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約翰·古迪納夫

鎖定
約翰·古迪納夫(全名:約翰·班尼斯特·古迪納夫,John Bannister Goodenough,1922年7月25日—2023年6月25日),出生於德國圖林根州耶拿,固體物理學家,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法蘭西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發明家科學院院士,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生前是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科克雷爾工程學院教授 [12] 
約翰·古迪納夫於1944年從耶魯大學畢業 [35]  ,之後加入美國空軍擔任氣象預報專家;1946年由美國政府出資到芝加哥大學就讀研究生;1950年獲得芝加哥大學碩士學位;1952年從芝加哥大學獲得畢業後進入麻省理工學院林肯實驗室工作 [34]  ;1976年當選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1976年進入牛津大學工作,擔任無機化學教授以及無機化學實驗室主任;1986年進入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工作,擔任機械工程和材料科學教授;2010年擔任牛津大學聖凱瑟琳學院名譽研究員;2019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  [3-4]  ;2023年6月25日去世,享年100歲 [5] 
約翰·古迪納夫從事能源材料的研究 [11] 
中文名
約翰·古迪納夫
外文名
John Goodenough
國    籍
美國
出生地
德國圖林根州耶拿
出生日期
1922年7月25日
逝世日期
2023年6月25日
畢業院校
芝加哥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1976年當選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1992年當選為法蘭西科學院院士
2010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外籍院士
2012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2016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發明家科學院院士 展開
主要成就
1976年當選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1992年當選為法蘭西科學院院士
2010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外籍院士
2012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2016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發明家科學院院士
2019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收起

約翰·古迪納夫人物生平

約翰·古迪納夫
約翰·古迪納夫(4張)
1922年7月25日,約翰·古迪納夫出生於德國圖林根州耶拿,在美國東北部長大,高中就讀於馬薩諸塞州的格羅頓學校。
1940年,考入了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先是選了古典文學,後來轉到了哲學,期間還學習過化學,之後轉入數學專業,並堅持了下去。就在讀大學的第二年,珍珠港事件爆發,他選擇主動申請服役,戰爭結束後才回到耶魯大學完成了學業。
1944年,從耶魯大學畢業,獲得數學學士學位,之後再度加入美國空軍,依靠數學專業背景成為了戰爭氣象預報專家。
1946年,由美國政府出資到芝加哥大學(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攻讀物理學博士,先後師從恩里科·費米(Enrico Fermi,193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和約翰·辛普森(John A. Simpson) [19] 
1950年,從芝加哥大學畢業,獲得碩士學位,之後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博士生導師是物理學家克拉倫斯·齊納(Clarence Zener) [19] 
1951年—1952年,擔任西屋電氣公司(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oration)研究工程師(Research Engineer) [14] 
1952年,從芝加哥大學畢業,獲得博士學位;同年,進入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林肯實驗室工作。
1958年,被提升為數字計算機開發小組(Digital Computer Development Group)副組長。
1959年,轉到計算機組件小組(Computer Components Group)擔任負責人。
1963年,成為磁力和共振小組(Magnetism and Resonance Group)負責人。
1965年,調到電子材料小組(Electronic Materials Group)擔任負責人 [34] 
1976年,當選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1976年—1986年,擔任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無機化學教授,以及無機化學實驗室主任 [28] 
1986年,進入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工作,擔任機械工程和材料科學教授。
約翰·古迪納夫 約翰·古迪納夫
1988年—2010年,擔任牛津大學名譽研究員(Emeritus Fellow)。
1992年,當選為法蘭西科學院院士。
2010年,擔任牛津大學聖凱瑟琳學院(St Catherine's College,University of Oxford)名譽研究員(Honorary Fellow) [28]  ;同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外籍院士。
2012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31] 
2016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發明家科學院院士 [38] 
2019年10月9日,與紐約州立大學賓漢姆頓分校(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inghamton)的斯坦利·惠廷厄姆(Stanley Whittingham)和名城大學(Meijo University)的吉野彰(Akira Yoshino)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1] 
2023年6月25日,去世,享年100歲 [7] 
John Bannister Goodenough John Bannister Goodenough

