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紀弦

鎖定
紀弦(1913年4月27日—2013年7月22日),本名路逾,字越公,筆名路易士、青空律、紀弦,祖籍陝西周至,生於河北清苑(今保定市清苑區),中國台灣現代派詩人。 [5] 
1924年,定居揚州。1929年,開始寫詩及學畫。1931年,以“路易士”為筆名,自費出版《易士詩集》。1945年,開始使用筆名“紀弦”。1948年,由上海赴台灣。1949年,在台北成功中學任教。1953年,獨資創辦的《現代詩》季刊創刊號出版。1956年,組成“現代派”,提倡“新現代主義”,發動“新詩的再革命”運動。1969年,出席在菲律賓舉行的第一屆“世界詩人大會”,獲菲律賓總統馬科斯頒授的金牌。1976年底,移民美國。1981年,出席第五屆“世界詩人大會”,獲“世界藝術文化學院”贈予的榮譽文學博士學位。1988年,與李芳蘭等人創辦“北美中華新文藝學會”,並任監事長。1994年,擔任美國華文文藝界協會第一屆會長。2001年,出版《紀弦回憶錄》。2002年,出版詩集《紀弦詩拔萃》。2008年,出版詩集《年方九十》。2013年7月22日,在美國加州逝世,享年101歲。 [3] 
中文名
路逾
別    名
路易士(筆名)、紀弦(筆名)、青空律(筆名)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河北清苑(今保定市清苑區
出生日期
1913年4月27日
逝世日期
2013年7月22日
畢業院校
蘇州美術專科學校
職    業
詩人

