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紅丸案

鎖定
紅丸案是發生在泰昌元年(1620年)的一起宮廷案件,為明光宗朱常洛服下紅丸後離奇去世。由於該案疑點頗多,因而與移宮案梃擊案合稱“明末三大案”。 [6] 
泰昌元年(1620年),朱常洛即位,登基僅十日因縱慾聖體違和,遂召御醫看診。太醫院崔文升用瀉藥後,病情加重。鴻臚寺丞李可灼進獻紅丸 [1]  ,朱常洛初用有所緩解,當日下午又進一丸,於次日凌晨死亡。因所服用藥丸稱為“紅丸”,該事件被後世稱為“紅丸案”。朱常洛去世當日,首輔方從哲擬遺旨賞了進獻紅丸的李可灼。有人聯繫萬曆舊事,懷疑是鄭貴妃唆使下毒,旋即展開了一系列的追查元兇的舉動。其間,黨爭與私仇夾雜其中,連坐罪死者眾多。 [2]  明熹宗朱由校登基,罷免了未勸阻李可灼獻藥的內閣首輔方從哲,將太醫院崔文升發配至南京,貶李可灼充軍。至此,“紅丸案”了結。 [6] 
“紅丸案”導致了朱常洛突然去世,朱由校幼年即位,為後期宦官當政和東林黨爭埋下隱患,併成為了黨爭的由頭。 [5] 
中文名
紅丸案
主要人物
朱常洛
李可灼
方從哲
主要人物
鄭貴妃
崔文升
事件影響
此事給明朝後期宦官當政和東林黨爭埋下隱患,併成為了黨爭的由頭。 [5] 

紅丸案事件背景

關鍵詞:國本之爭梃擊案
朱常洛生母王氏出身低微,且一直不為明神宗朱翊鈞所喜。神宗並無嫡子,朱常洛雖為庶長子,卻不受神宗待見。萬曆十四年(1586年),神宗寵妃鄭貴妃生子,取名朱常洵,神宗與鄭貴妃密誓,欲“廢長立幼”,立朱常洵為太子。但神宗的想法遭到了李太后和絕大多數的朝臣的反對。 [7]  朝臣依據封建王朝“太子立嫡,無嫡立長”的法綱,與神宗爆發“國本之爭”達15年之久,直到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十月,神宗最終讓步,立長子朱常洛為太子,朱常洵為福王。 [8]  雖然此事最後以神宗讓步、朱常洛被立為太子而告終,但朱常洛的太子之位坐得並不安穩,看似平靜的政局背後實則一直有着暗流湧動。果不其然,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矛頭直指朱常洛的明末三案第一案—梃擊案發生了。 [12]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初四,宮外男子張差梃擊太子宮。張差被審時,供出是鄭貴妃手下內侍引進宮內。此論一出,輿論譁然,鄭貴妃謀刺太子的嫌疑令其百口莫辯,包括神宗在內,朝野上下均懷疑其兄鄭國泰欲謀弒皇子。 [13]  鄭貴妃大為惶懼,急忙求救於神宗。神宗認為,輿情洶洶不能強壓,只能由太子出面以解此厄。鄭貴妃別無他法,只得向太子求情。朱常洛説只追究張差一人之責即可,不要株連他人。此案遂以張差伏法、其餘張差所供出者或發配邊疆或秘密處死而告終。震動晚明政壇的“梃擊案”就此不了了之。 [12]  此案暴露出皇太子與鄭貴妃之間激烈的矛盾,而神宗草草結案並沒有真正結束宮闈爭鬥,宮內權力之爭在此後的泰昌、天啓年間愈演愈烈。 [10] 
爭國本和梃擊案後,雖然朱常洛的太子之位最終得以坐穩,鄭貴妃一干人等再也無力與太子爭競,但雙方之間的關係恐怕遠非面上看起來的那麼和諧。萬曆年間的圍繞這兩件事的宮廷爭鬥早已給朱常洛和鄭貴妃之間的關係造成了深深的裂痕,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為之後紅丸案的發生埋下了伏筆,就缺一個引發的機會了。 [12] 

