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約瑟夫·史迪威

鎖定
約瑟夫·史迪威(Joseph Stilwell,1883年3月19日—1946年10月12日),全名約瑟夫·沃倫·史迪威 [6]  ,美國佛羅里達州巴拉特卡市人。1904年西點軍校畢業,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擔任過美國駐華大使館武官。1926—1929年出任美軍駐天津的第15步兵團營長、代理參謀長,晉升中校。當時馬歇爾任該團副團長、代理團長,兩人在此結識。史迪威曾多次來華,會講中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珍珠港事件之後,美國參戰,史迪威於1942年晉升中將,並被派到中國,先後擔任中國戰區參謀長、中緬印戰區美軍總司令、東南亞盟軍司令部副司令、中國駐印軍司令,分配美國援華物資負責人等職務,後被晉升為四星上將
中文名
約瑟夫·史迪威
外文名
Joseph Stilwell
別    名
約瑟夫·沃倫·史迪威;外號“酸醋喬” [6]  [10] 
國    籍
美國
出生日期
1883年3月19日
逝世日期
1946年10月12日
職    業
軍人
軍    銜
四星上將
畢業院校
西點軍校
主要成就
駐華美軍司令等

約瑟夫·史迪威人物經歷

約瑟夫·史迪威早年經歷

1883年3月19日,在美國東海岸帕拉特卡附近的一座種植園裏,傳出一陣陣嬰兒的啼哭聲,從紐約州揚克斯城 遷來的本傑明博士一家喜得第一個兒子,起名為約瑟夫·沃倫·史迪威。約瑟夫家是1638年從英國遷到美國的,到1883年時,這個家族的後裔在美國已繁衍出1600多人,並在美國的斯塔騰島、長島曼哈頓等地置下了可觀的產業。這個家族中,有不少人蔘加了美國的獨立戰爭,分別有人在獨立戰爭中因戰功卓著而成為上校和將軍。
小史迪威在6歲的時候隨父母和姐姐乘船遠渡到歐洲旅行,使小史迪威的眼界大開,成為小同學們中間最會講故事的人。
在揚克斯中學讀書期間,他不僅擅長賽跑,而且還是學校橄欖球隊的主力“四分衞”,被譽為“全隊的靈魂和將軍”。中學畢業時,校長托馬斯·貝克博士在結業報告中對史迪威大為讚賞,稱讚他是“各科學習成績優良,精力充沛,有辦事能力,完全可以信賴的模範學生”。
1900年7月,17歲的史迪威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西點軍校,成為西點軍校1900級中年齡最小的新學員。
在西點軍校,史迪威不僅成為1英里賽跑的冠軍,而且還組織了西點軍校的第一支籃球隊並自任教練兼隊員。在軍用地圖的繪製課上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以至在畢業後,史迪威被美國政府選中擔負了前往危地馬拉考察地形的秘密使命,向美國政府交上了一部翔實、準確的危地馬拉軍事、政治、經濟地形圖。畢業後又成為美國陸軍射擊隊的隊員,被一家報紙譽為“美國20世紀最優秀的神槍手”。史迪威還在四年級最後的一門陣地工事構築課中,取得了特別優異的成績;這對他後來在中國的軍事生涯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1904年6月15日,史迪威完成四年的西點軍校學習,在同屆124名學員中的成績名列第32位;同時,他還被授予美國陸軍少尉軍銜。美國陸軍部長威廉·霍華德·塔夫脱 [14]  親自頒發畢業文憑。

約瑟夫·史迪威初到亞洲

史迪威來到駐紮在菲律賓馬尼拉的美國陸軍第12步兵團1營4連,開始自己最初的職業軍事生涯。很快就適應軍旅生活。
1905年8月,具有語言才能的史迪威接受了美國陸軍部下達的兩個任務:翻譯一本日俄戰爭中日軍圍攻旅順口法文小冊子;翻譯一部西班牙文的《智利軍事地理》。特別是在翻譯前者的過程中,史迪威第一次在書本上見到如此大規模的戰爭慘景(日俄雙方在旅順口戰役中共投入了50萬兵力),並通過此書對日軍進攻作戰的特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於出色地完成了陸軍部交付的這兩項任務,史迪威於1906年被調回西點軍校擔任現代語系的教官,他因而成為西點軍校1904屆畢業生中第一個從菲律賓回國的人。
1911年1月,乘坐運兵船重返菲律賓,被安排在馬尼拉近郊的麥金利堡兵營,並被晉升為陸軍中尉。同年11月下旬,史迪威利用假期前往心馳已久的中國進行了第一次遊歷,對中國有了初步認識。