約翰·古迪納夫主要成就

約翰·古迪納夫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約翰·古迪納夫通過研究化學、結構以及固體電子、離子性質之間的關係來設計新材料解決材料科學問題 [2] 
1980年,約翰·古迪納夫開發了一種帶有氧化鈷陰極的鋰電池,在分子水平上,該電池具有可以容納鋰離子的空間,該陰極的電壓高於早期電池。他對於鋰離子電池的開發至關重要,鋰離子電池用於手機和電動汽車等 [11] 
  • 學術論著
截至2023年6月,約翰·古迪納夫撰寫了超過550篇文章、參與85本著作的編寫 [6]  ,代表論文如下 [14] 
Mizushima K, Jones P C, Wiseman P J, et al. LixCoO2 (0< x<-1): A new cathode material for batteries of high energy density[J]. 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 1980, 15(6): 783-789.
Thackeray M M, David W I F, Bruce P G, et al. Lithium insertion into manganese spinels[J]. 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 1983, 18(4): 461-472.
Thomas M, Bruce P G, Goodenough J B. Lithium mobility in the layered oxide Li1− xCoO2[J]. Solid State Ionics, 1985, 17(1): 13-19.
Padhi A K, Nanjundaswamy K S, Goodenough J B. Phospho‐olivines as positive‐electrode materials for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ies[J]. 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1997, 144(4): 1188.
Padhi A K, Nanjundaswamy K S, Masquelier C, et al. Mapping of transition metal redox energies in phosphates with NASICON structure by lithium intercalation[J]. 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1997, 144(8): 2581.
  • 承擔項目
2001年,約翰·古迪納夫的項目“抗衡陽離子對混合金屬氧化物的影響(Influence of Counter Cation in Mixed-Metal Oxides)”獲得韋爾奇基金會資助 [39] 

約翰·古迪納夫人才培養

  • 指導學生
根據2023年7月學術家譜網站數據,約翰·古迪納夫在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牛津大學先後指導16名研究生和博士後研究員,具體信息如下 [33] 
年份
姓名
類型
學校
1980年—1982年
阿魯穆甘·曼蒂拉姆(Arumugam Manthiram)
博士後(post-doc)
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
1982年—1985年
彼得·布魯斯(Peter Bruce)
博士後
牛津大學
1983年
羅素·埃德爾(Russell G. Egdell)
博士後
牛津大學
1993年
勞拉·亨德森·劉易斯(Laura Henderson Lewis)
研究生(grad student)
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
2000年
羅納德·達斯(Ronald I. Dass)
研究生
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
2000年—2006年
喬納森·丹尼辛(Jonathan C. Denyszyn)
研究生
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
2001年
羅賓·蒂奇(Robin S. Tichy)
研究生
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
2004年
萬仁孝(Jen-Hau Wan)
研究生
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
2004年
閆佳強(Jiaqiang Yan)
研究生
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
2006年
周海東(Haidong Zhou)
研究生
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
2007年
羅曼·考迪略(Roman Caudillo)
研究生
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
2010年
程金光(Jinguang Cheng)
研究生
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

阿莎·古普塔(Asha Gupta)
博士後


黃雲輝(Yunhui Huang)
博士後


蘇里亞納拉亞納薩斯特里·拉馬塞沙(Suryanarayanasastry Ramasesha)
博士後
牛津大學

哈迪·卡尼(Hadi Khani)
研究科學家

約翰·古迪納夫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1967年
榮譽博士學位(Honorary Degree, Doctor)
波爾多大學(University of Bordeaux)
1976年
百年紀念講師(Centenary Lecturer)
英國皇家化學學會(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1976年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Member)
美國國家工程院(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16] 
1980年
固體化學獎(Solid State Chemistry Prize)
1980年
印度科學院榮譽院士(Honorary fellowship)
印度科學院( Indian Academy of Science) [29] 
1989年
馮·希佩爾獎(Von Hippel Award)
材料研究學會(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
1992年
法蘭西科學院院士(Member)
法蘭西科學院(L'Academie des Sciences de L'Institut de France) [30] 
1996年
傑出成就獎章(Medal for Distinguished Achievement)
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1997年
約翰·巴丁獎(John Bordeen Award)
採礦,冶金和材料協會(Mining, Metallurgy, & Materials Society)
1999年
奧林鈀獎(Olin Palladium Award, The)
電化學學會(Electrochemical Society)
2001年
日本獎(Japan Prize)
日本獎基金會(Japan Prize Foundation) [14-15] 
2009年
費米獎(Enrico Fermi Award)
美國政府機構原子能委員會(Department of Energy) [13]  [32] 
2010年
英國皇家學會外籍院士(Foreign Member)
英國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 [18] 
2011年
國家科學獎章(National Medal of Science)
國家科技獎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edals Foundation) [20-22] 
2012年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Member)
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7] 
2014年
查爾斯·斯塔克·德雷珀獎(Charles Stark Draper Prize)
2015年
埃裏克和希拉·薩姆松總理獎(Eric and Sheila Samsun Prime Minister’s Prize) [37] 