紅丸案事件過程

紅丸案初登大位

明光宗朱常洛 明光宗朱常洛
皇長子朱常洛自幼不得其父喜愛,十三歲才出閣讀書,又長期輟讀,經歷坎坷。即位前的幾十年中,他孤僻、壓抑,遂沉湎酒色,恣情縱欲,這無疑影響到他的身體健康狀況。而繼位之後,政務繁重,又加重了他身體的負擔。 [11]  [18]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神宗病逝後,太子朱常洛繼位,改年號為泰昌,史稱明光宗,並於二十二日和二十四日,各發銀一百萬兩犒勞遼東等處邊防將士,罷免礦税榷税,撤回礦税使,增補閣臣,運轉中樞,“朝野感動”。八月初一日,朱常洛在登基大典上,“玉履安和”,“衝粹無病容”,就是行走、儀態正常,沒有疾病的症象。 [9] 

紅丸案驟然獲病

朱常洛即位後,鄭貴妃因之前的國本之爭而心有不安,為保全自己、取悦新帝,她從侍女中挑選了八名能彈會唱的美姬進獻給光宗。鄭貴妃又竭力籠絡光宗的寵妃李選侍(西李),二人謀合,欲以美人計為己請封皇太后和皇后之號。貪婪酒色的光宗納八姬後,遂縱情聲色、耽於逸樂。光宗身體本就虛弱的,這麼一通折騰下來,健康狀況更是急轉直下。不到十日更是“聖容頓減”,“病體由是大劇”。 [3-4]  宮內先由御醫陳璽把脈治病,但御醫治病講究循序漸進,光宗急切不耐,於是轉令掌管醫藥的宦官崔文升診治。 [12] 

紅丸案延醫問藥

八月十五日,崔文升並沒有給光宗服用培元固本之藥,卻反用去熱通利的瀉藥大黃。朱常洛服藥後,一晚上就腹瀉三四十次,委頓不堪,連走路都極為困難。皇帝病情危急使得羣臣驚慌。 [11] 
崔文升原為明朝萬曆皇帝鄭貴妃的內侍,朱常洛即位後,升司禮監秉筆,掌御藥房。崔文升的進藥引起朝臣的驚詫。輿論認為崔文升進藥是受鄭貴妃指使,欲置皇上於死地。而此時國子監李勝芳告訴兵科給事中楊漣説,鄭貴妃和李選侍二人相互勾連,刺探宮中內事。楊漣斥責崔文升不知悉用藥知識,認為崔文升向身體虛弱的皇帝下瀉藥大黃,導致其病情惡化;朱常洛生母王氏和原皇太妃子郭氏等外戚則認為崔文升受鄭氏指使,此事是鄭氏的陰謀。一時間朝野流言四起。 [11-12] 
十六日,周嘉謨在楊漣、左光斗的倡言下,大會羣臣,當眾叱責鄭貴妃之侄鄭養性,言説鄭氏一族貪得無厭、包藏禍心,恐無噍類。眾人並令貴妃移宮,鄭貴妃迫於壓力,只得移居到了慈寧宮。 [12] 
十九日,光宗降旨説自己頭目眩暈,身體軟弱,不能動履。 [12]  二十二日,光宗召見大臣,用意平息外廷流言。驅逐崔文升出宮,暫停封鄭貴妃為太后的命令。 [14] 

紅丸案進獻仙藥

二十三日,閣臣劉一燝韓爌值班時,光宗病情已危急。此時,鴻臚寺官員李可灼到閣部要求向皇帝進獻仙丹。內閣首輔方從哲擔心再現崔文升的用藥事故,故命李可灼離去。李可灼雖未能通過閣部上達,次日竟自行往大內思善門進藥,內監不敢自作主張擅行引入。李可灼獻藥之舉雖然再次被方從哲等人阻止,但進獻仙藥的消息可能由內監傳遞給光宗。 [12] 
二十六日,光宗再次召方從哲、劉一燝等十三位大臣到乾清宮。皇帝當時在冬暖閣靠着案几勉強坐起,皇長子、皇五子等人近身伺候,眾臣請求皇帝謹慎用藥,光宗回覆説,已有十多日不進湯藥了。隨後光宗下諭旨冊封李選侍為皇貴妃。 [15] 