約瑟夫·史迪威參加一戰

1912年1月,史迪威返回美國到加利福尼亞的第12步兵團工作一年。曾經竭力謀求出任駐聖多明各的武官,未能如願。
1913年8月,奉命再次回西點軍校英語和歷史系任教。
1914年夏初,在西點軍校現代語系教授西班牙語的史迪威獲准赴西班牙首都馬德里進修西班牙語。
同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史迪威匆忙結束了自己在西班牙的進修學業,返回美國。在謀求赴法國軍隊出任美國軍事觀察員的努力失敗後,史迪威只好回到西點軍校再執教鞭。
1916年夏初,33歲的史迪威只是西點軍校的一名按部就班的中尉教官,他很是感到心灰意冷。
已經具有10年教齡的史迪威被選調到紐約的普提茨堡後備役軍官訓練營地擔任教官;1916年9月,他在普提茨堡被晉升為陸軍上尉。史迪威在普提茨堡後備軍官訓練營地幹得十分帶勁;他充分發揮自己的法語特長,為陸軍部和訓練營地翻譯了法軍的大量作戰資料,對改革教學和訓練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1917年1月,德國幾乎封鎖了協約國的海上供應通道,美國投票通過了美國對德國宣戰的決議。史迪威上尉馬上就被晉升為戰時陸軍少校,史迪威選擇了戰鬥部隊的副官職位。
12月,接到命令赴法國向美國赴歐洲遠征軍司令部總司令潘興將軍報到。
1918年8月10日,美軍和法軍聯合組建總兵力達50萬的第1集團軍;講得一口流利法語的史迪威被派往法第17軍工作,成為第一個與法第17軍共同作戰的美國人。也榮幸地成為美國赴歐洲遠征軍第一個遨遊藍天的人。
9月上旬,聖米耶爾戰役打響前夕,史迪威被晉升為陸軍中校。同年10月又被晉升為戰時陸軍上校,並榮獲為非戰鬥人員新設立的“優異服務勳章”。美第4軍參謀長韋爾斯將軍稱讚史迪威有“非凡的天才”,是“在戰爭中成長起來的最能幹的情報官之一”。
11月,一戰停戰後,史迪威上校被派到德國的科布倫茨地區執行了半年多的佔領任務。在總共不到兩年的時間裏 ,史迪威學到了不少領兵打仗的方法;這對他後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率領部隊作戰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人稱“潘興式的將軍”。
同月,在一次彈藥庫爆炸中眼部受傷的史迪威隨遠征軍回國。

