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安德烈·紀德

(法國作家)

鎖定
安德烈·紀德(法語:André Gide [1]  ,1869年11月22日-1951年2月19日),法國作家。紀德一生著有小説、劇本、論文、散文、日記、書信多種,主要作品有小説《背德者》《窄門》《田園交響曲》《偽幣制造者》等,戲劇《康多爾王》《掃羅》《俄狄浦斯》,散文詩集《人間食糧》,自傳《如果種子不死》,遊記《剛果之行》《乍得歸來》等。 [2] 
紀德出生於法國巴黎一個富裕的新教家庭,他的童年是在孤獨寂寞中度過的。紀德8歲就讀於以新教教育為主的阿爾薩斯小學,後來在蒙彼利埃中學和亨利四世中學哲學班學習過,醉心於文學和音樂。20歲時,紀德寫出了自傳小説《安德烈·瓦爾特手冊》,隨即開始了自己傾心的文學創作道路。在創作的道路上,紀德先後結識了法國詩人瓦雷裏馬拉美雷尼埃和英國作家王爾德及法國畫家阿爾貝·洛朗。1947年,紀德獲諾貝爾文學獎 [2] 
中文名
安德烈·紀德
外文名
André Gide(法語)
國    籍
法國
出生地
法國巴黎
出生日期
1869年11月22日
逝世日期
1951年2月19日
畢業院校
巴黎大學
職    業
作家
代表作品
田園交響曲
人間食糧
主要成就
1947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安德烈·紀德人物經歷

1869年11月22日,安德烈·紀德出生於巴黎。1877年,就讀於阿爾薩斯學校,幾個月後因“不良習慣”被開除。1880年,父親保爾·紀德去世。
1881年,與表姐瑪德萊娜戀愛。1883年,開始寫日記。1887年,就讀於阿爾薩斯學校;結識皮埃爾·路易。1888年,就讀於亨利四世中學。
1889年,與皮埃爾·路易和馬塞爾·德魯安等創辦《中學生雜誌》。1890年,瑪德萊娜的父親去世,結識保爾·瓦萊裏。1891年,出版《安德烈·瓦爾特手記》《論那喀索斯》;成為馬拉美“星期二聚會”中的常客;結識奧斯卡·王爾德。
1893年,出版《愛的嘗試》《於安裏遊記》;結識弗朗西斯·雅姆;在北非旅行;首次同性戀體驗。1895年,出版《沼澤》;母親朱麗葉·紀德去世;與表姐瑪德萊娜結婚;到瑞士、意大利、北非等地旅行;結識保爾·克洛代爾。
1896年,擔任拉洛克——柏納豪市的市長。1897年,《地上的糧食》《途中散頁》出版;結識亨利·熱昂。1898年,在支持“德雷福斯”的作家名單上簽名。1899年,與妻子北非旅行;與保爾·克洛代爾開始通信聯繫;出版《鎖不住的普羅米修斯》《菲羅克特脱》《埃爾·哈吉》。
1900年,與亨利·熱昂到阿爾及爾旅行。1901年,上演《岡多爾王》。1902年,出版《背德者》。1903年,出版《遁詞》《掃羅》;去魏瑪、阿爾及爾旅行;與雅克·科波開始交往。1904年,成為《隱修》雜誌編委。
1906年,出版《阿曼達》;搬入奧依特新居。1907年,出版《浪子歸來》;與畫家莫里斯·德尼去柏林。1908年,創辦《新法蘭西評論》。
1909年,《窄門》出版;參加“十日談”。1911年,出版《伊莎貝爾》;與加斯東·伽裏馬共同創辦《新法蘭西評論》。1912年,與亨利·熱昂去意大利旅行。1913年,到意大利旅行;結識羅傑·馬丁·杜加爾。《梵蒂岡地窖》出版。
1914年,與克洛代爾絕交;出版《梵蒂岡地窖》《重罪法庭備忘錄》。1915年,開始陷入長達兩年的宗教信仰危機。1916年,開始了與馬克·阿萊格雷的戀情;瑪德萊娜開始知曉紀德的真實性取向。1917年,與馬克·阿萊格雷到瑞士度假。
1918年,與馬克、阿萊格雷去英國,回來後得知瑪德萊娜燒燬了兩人間的所有信件。1919年,《田園交響曲》出版。1921年,出版《紀德選集》。1922年,翻譯《天堂與地獄的婚禮》。1923年,女兒卡特琳娜出生。1924年,《科裏同》出版。
1925年,成為倫敦皇家文學院的院士;與馬克一起前往非洲內陸旅行。1926年,《偽幣制造者》《如果種子不死》出版。1927年,《剛果之行》出版。1928年,《乍得歸來》出版。1929年,《婦女學校》《蒙田評論》出版;到阿爾及爾旅行。
1930年,《羅貝爾》出版;到德國旅行。1931年,《俄狄浦斯》出版。1932年,《紀德全集》開始出版;開始成為共產主義的“同路人”。
安德烈·紀德
安德烈·紀德(4張)
1933年,前往洛桑旅行。1934年,與安德烈·馬爾洛到柏林呼籲釋放共產黨人。1935年,《新糧》出版;參加第一屆國際作家保衞文化大戰。1936年,《熱納維埃芙》《訪蘇聯歸來》出版;應邀前往蘇聯訪問。
1937年,《<訪蘇聯歸來>之補充》;與蘇聯正式決裂。1938年,到西非旅行;瑪德萊娜去世。1939年,到埃及、希臘旅行等地旅行;出版《1889--1939年的日記》。
1940年,離開巴黎。1941年,與《新法蘭西評論》劃清界限。1942年,前往突尼斯。1943年,《想象的採訪》出版;由突尼斯前往阿爾及爾,在阿爾及爾與戴高樂將軍見面。
1944年,創立《方舟》雜誌;在紐約出版1939—1942年的日記。1945年,回到巴黎;到意大利、黎巴嫩和埃及旅行。
1946年,出版《忒休斯》;《田園交響曲》被拍成電影;卡特琳娜與朗貝爾結婚。1947年,到慕尼黑旅行;獲得牛津大學榮譽博士學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48年,為女兒購置了住所。1949年,《秋天的散頁》出版。1950年,出版《1942--1949日記》;到意大利旅行;三幕喜劇《梵蒂岡地窖》首演。
1951年2月19日逝於巴黎瓦諾大街寓所,隨後葬於居韋維爾瑪德萊娜的墓地旁邊。 [3] 

