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古區隸屬甘肅省蘭州市,位於蘭州市的遠郊區,地處甘肅省中部,成立於1960年,因境內享堂峽以東的紅古川而得名,地理座標東經102°50′-102°54′和北緯36°19′-36°21′之間,東接西固區,西臨大通河,南瀕湟水河與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和永靖縣相望,北部黃土山嶺與永登縣毗鄰。位於蘭州、西寧兩大省會城市的幾何中心。總面積567.66平方公里。
[29]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紅古區常住人口為143795人。
[27]
紅古區總面積567.66平方千米,轄4個街道、4個鎮。
2014年10月,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紅古園區成功申報為第五批國家“城市礦產”示範基地。
[2]
2019年1月25日,入選2018年度全國“平安農機”示範縣。
[3]
十三五”末,紅古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0.01億元,年均增長1.64%。
[28]
紅古區建制沿革
編輯漢朝屬浩門、令居、允街三縣地。
唐朝屬廣武縣。
1958年永登縣併入蘭州市,改稱永登區。
2008年,紅古區對18個社區進行更名,具體情況:1.窯街街道:將原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社區依次更改為和平、團結、濱河、新村社區;2.下窯街道:將原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社區依次更改為躍進、新躍、二坪台、沙窩社區;3.海石灣鎮:將原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社區依次更改為火車站、大通路、西苑、復興、華龍社區;4.紅古鄉:將原第一社區更改為紅古社區;5.花莊鎮:將原第一、第二社區分別更改為花莊、白土路社區;6.平安鎮:將原第一、第二社區分別更改為平安台、張家寺社區。
[5]
2008年末,全區農村人口1.37萬户/5.76萬人,有4個鄉鎮,38個行政村,170個村民小組。(不含城區數據)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紅古區常住總人口136101人,其中,窯街街道18123人,下窯街道17149人,礦區街道6357人,海石灣鎮54936人,花莊鎮12950人,平安鎮13886人,紅古鄉12700人。
2013年,市政府(蘭政函〔2013〕132號)批覆同意設立華龍街道。2015年,紅古鄉撤鄉改鎮獲批。2015年末,全區轄4個街道、4個鎮:窯街街道、下窯街道、礦區街道、華龍街道、海石灣鎮、花莊鎮、平安鎮、紅古鎮。共有22個社區、34個行政村。
[5]
紅古區行政區劃
編輯紅古區區劃沿革
1963年8月,將紅古區所屬河橋、連城、永和、鰲塔、七山、通遠、臨坪、興隆8個人民公社劃歸永登縣,紅古區轄有窯街、紅古、河嘴、平安4個人民公社,下轄34個大隊。至此,紅古區的政區範圍基本定型,形成了今天的行政區劃格局。1963年9月,成立窯街街道辦事處。
1971年8月,成立海石灣街道辦事處。
1978年,省政府將窯街公社所屬下街、山根、下窯3個大隊劃歸窯街礦務局。
1982年2月,成立花莊街道辦事處。