約瑟夫·史迪威中國任職

  • 首次任職
1919年夏,回到美國的史迪威上校得以與家人團聚。但不久之後,被撤銷了戰時上校軍銜,仍舊成為一名陸軍上尉。
8月6日,他被任命為美國陸軍部的駐華首席語言教官,到加利福尼亞大學進行為期一年的漢語進修。半年的刻苦攻讀,史迪威已能看懂中文報紙上的短文章,並可藉助字典閲讀複雜的中文資料。1920年7月結束進修學業,並被晉升為陸軍少校。
1920年8月5日,史迪威少校帶着懷孕的妻子威妮登上了駛往中國的陸軍運輸船;9月18日抵達秦皇島,安家在東總布衚衕3號的四合院裏。
10月下旬,陸軍部寄來了工作及任職的意見徵詢表,對古老的北京城痴迷不已的史迪威不假任何思索地在自己最理想的任職一欄裏填上了“駐華武官”,而將“NO”寫在了西點軍校教官等其它職位的欄目裏。
史迪威初到北京的前半年在美國人開辦的華北協和話語學校裏進一步學習漢語,按照自己英語本名“Stilwell”的字音,給自己取了一個“史迪威”的中文名字,因為他認為:“歷史”可以“啓迪”後人,並且很“威武”。
在北京完成學業後,1921年4月,史迪威來到山西省會太原擔任修建汾陽離石公路的總工程師,公路由6000名中國民工承擔鋪設,史迪威領導着一個由十幾名外國人組成的工程技術班子負責技術工作。並親赴築路工地,常常與中國勞工們同吃一樣的飯菜,並用自己在西點軍校學到的軍事工程課的全部知識,指導和監督築路工程的進展,贏得了工程師和中國勞工們的敬重。8月1日,工程順利完成後回到北京,根據自己四個月築路生活的見聞和感受,撰寫了以《中國 生活散記》為題的系列文章,在美國的《亞洲》雜誌發表。11月,到山西汾陽城參加汾離公路通車典禮。
1922年春,史迪威接受陝西潼關到省城西安的公路擔任總工程師。在西安城裏見到了馮玉祥將軍。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史迪威覺得與其它國家相比,中國軍官所受到的軍事理論訓練太少了。
剛剛開始築路工程爆發了直奉戰爭,史迪威謝絕了馮玉祥請他同去河南的邀請,於6月匆匆返回北京的家中。到此時,史迪威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裏,到過中國的許多地方,親眼目睹了中國的災難和戰亂,對中國的問題有了越來越多的瞭解。
1922年9月,史迪威接受了去西伯利亞的任務,有機會到中國的東北地區作一次旅行。
1923年4月,史迪威獨自一人到浙江、江西和湖南等江南省區進行了一次不帶翻譯和隨員的旅行。
  • 返回美國
1923年7月,史迪威的四年任期已滿;美國陸軍部派他到本寧堡步兵學校為期一年的進修戰術課程,1924年夏進修,擔任輔助校長工作的助理執行官。
1925年9月 ,史迪威轉到堪薩斯州利文斯堡的陸軍指揮和參謀學院繼續深造,成為軍校裏年齡最大的學員。
1926年8月20日,史迪威放棄了赴法國參謀學院深造的機會,率家人再次赴中國美國陸軍第15步兵團任營長。而就在任職前的1926年7月,北伐戰爭開始,美國想了解南北軍交戰戰場的第一手情況,於是精通漢語的史迪威少校被選中承擔南下的重任。史迪威親眼目睹了戰火後屍橫遍野的慘景,他對身處戰禍之中的中國人產生了深切的同情心
1927年冬,史迪威應第15步兵團《哨兵報》的約請,撰寫了很多關於中國局勢的文章。
1928年1月,史迪威出任第15步兵團的代理參謀長。同年5月,被晉升為陸軍中校。
1929年4月,史迪威中校攜家人啓程返美。7月,他將自己的長子小喬送入了西點軍校後,便前往本寧堡步兵學 校出任戰術系主任。
但是,此時的史迪威並沒有太好的心情,因為直到50歲之後,自己僅僅擁有中校的軍銜。1934年,陸軍部甚至 還將史迪威派往美國西海岸聖地亞哥,去訓練第9軍駐防區的後備隊。
  • 駐華上校武官
1935年1月,史迪威被國務卿科德爾·赫爾派去擔任駐中國的武官,他有機會能見到在天津第15步兵團服役的長子小喬。
