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日
(1963年湯曉丹導演電影)
編輯
鎖定
《紅日》是由上海電影製片廠
(天馬電影製片廠) 拍攝的戰爭故事片,由
湯曉丹執導,
張伐、
高博等出演,於1963年5月1日上映。
該片根據吳強的同名小説改編,以漣水、吐絲口、孟良崮三次戰鬥為主線,講述了人民解放軍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條件下消滅國民黨王牌部隊第74師的故事
[1]
。
- 中文名
-
紅日
- 外文名
-
THE RED SUN
- 類 型
-
劇情、戰爭
- 出品公司
-
上海電影製片廠
- 製片地區
-
中國大陸
- 導 演
-
湯曉丹
- 編 劇
-
瞿白音
- 製片人
-
沈錫元
- 主 演
-
張伐
高博
- 片 長
-
109 分鐘
- 上映時間
-
1963年5月1日
- 對白語言
-
漢語普通話
- 色 彩
-
黑白
海報(2張)
1946年初冬,蔣介石的軍隊對華東解放區發動大規模的瘋狂進攻。人民解放軍某軍沈振新部在蘇北漣水城外,與國軍“王牌”整編七十四師張靈甫部激戰以後,主動北撤山東。整編七十四師猖狂萬分,配合八十三師等20萬人,又向臨沂方向齊頭並進。盤據在濟南的國民黨軍隊也同時出動到達萊蕪、新泰,企圖南、北夾擊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司令部決定留一部分主力在南線阻擊,大部分轉頭北上,決心首先消滅北面的敵人。歷史上著名的萊蕪戰役展開了。
解放軍沈振新部的任務是拿下萊蕪城北吐絲口鎮,截斷萊蕪敵人的退路。由團長劉勝和團政委陳堅帶領的一個團被留下作為總預備隊,而團長劉勝和連長石東根因急於求戰,被留下後情緒有些急躁。戰局急劇變化,萊蕪五萬敵人在解放軍猛攻下,企圖向吐絲口鎮方向突圍。吐絲口鎮的戰鬥還在激烈進行,野戰軍司令部指示必須迅速解決吐絲口鎮的戰鬥。沈軍長當即命令團長劉勝和團政委陳堅率領部隊投入戰鬥。劉勝事前已經瞭解了吐絲口鎮敵人的情況,故用一支突擊力量,越過前沿,插入敵人心臟,以最快的速度消滅了敵人的師部。吐絲口鎮戰鬥結束,他們又立即掉轉頭來堵擊萊蕪潰逃敵人,抓了大批俘虜。巨大的勝利鼓舞着全軍。然而有些人——如連長石東根卻被勝利衝昏了頭腦,沈軍長嚴厲地批評了他。
家鄉淪陷,遭受敵人殘酷迫害的蘇北婦女阿菊,跋山涉水,來到山東找到丈夫楊軍,再一次要求參軍殺敵。並且帶來故鄉親人的期望:要大軍消滅國軍七十四師,替鄉親們報仇。國軍以整編七十四師張靈甫部為先鋒,又向山東蒙陰縣進攻,妄圖聚殲華東野戰軍於沂蒙山區。為了分散和牽制敵人,沈振新的部隊從沂蒙山西側,插到敵後魯南一帶。七十四師進攻坦埠失利,在解放軍東、西、北三路大軍強大壓力下,狼狽向南潰退。沈振新的部隊星夜飛兵搶佔垛莊,切斷敵人的退路,將七十四師緊緊包圍在孟良崮山上。張靈甫陷入重圍,驚慌失措,想以聲東擊西的詭計逃避被殲滅的命運:一邊向540高地發動佯攻,一邊卻妄圖從385高地突圍出去。解放軍識破敵人的陰謀,以強有力的攻勢粉碎了敵人的突圍企圖。戰鬥中,團長劉勝不幸犧牲。在攻佔孟良崮頂峯時,石東根連的戰士搭了人梯攀上懸崖絕壁,直搗張靈甫指揮部石洞。張靈甫無路可退,便與眾部屬自殺殉國。紅日當空,碧雲明麗,解放軍各路大軍在孟良崮上勝利會師。紅旗如林,歡聲雷動
[1]
。
紅日演員表
紅日職員表
製作人 |
金兆元(製片主任)、沈錫元(製片) |
原著 |
吳強 |
導演 |
湯曉丹 |
副導演(助理) |
湯化達 |
編劇 |
瞿白音 |
攝影 |
馬林發 |
配樂 |
呂其明、蕭珩 |
剪輯 |
蘭為潔 |
美術設計 |
葛師承 |
造型設計 |
達旭 |
錄音 |
丁伯和 |
展開
煙火 | 夏存芳 |
副導演 | 湯化達 |