1983年6月,紅古區將4個人民公社改建為4個鄉人民政府,33個大隊改建為33個行政村,178個生產隊組建為178個村民小組。
1986年12月,在海石灣街道辦事處的基礎上,劃入紅古鄉虎頭崖、下海石上海石村成立海石灣鎮。
1989年1月,窯街鄉與窯街街道辦事處合併成立窯街鎮。1989年7月,紅古區政府所在地從窯街遷至海石灣鎮。
1995年1月,在花莊街道辦事處的基礎上,劃入河嘴鄉湟興、花莊、蘇家寺、河嘴4個村,成立花莊鎮。
2000年3月,省民政廳正式批覆撤銷平安鄉設立平安鎮。
2004年11月,撤銷窯街鎮,成立了窯街街道辦事處;撤銷河嘴鄉,併入花莊鎮,將原河嘴鄉人民政府機關整建制轉移組建下窯街道辦事處;
2005年11月,接管原窯街煤電公司礦隊辦四村,設立礦區街道辦事處。
2013年,經市政府批准,從海石灣鎮劃分設立華龍街道辦事處,成為紅古區人民政府駐地。
紅古區區劃詳情
紅古區地理環境
編輯紅古區位置境域
紅古區是蘭州市的遠郊區,地處甘肅省中部,位於蘭州市西南部,東接西固區,西臨大通河,南瀕湟水河與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及甘肅省永靖縣相望,北部黃土山嶺與永登縣毗鄰,地理座標東經102°50′-102°54′和北緯36°19′-36°21′之間,地處湟水下游河谷,部分地區位於大通河下游。是甘肅通往青海、西藏的咽喉要道。轄區總面積567.66平方千米,東西長約54千米,南北寬約24千米。
[29]
紅古區地形地貌
紅古區地貌總特徵屬黃土高原西部丘陵溝壑區,自南向北大致分為一、二、三級階地,明顯呈現出灘、川、台、山四種地形地貌。北部為黃土山樑、台地區,南部和西部為河川穀地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區海拔高度為1580-2462米。
[6]
紅古區氣候
紅古區屬北温帶大陸性乾旱氣候,温差大,降水少、氣候乾燥,年平均氣温7.6℃,全年7月份最熱,平均27℃,1月份最冷,平均-6.8℃,陽光充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温和。年均降水量327.7-349.9mm,年蒸發量1507.8mm,日照量1762-2769小時,相對無霜期160-173天。
[6]
紅古區水文特徵
紅古區位於黃河上游,地處大通河、湟水河左岸,大通河、湟水河為常年過境河流。大通河為黃河二級支流,境內河道長16.7公里,年平均徑流量29億立方米,在海石灣匯入湟水河。湟水河屬黃河一級支流,境內河道長62公里,年平均徑流量48.3億立方米。紅古區境內有大小溝道48條,共長335千米,均為季節性溝谷,部分溝道山大溝深,匯水面積較大,降雨形成洪水後,經溝道注入大通河和湟水河。
[7]
[30]
紅古區自然資源
編輯紅古區土地資源
紅古區水利資源
紅古區礦產資源
紅古境內2011年已探明各種礦點、礦牀多處,主要有煤炭、石油、天然氣、黃金、蛇紋、坩土、頁岩、石英石等,資源豐富,被譽為“八寶川”。2011年窯街和海石灣煤田探明儲量為4億噸,蛇紋岩儲量僅享堂峽一處就有3750萬立方米,豐富的硅石、石灰石和硅礦石為本地生產水泥及硅系列產品提供了優質資源。
[6]
紅古區生物資源
紅古物產資源豐富,有糧食作物17種48個品種、油料作物和綠肥作物8種、蔬菜作物30種117個品種,還有林果植物、花卉植物、藥材植物等其他植物多種。有雞、鴨、鵝、鴿子的家禽和狐狸、野兔、旱獺、布穀鳥的野生動物多種。
[6]
紅古區人口民族
編輯紅古區人口
紅古區民族
紅古區政治體制
編輯紅古區區委
武和謙:區委書記
李榮:區委副書記、紅古區人民政府區...