7月7日,史迪威上校抵達北平赴任。在家裏,史迪威經常接待的有北京大學的校長蔣夢麟先生等很有身份的中國客人。史迪威上校的頂頭上司是納爾遜·詹森大使、職業外交官兼中國通,也是第一位會講漢語的美國駐華大使,助理武官也是對中國文化十分了解的戴維·包瑞德上尉。
1936年,史迪威被安排留在北平,其主要任務就是繼續注視華北局勢的變化。
1935年10月,美國大西洋艦隊的旗艦“奧古斯塔”號正式訪問泰國。由於史迪威上校還兼任美國駐泰國的武官 ,於是他搭乘“奧古斯塔”號訪問了這個東南亞唯一的獨立國家,受到泰國王室的隆重接待。
1936年2月20日,毛澤東和彭德懷指揮中央紅軍部隊經過長征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會師;然後以“紅軍抗日 先鋒隊”名義東渡黃河,在兩個多月裏殲滅閻錫山7個團的部隊後返回陝北。3月末,史迪威到太原和汾陽調查了此次軍事行動;他在給美國陸軍情報部的報告中説:紅軍是在“尋找維持生存的新地盤。他們的情報工作搞得很好。組織健全,戰術高明 。他們不要大城市,甘願在農村過艱苦的生活。他們的武器裝備很差,然而卻把政府軍嚇得要死。”
同年夏,史迪威還兩次去南京作調查研究
1937年7月8日清晨,武官處得知中日軍隊在盧溝橋發生了軍事衝突。留在北平的史迪威不得不同日本佔領軍打交道。在日軍佔領張家口後,史迪威前往該地向日方提出了一些十分難堪的問題,被日軍的鈴木將軍轟出了辦公室。怒不可遏的史迪威再三要求華盛頓對日本人施加壓力;但陸軍部轉來的指示是“不想捲入戰爭的行動。”
1937年12月,史迪威離開北平,前往中國的臨時首都漢口,各國駐華使團已遷入此地。
1938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李宗仁指揮的中國軍隊取得了著名的“台兒莊大捷 ”。史迪威急忙趕赴台兒莊向李宗仁提出建議,獲得了採納。
1938年12月,美國政府通過進出口銀行安排了2500萬美元給中國的貸款。後來,蔣介石夫婦於12月28日在重慶接見了史迪威,讚許他為中國辦了一件大事!
10月下旬,日軍分別攻佔漢口和廣州。史迪威親眼目睹了沉重的民眾大遷徙隊伍;中國勞工和普通民眾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令其驚歎不已。
1939年5月,任期屆滿的史迪威帶着自己的家人離開北平返回美國。
  • 職務晉升
1939年9月,史迪威上校回到了美國。
9月24日,史迪威准將被任命為駐紮在得克薩斯州薩姆豪斯頓堡的步兵第2師第3旅的旅長。作為第3旅的旅長,並不直接管理部隊,而是協助師長沃爾特·克魯格將軍負責作戰指揮工作。
1940年1月,首次野外作戰演習。史迪威在演習中擔任向美軍發起進攻的假想敵部隊的指揮官,多變的戰術行動。
5月,美軍舉行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軍事演習,第2師所在的第3集團軍參與,史迪威再次擔任發動侵略的“紅軍”司令。
7月1日,任旅長不滿一年被提升為步兵第7師的師長,併兼任該師所在地加利福尼亞州蒙特雷市奧德兵營的司令官。9月,晉升為美國陸軍少將
1940年9月16日,美國國會通過了美國和平時期的第一個《義務兵役法》,每年的徵兵數額擴大為90萬人,史迪威為接受大量補充的新兵而忙碌起來。他首先在第7師建立了一所軍官學校,加緊培訓軍官;他還和士兵們一起摸爬滾打在訓練場上。
1941年夏,史迪威提升出任第3軍的軍長。
到達華盛頓後,史迪威研究有關非洲戰場的資料。
1942年1月,陸軍部長史汀生告訴史迪威,可能要派他出任中國戰區參謀長。
  • 中國戰區參謀長
1942年3月6日,史迪威中將在重慶正式拜會中國最高統帥蔣介石。
3月8日,蔣介石正式任命史迪威為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並負責指揮中國的入緬部隊。