安德烈·紀德個人生活

安德烈·紀德的父親名叫保爾·紀德(Paul Gide),任巴黎大學法學院教授。死於1880年其時他僅十一歲。他叔叔是政治經濟學者查爾斯·紀德(Charles Gide)。紀德諾曼底孤獨地長大,在早期已成為多產作家。1877年 入達薩街的阿爾薩斯學校讀書,數月後因“不良習慣”被學校除名。紀德從小接受兩種矛盾的教育:母親認為“孩子應當順從,而不需要明白為什麼”;父親則傾向於“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向我解釋清楚”。1880年他的父親去世後,紀德隨母親離開巴黎,來到外祖父家。紀德早年體弱多病,異常敏感,在母親的撫養下接受了清教徒式的教育,釀成了他的叛逆性格。1889年通過學士學位考試之後,紀德向表姐瑪德萊娜求婚,但遭到拒絕。1895年他母親死後,他與他的表姐瑪德萊娜(Madeleine,1867年-1938年)結婚,但一直都只是名義上的夫妻。母親名叫朱莉葉·隆多,是位天主教教徒。

安德烈·紀德主要作品

中文名
體裁
發表時間
《安德烈·瓦爾特筆記》
筆記
1891年11月
《安德烈·瓦爾特詩集》
詩集
1892年
《愛的嘗試》、《烏連旅》

1893年10月18日
人間食糧》(或譯《地上的糧食
散文集
1897年
《沒有縛緊的普羅米修斯》
劇本
1898年
《康多爾王》、《掃羅》
劇本
1901年
背德者
長篇小説
1902年
《阿曼塔斯》

1906年
中篇小説
1907年
《窄門》
中篇小説
1909年
《奧斯卡·王爾德》(或譯《奧斯卡爾·王爾德》)
傳記
1910年
《伊薩貝爾》(或譯《伊薩貝拉》)
小説
1911年
《梵蒂岡的地窖》
長篇小説
1914年
《重罪法庭回憶錄》
小説
1914年
小説
1919年
長篇小説
1926年
自傳
1926年
遊記
1927年
《乍得歸來》

