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紅塔

(江西景德鎮浮樑古城紅塔)

鎖定
紅塔,位於江西省景德鎮市浮樑縣舊城內西面的一個小土堆上,六角七層,每面有二朵鋪作,角上有轉角鋪出,除第二層同第一層的門窗較高無平座外,餘各層均有平座,每層平座設有三門,各據一面,餘三面無門,各據一面,餘三面無門,因牆厚度大,故塔內形成一條長巷。
紅塔,據《浮樑縣志》載:年僧度創,塔高十三丈,宋造,明萬曆三年,塔重修”。因外牆為紅色,故名紅塔。
中文名
紅塔
別    名
西塔
位    置
江西景德鎮浮樑古城
佛    名
大聖寶塔

紅塔歷史起源

圖1 江西景德鎮紅塔遠景 圖1 江西景德鎮紅塔遠景 [1]
紅塔前面過去也有一座寺廟,叫西寺,建於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太和六年(公元832年)。宋代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浮樑縣民黎文表提倡在西寺後面建造一座佛塔,此後,經過前後79年,到宋代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一座九層高的塔拔地而起,矗立至今。
紅塔已有近千年的歷史。1970年有關單位對紅塔進行實地測量時,發現塔頂有一個覆盆,銅質鍋狀,鑄有文字,記載了紅塔建造完成的時間。

紅塔對外開放

1984年景德鎮市人民政府對紅塔進行重修,歷時兩年,全面修復對外開放。
紅塔的佛名為“大聖寶塔”,因為坐落在浮樑古縣城的西面,所以又叫西塔。它是中國古代七十二名塔之一,也是江西省境內現存最早的、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大型古塔,所以也被人們稱為“江西第一塔”。1959年紅塔被列為首批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紅塔共七層,平面為正六邊形,底層邊長為5.2米,各層逐漸向內收進,至頂層邊長的3.7米。塔高從室外地坪到覆盆頂為37.8米。塔的每一層都用青磚搭檐和平台,平台外側不設護欄。整個塔身形象簡潔壯觀。

紅塔佈局結構

圖3 江西景德鎮紅塔近景 圖3 江西景德鎮紅塔近景 [3]
塔身用大型青磚實砌,底層壁厚達3米。既然紅塔是用青磚砌成,為什麼會是紅色的呢?因為砌結塔身時用的封磚灰漿是用石灰、糯米漿、紅土壤和砂四種成份混合而成的,經過幾百年的風雨侵蝕,裏面的灰漿中的紅壤不斷外溢,逐漸把整個塔身染成紅色,所以一座青磚塔終於變成了“紅塔”。
紅塔採用穿壁繞座式結構,這種結構非常特別。要登臨塔頂,必須從塔內底層先上一層,然後穿出塔門外,沿着塔外平台繞半圈(平台寬度不足50釐米),再從另一個門進入塔內上台階登上一層,然後再出來繞半圈。
這樣往復,才能登上塔頂。由於登塔方式非常特別,塔外的平台又很窄,而且沒有欄杆,登塔具有一定的危險性,所以在1984年重修紅塔時,將底層向上登塔的通道封堵起來,以避免遊客登塔時發生意外。 [2] 

紅塔民間傳説

在浮樑還有許多關於紅塔的傳説。相傳元朝末年,朱元璋(也就是後來明朝的開國皇帝)與陳友諒為爭奪天下大戰鄱陽湖,開始時朱元璋落敗,沿昌江退到浮樑縣城,躲到紅塔頂上,陳友諒帶追兵進縣城搜查,但沒有上到塔頂搜查,結果沒有搜到朱元璋,於是就撤兵走了。
沒搜塔的原因一是塔是佛教聖地,一般兵家不進入;二是朱元璋當時進入塔時是伏地爬進去的,塔門上的蜘蛛網沒有被弄破,追兵認為沒有人進塔。朱元璋從塔頂下來後,當地百姓送灰水粑(鹼水粑)給他作乾糧,從此浮樑縣的鹼水粑成了地方有名的特色食品。
朱元璋後來當了皇帝,告訴他的子孫,説浮樑有座塔曾救了他一命,那座塔已破爛不堪需要維修,由於他慌張逃命,沒有看清塔名,只記得是紅色的塔。後來他的第九代孫子,1575年,萬曆皇帝朱翊均登基第三年,就從國庫撥專款重修紅塔。
按常規,國家是不出錢修建寺塔的,寺塔都是靠僧人化緣或信徒香客們捐助而修建的,這次屬於特例。 [2] 
紅塔雖然歷經千年風雨,至今仍巍然聳立在昌江河畔,充分顯示了它設計的科學性,反映出當時工匠的建築水平和審美情趣,是當時社會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的集中體現。

紅塔遊覽勝地

紅塔忠實地記錄了浮樑的諸多歷史概貌與變遷,是浮樑歷史的見證,是古代浮樑的標誌性建築,如今也是浮樑縣具有代表性的人文景觀和遊覽勝地之一。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