約瑟夫·史迪威入緬作戰

3月11日,史迪威飛赴緬甸的臘戍。12日,史迪威在位於曼德勒以東的眉苗建立了自己的司令部。為了促使英軍部隊堅守緬甸,史迪威決定讓中國入緬軍隊立即採取積極的作戰行動。17日,史迪威返回重慶,在老朋友商震將軍(軍委會辦公廳主任兼外事局長)的陪同下面見了蔣介石,要求加快入緬行動。
  • 兵敗緬甸
3月21日,史迪威重返臘戍時,中國遠征軍已經與日軍開始交火。表示了疑惑的時候,杜聿明告訴史迪威,他只有一些名義上的指揮權。
史迪威的作戰指令受到了杜聿明等人的消極對待,戰局十分被動。主張進攻的史迪威,在前線與為保存部隊而主張後撤的杜聿明發生了激烈的爭吵。
接下來,年近六旬的堂堂美國陸軍中將史迪威就率領着一支百餘人的隊伍,開始了極為艱難的印度之行。由於食品的短缺,史迪威在每次開飯時,堅持站在隊伍的末尾,最後領取少得可憐的食物。經過難以形容的艱苦跋涉,史迪威率領中國遠征軍的殘部4萬人終於到達了印度。整整十萬人的中國遠征軍在緬甸作戰不足兩個月,逃亡幾近三個月死亡總數達6.1萬人;其中作戰傷亡僅1萬人,卻有近5萬人死在深山密林的撤退途中。
5月22日,史迪威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對記者發表講話撤出了緬甸。
  • 艱難整訓
1942年6月8日,史迪威飛抵重慶;次日會見了蔣介石夫婦。史迪威向蔣提出了早已準備好的三項書面建議:(一)必須對軍隊進行整編;(二)必須撤換一批無能的高級軍官;(三)必須建立有效的指揮系統。蔣介石對史迪威的建議未置可否;但宋美齡卻發現這三項建議,竟然與蔣介石的德國顧問漢斯·馮·賽克特上將(德國國防軍前司令)的意見不謀而合。其實,史迪威並不認識賽克特將軍;但兩位來自西方的將領卻在不同的時間、從不同的立場出發,對中國軍隊產生了完全相同的看法。顯然,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中國軍隊存在着明顯的弊端。
一段時間後,史迪威看到蔣介石拒不採納自己的建議,感到很失望。”
1943年4月28日,史迪威將軍奉召返回美國。
6月16日,史迪威飛返重慶;次日即向蔣介石彙報了“三叉戟”會議的情況和關於中緬印戰區的決定。7月7日,在中國抗戰6週年的紀念集會上,史迪威代表美國向蔣介石委員長授予總司令級榮譽軍團勳章。
1943年8月中下旬,美、英首腦及軍事領導人在加拿大魁北克集會;會議決定:以英國海軍中將路易斯·蒙巴頓 勳爵為東南亞戰區最高統帥,史迪威任副統帥。這樣一來,史迪威面臨的形勢就更加棘手了,他同時要對三套指揮系統負責:作為中國戰區的參謀長,他要對蔣介石負責;作為東南亞戰區的副統帥,他要對蒙巴頓負責;作為美國駐華代表,他要對本國政府負責。史迪威認為,這簡直像是“誰也弄不清楚是怎麼回事的中國式的九連環。”
  • 緬北反攻
1943年12月21日,史迪威飛赴印度的雷多,立即召集中國駐印軍的將領們開會研究反攻緬北的作戰計劃。22日,他趕到新平洋建立了自己的指揮部。24日清晨,史迪威徒步兩個小時,在發起攻擊之前,抵達擔任正面進攻的第11 3團第3營的指揮所。六天後,中國駐印軍部隊攻克於邦,士氣大增。
1944年2月24日,中美聯合部隊向日軍發動全面進攻。到3月9日共殲滅日第18師團1500多人,並肅清了胡康河谷之敵,為反攻緬北的勝利奠定了重要基礎。
3月14日,史迪威指揮部隊向據守堅布山區的日軍發起了進攻。4月21日,根據史迪威的大膽部署,中、美部隊兵分三路發起攻擊,徹底打垮了日軍的防禦體系,到8月初先後取得攻克孟拱、加邁、密支那的戰績。僅攻克密支那一戰,就殲滅日軍3000多人。
至此,緬北反攻作戰使日軍的王牌部隊共殲滅日軍2萬餘人。

約瑟夫·史迪威遭到解職

1943年12月20日,羅斯福總統根據史迪威的建議,致電蔣介石,希望他派遠征軍赴緬作戰。
蔣介石的堅硬態度,使羅斯福總統產生了妥協的念頭。羅斯福總統的高級助手霍普金斯私下裏將總統願意召回史迪威 的想法,於10月1日透露給了當時正在華盛頓的孔祥熙;得悉此一情形後,蔣介石的態度就變得更加強硬起來。10月5日 ,羅斯福致電蔣介石,表示同意免除史迪威中國戰區參謀長職務和管理租借物資的責任,只要求讓史迪威繼續指揮在雲南和緬 甸的中國軍隊。史迪威獲悉後説“這是一個軟弱的有條件投降”。
10月19日,羅斯福總統解除了史迪威將軍在中國的指揮職務。蔣介石派了軍事委員會的一名下級軍官,給史 迪威送來一枚最高等級的青天白日大綬章;史迪威當即則派一名同等級別的美國軍官加以謝絕。21日,黯然神傷的史迪威飛離重慶。
在臨行前還前去看望了孫中山的夫人宋慶齡,結果“她哭了,很苦惱”;因為宋慶齡認為史迪威“比中國人更能為中國辦事,是替中國人民説話的。”