2016年
電化學學會會士(Fellow)
電化學學會(Electrochemistry Society)
2016年
美國國家發明家科學院院士(Fellow)
美國國家發明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Inventors)
2017年
韋爾奇化學獎(Welch Award in Chemistry)
韋爾奇基金會(Welch Foundation) [24] 
2018年
本傑明富蘭克林化學獎(Benjamin Franklin Award in Chemistry)
富蘭克林研究所(Franklin Institute) [25] 
2019年
諾貝爾化學獎(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19年
科普利獎章(Copley Medal )
英國皇家學會 [26-27] 

美國物理學會會士(Fellow)
美國物理學會(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Fellow)
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Advancement of Science)

美國化學學會會士(Fellow)
美國化學學會(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士(Fellow)
英國皇家化學學會(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日本物理學會會士(Fellow)
日本物理學會(Physical Society of Japan)
參考資料來源: [14] 

約翰·古迪納夫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2016年
美國能源部電池研究聯盟(Battery Research Consortium)成員 [40] 

約翰·古迪納夫個人生活

  • 家世背景
約翰·古迪納夫的父母都是美國人,而且是文科家庭,父親是歷史學教授。他的兄弟沃德(Ward)是人類學家,曾擔任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於2013年去世 [7] 
  • 婚姻家庭
約翰·古迪納夫在芝加哥大學國際學院(University of Chicago's International House)與歷史研究生艾琳·懷斯曼(Irene Wiseman)相識並結婚,妻子於2016年去世 [7]  [19] 

約翰·古迪納夫人物評價

約翰·古迪納夫作為材料科學和工程領域的創新者和先驅,他在廣泛的技術領域作出了許多重要而持久的貢獻(As an innovator and pioneer in the field of materials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Professor Goodenough has made numerous important and enduring contributions in a broad range of technology fields) [13] (費米獎評)
約翰·古迪納夫是那些罕見的科學家之一,他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不僅顯而易見,而且使絕對不可或缺,他的貢獻明顯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John Goodenough is one of those rare scientists whose impact on our daily lives is not only readily apparent, but absolutely indispensable. His contributions appreciably changed the way we live) [25] (本傑明富蘭克林化學獎評)

約翰·古迪納夫人物影響

  • 100歲誕辰研討會
2022年,為了紀念約翰·古迪納夫100歲誕辰,全球電池和固態科學界的科學家和工程師齊聚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校區參加研討會,分享與約翰·古迪納夫相關的故事,並討論凝聚態物理和化學以及下一代電池研究方面的挑戰性問題 [10] 
  • 設立基金
2006年,約翰·古迪納夫成立了John B.和Irene W. Goodenough工程研究基金 [7] 
2016年,為了紀念他的妻子艾琳,約翰·古迪納夫設立了Irene W. Goodenough捐贈護理總統獎學金 [7] 
  • 約翰·古迪納夫獎
2008年,英國皇家化學學會(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設立約翰·古迪納夫獎(John B Goodenough Prize),旨在表彰在材料化學任何領域對化學科學作出傑出貢獻的科研人員 [9] 
2022年,美國電化學學會(Electrochemical Society)設立約翰·古迪納夫獎(John B. Goodenough Award),旨在表彰在電化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的基礎和技術方面作出的傑出貢獻的科研人員 [8] 

約翰·古迪納夫後世紀念

  • 古迪納夫化學獎學金
牛津大學聖凱瑟琳學院為紀念約翰·古迪納夫設立了古迪納夫化學獎學金 [7] 
John Bannister Goodenough John Bannister Goodenough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