紅丸案迴光返照

李可灼進獻紅丸 李可灼進獻紅丸
二十九日,光宗再召諸臣討論冊封之事。方從哲等人促請光宗早立皇儲,光宗遂指定皇長子為繼承人。光宗又問起自己的陵寢如何,感覺自己大限將至。光宗忽然又問起進藥的鴻臚寺丞,並傳見李可灼。 [16]  [17]  [18] 
李可灼到後為光宗診脈,所言病源、治法均頗令光宗滿意,於是光宗遂令李可灼進藥。眾人退出來後,羣臣讓李可灼與御醫商量,但是否進藥誰都拿不定主意。當時李可灼將紅丸分別給自己兩位鄉人服用,一人嚴重,一人好轉。輔臣劉一燝認為,李可灼所進之物並非萬全之藥。禮部大臣孫如遊亦認為,此中關係重大,所謂的仙藥不可輕易使用。 [18] 
然而不久內中有乳嫗出來,催促製藥進奉,萬般無奈,羣臣只得再次與李可灼共進,令其現場調配。不一時丹藥制畢,光宗用之。當時光宗喝水就喘息不順,但進藥後竟覺得頗為受用,連稱李可灼“忠臣”。羣臣遂再次退出宮外等候,少時內中傳曰:“聖體用藥後,煖潤舒暢,思進飲膳。”眾臣為之歡欣。李可灼及御醫留侍,時當巳午(即九點到十三點)。 [16]  [17]  [18] 

紅丸案一命歸天

傍晚,李可灼出宮前往內閣,向方從哲報告了皇上恐怕藥力衰竭,需再服用一丸的情況,御醫紛紛認為不應再服,但由於光宗催促甚急,便再服用一丸。 [12]  [17]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九月初一五更,光宗身體情況急轉直下,眾大臣聽到內監的緊急宣召匆忙入宮後,光宗已經去世了。 [12] 
百科x混知:圖解紅丸案 百科x混知:圖解紅丸案
於是方從哲迫不及待地徵得了閣臣同意,頒佈了由他親筆起草的遺詔。遺詔中以大行皇帝的口吻誇獎李可灼,並詔賜銀幣。遺詔一下,羣情鼎沸,朝臣們都知道遺詔出自首輔之手,無形中更把方從哲與紅丸案緊密聯繫在一起了。 [19] 
十月中旬,追查“紅丸案”的呼聲達到最高潮,禮部尚書孫慎行和左都御史鄒元標上了兩道令人矚目的奏疏,孫慎行指出:“從哲縱無弒君之心,卻有弒君之罪。欲辭弒之名,難免弒之實。”這給追查“紅丸案”元兇定了基調。 [19] 
方從哲思來想去,他寫了一道很長的奏本,一面仔細為自己辯解,一面十分誠懇地提出了退隱的要求。方從哲奏本遞上去不到十天,天啓皇帝的批准諭旨就下來了。十一月初,這位執政八年的老臣,離開了京城。 [19] 
光宗的猝逝,使得御史鄭宗周、南京太常寺少卿曹珍等指此一事件與多年前的“梃擊案”出於同一“奸謀”,即有人必置光宗其人於死地;刑部主事王之宷更直指光宗之死與鄭氏、光宗寵妃李氏等陰謀奪權有關。 [2] 

紅丸案事件後續

紅丸案朝臣之爭

光宗繼位一個月即駕崩,加之朝廷內黨派紛爭激烈,使得關於此案的議論甚囂塵上,並且多少帶着東林黨藉機伐異的意味。這些議論圍繞着光宗的死因展開,方從哲、李可灼、崔文升等皆成為眾矢之的。 [12]  [21] 
吏部尚書張問達、户部尚書汪應蛟禮部尚書孫慎行左都御史鄒元標,以及眾多言官紛紛彈劾崔、李二人用藥、進藥錯誤之罪。其中御史王安舜認為:“先帝之脈雄壯浮大,此三焦火動,面唇紫赤,滿面升火,食粥煩躁。此滿腹火結,宜清不宜助明矣。紅鉛乃婦人經水,陰中之陽,純火之精也,而以投於虛火燥熱之疹,幾何不速亡逝乎!” [20] 
由於光宗是服下紅丸後死的,而首輔方從哲卻在光宗死去的當天,擬遺旨賞了進獻紅丸的李可灼,引起了一些人的懷疑,御史王安彈劾方從哲“輕薦狂醫”,“又賞之以自掩”。御史郭如楚彈劾方從哲不應該賞賜進藥的李可灼。方從哲在眾人攻擊下,擬太子令旨,罰了可灼一年的俸祿。 [20] 
十月,禮部尚書孫慎行和左都御史鄒元標上了兩道令人矚目的奏疏,孫慎行指出:“從哲縱無弒君之心,卻有弒君之罪。欲辭弒之名,難免弒之實。”方從哲上奏辯解並請辭,於11月初卸任離京。 [19]  [20] 