約瑟夫·史迪威美國陸軍任職

1945年1月,史迪威出任美國陸軍地面部隊司令,負責國內部隊的訓練工作。
幾乎與此同時,史迪威曾為之付出心血的中印公路正式通車。蔣介石把這條公路命名為“史迪威公路”。美國政府為表彰史迪威的功績,向他頒發了一枚榮譽軍團勳章和一枚優秀服務勳章。
1945年6月18日,第10集團軍的司令巴克納將軍在沖繩戰役中陣亡,史迪威被任命為第10集團軍的司令。但此後的戰事已經越來越少了,史迪威終於沒能指揮一場象樣的戰役。
9月2日,史迪威出席了在東京灣“密蘇里”號戰列艦上舉行的日軍投降簽字儀式;並於7日親自主持了琉球羣島的日軍受降儀式。
10月18日,62歲的史迪威上將回國出任軍需裝備委員會主席。
1946年1月,史迪威出任第6集團軍司令,兼管西部防禦司令部的工作。

約瑟夫·史迪威因病逝世

1946年10月12日,63歲的史迪威將軍因患胃癌並轉移到肝部,在舊金山萊特曼陸軍醫院逝世,終年63歲。去世前一天,根據他的請求授予他一枚步兵戰鬥紀念章。這是一種極普通的獎章,但只有在第一線戰鬥的步兵才能獲得。 [15] 
根據這位為人正直、性格剛烈的上將在生前留下的遺願,沒有舉行葬禮,沒有保留骨灰,他的遺體火化後被撒進了太平洋
遠在南京的國民政府也為史迪威將軍召開了追悼會,蔣介石委員長親筆手書了一幅輓聯:“危難仗匡扶,蕩掃倭氛, 帷幄謀謨資擘劃;交期存久遠,忽傳噩耗,海天風雨吊英靈。”而共產黨軍隊的總司令朱德也發來了唁電,稱:“史迪威將軍的死,不僅使美國喪失了一個偉大的將軍,而且使中國人民喪失了一個偉大的朋友。中國人民將永遠記得他對於中國抗日戰爭的貢獻和他為建立美國公正對華政策的奮鬥,並相信他的願望終將實現。” [13] 

約瑟夫·史迪威史迪威將軍紀念館

與中國人民結下了深厚情緣的史迪威將軍仍然活在中國人民的心中。1991年10月,在史迪威將軍曾經生活過的戰時首都重慶的舊居,人們將他曾經居住過的舊居翻修成為史迪威將軍紀念館,供人們瞻仰這位偉大將領對中國抗戰所作出的不朽貢獻, [13]  紀念這位曾經給中國帶來過巨大幫助的美國軍人 [15] 

