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紅尾鶇

鎖定
紅尾鶇是雀形目鶇科鶇屬鳥類, [2]  又名紅尾斑鶇、斑鶇。 [3]  雄鳥整個上體自額至尾上覆羽為灰褐色,頭頂至後頸及耳羽具黑色羽幹紋,眉紋淡棕色,眼先黑色;有些個體腰和尾上覆羽具有慄紅色斑;翼黑褐色,大覆羽外翈白色;中央尾羽黑褐色,基部泛棕紅色,外側尾羽外翈多為棕紅色;下體頦、喉棕白色,兩側綴有黑褐色斑點;胸、脅、尾下覆羽和腋羽等均為棕栗色且綴有白色羽緣,腹部中央白色;虹膜褐色,喙黑褐色,下喙基部黃色,腳淡褐色。雌鳥似雄鳥,但體色略為暗淡,喉和上胸黑斑更顯著。 [4] 
紅尾鶇分佈於西伯利亞中部至貝加爾湖等地區。中國分佈於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 [4]  棲息於開闊的多草地帶及田野。 [5]  以蝗蟲、金針蟲、地老虎、玉米螟幼蟲等昆蟲為食。 [2]  繁殖期在5—8月,窩卵數通常5—6枚,卵淡藍綠色有褐斑,雛鳥晚成。 [4] 
紅尾鶇是一種旅鳥,種羣數量豐富。 [6]  被中國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7] 
外文名
Naumann's Thrush
中文學名
紅尾鶇
拉丁學名
Turdus naumanni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雀形目
鶇科
鶇屬
紅尾鶇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紅尾鶇形態特徵

紅尾鶇 圖集
紅尾鶇 圖集(26張)
體長23-25釐米,體重63-81克的紅褐色鶇;其臉、胸、腰紅棕色,兩脅和臀部具紅棕色點斑,眼上可見白色或紅棕色眉紋。起飛時,尾羽展開呈紅棕色。
紅尾鶇的體背顏色以棕褐為主;下體白色,在胸部有紅棕色斑紋圍成一圈;眼上有清晰的白色眉紋。起飛時,尾羽展開時棕紅色。

紅尾鶇近種區別

紅尾鶇和斑鶇的區別:
(1)紅尾鶇背部和頭部灰褐色,帶有鏽色;腹白。雄鳥臉、胸、腰紅棕色,兩脅和臀部具紅棕色點斑,喉部常具有黑色點斑。雌鳥似雄鳥,但體色更淺,胸部棕色不如雄鳥密集,髭紋更清晰。
(2)斑鶇上體深褐色,具黑色點斑,兩翼和腰棕色,喉白,白色眉紋明顯。雄鳥臉下方白色,而雌鳥臉下方具黑色與白色(此特徵不足以區分雌雄)。下體白具黑色點斑,在胸部和兩脅形成黑帶,翼下紅棕色。

紅尾鶇生活習性

紅尾鶇
紅尾鶇(3張)
紅尾鶇通常在森林、灌叢、草原環境活動,以昆蟲為主食,包括蝗蟲、金針蟲、地老虎、玉米螟幼蟲等農林害蟲,也進食部分漿果。
紅尾鶇繁殖期在5-6月,繁殖於俄羅斯。對其繁殖研究較少,僅推測與斑鶇類似。

紅尾鶇分佈範圍

紅尾鶇為遷徙性鳥類,見於奧地利、白俄羅斯、比利時、中國、克羅地亞、塞浦路斯、捷克、朝鮮、丹麥、法羅羣島、芬蘭、法國、德國、匈牙利、以色列、意大利、日本、哈薩克斯坦、韓國、科威特、蒙古、黑山共和國、荷蘭、挪威、阿曼、波蘭、俄羅斯、沙特阿拉伯、塞爾維亞、斯洛文尼亞、英國。 [1] 

紅尾鶇繁殖方式

它在蘇聯西伯利亞東部等地繁殖,春秋季節遷徙時幾乎遍佈於我國各地,並在吉林省以南至長江流域的廣大華北地區越冬。通常在越冬的鳥羣中有的個體顏色更顯黑褐,有的個體顏色略呈棕褐,是紅尾鶇中的兩個亞種,其中發黑褐色的又叫烏斑鶇。
食物以昆蟲為主,包括蝗蟲、金針蟲、地老虎、玉米螟幼蟲等農林害蟲。
紅尾鶇的巢置於不太高的樹杈上,主要以嫩枝編成碗狀巢,混有草莖及苔蘚等物,在巢壁中常用大量泥土來加固。每窩產4-5枚卵,卵淡藍色、雜以紅褐色細斑,平均大小為27.8×20.6毫米。
參考資料
  • 1.    Naumann's Thrush  .IUCN RED LIST[引用日期2019-10-20]
  • 2.    崑山市農業委員會,崑山鳥類圖譜,古吳軒出版社,2018.09,第148頁
  • 3.    匡中帆,梵淨山鳥類,貴州科技出版社,2016.08,第415頁
  • 4.    趙欣如,趙碧清主編;央美陽光繪,鳥類圖鑑,青島出版社,2019.03,第362頁
  • 5.    匡中帆,梵淨山鳥類,貴州科技出版社,2016.08,第416頁
  • 6.    李慶偉,張鳳江著,東北鳥類大圖鑑,遼寧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05,第363頁
  • 7.    崑山市農業委員會,崑山鳥類圖譜,古吳軒出版社,2018.09,第14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