軍事顧問 | 孫伯威 |
特技設計 | 姜亦素 |
特技攝影 | 孔基成、戴勝潮 |
演奏 | 上影樂團 |
指揮 | 陳傳熙 |
獨唱 | 任桂珍 |
-
-
沈振新
演員
張伐
-
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指揮員,睿智、深沉、堅毅、果斷、穩重。為革命不辭辛苦,經常通宵達旦地工作。對下級嚴肅親切,情深而辭嚴。
-
-
丁政委
演員
高博
-
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是沈振新軍長的老搭檔,負責部隊的思想政治工作人,為人機智風趣,心思縝密,有力地支持着沈軍長指揮作戰。
-
-
劉勝
演員
裏坡
-
解放軍58團的團長,工農出身的軍隊幹部,沈軍長的老部下,所以在首長面前無拘無束、大大咧咧。勇武、忠誠、豪邁、心直口快、粗獷豪爽,擅長用獨特的方式教育部下。
-
-
陳堅
演員
康泰
-
58團的政委,知識分子出身。性格沉着冷靜。當58團被指定為預備隊無仗可打時,他表面看似“穩坐釣魚台”,實則採取了更積極更主動的辦法,向劉勝提出觀察地形、做好參戰準備的建議。
-
-
石東根
演員
楊在葆
-
解放軍下級指揮員,是條硬漢子、戰場上的勇將,出生入死在所不惜,行軍打仗愛喝一口酒。他熱情、率直、爽朗而又粗心莽撞,對同志對革命令充滿無限忠誠。從不掩飾自己的缺點,真誠地改正錯誤,因為醉酒馳馬捱了軍長批評後,不但下決心把酒戒了,還把繳獲的戰刀、手錶都上交了。
-
-
秦守本
演員
張子良
-
58團八連的班長,脾氣火爆,原則性強,敢於在大會當面批評連長石東根指揮失誤。虛心好學,向新戰士王連生學槍法。
-
-
楊軍
演員
宋桂馥
-
58團八連的排長,年輕英俊,出身於蘇北農村。他耐心細緻,善於做戰士們的思想工作。解放軍由蘇北撤到山東後,他留在家鄉的親人遭受敵人殘酷迫害,父親遇害。
-
-
王茂生
演員
李英
-
58團八連的新戰士,蘇北人,神槍手。原來是民兵,結婚剛一個月就堅決地參軍,跟隨部隊轉戰山東。作戰英勇,但曾因為思鄉情緒重而受到班長秦守本批評。
-
-
張靈甫
演員
舒適
-
國民黨整編第74師師長,悟蔣介石的嫡系,盛氣凌人,剛愎自用,驕狂自負、頑固透頂,執迷不悟。但在軍事方面也非等閒之輩,老謀深算,手辣心狠。
-
-
董參謀長
演員
程之
-
張靈甫的參謀長,足智多謀、老練圓滑、詭詐而多疑。在張靈甫淫威下委屈求全,對南京總部有時略有微詞。他曾建議張靈甫不要死守孟良崮,但沒被張採納。
角色介紹參考資料
[3-4]
[5]
[6]
[7]
[8]
在拍外景時,演員們穿着厚棉衣在烈日暴曬下拍冬天的戲,棉衣全濕透了,中叔皇曾中暑暈倒在拍攝現場
[7]
。
在山東的外景地,在農村長大的演員裏坡發現拍攝地點附近的土質很好,便在那裏種了蔬菜供劇組成員充飢
[6]
。
該片中有一個敵軍過小木橋遭炮擊落水的鏡頭,按要求,由於參加拍攝的戰士們都是旱鴨子,拍了幾次都沒有成功。一位戰士自告奮勇跳進水裏就不見了蹤影,正當大家為他擔心時,他卻從遠處冒出頭來,這位戰士就是後來的性學專家陳愷
[6]
。
原作小説中有石東根醉酒縱馬的情節,是吳強的得意之筆。在拍攝時不少人擔心這樣會有損解放軍形象,主張刪去,但湯曉丹出於塑造人物的需要,堅決保留了這場戲。後來在“文革”中他因此挨批鬥甚至留下隱疾內傷。但是,粉碎“四人幫”後《紅日》恢復上映時,有關部門將這場戲做了刪剪,這引起了原作者吳強的不滿
[8]
。
創作背景
電影《紅日》精彩劇照集錦(15張)
1957年,吳強的長篇小説《紅日》出版之初,瞿白音就醖釀將小説搬上銀幕。他認為該書以解放戰爭初期華東戰場的漣水、萊蕪、孟良崮戰役史實為依據,通過解放軍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反攻,最後全殲國民黨74師的藝術描寫,真實謳歌瞭解放軍的英雄氣概,而且在軍事文學上有許多突破,給主張藝術創新的瞿白音留下深刻印象。經多方努力,他終於促成上影廠將小説搬上銀幕
