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紀疃

鎖定
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紀毓中從浙江省臨安縣來此定居建村,以姓命名紀疃。
中文名
紀疃
行政區類別
面    積
3 km²
人口數量
1395人

紀疃概況

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紀毓中從浙江省臨安縣來此定居建村,以姓命名紀疃。明末清初,劉姓、趙姓先後來此定居。後有程、於、祁、張姓相繼自外地遷來。 紀疃位於二十里店鎮南部,地處東經121°04′,北緯36°43′。東與毛家莊為鄰,西與吳家埠村相連,北靠裏店水庫,南鄰乳即一級公路。隸屬二十里店鎮。距鎮政府駐地3.5公里,距市政府駐地10.5公里。 全村轄區總面積約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20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有小麥、玉米、花生、蘋果、板栗、蔬菜等。 2002年,全村431户,1395人。有劉、趙、程、於、祁、張等6姓,均為漢族,其中劉姓人口較多。

紀疃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52年,建立紀疃小學。1980年村投資重新建學校,修建了操場,添置了體育器械,由原來的土板凳、土桌子,全部換成了標準化的課桌凳。1999年,遷至二十里店鎮中心小學。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30人。 村歷來重視文化、科技教育。紀疃秧歌是“海陽大秧歌”著名流派之一。1996年參加鎮、市秧歌匯演,受到中共海陽市委、市政府的獎勵。 村委經常組織菜農到壽光等地參觀學習,聘請有關專家到村講課,傳授生產、管理技術。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不足100公斤,只能過半年糠菜半年糧的生活。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人均糧食210公斤。1975年,全村收入43萬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3000元;有各種運輸車輛260輛,摩托車200多輛,電話100多部,彩電283台,電冰箱96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雨天街道上的水漫進農户;無雨天,坑溝臭不可聞。村民住的是草房,人均不足5平方米。1976年,全村統一規劃了街道,規劃了新房區,原來的草房都改成了瓦房,新房區全部蓋成寬敞明亮的新瓦房。2000年,村投資36萬元,整修了全村街道,村中心街鋪了瀝青,所有街道都安上了路燈。2002年,全村街道寬敞整潔,房舍排列整齊,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5平方米。 集體福利自1976年以來,隨着集體經濟的不斷壯大,村民的福利逐年提高。1978年,購買16mm電影放映機1台,自放電影。1981年,投資6.8萬元,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1985年,投資4萬餘元,修建了自來水工程,全村吃上了自來水。1997年始,全村羣眾免費吃自來水。2000年,投資36萬元,整修了全村街道,安裝了路燈。

紀疃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2年,劉永林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43年成立黨小組,劉永林任組長,時有黨員5人。在黨小組領導下,本村成立了青救會、農救會、婦救會、職工會,開展了一系列抗日、反特、反惡霸活動。在組織討伐萬第趙保原的戰鬥中,出擔架30副,支前小車50輛,運送糧食5000斤,做軍鞋130雙。1949年10月村黨員身份公開,有黨員29人,其中女黨員6人。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7個,黨員72人。1997年之前,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劉承基、劉永新、劉瑞亭、趙元斌、劉進勉、劉賢勉、劉豐堂、劉金勉、劉存勉。1997年起,劉紹旭任村黨支部書記。劉紹旭任職以來,1999年、2000年,村黨支部連續兩年被評為海陽市優秀黨支部。他個人連續兩年被市評為優秀共產黨員。1998年,被評為海陽市民兵預備役工作先進個人。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3年設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大隊管委會改稱大隊革委會。1980年,複稱大隊管委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劉雲吉、劉承禮、劉永新、劉全吉、劉永江、劉永祥、趙元斌、劉存勝、劉豐堂、劉悦存。1999年,劉豐堂當選為首任直選村民委員會主任。2002年4月,劉紹旭當選村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