1928年
《羅貝爾》
小説
1930年
《俄狄浦斯》
劇本
1931年
《新食糧》

1935年6月

1936年6月17日
《熱維維埃芙》
小説
1936年
《戲劇集》

1942年
《日記1939-1942年》

1944年
《與弗朗西斯·雅姆通信集》

1948年
《與保羅·克洛岱爾通信集》

1949年
《日記1942-1949年》

1950年12月13日
參考資料 [4] 

安德烈·紀德創作特點

安德烈·紀德作品主題

在紀德的內心世界裏,充滿了禁慾與享樂、靈魂與肉體、個人幸福與社會規約、信守道德與蔑視戒律、尋求信仰與悲觀焦慮的深刻矛盾。
紀德通過宗教和性這兩個主題,表達了他在追求自由和真理的道路上,面對靈與肉、社會道德規範和自由信仰之間的矛盾衝突。為了解決內心的矛盾,他選擇了寫作和旅行,試圖讓自己的內心世界得到平靜和諧。紀德在旅行中嘗試每一種可能,在寫作中讓人物展現他內心的衝突,並且讓他們踐行他自己內心的每一種可能性的選擇。他嘗試通過東西方文明的探索和自我書寫的方式,讓人們去了解他的一切,進而展示人的複雜性,這是作者自己內心矛盾的折射,是作者對人生、對社會思考後的感受書寫。這不僅擴展了作品含義的多重性,展示了人們性格的複雜性,也增強了作品的生命力。 [5] 
在紀德的作品中,反叛與贖罪兩個主題是緊密聯結在一起的。紀德具有空前強烈的反叛意識,同時又具有十分濃厚的宗教意識,母親的宗教傳統對他產生了刻骨銘心的重大影響,因而他在每一次反叛之後,都會帶來難以言盡的心靈懺悔。
紀德毫不猶豫地讓自己的行為和作品介入到時代的鬥爭中,他激烈地反對殖民主義和法西斯主義,譴責極權統治,為同性戀辯護,主張打破禁錮人性的清規戒律。
紀德的創作兼容幷蓄,表現出異彩紛呈的多種文學流派的風格,他有的作品是自然主義的,有的作品是象徵主義的,有的作品是惟美主義的,甚至有的作品還是荒誕主義的。 [6] 

安德烈·紀德藝術特色

風格
紀德一生所接受的思想是雜駁的,混亂的,自相矛盾的。他先後接受了惟美主義,象徵主義,自然主義,甚至還多多少少有一點存在主義意識。他極力尋找藝術之美,同時又強調美與道德無關,這顯然來自於惟美主義者王爾德和象徵主義者馬拉美的影響。寫作成為了紀德發自內心的根本需要,至少從他一生的藝術追求來看,紀德人生價值的主導傾向還是他早年所接受的惟美主義。同時,紀德的道德觀又是一個複雜的綜合體,既包括對舊道德的批判,又包括對電氣化時代新道德的困惑,因而他才會如此地自相矛盾。事實上,由於母親的強烈影響,宗教從幼年時代就植根於紀德的內心深處,所以他內心衝突異常激烈,而紀德的許多作品都是對自己內心世界和現實生活的描寫。或者説,寫作構成了他基本的生活形態。於是紀德就不斷寫作,不斷體驗,不斷思索,並且根據內心情感和思想變化來進行創作。更為重要的是,紀德深愛着福樓拜,他探索的重要主題就是個體的自然人如何使得天性得到完善和發展,而不是社會人應該具備何種倫理道德。也正由於他對自然人的關注,所以他也就被道德君子們斥責為道德危險分子。或者説,紀德關注的焦點僅僅只是人的道德、人的本性和人的命運,他提出了問題卻默然不作解答。有時他也喋喋不休地闡釋自己對人的見解,目的卻不是為了教化引導讀者,而僅僅只是用來透徹地理解自己。他的作品是對人的生存經歷的各種可能性的展示,而不是對人作出評價,這種公正客觀的藝術姿態也就使得他的小説非常接近於新聞類體裁。 [6] 
人物形象
紀德筆下的人物幾乎總是陷入一種預設的慾望與道德的兩難境地而無法解脱,在人格上也表現出二元對立的結構,這似乎演繹了紀德自身的內在困境,“無論説什麼或者幹什麼,我好像總是被分成兩半,一半在後面看着另一半在前面犯錯誤,在看笑話,無動於衷,或者煽耳光,喝倒彩。當一個人是這樣地被撕成兩半,他是無論如何不能有一顆誠實之心的,甚至無法理解誠實二字為何物”,確實如此,紀德一生就像米歇爾一樣在道德責任與真誠自我之間,努力尋求一個平衡的支點。所以,紀德筆下的人物,某種意義上講是作家自我內在困境的想象物,它以一個相似的靈魂,用來否定作家自身內在的分裂,以找回人性失卻的天堂。 [7] 

