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約瑟夫·斯達

鎖定
約瑟夫·斯達(Joseph Cedar),1968年8月31日出生於美國紐約,以色列導演、編劇、製作人。
2000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戰時》,該片獲得以色列電影獎最佳影片獎 [6]  、美國華盛頓猶太影協觀眾選擇獎 [6]  。2004年,執導劇情電影《篝火晚會》,該片獲得第5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堂吉訶德獎-特別提及獎 [6]  。2007年,由其執導的動作電影《波弗特》上映,該片入圍第5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6]  、第8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 [5]  ,他憑藉該片獲得第5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最佳導演獎 [4]  。2011年,執導劇情電影《腳註》,該片入圍第64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6]  、第8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2016年,執導驚悚電影《諾曼 [1]  。2019年,與陶菲克·阿布·瓦爾聯合執導犯罪劇《我們的男孩》。
中文名
約瑟夫·斯達
外文名
Joseph Cedar
Yossi Cedar [8] 
別    名
約瑟夫·希達
國    籍
美國
民    族
猶太人
出生地
美國紐約
出生日期
1968年08月31日
星    座
處女座
職    業
導演、編劇、製作人
代表作品
戰時
篝火晚會
波弗特
腳註
諾曼
主要成就
第64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獎
第5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第8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提名)
第64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提名)
第5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堂吉訶德獎-特別提及獎

約瑟夫·斯達早年經歷

1974年,約瑟夫·斯達六歲時舉家移居以色列。之後,就讀於神學院高中,在以色列軍隊擔任傘兵。
1986年,18歲的約瑟夫·斯達屈從醫學家母親,在耶路撒冷希伯萊大學選擇了哲學專業,兼修戲劇史,畢業後的他不顧母親反對,隻身回到美國,在紐約大學電影學院進行深造 [6] 

約瑟夫·斯達演藝經歷

約瑟夫·斯達
約瑟夫·斯達(6張)
2000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戰時》,該片獲得以色列電影獎最佳影片獎 [6]  、美國華盛頓猶太影協觀眾選擇獎 [6] 
2004年,執導劇情電影《篝火晚會》,該片獲得第5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堂吉訶德獎-特別提及獎 [6] 
2007年,由其執導的動作電影《波弗特》上映,該片入圍第5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6]  、第8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 [5]  ,他憑藉該片獲得第5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最佳導演獎 [4] 
2009年,在紀錄片《以色列電影史》中出鏡。
2011年,執導由利奧·阿什肯納茲阿爾瑪·扎克阿爾伯特·伊盧茲聯袂主演的劇情電影《腳註》,該片入圍第64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6]  、第8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
2016年,執導由理查·基爾利奧·阿什肯納茲邁克爾·辛聯合主演的驚悚電影《諾曼》,該片講述了小人物諾曼·奧本海默結交的一位曾處在人生低谷的年輕政治家在三年後成為有影響力的世界領袖時,諾曼的生活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1] 
2019年,與陶菲克·阿布·瓦爾聯合執導犯罪劇《我們的男孩》,該劇由施洛米·艾爾卡貝茲、約翰尼·阿伯特合作主演 [2] 

約瑟夫·斯達主要作品

約瑟夫·斯達編劇作品

時間
名稱
類型
2019年
《我們的男孩》
電視劇
2016年
《諾曼》
電影
2011年
《腳註》
電影
2007年
《波弗特》
電影
2004年
《篝火晚會》
電影
2000年
《戰時》
電影

約瑟夫·斯達導演作品

時間
名稱
類型
2019年
《我們的男孩》
電視劇
2016年
《諾曼》
電影
2011年
《腳註》
電影
2011年
《耶路撒冷,我愛你》
電影
2007年
《波弗特》
電影
2004年
《篝火晚會》
電影
2000年
《戰時》
電影

約瑟夫·斯達製作作品

時間
名稱
類型
2011年
《腳註》
電影

約瑟夫·斯達參演紀錄片

時間
名稱
2009年
《以色列電影史》

約瑟夫·斯達獲獎記錄

奧斯卡金像獎
戛納國際電影節
柏林國際電影節
影視類
  • 2000    以色列電影獎最佳影片獎[6]     戰時    (獲獎)    
  • 2000    以色列電影獎最佳劇本獎[6]     戰時    (獲獎)    
  • 2000    美國華盛頓猶太影協觀眾選擇獎[6]     戰時    (獲獎)    

約瑟夫·斯達人物評價

在電影《諾曼》中,約瑟夫·斯達令人印象深刻地創建了一個錯綜複雜的關於政治、金融、社會和宗教關係的網絡,這些關係到世界如何運轉 [3]  (《好萊塢報道者》評)
約瑟夫·斯達不是歐洲大陸曝光率和出品率很高的導演 [6]  。電影《腳註》有着設計非常巧妙的故事情節 [7]  ,約瑟夫·斯達在題材選擇上由相對宏觀的視角,縮小到了個體的視角,其導演水平值得一窺 [6]  。但是,他過於強化了自己在交代人物關係時多種不同的表現方式,反而在電影前半部分不能完成激化父子矛盾的目的。在結構上前後兩部分的落差也極其之大,以至於無法彌補了這個結構斷裂的痕跡,最後顯得有些生硬造作了。不可否認,在講述這個充滿了文本知識的敍述過程中,在展現幽默方面,導演還是把笑點設置得非常到位 [7]  (騰訊娛樂、搜狐娛樂綜合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