 3.    赤城縣地名志編纂委員會 . 赤城縣地名志 . 中國文史出版社. 2017:363-364
  • 4.    赤城縣地名志編纂委員會 . 赤城縣地名志 . 中國文史出版社. 2017:357-358
  • 5.    赤城縣地名志編纂委員會 . 赤城縣地名志 . 中國文史出版社. 2017:490
  • 6.    赤城縣水利志編纂委員會 . 赤城縣水利志.氣象出版社. 1996 :60-61
  • 7.    赤城縣水利志編纂委員會 . 赤城縣水利志.氣象出版社. 1996 : 52-53
  • 8.    赤城縣水利志編纂委員會 . 赤城縣水利志.氣象出版社. 1996 :137
  • 9.    赤城縣水利志編纂委員會 . 赤城縣水利志.氣象出版社. 1996 :139
  • 10.    赤城縣水利志編纂委員會 . 赤城縣水利志.氣象出版社. 1996 : 145-146
  • 11.    赤城縣水利志編纂委員會 . 赤城縣水利志.氣象出版社. 1996 :27
  • 12.    赤城縣水利志編纂委員會 . 赤城縣水利志.氣象出版社. 1996 ::18
  • 13.    赤城縣紅河“一河一策”方案 (2023~2025 年)  .赤城縣政府[引用日期2024-03-0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