紅丸案陰謀加害

御史鄭宗周、南京太常寺少卿曹珍等指此一事件與多年前的“梃擊案”出於同一“奸謀”,即有人必置光宗其人於死地;刑部主事王之宷更直指光宗之死與鄭氏、光宗寵妃李氏等陰謀奪權有關。

紅丸案最終判罰

方從哲離京後,還是無法脱淨干係,要求嚴查紅丸案的奏摺不斷。一天,天啓帝收到了方從哲從老家寄來的奏疏,疏中説:自己年老愚昧,未能阻止庸官進藥,罪不容誅。為表示謝罪,願乞削去官階,以耄耋之身遠流邊疆,以平朝臣之怨。果然,許多大臣為他開脱,天啓帝亦被方從哲的誠懇打動,但苦於真相未明,一時難以決斷。 [19] 
這時,一直緘默無言的閣臣韓爌終於站出來説話了。他把當時目睹的一切事實都詳細地説清楚了。特別是方從哲當時左右為難的情景,被描繪得十分具體。最後,韓爌提出,“紅丸”一案糾纏了一年多,但真正置先皇於死地的崔文升和李可灼到現在也沒有處置,這兩人雖然亂用藥物,但也確實是奉旨進藥,可以適當懲處,紅丸一案則不宜繼續深究。 [19]  [22] 
韓爌在萬曆年間就是個有名的老成之臣,居官十餘年處事公正,很受羣臣景仰,入閣後又一直陪伴方從哲料理進紅丸之事,説出的話是可信的。所以他的奏摺報上後,很快地使一場風波平息了下來。不久,天啓帝下旨問崔、李二人罪。1622年(天啓二年),明廷將崔文升發遣南京,李可灼遣戍邊疆。“紅丸”一案由於各派的爭鬥總算草草了結,但其中的疑點並沒有弄清楚。後人為此曾進行過一系列的考證和爭論,但最後也都沒有結果。光宗的死是否與紅丸有關依然是一個千古之謎。 [24] 

紅丸案案件餘波

天啓年間,宦官魏忠賢當權,他要為“紅丸案”翻案。於是,聲討方從哲的禮部尚書孫慎行被開除了官籍,奪去所有官階封號,定了流戍。抨擊崔文升的東林黨人也受了追罰,高攀龍投池而死。崇禎年間,懲辦了魏忠賢,又將此案翻了回來。崇禎帝死後,南明王朝又一次以此為題材挑起黨爭,直到明王朝徹底滅亡。 [20]  [23] 

紅丸案歷史爭議

關於光宗的死因,有人説是服紅丸而死,也有人説與紅丸無關;有人説舊病未愈,有人説是勞累所致;有人説是惑於女寵,是鄭貴妃有意加害;有人説是用藥差誤。有的大臣因李可灼進紅丸功,議“賞錢”;有的大臣以“李可灼罪不容誅”,議“罰俸一年”;有的大臣以“可灼非醫官,且非知藥知脈者”議上,將其遣戍;直到天啓五年(1625年),魏忠賢上《三朝要典》,遂免可灼遣戍。李可灼這個案子,一直爭吵了八年,成為天啓朝黨爭的題目之一。 [24] 
紅丸到底是什麼,這也是一個引起爭議的問題。有人認為,李可灼進的“紅色丸藥”就是紅鉛丸,是普普通通的春藥。春藥屬於熱藥,皇帝陰寒大泄,以火制水,是對症下藥。李可灼把春藥當補藥進上,只是想步陶仲文後塵而已,只不過他時運不佳……有人認為,那紅色丸藥是道家所鍊金丹。用救命金丹來對付垂危病人,治活了則名利雙收,死了算是病重難救,李可灼很可能是這樣想這樣做的。 三百餘年來,史學家設想了種種答案,但沒有一種令人信服,因此紅丸一案成了千古之謎。 [11]  [17] 

