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紀亞福

鎖定
紀亞福,演員,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高甲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中文名
紀亞福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廈門
出生日期
1948年11月
職    業
演員

紀亞福人物簡介

圖片 圖片
紀亞福(1949年-),高甲戲演員,工醜行。中國國家一級演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高甲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高甲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共有5人。他和學生陳炳聰(國家二級演員,廈門市金蓮升高甲劇團副團長主持工作)代表廈門地級市列名。 [1] 

紀亞福高甲戲簡介

高甲戲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最初是從明末清實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遊行發展起來的劇種,也是閩南諸劇種中流播區域最廣、觀眾面最多的一個地方戲曲劇種。它的足跡曾遍佈於 晉江、泉州、廈門、龍溪等閩南語系地區和台灣省,還流傳到華僑居住的南洋一帶。
圖片 圖片
高甲戲的演出劇目分為“大氣戲”(宮廷戲和武戲)、“繡房戲”和“丑旦戲”三大類,以武戲、丑旦戲和公案戲居多,生旦戲較少。傳統劇目有九百多個,大半來自京戲、木偶戲和布袋戲,小部分是吸收梨園戲的,還有一些是藝人根據歷史小説和民間傳説編而創作的。高甲戲的角色,原來只有生、旦、醜,後來又先後增加了淨、貼、外、末和北(淨)、雜二色,俗稱“九角戲”。高甲戲的表演藝術,一部分來自梨園戲和木偶戲,一部分來自弋陽腔、徽戲和京劇。初期節目沒有固定的腳本,可以演員按劇情順口溜。唱做也較自由,沒有一定的台位,演出時間可長可短。 [2] 
圖片 圖片
高甲戲的音樂唱腔兼用“南曲”、“傀儡調”和民間小調,而以南曲為主。高甲戲使用的樂器,分為文、武樂二種。伴奏樂器以管樂、嗩吶為主(解放後改用琵琶為主),此外還配有橫笛、二絃、三絃等。打擊樂器及其打擊方法與京劇相同,如〔衝頭〕、〔長錘〕、〔急急風〕等,但“三通”和“出將”時則與京戲不同。丑旦戲或輕鬆場面加用雙鈴、響盞等。解放後,1951年成立泉州大眾劇社,1954年參加華東區戲曲觀摩會演 ,《桃花搭渡》、《掃秦》榮獲劇本獎和演出獎。
參考資料
  • 1.    紀亞福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引用日期2020-09-23]
  • 2.    高甲戲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引用日期2020-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