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紀剛

(滿族作家)

鎖定
紀剛(1920-),滿族,本名趙嶽山,生於遼寧省遼陽的一個農家,幼讀私塾,1942年畢業於瀋陽“盛京醫科大學”(亦稱遼寧醫學院)。
中文名
紀剛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滿族
出生日期
1920年

紀剛個人生平

早在大學期間,紀剛先生就開始了他的文學創作生涯。他的第一篇處女作《出埃及記》,發表在東北偽滿時期的《新滿洲》月刊上,小説以古猶太人出逃埃及來暗喻東北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東三省的暴政。在日本鬼子橫行東三省期間,能寫出這樣的小説,足見紀剛先生超人的勇氣和膽識。
17歲的紀剛時逢“七七事變”,再加上家鄉東北淪陷後的嚴峻時局,由此做出了奉獻生命的決定,加入了抗日地下組織“覺覺團”,開始了長達8年的“現地抗戰”。曾一度被捕入獄的他,因抗戰勝利而倖免一死。 [1] 
“覺覺團”遭到圍剿清洗,大多數成員被抓,倖存的紀剛成為“第二代”的領導者。但他也在1945年5月23日被捕入獄,幸好日本投降,紀剛的任務也告一段落。 [2]  1949年赴台島行醫,為台南市兒童專科醫院院長。
其小説《滾滾遼河》1970年獲得台灣中山文藝獎,還被翻譯成2種日文版本﹑製作成廣播小説及拍攝成電視劇。

紀剛成就及榮譽

林海音、紀剛1981年12月26日台北 林海音、紀剛1981年12月26日台北
《滾滾遼河》與王藍的《藍與黑》、潘人木的《蓮漪表妺》、徐鍾佩的《餘音》同被譽為“四大抗戰小説”。
《滾滾遼河》1970年獲得台灣中山文藝獎。又因其深刻感人的文字功力,締造18年內48刷的佳績。中廣和復興廣播電台曾將《滾滾遼河》製播為廣播小説;1977年,中視以此拍攝共12集的電視劇(播映時間:1977年5月16日至5月28日),造成轟動。
《滾滾遼河》因其主題而對日本有強烈的對抗意識,但在日本竟分別出現了由山口和子(創價大學教授)及加藤豐隆的兩種譯本,其中山口和子的日譯本還被改編為舞台劇,於創價大學校慶以中國話演出。本書在日本所引發的熱烈迴響,促使日本讀者與觀眾反省東亞和平的重要性,併為侵略戰爭對東亞各殖民地所造成的傷害表達深切遺憾。 [3] 

紀剛個人作品

紀剛先生一生著作頗豐,繼小説《滾滾遼河》以後,又寫出了言論集《諸神退位》和隨筆集《原來如此》。

紀剛創作年表

《滾滾遼河》封面 《滾滾遼河》封面
1940年在長春《新滿洲》月刊發表〈出埃及外記〉。
1941年創作抗日劇本〈虹霓〉於校慶上演,鼓勵醫護人員參加祖國抗戰。
1944年將歷年抗日活動之私人信件,輯為《火舌集》,連同〈虹霓〉及〈夜行人〉(長篇小説),由《東北通訊社》秘密出版。
1947年為《東北公論副刊》撰中篇小説《葬故人》。
1956年撰寫小説《狂愚曲》。
1964年以醫療糾紛為題,撰寫小説《真相誰知》。
1969年完成長篇小説《滾滾遼河》,由純文學出版社出版。
1990年出版文集《諸神退位》(允晨)。
1995年出版《做一個完整的人——羣我文化觀》(文建會)。 [4] 

紀剛《滾滾遼河》

長篇小説《滾滾遼河》的創作始於1946年,小説原名《葬故人——鮮血上漂來一羣人》。寫作期間,他歷盡千辛萬苦,四易其稿,至1969年終於完成了這部長達四十五萬字的鴻篇鉅著,前後歷時23年,可謂“窮半生而得一著”。小説在台灣《中央日報》文學副刊連載發表後,立即轟動台島,讀者競相購閲,一時“洛陽紙貴”。
主人公地下工作重點城市圖 主人公地下工作重點城市圖
《滾滾遼河》是一部有思想性的長篇歷史愛情文藝小説,系以抗戰時期東北青年的地下抗日工作故事與感情故事雙線煸織而成。從“工作故事”方面言,感情故事是它的興趣線;從“感情故事”方面言,工作故事是它的時代背景;祗有在那個時代、那種工作環境下,才誕生那種感情故事。“生命寫史血寫詩,革命誤我我誤卿”是書中的點晴名言。“生命寫史”是工作故事的歷史見證,“革命誤我”是感情故事的時代告白。由於工作故生猛壯烈的大氣磅礴,感情故事扭搓折磨得纏綿悱惻,激動讀者奔相轉告,驟名中外,即獲中外文藝創作獎,成為一部暢長銷書,近三十年而不輟。
紀剛告訴記者,當年他在遼寧的營口看望一個犧牲同志的遺孀時,他為這位女性抗日的堅定和為國犧牲不悔的精神所深深感動,當他走到遼河入海口處邊看到滾滾的遼河時流入大海時,感慨萬千,這一幕也就永遠定格在他的腦海裏,小説定名為《滾滾遼河》,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小説於1969年8月12日在《中央日報》文學副刊連載後,立即引起了日本文學界的注意,日本創價大學中國語文教授山口和子即行同步譯成日文。但是她的譯著卻沒有我的原著那麼幸運,竟被日本當局封殺長達二十年之久,直到1993年才得以面世。譯著一經發行,讀者爭相購閲,佳評如潮。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