紅丸案史書記載

《明季北略·卷1》 [2] 

紅丸案藝術作品

2007年孔笙執導電視劇《明宮謎案》28—30集。 [25] 
參考資料
  • 1.    注:野史上記載的紅鉛之法:“醫家有取紅鉛之法。擇十三四歲童女美麗端莊者,一切患殘疾,聲雄發粗,及實女無經者俱不用。謹護起居,俟其天癸將至,以羅帛盛之,或以金銀為器,入瓷盆內澄如硃砂色,用烏梅水及井水河水攪澄七度,曬乾,合乳粉、辰砂、乳香、秋石等藥為末,或用雞子抱,或用火煉,名‘紅鉛丸’。專治五勞七傷,虛憊羸弱諸症……”雲。
  • 2.    《明季北略·卷1》:“楊漣論內官崔文升用藥之誤,言帝疾法宜清補,文升反投以相反相伐之劑云云。此八月二十四日疏。九月三日,御史鄭宗周請下文升法司嚴鞫,言往歲張差之變,禍幾不測,張差之後因有文升,致先帝一旦崩逝,當寸斬之。結事惠世揚奏崔文升輕用剝伐之藥,傷損先帝。科臣台臣論之,輔臣方從哲,又何心而代擬出脱。南京太常寺少卿曹珍疏,請究醫藥奸黨陰謀,謂當與先年梃擊青宮,同一奸謀雲。南台御史傅宗皋論崔文升用藥之誤。御史馬逢皋、南御史李希孔交章劾文升用藥之故,宜正典刑。刑部主事王之宷奏請復先帝之仇,論李選侍、鄭貴妃、崔文升、李可灼共一線索。禮部尚書孫慎行參方從哲、李可灼進藥之罪。吏部尚書張問達會同户部尚書汪應蛟等公奏曰:李可灼非醫官也,一旦以紅丸輕進,而龍馭上升,罪勝誅乎?崔文升身歷提督,當可灼進紅丸之時,何不詳察,罪又在可灼上矣。上諭李可灼拿解法司究問正罪。崔文升發遣南京三年。戍可灼。御史郭如楚,論李可灼之罪。”
  • 3.    《國榷》:鄭貴妃“進侍姬八人,上疾始憊”。
  • 4.    《罪惟錄》也記載:“及登極,貴妃進美女侍帝。未十日,帝患病。”
  • 5.    白壽彝總主編;王毓銓主編,中國通史 15 第9卷 中古時代 明時期 上,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06,第212頁
  • 6.    南炳文. 晚明史.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14: 574.
  • 7.    林延清,《李太后與“國本之爭”》,《東嶽論叢》,2008,29(1):118-121.
  • 8.    林延清. 李太后與“國本之爭”. 中國明史學會,遼寧師範大學.第十二屆明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7.
  • 9.    徐凱著,泰昌帝·天啓帝,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11,24-27.
  • 10.    梃擊案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23-08-09]
  • 11.    紅丸案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23-08-10]
  • 12.    劉潤浩.紅丸案與明末黨爭[J].民主與科學,2022(01):45-50.
  • 13.    《明史·卷第一百二十三》:未幾,有張差梃擊之事。王之寀鈎得差供,帝遷延不決,士晉三上疏趣之。當是時,變起非常,中外鹹疑謀出鄭國泰,然無敢直犯其鋒者。郎中陸大受稍及之,國泰大懼,急出揭自明,人言益籍籍。