郭德濤:區委副書記
于軍:區委常委、紀委書記
王毓亭:區委常委、組織部長
楊志勇:區委常委、政法委書記
魏世民:區委常委、區人民政府副區長
漢曉明:區委常委、統戰部長
張惠勇:區委常委、區委辦主任
紅古區人大
張玉蓮:主任
馬躍賢:副主任
劉學紅:副主任
温發源:副主任
紅古區政府
魏世民:區委常委、副區長
李玉秀:副區長
張奇才:副區長
紅古區政協
李玉蘭:政協主席
安永學:政協副主席
李志敏:政協副主席
紅古區經濟概況
編輯紅古區綜述
紅古區(3張)
2017年,紅古區地區生產總值接近130億元大關,達到129.19億元,增長8.5%;第一產業增加值突破10億元大關,達到10.05億元,增長4.9%;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79.12億元,增長9.7%;第三產業增加值突破40億元大關,達到40.02億元,增長7.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5.8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27.1億元,增長9.3%;地區財政收入17.75億元,同比增長107.98%,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5億元大關,達到5.24億元,增長99.93%。全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005元,增長8.9%;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6020元,增長0.1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39元,增長8.4%;城鎮和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均為45%。全區金融機構存款餘額達到114.62億元,貸款餘額達到89.35億元,分別增長11.66%、6.58%。
[1]
十三五”末,紅古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0.01億元,年均增長1.6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26.72億元,年均增長3.28%;十大生態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19.58%;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順利突破並穩定在5億元以上,達到5.46億元,在“十二五”末的基礎上實現了翻一番的目標;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4611元、22689元,均是“十二五”末的1.5倍。
[28]
紅古區第一產業
2014年,紅古區第一產業增加值8.3億元;投資1.74億元,建成1000畝新特菜、1000畝優質果品、2000畝竹柳、3000畝核桃等千畝種植基地6個,新建擴建標準化規模養殖場39個,羅金台、金砂台2個大型綠色生態農業科技園建設初見成效;新發展省市級龍頭企業14家,新增耕地2550畝、高標準基本農田5300畝、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萬畝,改造加固乾渠險段1千米。
[10]
紅古區第二產業
2014年紅古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4家,規模以下工業企業109家,工業總產值由2011年的154億元增加到2015年(預計)的330億元,實現了規模以上企業個數和工業總產值的雙翻倍。規模以上工業經濟佔整個工業經濟的比重為99.5%,規模以下企業佔工業比重為0.5%。2014年紅古區被列為省級“循環經濟”示範縣區和國家“城市礦產”基地。截止到2014年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94.8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59.3億元,增速達到19.2%。
[11]
紅古區第三產業
2014年底紅古區共有限上企業及大個體40家,其中批發業8家;零售業11家;住宿業6家;餐飲業15家。2014年限上企業完成銷售額及營業額40672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25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27.94億元。
[11]
紅古區社會事業
編輯紅古區科學技術
2010年紅古區擁有各類科研研發和服務機構6家,各類人才12176人,其中女性人才4183人,專業技術人才6638人,經濟管理人才1545人,高技能人才2178人,黨政領導人才1470人,農村實用人才345人。每萬人擁有人才873人,高於全省494人的平均水平。
[6]
紅古區社會保障