紀弦人物經歷

1913年4月27日,生於河北省清苑縣(今保定市清苑區)。1924年,隨父路孝忱定居揚州,深愛瘦西湖,視揚州為故鄉,入讀第五師範附屬小學(後更名揚州中學實驗小學)。1928年,從揚州中學實驗小學畢業,考上縣立初中,後到震旦大學揚州附中學習法文。1929年春,開始寫詩及學畫,完成第一首詩《初戀》,同年秋考取武昌美術專科學校。 [3] 
1930年1月23日,與胡明在揚州結婚,婚後轉學至蘇州美術專科學校,就讀繪畫系西洋畫組。1931年,從蘇州美術專科學校畢業,同年以“路易士”為筆名,自費出版《易士詩集》。1933年,與胡傳鈺、王家繩組建“磨風藝社”。1934年,開始投稿,詩作《給音樂家》發表於上海《現代》期刊;12月,赴上海創辦詩刊《火山》。1935年,與杜衡合辦《今代文藝》,該刊停辦後,與杜衡組建“星火文藝社”;12月,出版詩集《行過之生命》。1936年,創辦《詩志》及《新詩》月刊。 [3]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輾轉武漢、貴陽、昆明、香港等地,曾任香港“國際通訊社”日文翻譯,創辦詩刊《詩領土》。1945年抗戰勝利後,開始使用筆名“紀弦”。1946年秋,進入陶百川主持的大東書局,擔任編譯。1947年,主編《中堅》半月刊;暑假後,被聖芳濟中學聘為文史教員。 [3] 
1948年10月,創辦詩刊《異端》;11月,由上海赴台灣;12月,擔任《平言日報》“熱風”副刊編輯。1949年5月,在台北成功中學任教。1951年4月,出版詩集《在飛揚的時代》;11月,擔任《自立晚報》“新詩”週刊主編。1952年,以短詩《鄉愁》獲第三屆五四獎短詩第二獎;同年,完成抽煙斗的油畫自畫像。 [3] 
1953年2月,獨資創辦的《現代詩》季刊創刊號出版。1954年春,擔任《民友報》總編輯;5月,出版詩集《摘星的少年》;7月,出版詩論集《紀弦詩論》。1955年,當選中國台灣“文藝協會”第五屆監事。1956年1月,組成“現代派”,提倡“新現代主義”,發動“新詩的再革命”運動;2月,發表《現代派信條釋義》,發佈現代派的“六大信條”;5月,出版詩集《無人島》;10月,出版詩論集《新詩論集》。 [3] 
1957年5月,與覃子豪鐘鼎文等人成立中國台灣“詩人聯誼會”。1959年,擔任中國台灣“文藝協會”第九屆詩歌創作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62年2月,於《現代詩》春季號宣佈解散“現代派”。1963年5月,擔任“菲華文教研習會”文藝寫作組新詩講座講師;10月,出版詩集《飲者詩鈔》,收採1943年至1948年紀弦在上海所寫的小詩162首。 [3]  [13] 
1964年,代表作《狼之獨步》完成。1965年,出版詩集《紀弦詩選》,收詩71首,書前《自序》為紀弦詩歌觀的表白,也體現了他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現代詩論戰後詩歌觀念的變化 [12]  。1967年,出版散文集《小園小品》。1969年5月,出版散文集《終南山下》;8月,出席在菲律賓舉行的第一屆“世界詩人大會”,獲菲律賓總統馬科斯頒授的金牌;10月,獲選擔任第二屆“世界詩人大會”籌備會副主委。 [3] 
1970年,出版詩論集《紀弦論現代詩》。1971年,自印詩集《五八詩草》。1973年11月,於第二屆“世界詩人大會”期間,與吳望堯等人成立中國台灣“現代詩獎基金會”,並擔任評審委員。1974年2月,自台北成功中學退休;6月,獲第一屆中國台灣“現代詩獎”特別獎;9月,出版散文集《園丁之歌》。 [3] 
1976年底,移民美國。1977年,當選由“創世紀”成員推舉選出的“中國當代十大詩人”。1978年,出版詩集《紀弦自選集》。1981年,出席第五屆“世界詩人大會”,獲“世界藝術文化學院”贈予的榮譽文學博士學位。1983年,入讀美國舊金山市立大學。1985年,出版詩集《晚景》,收採1974年至1984年紀弦所寫的80首詩,分為“晚景”“美西”兩部分 [11]  。1986年,加入“世界詩社”。 [3] 
1988年,與李芳蘭等人創辦“北美中華新文藝學會”,並任監事長。1993年,出版詩集《半島之歌》。1994年,擔任美國華文文藝界協會第一屆會長。1996年8月,出版詩集《第十詩集》;12月,出版散文集《千金之旅——紀弦半島文存》;同年,獲中國台灣“詩歌藝術學會”第一屆詩歌藝術貢獻獎。 [3] 
1999年10月,與妻胡明結婚將滿七十年之際,創作詩作《月岩婚進行曲》,發明“月岩婚”一詞。2001年,出版《紀弦回憶錄》和詩集《宇宙詩鈔》。2002年8月,出版詩集《紀弦詩拔萃》。2005年6月,在《聯合報》副刊發表詩作《致天狼星》。2008年6月,出版詩集《年方九十》。2010年9月,完成詩作《火星石婚》,以紀念與妻結婚將滿八十年。 [3] 
2013年7月22日,在美國加州逝世,享年101歲。 [3] 

紀弦個人生活

家世淵源
紀弦本名路逾,字越公,系漢代大儒路温舒之後;父親路孝忱為“同盟會”成員,追隨孫中山從事革命運動;與妻胡明育有四子一女,即路學舒、路學恂、路學濂、路學山、路珊珊。 [3] 
個人形象
紀弦讀書時愛蓄長髮、打大領結,穿着沾滿油彩的外衣。年歲稍長,煙斗、手杖成了紀弦的標誌,他的老友徐遲描述紀弦“修長修長的個子,穿着三件頭一套的黑西服。他手提一根黑手杖,嘴銜一隻黑煙鬥,有時還牽着一條繞着他跳舞的小黑狗”。 [2] 

紀弦主要作品

個人作品
首版時間
作品類型
《易士詩集》
1931年
詩集
《行過之生命》
1935年
詩集
《火災的城》
1937年
詩集
《愛雲的奇人》
1939年
詩集
《煩哀的日子》
1939年
詩集
《不朽的肖像》
1939年
詩集
《出發》
1944年
詩集
《夏天》
1945年
詩集
《三十前集》
1945年
詩集
《在飛揚的時代》
1951年
詩集
《摘星的少年》
1954年
詩集
《紀弦詩論》
1954年
詩論集
《無人島》
1956年
詩集
《新詩論集》
1956年
詩論集
《飲者詩鈔》
1963年
詩集
《紀弦詩選》
1965年
詩集
《小園小品》
1967年
散文集
《終南山下》
1969年
散文集
《紀弦論現代詩》
1970年
詩論集
《五八詩草》
1971年
詩集
《園丁之歌》
1974年
散文集
《紀弦自選集》
1978年
詩集
《晚景》
1985年
詩集
《半島之歌》
1993年
詩集
《第十詩集》
1996年
詩集
《千金之旅——紀弦半島文存》
1996年
散文集
《紀弦回憶錄》
2001年
自傳
《宇宙詩鈔》
2001年
詩集
《紀弦詩拔萃》
2002年
詩集
《年方九十》 [3] 
2008年
詩集