約瑟夫·史迪威人物年表

約瑟夫·史迪威出生於美國佛羅里達州帕拉特卡,後隨家人定居紐約州揚克斯市。
1900年7月,考入西點軍校,成為當年最年輕的學員之一。
1904年6月,從西點軍校畢業,授予少尉軍銜,隨後赴菲律賓在步兵第12團服役。
1906年2月,調回西點軍校,在現代語言系任教官。
1910年10月,與威妮弗雷德·A·史密斯結為伉儷,相愛終生。
1911年1月,再次赴菲律賓步兵第12團服役,3月晉升為中尉。
1911年11月,第一次來華,遊歷上海、廈門廣州梧州、香港等地。 [1] 
1913年9月,重返西點軍校任教。
約瑟夫·史迪威塑像 約瑟夫·史迪威塑像
1916年夏,在紐約州普拉茨堡後備役軍官訓練營地任教官;9月,晉升上尉。
1917年8月,在弗吉尼亞州李營第80師任旅長副官,晉升臨時少校。
1918年1月,赴法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在美國遠征軍總司令部和第4軍擔任情報工作,先後晉升為臨時中校、上校,並榮獲優秀服役勳章。翌年7月回到美國後,臨時軍銜全部取消,重新成為上尉。
1919年8月,被任命為首任駐華語言軍官,赴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學習漢語。1920年8月,第二次來華,正式就任駐華語言軍官,在北京華北協和語言學校繼續學習漢語。
1921年至1922年,被國際賑災委員會借用,先後擔任修築山西汾陽至軍渡、陝西潼關至西安公路的總工程師,接觸了各種社會情況,結交了各界人物,加深了對中國的瞭解。
1922年至1923年6月,作為美國駐華武官處工作人員,視察和遊歷了中國東北、外蒙古、浙江、江西、湖南和蘇聯西伯利亞、朝鮮、日本。
1923年7月,回美國赴本寧堡步兵學校學習;1924年畢業,任校長韋爾斯將軍的助理執行官;1925年9月,入利文沃思指揮和參謀學院深造。
1926年9月,第三次來華,出任美軍駐天津步兵第15團營長。
1927年5月,受美國駐華公使館派遣,到徐州、南京、上海等地考察軍情,爾後所寫的報告受到嘉獎。
1928年1月,代理步兵第15團參謀長;5月晉升中校。
1929年6月,回到美國任本寧堡步兵學校戰術系主任,在此獲得“醋性子喬”(亦稱“尖刻的喬”)這一使他引為驕傲的綽號。
1935年7月,第四次來華,在北平任美國駐華武官,已晉升上校。1936年,先後考察廣州、桂林、梧州、南寧、漢口、徐州、開封洛陽等地。
1937年7月,中國抗日戰爭爆發,組織一個情報組,及時向美國報告戰爭進展情況;年底遷至漢口,翌年曾在蘭州、台兒莊、長沙、重慶等地考察戰況。
1939年8月,回到美國出任步兵第2師第3旅旅長。
1940年7月,出任第7師師長兼蒙特雷市奧德兵營司令;9月,晉升少將。
蔣介石夫婦與史迪威 蔣介石夫婦與史迪威
1941年6月,出任第3軍軍長。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奉調赴華盛頓,負責制定在北非登陸的“體育家”作戰計劃,並準備出任美國遠征軍司令。
1942年3月,第五次來華,擔任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兼中緬印戰區美軍司令 [2]  ,已於2月晉升中將;隨後赴緬甸指揮中國遠征軍作戰;5月,緬甸戰役失敗,率110多人徒步走出緬北叢林。
6月,向蔣介石遞交關於中國軍事制度改革的建議:(1)對部隊進行精簡整編;(2)撤換無能的高級軍官;(3)授予前線指揮官全權。
7月,向蔣介石遞交收復緬甸的作戰計劃;蔣介石借美國總統私人代表勞克林·柯里來華之機,第一次要求撤換史迪威,未果。
蒙巴頓爵士(右)與美國史迪威將軍 蒙巴頓爵士(右)與美國史迪威將軍
8月,出任中國駐印軍總指揮、在印度蘭姆加爾整訓和裝備中國軍隊。 [3] 
1943年1月,因在第一次緬甸戰役中親臨東枝前線指揮作戰,榮獲優秀服役十字勳章。
3月,在雲南組建昆明訓練中心,4月1日正式開訓,執行整訓和裝備30箇中國陸軍師的計劃。
5月,出席在華盛頓召開的“三叉戟”會議。
8月,魁北克會議決定成立盟軍東南亞戰區,史迪威任該戰區副最高統帥。
9月,向史迪威建議使用共產黨第18集團軍等部隊向華北日軍側翼進攻,並建議給西北部隊以充分的供應。
10月,蔣介石第二次提出撤換史迪威,未果。
11月,出席中美英開羅會議
12月,指揮中國駐印軍開始反攻緬北。
1944年1月,同意政治顧問戴維斯關於向延安派遣美軍觀察組的報告;7、8月間,美軍觀察組分兩批抵達延安。
8月,佔領密支那,取得戰役基本勝利,給日軍精鋭第18師團以殲滅性打擊
7月,羅斯福建議蔣介石授予史迪威指揮中國戰區所有軍隊的全權;蔣介石覆電表示“原則同意”。
8月,晉升四星上將
9月,蔣介石第三次要求美國總統召回史迪威。
10月,羅斯福同意召回史迪威;21日,史迪威離開重慶回國;31日,《紐約時報》發表文章,批評美國政府召回史迪威,是“消極地支持了一個在中國日益不得人心和不為人民所信任的政權”。
1945年1月,出任美國陸軍地面部隊司令;由印度利多、經緬北密支那、至中國雲南的中印公路通車,被命名為“史迪威公路”。
2月,榮獲榮譽軍團勳章和橡葉勳章。
6月,出任第10集團軍司令,參加沖繩戰役
8月,在琉球羣島接受10多萬日軍的投降。
9月,出席在“密蘇里號”戰列艦上舉行的日本投降儀式簽字 [4] 