[7]
。
劇體改編
1960年2月,上影廠正式成立《紅日》創作小組,成員有編劇瞿白音、導演湯曉丹、副導演湯化達、製片人沈錫元。他們沿着小説提供的行軍路線,走訪各有關部隊,聆聽改編意見
[7]
。在劇本創作之初,文化部電影局和軍委之間就存在不同意見,文化部認為應該描寫戰爭失利給解放軍高級指揮員帶來的壓力和痛苦。軍委則明確要求直接表現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偉大勝利,並把原小説中的消積描寫全刪除
[6]
。
聽取各方意見後,瞿白音用一個多月寫出了近三萬字的初稿,出場人物有名有姓的有五十幾個,因為內容太多,一部影片容納不下。根據有關領導和原作者吳強的意見,瞿白音刪節場景人物,花近兩個月時間寫出了第二稿,即正式的《紅日》電影文學劇本
[8]
。
按規定,劇本交中央電影局審查。陳荒煤看後,認為劇本戰鬥場面多,過程清楚,但主角是誰,卻很模糊。而且,劇本在塑造軍長沈振新時迴避了小説中對他的情緒的描寫,張靈甫的形象也沒有樹立起來,體現不出敵我鬥智;解放軍內部幾組人物的矛盾表現得太簡單,不看小説就無法理解他們的關係變化;副軍長梁波與妻子華靜的關係給人印象可有可無。他的意見是以沈振新為主,其他為次,戰爭只保留一頭一尾,中間虛寫,保留小説精華。而當劇本送部隊徵求意見時,相關部隊領導的意見則是改編基本上是好的,曾參加過漣水、萊蕪、孟良崮戰役的江渭清、彭衝約見了創作小組成員,介紹了當年的戰鬥生活,為拍攝提供了素材。後來,上海市委宣傳部陳其五出面表態,認為劇本雖有缺陷,個別之處有待加強,但基本可以,不必大動干戈
[7]
。
編劇瞿白音雖認為陳的意見不無道理,但作為一部軍事片,首先要取得部隊的認可。他根據部隊領導的意見對劇本進行了修改
[6]
。上影廠又發動全廠職工討論《紅日》劇本,從電影生產環節提意見。經多次修改,直到1961年3月第五稿才算正式通過。湯曉丹、湯化達根據五稿本,組織攝製討論後寫出導演分鏡頭本,將人物合併成30個
[8]
。
前期籌備
該片人物眾多,為突破概念化、臉譜化框框,攝製組成立後,全組演員分為“正派”、“反派”兩個小組,前往崇明島駐軍部隊和南京軍事學院深入生活。扮演解放軍指戰員的演員們全部下連隊當兵,向戰士學習
[7]
。
根據導演的要求,到南京軍事學院深入生活的“反派”小組分別拜訪了前國民黨軍隊的指揮人員。舒適、程之通過採訪原國民黨74師參謀長魏振鉞,獲知了孟良崮戰役74師覆沒的經過。扮演參謀長的程之邊聽邊觀察、揣摩對方的舉止、神態,用於角色塑造之中。舒適則根據從魏那裏瞭解了張靈甫的多個側面,決定以“俊扮”塑造人物形象
[7]
。
外景拍攝
1961年6月,影片正式開拍。攝製組赴山東棲霞縣農村拍外景。該片被列為重點影片,需同時拍成寬窄兩個銀幕,拍攝時間和勞動量都增加一倍。當時全國災荒,攝製組雖受“特殊照顧”,能吃上高粱、玉米混合粉蒸的饃饃,但是這種食物下肚後會引起脹氣,導致不少人腸胃鬧病。他們住的是農村小學,用破課桌拼起來當牀,翻身時皮肉被拼縫夾成一條條血印子,還被蚊子、跳蚤弄得徹夜難眠
[7]
。
插曲創作
《紅日》攝製組剛成立,湯曉丹就找到了曾創作《紅旗頌》等許多歌曲的作者呂其明,要他為創作一首表現解放軍戰士愛家鄉、愛部隊、保衞勝利果實的情感的歌曲。為了使歌曲與影片融為一體,呂其明先看了《紅日》電影文學劇本,然後深入軍隊體驗生活,並和湯曉丹等反覆研究,定下了歌曲的基調:既要反映出孟良崮人民對家鄉的熱愛,又要反映出解放軍戰士熱愛家鄉保衞家鄉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在音調與節奏上要與後面表現孟良崮戰鬥場面的音樂形成強烈的對比。不久,呂其明便拿出了《誰不説俺家鄉好》的三段歌詞,湯曉丹還根據這首歌配合劇中情節拍了300多個場面。然而,當把這首歌拿給在膠東拍攝的攝製組主創人員試唱時,許多人反映它太長了,要求刪減,但湯曉丹仍決定完整地保留歌詞