  • 14.    《明史·卷第二百四十四》:而是時,貴妃據乾清宮,與帝所寵李選侍相結,貴妃為選侍請皇后封,選侍亦請封貴妃為皇太后。帝外家王、郭二戚畹,遍謁朝士,泣朔宮禁危狀,謂:“帝疾必不起,文升藥故也,非誤也。鄭、李交甚固,包藏禍心。”廷臣聞其語,憂甚。而帝果趣禮部封貴妃為皇太后。漣、光鬥乃倡言於朝,共詰責鄭養性,令貴妃移宮,貴妃即移慈寧。漣遂劾崔文升用藥無狀,請推問之。且曰:“外廷流言,謂陛下興居無節,侍御蠱惑。必文升藉口以掩其用藥之奸,文升之黨煽布以預杜外廷之口。既損聖躬,又虧聖德,罪不容死。至貴妃封號,尤乖典常。尊以嫡母,若大行皇后何?尊以生母,若本生太后何?請亟寢前命。”疏上,越三日丁卯,帝召見大臣,並及漣,且宣錦衣官校。眾謂漣疏忤旨,必廷杖,囑從哲為解。從哲勸漣引罪,漣抗聲曰:“死即死耳,漣何罪?”及入,帝温言久之,數目漣,語外廷毋信流言。遂逐文升,停封太后命。再召大臣皆及漣。
  • 15.    《明史·卷第二百十八》:戊辰,新閣臣劉一燝、韓爌入直,帝疾已殆。辛未,召從哲、一燝、爌,英國公張惟賢,吏部尚書周嘉謨,户部尚書李汝華,禮部侍郎署部事孫如遊,刑部尚書黃克纘,左都御史張問達,給事中範濟世、楊漣,御史顧慥等至乾清宮。帝御東暖閣憑几,皇長子、皇五子等皆侍。帝命諸臣前,從哲等因請慎醫藥。帝曰:“十餘日不進矣。”遂諭冊封選侍為皇貴妃。
  • 16.    《明史·卷第二百十八》:甲戌,復召諸臣,諭冊封事。從哲等請速建儲貳。帝顧皇長子曰:“卿等其輔為堯、舜。”又語及壽宮,從哲等以先帝山陵對。帝自指曰;“朕壽宮也。”諸臣皆泣。帝復問:“有鴻臚官進藥者安在?”從哲曰:“鴻臚寺丞李可灼自雲仙方,臣等未敢信。”帝命宣可灼至,趣和藥進,所謂紅丸者也。帝服訖,稱“忠臣”者再。諸臣出俟宮門外。頃之,中使傳上體平善。
  • 17.    鍾來茵.論紅丸案[J].明清小説研究,1997(03):45-56.
  • 18.    趙中男主編,明代宮廷政治史 下,故宮出版社,2015.11,898-900.
  • 19.    李飛,明朝絕對很有趣,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03,第185頁
  • 20.    冷月編著,明末四案之謎,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15.01,217-219.
  • 21.    宗承灝著,跑偏的帝國 大明王朝誰當家,現代出版社,2016.04,第222頁
  • 22.    《明史·卷第二百四十》:二年四月,禮部尚書孫慎行劾方從哲用李可灼紅丸藥,罪同弒逆,廷議紛然。一燝已去位,爌特疏白其事,曰:先帝以去年八月朔踐阼。臣及一燝以二十四日入閣。適鴻臚寺官李可灼雲有仙丹欲進。從哲愕然,出所具問安揭,有“進藥十分宜慎”語。臣等深以為然,即諭之去。二十七日召見羣臣,先帝自言不用藥已二十餘日。至二十九日遇兩內臣,言帝疾已大漸,有鴻臚寺官李可灼來思善門進藥。從哲及臣等皆言彼稱仙丹,便不敢信。是日仍召見。諸臣問安畢,先帝即顧皇上,命臣等輔佐為堯、舜。又語及壽宮,臣等以先帝山陵封,則雲:“是朕壽宮。”因問有鴻臚官進藥。從哲奏雲:“李可灼自謂仙丹,臣等未敢信。”先帝即命傳宣。臣等出,移時可灼至,同入診視,言病源及治法甚合。先帝喜,命速進。臣等復出,令與諸醫商榷。一燝語臣,其鄉兩人用此,損益參半。諸臣相視,實未敢明言宜否。須臾,先帝趣和藥,臣等復同入。可灼調以進,先帝喜曰:“忠臣,忠臣。”臣等出,少頃,中使傳聖體服藥後暖潤舒暢,思進飲膳,諸臣歡躍而退。比申末,可灼出雲:“聖上恐藥力不繼,欲再進一丸。”諸醫言不宜驟。乃傳趣益急,因再進訖。臣等問再服復何狀,答言平善如初。此本日情事也。次日,臣等趨朝,而先帝已於卯刻上賓矣,痛哉!
  • 23.    顧誠. 南明史. 北京日報出版社, 2022: 62.
  • 24.    任昉.明末的黨爭與“三案”[J].文史知識,1994,(01):18-25.
  • 25.    明宮謎案  .豆瓣網[引用日期2023-08-1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