約瑟夫·史迪威與中國關係

史迪威的目標是要中國軍隊對日軍作戰,蔣介石的目標是要美國人幫助他,得到更多的援華物資,保存更多的軍隊實力,然後打共產黨。而史迪威對共產黨恰恰很同情。
1943年9月,史迪威曾建議使用共產黨第十八集團軍等部隊向華北日軍側翼進攻,把蔣介石氣得夠嗆。蔣介石隨後向羅斯福提出撤換史迪威。
1944年8月,史迪威促成美國觀察組赴延安。眼看着史迪威與共產黨越來越親密,次月,蔣介石在史迪威被晉升為上將的情況下,再次向美國政府提出撤換。 [10] 

約瑟夫·史迪威個人生活

妻子:威
長子:小喬(曾在天津第15步兵團服役) [13] 
史迪威將軍的兩個女兒南希·史迪威·伊斯特布魯克夫人和艾莉森·史迪威·卡梅倫夫人。這兩姐妹都是在中國長大的,能流利地説中國話,並且同她們的父親一樣,對中國人民極為欽慕 [11] 
大女兒:南希(中文名字叫史文思,年少時在中國生活,能説一口流利的漢語
三女兒:史文森(出生在中國協和醫院,從小拜中國畫家為師,還會書法。18歲時在北京美術學院舉辦過一次畫展,回美國後,還曾教授關於中國的課程) [10] 
孫子:“約瑟夫·史迪威”(軍人,曾經服役28年。他3個女兒中的二女兒後來成了一名直升機飛行員,曾到伊拉克阿富汗執行過任務 [12] 
外孫:約翰·伊斯特布魯克 [7]  (美軍退役上校) [8] 
重侄孫:切普·史迪威(原美國航空母艦戰鬥機飛行員,美國聯合艦隊地面及空中飛行員講師;2011年出任西安金勝飛行學院名譽院長 [9] 
1946年10月12日,史迪威患胃癌在舊金山逝世,終年63歲。 [4] 

約瑟夫·史迪威發表文章

1921年《中國 生活散記》為題系列文章
1927年《張作霖傳》連載文章 [13] 

約瑟夫·史迪威紀念活動

1993年,舉行的“史迪威將軍誕辰110週年義演”活動,把重慶人民紀念史迪威將軍的活動推向了高潮。
為進一步擴大重慶和美國在文化教育領域的交流與合作,為中國培養跨世紀的人才,在史迪威學院基金學會的大力支持下,史迪威中心與中國四川外國語學院、美國波士頓薩佛克大學合作,在重慶成立了“ 史迪威國際文理學院”;史迪威中心與重慶急救中心、美國波士頓新英格蘭視光學院合作,在重慶興辦了“史迪威國際視光學培訓中心”;在美國海外護士考試委員會的協助下,史迪威中心開辦了“史迪威國際護理專業”;創辦了“史迪威外國語學校”;創辦了由史迪威的女兒捐贈書籍的“史迪威圖書館”。 [11] 

約瑟夫·史迪威人物評價

史迪威61歲時離開中國到逝世,再也沒有回到他深深熱愛的土地,但他的名字卻永久鐫刻在中國抗戰史冊的豐碑上 [5] 
美國二戰名將,被美國軍界稱為“最精通新中國和遠東問題的專家”。
史迪威曾説過:“中國士兵們與任何盟國軍隊相比不輸分毫。”史迪威高度評價中國的士兵,“認為只要有足夠多的資金、足夠好的條件,中國士兵會取得相當的成績。 [6]  中國士兵很好,只要給他們吃的,加上好的領導,他們能打敗世界上的任何軍隊。” [1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