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紅旗社區

(雲南省寧蒗縣大興鎮紅旗社區)

鎖定
紅旗社區隸屬寧蒗彝族自治縣大興鎮,轄阿家壩、莊房、呂家村等9個居民小組。該社區隸屬寧蒗彝族自治縣大興鎮,地處大興鎮西邊,距鎮政府所在地7公里,到鎮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縣7公里。東鄰爛泥箐鄉大二地村委會 ,南鄰安樂社區,西鄰寧利鄉,北鄰官地壩社區。轄阿家壩、莊房、呂家村等9個居民小組。現有農户 579 户,總人口2131 人,其中農業人口 2007 人,勞動力 1092 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 860 人。全村面積 10.83 平方公里,海拔 2150 米,年平均氣温 18.7 ℃,年降水量 900 毫米,適合種植大豆、烤煙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 1958 畝,人均耕地 0.92 畝,林地 13800 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 290.36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1539 元。該社區屬於絕對貧困,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服務業為主。
中文名
紅旗社區
地    點
雲南寧蒗縣大興鎮
人    數
2131 人
面    積
10.83 km²

紅旗社區簡介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827畝(其中:田228畝,地599畝),人均耕地 0.34 畝,主要種植 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3096.1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6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7畝,主要種植桃子、李子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158畝,荒山荒地 6350畝,其他面積750畝。

紅旗社區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3年底,全村有603户通自來水,有0户飲用井水, 有603户通電,有200户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户603户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移動電話的農户數603户,其中擁有移動電話農户數603户。 該進村道路為土路 ;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7.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7.00公里。  全村有效灌溉面積為1509.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471.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73畝。 該村到2013年底,有120户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480户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1] 

紅旗社區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958.00畝(其中:田1311.00畝,地647.00畝),人均耕地0.92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13800.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30.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11畝,主要種植核桃、花椒等經濟林果; 其他面積244.00畝。

紅旗社區農村經濟

該村2013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017.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763.00萬元,畜牧業收入117.00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285頭,肉牛57頭,肉羊193頭); 林業收入66.00萬元, 第二、三產業收入402.00萬元, 工資性收入6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525.00元,農民收入以服務業、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20.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44人 ,在省內務工117人,到省外務工127人。 [2] 

紅旗社區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本縣。2013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19.00萬元,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烤煙特色產業,計劃大力發展種植業、養殖業產業。

紅旗社區人口衞生

該村現有農户603户,共鄉村人口2170人,其中男性1090人,女性1080人。其中農業人口2170人,勞動力1098人。  到2013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968;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154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鄉(鎮)衞生院, 距離村委會衞生所0.00公里,距離鎮衞生院0.00公里。 人畜混居的農户150户。

紅旗社區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3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合同537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959.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49.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0.00萬元,有固定資產20.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粘貼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3] 

紅旗社區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紅旗二小,中學生就讀到紅旗中學。該村距離小學校2.00公里,距離中學1.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中,小學生141人,中學生200人。

紅旗社區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人口素質差,文盲、半文盲比例高,信息化程度低,科學化種、養殖難度大。產業結構調整不合理,經營粗放,小農經濟意識強,各吹各打,龍頭企業發展緩慢,產業化發展形不成規模,羣眾增收致富渠道少。加之羣眾進村入的交通不便利,不暢通,給羣眾的生產生活帶來一定的困難。。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進一步提高農村居民素質,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充分利用當地土地、氣候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龍頭企業,通過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使產業結構調整逐步趨於合理化,最終使農民增收致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