[6]
。
上映審查
1962年8月23日,湯曉丹、湯化達、沈錫元帶着樣片前往北京送審,文化部、電影局的領導提了尖鋭意見,指出人物性格不連貫,人物被淹沒在戰鬥場面中。根據電影系統領導的意見,湯曉丹徵求編劇和小説作者同意後,制定了修改方案,進行補拍。再度送審仍不順利,上影廠擔心影片會被“槍斃”。不過,部隊的一些首長審看過後表示喜歡,電影人物原型之一、南京軍區副司令王必成還特地帶前線話劇團的演員專門觀看該片。後來,陳毅元帥調看影片後,公開表示支持,《紅日》終於得以與全國觀眾見面
[7]
。
該片既表現了戰役的宏大規模,又刻畫了一些比較突出的人物。在導演的藝術構思、蒙太奇處理上,基本上是條理貫串、眉目清晰的,節奏也是鮮明的。運用道具細節來表現人物,幫助推動劇情發展是該片的一個特色。導演在描寫軍隊大規模行動或戰鬥中,時時不忘對人物做瞬間的點抹,既照顧到節奏方面的急促要求,又避免了單純表現軍事行動的單調,而且突現了人物,使那些看來純屬交代性的戲有了生機
[5]
。
(原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理事、北京電影學院副教授白景晟評)在既忠實地表現原作內容又以鮮明的銀幕形象和藝術構思使自己成為一部完整的具有特色的藝術作品方面,該片雖未達到無可挑剔的地步,但也應該説是達到了值得稱到的水平。它是一部真實地反映了革命軍隊和革命戰爭生活的藝術影片,是一部以質樸可信的形象和親切真摯的畫面,歌頌了中國人民的革命軍隊,歌頌了他們對頑強兇狠的階級敵人所進行的英勇戰鬥,歌頌了無產階級革命英雄所走過的戰鬥歷程的生動的影片。該片的主要成就是令人信服地表現了革命軍隊和革命戰爭的強大威力,表現了由毛澤東軍事思想所武裝起來的軍隊具有着何等巨大、無堅不摧的力量。把它與過去某些革命戰爭題材影片相對比,在人物創造和生活實感方面,片無疑有着自己的獨到之處
[4]
。
(原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馮牧評)
- 參考資料
-
-
1.
《紅日》
.海上電影網[引用日期2018-11-02]
-
2.
《紅日》字幕表
.海上電影網[引用日期2018-09-06]
-
3.
廬湘. 人物描寫及其他——影片《紅日》欣賞斷想[J]. 電影文學, 1979(4):85-90.
-
4.
馮牧. 革命英雄的戰鬥歷程——談影片《紅日》[J]. 電影藝術, 1963(5):30-32.
-
5.
白景晟. 試談《紅日》的導演藝術處理[J]. 電影藝術, 1963(5):33-38.
-
6.
袁成亮. 電影《紅日》誕生記[J]. 黨史縱覽, 2009(2):38-41.
-
7.
朱安平. 穿雲破霧升《紅日》[J]. 大眾電影, 2007(1):40-42.
-
8.
湯曉丹.路邊拾零 湯曉丹回憶錄: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04.:308-310、312-316
-
9.
王文和.百年電影金曲 口口傳唱的中國優秀電影歌曲精粹: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年:131
-
10.
湖南等省級衞視2月27日節目表
.江蘇廣播電視報.2023-02-27[引用日期2023-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