紀弦創作特點

紀弦主題思想

反抗意識
紀弦的詩作中表現出的反抗意識,是客觀與主觀、時代與個人交匯融合的生成物,它既是時代生命意識的共同反映,又是紀弦自己獨特的生命感受。撤離大陸後的台灣知識分子在親眼所見的歷史變革中,對於自身行為的意義產生了深刻的懷疑。對於紀弦來説,他的反抗意識不僅是這種時代意識的折射,而且也來自於他自我發現的黑暗的人生經驗和獨特的生命感受。 [7] 
宇宙意識
紀弦的詩作常常表現出對地球以外廣闊星宇的嚮往,這一為評論者稱為“宇宙意識”的現代科技精神,常常與詩人對現實的批判聯繫在一起,成為他對現實憤世嫉俗之後的精神逃逸與寄託。 [6] 

紀弦藝術手法

浪漫主義
紀弦早期的詩風,更接近於浪漫主義,他把詩情溶解在自己日常生活和情緒之中,以抒發自己時常帶有隨意性的日常生活感遇和情緒為詩。這一張揚自我的浪漫主義情感宣泄方式,使紀弦的詩歌中最獨特的抒情形象是詩人自己。他自視過高的狂傲個性和現實不遇所帶來的“不快樂”,形成了他詩歌自嘲和諷世、調侃的美學品格。 [6] 
寫實風格
紀弦詩作始終貼近現實生活,大多是描寫理想在現實中的挫敗,抒寫詩人對台灣現實的不滿;藝術上平中見奇、淡中顯怒,喜用整體象徵,注意表現手法上的含蓄、多變與豐富,講究語言的清澈與明朗。 [9] 
幽默風格
紀弦的幽默源於詩人審美的藝術眼光和達觀的人生態度。他善於化熟悉為陌生,在人們習以為常的困苦生活中發現樂趣。用世俗的眼光看,“賣豆腐的女人”的生活處境是尷尬而又淒涼的,然而紀弦卻以獨特的審美眼光,在賣豆腐的女人平淡的生活中開掘出了常人難以發現的美,“賣豆腐的女人,有着頗美的音色/每個大清早,都聽見她的叫賣聲/但那並非什麼金嗓子、銀嗓子/亦非富於性感的啞嗓子、尖嗓子/而卻閃耀着一種有如晨曦之光輝”(《賣豆腐的女人》)。 [8] 

紀弦人物評價

作為開啓台灣現代詩運動的代表人物,他的離去,也標誌着一個時代的結束。(《新京報》評) [2] 
“簡要的説,紀弦在整個中國現代詩史上,是一個巨人。要談紀弦的重要與影響,即使寫一本書都説不完的。”(詩人鄭愁予評) [10] 
“他是跨越上世紀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的一個現代詩傳燈者,也跨越海峽。”(詩人廖偉棠評) [1] 
“紀弦先生是跨越了兩個時代的詩人,對現代詩歌來説,上世紀50年代前後是一個斷裂的歷史。很少有人橫貫一個世紀的創作,紀弦是比較完整地經歷了這個時代的詩人,他是有標誌性意義的。”(詩人沈浩波評) [1] 

紀弦後世紀念

捐贈儀式
捐贈儀式 捐贈儀式
2015年4月15日,紀弦之子路學恂代表家屬將一批文獻文物資料捐贈給中國現代文學館,主要包括近千冊書刊,與施蟄存、邵燕祥、徐遲、鐘鼎文、吳奔星等重要作家通信的170多封信札,以及紀弦書房中用過的書桌、書櫃、椅子、枱燈、牀、照片等和其他相關資料。 [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