2014年紅古區累計投資1.54億元,將810名失地農民納入保險範圍,提高了城鄉居民低保、養老保險、新農合等10個方面社會保障標準,解決了上街、大砂等村2831人的安全飲水問題,改造農村危房600户,新建農村互助老人幸福院、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各4個。
[12]
紅古區教育事業
2014年,投資7638萬元,實施了海石二小教學樓、區職教中心實訓樓建設和海石灣幼兒園改擴建等項目,完成了18所標準化學校建設任務,改造C級危房3.89萬平方米;為42所學校配備安保人員65名。
[10]
紅古區文體事業
2014年,紅古區投資1.65億元,區體育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天韻七彩文化城建設和紅古民間藝術館改造提升工程全面完成,溪龍谷文化產業園、窯街煤電文化體育中心等項目加快實施;新建體育惠民工程1個、全民健身場地18個,成功舉辦了第三屆紅古區運動會。
[10]
紅古區醫療衞生
2010年紅古區有各級各類醫療衞生機構146家,其中有二級醫院3家、鄉鎮衞生院4家、社區衞生服務中心6家、社區衞生服務站8家和38家村衞生所,有病牀數892張,衞生工作人員1475人,人均醫生3.0/千人,人均護士2.9/千人,人均牀位為6.3張/千人。形成了以區醫院、區疾控中心、區婦保所為龍頭,以4家鄉鎮衞生院、6家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為骨幹,以38家村衞生所、8家社區衞生服務站為網底,醫療、疾病控制和婦幼保健三網並行,協同作戰的三級醫療預防保健衞生服務網絡。
[6]
紅古區交通
編輯紅古區位於蘭州、西寧兩大省會城市的幾何中心,是內地通往青海、西藏的咽喉通道,也是連接歐亞大陸橋的戰略通道。有國道109線、蘭青鐵路、京藏高速公路、蘭鋁鐵路專用線貫穿全境,一小時內可西達青海西寧,東抵蘭州。海石灣站是青藏鐵路公司二等車站。
[1]
[16]
紅古區歷史文化
編輯紅古區永寧寺遺址
永寧寺遺址位於平安鄉張家寺村“寺窪”果園以北,坐北朝南。四周是高達7米的土堡,底寬2.5米,頂寬1.5米。鑄鐵鐘兩口(大鐘口徑4尺,小鐘口徑2.6尺)。藏文大經24部,小經24部,每部大經重60斤,小經重20斤。寺東槐樹處(原名叫“塌方灣”)有五座方形磚塔,塔高1.8米。清順治年間焚燬,後重修。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毀於兵燹,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又重修。清同治四年(1865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又毀於兵燹,僅存寺前照碑。民國7年(1918年)北大殿原址上修了三間經堂,其規模遠不如以前,這次重修改名為“張家寺”。在明、清時期,曾與皋蘭“石洞寺”、夏“拉卜楞寺”為三大佛教聖地。
[17]
紅古區窯街塔兒遺址
紅古區八寶川由來
八寶川位於蘭州市西部,由永登縣連城鎮、河橋鎮和紅古區窯街鎮三鎮相連地界組成。西臨青海省民和縣、樂都縣馬廠鄉,東接永登縣七山鄉。此地四面環山,連綿不斷,遙望田野縱橫,風光秀麗,是一座天然大花園。大通河如鑲嵌在花園裏的一條銀帶,蜿蜒全境。
八寶川古稱八堡川。解放前屬連城魯土司管轄。據《蘭州市文史資料選刊》第六期記載:“八寶川呈西北東南走向,為一帶狀形,佔地約90平方公里,因該地有連城、河橋、豐樂(今牛站村)、杜家灣、馬軍、七里店、紅山、馬莊共八個軍事堡子,所以稱之八堡川”。
[19]
紅古區紅古川由來
紅古川舊稱峽外川,川境內以北有條峽谷,叫享堂峽,其峽以北稱八寶川,峽以南稱峽外川。峽外川長約百餘里。包括平安鄉、河嘴鄉、紅古鄉和海石灣。
川內有條湟水,順川東下,匯入黃河,南北兩面,山巒起伏。湟水兩岸,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曾有俗語“四馬二主拴者牢鰲者裝糧庫,峽外川是個搖錢樹”。年年入春時,桃紅柳綠,梨花似雪,民間曾在此舉辦果花節。
説起紅古川這個地名,還有一定的來歷,在川內紅古鄉有個小村莊,現稱紅古城村,舊時為魯土司管轄的一座古城。據記載,在明代古城以南有座舊古城,因城建在川中心,沒有水源,易攻難守,不適應戰略需要。故將城遷築到現紅古城。此處原名叫紅古土,建城後遂改名新古城,此城四周築有十多米高的城牆,南面臨河,西面挖有壕溝,東面是懸崖峭壁,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外城還有一條南北走向的護城河。既險要,又好取水。易守難攻的掎角之勢。城內有東西一弓形街道,北面建有王土司衙門,南面是貢爺住居地。據村內老人回憶,民國三十二至三十三年(1943至1944年),楊子恆的部隊,有一箇中隊在城內駐紮過。從王氏家譜表上證明,其先祖為王保保。
又一説,當年的邊陲守將和士兵,百姓多是土人(指少數民族),由於口音上,對“新”字讀不準,誤讀為“紅”。這樣天長日久才叫成了紅古城。1960年4月27日,由甘肅省人民政府決定設立紅古區,就以這座古城為名,故取名為紅古區。從此,人們便稱這條川為紅古川。有小詩一首“雪浪起峽谷,湟水繞平塬,百里紅古川,卻似小江南”。
[20]
紅古區著名人物
編輯陳富才(1902年-1960年),字貴三,紅古區河咀鄉河咀村人。陳青年經商,家境富裕,自幼酷愛秦腔,曾求教於永登苦水班的苗蘭庭等人。先工小旦,後改唱鬚生、老生。二十年代起即開始和苦水班子、蘭州的一些秦劇班社搭班在永登、紅古、青海民和等地演出。