安德烈·紀德獲獎記錄

文學類
  • 1947    諾貝爾文學獎    《田園交響曲》    (獲獎)    
參考資料 [8] 

安德烈·紀德人物影響

在西方現代文學史上,紀德第一個把荒誕大量地運用於法國文學,更為重要的是,荒誕在他眼裏遠不止是一種文學技巧,而且也具有方法論的意義。也正是由於紀德把荒誕提升到了文學創作方法論的高度,於是他也就開創了荒誕派文學的先河。從法國文學發展史的歷史軌跡來看,紀德就是一座聯接古典與現代的橋樑,他既是19世紀巴爾扎克、雨果、福樓拜和波德萊爾、馬拉美的文學傳統的忠實傳承者,又是新一代文風的偉大開創者。 [6] 
紀德的思想影響了西方整整3代人,成為西方在現實的壓抑下痛苦地追求真誠和自由的心靈樹立了榜樣。他的思想深深影響了薩特、加繆等眾多思想家、文學家,他們都曾將紀德視為自己的精神導師。 [9] 

安德烈·紀德人物評價

“為了他廣包性的與有藝術質地的著作,在這些著作中,他以無所畏懼的對真理的熱愛,並以敏鋭的心理學洞察力,呈現了人性的種種問題與處境”。(瑞典文學院評) [8] 
“他為我們活過的一生。我們只要讀他的作品便能再活一次。紀德是個不可替代的榜樣,因為他選擇了變成他自身的真理。”(法國哲學家、作家薩特評) [9] 
紀德的複雜性在於他的一生都在“人”的問題與“神”的問題之間搖擺。他是個絕對的個人主義者,只相信自身的感受,同時,他又相信,人是必須超越於自身的。他深知人性的弱點,又看到了人身上的神性。他在藝術、神話、古典中徜徉,同時又關注現實,面向未來。他的身體紮根於大地,頭腦卻一直在天空中,在太陽的邊上。(法語文學專家董強評) [10] 
參考資料
  • 1.    安德烈·紀德 André Gide  .豆瓣讀書[引用日期2019-12-21]
  • 2.    趙小琪,王寧寧主編;張慧佳,張益偉,蔣金運副主編,20世紀外國文學經典導讀[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05,第63頁
  • 3.    趙芹著,紀德傳=Andie Gide[M],時代文藝出版社,2013.01,第172-176頁
  • 4.    (法國)安德烈·紀德著;陳詩雨譯,窄門[M],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5.07,第152-157頁
  • 5.    安德烈·紀德創作的矛盾性初探 王玉玲, 2014 - 青島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 6.    紀德創作風格論——紀德對現代主義文學的啓示 周樂, 2010 - 湖南師範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 7.    論紀德敍事作品中人物的獨特內藴 馬繼明,Ma Jiming - 《曲靖師範學院學報》- 2005年5期
  • 8.    中國作家距諾貝爾文學獎還有多遠  .贛州網.2012-08/01[引用日期2018-02-21]
  • 9.    “非道德者”對自由的探索——紀德作品思想及其社會意義淺析 吳亞男 - 《中國校外教育:下旬》- 2012年11期
  • 10.    人與神之間搖擺的紀德  .易文網.2010-8-9[引用日期2015-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