[21]
劉萬里(1931-1980),蘭州市紅古區平安鄉人。曾任甘肅美術家協會會員,蘭州市文聯常委、副秘書長,“五泉書畫學會”副會長。他的作品曾多次參加省市展獲獎,在省內外享有較高的聲譽。
[22]
紅古區名優特產
編輯紅古區城市榮譽
編輯- 參考資料
-
- 1. 紅古綜述 .紅古區政府[引用日期2019-4-12]
- 2. 紅古區挖掘“城市礦產”勇當轉型“探路者”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5-09-10]
- 3. 農業農村部 應急管理部關於公佈2018年度全國“平安農機”示範市、縣和農機安全監理示範崗位標兵名單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 [引用日期2019-02-08]
- 4. 蘭州行政區劃--紅古區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5-09-06]
- 5. 紅古區歷史沿革 .行政區劃網[引用日期2016-08-15]
- 6. 紅古區國民經濟動員綜合方案 .蘭州市紅古區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5-09-06]
- 7. 紅古區度汛應急預案 .蘭州市紅古區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5-09-06]
- 8. 現任領導 .紅古區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8-03-12]
- 9. 薛蕾當選蘭州市紅古區政府區長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9-03-21]
- 10. 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 .紅古區政府網[引用日期2015-03-28]
- 11. 紅古區工信局工業及商業企業概況 .蘭州市紅古區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5-09-06]
- 12. 紅古區簡介 .紅古區政府網[引用日期2015-03-28]
- 13. 紅古區教育簡介 .紅古區教育網[引用日期2015-09-06]
- 14. 蘭州市第十八中學 .蘭州市第十八中學官網[引用日期2015-09-17]
- 15. 蘭州市紅古區窯街學校簡介 .:中國甘肅網[引用日期2015-09-17]
- 16. 紅古區的資訊 .中國衞星地圖網[引用日期2015-09-06]
- 17. 永寧寺遺址 .中國蘭州網[引用日期2015-09-06]
- 18. 窯街塔兒遺址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5-09-12]
- 19. 八寶川由來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5-09-12]
- 20. 紅古川由來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5-09-06]
- 21. 秦腔藝人陳富才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5-09-12]
- 22. 畫家劉萬里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5-09-12]
- 23. 窯街老中醫齊運順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5-09-12]
- 24. 紅古區十大特產介紹 . 九步網[引用日期2015-09-06]
- 25. 甘肅省2011年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區)實地考核工作順利結束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引用日期2015-09-17]
- 26. 蘭州市紅古區檢察院獲全國“先進”稱號 .中國甘肅網[引用日期2015-09-17]
- 27. 蘭州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1]蘭州市統計局 政府公報 蘭州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1] .蘭州市統計局[引用日期2021-09-23]
- 28. 蘭州市紅古區政府網站 政府工作報告 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 .紅古區人民政府網[引用日期2021-09-23]
- 29. 紅古概況 .紅古區人民政府網[引用日期2021-09-23]
- 30. 蘭州紅古區立足區位優勢加快生態文明建設 .中國縣域經濟報[引用日期2021-10-07]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