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糧道

(任林舉創作的報告文學)

鎖定
《糧道》是任林舉創作的報告文學,首次出版於2011年8月。 [1] 
《糧道》是—部關於糧食的史詩與傳奇、小百科與啓示錄。全書以深刻的哲理和悲憫的情懷,闡釋了糧食與人類生存、倫理、命運以及與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的密切關係,讀來令人深思,令人感慨,不論從文學還是社會學來説,都具有品讀價值。任林舉以詩意勃發的文筆驅遣文字,把歷史與現實、文化與經濟、生存與發展、國家與民族、戰爭與和平、土地與時空、倫理與生態等等宏大的主題有機融合在以糧食為主線的敍述中,經緯交織,縱橫捭闔,言近旨遠,開合自如。 [1]  [6] 
作品名稱
糧道
作    者
任林舉
文學體裁
報告文學
字    數
23萬字
首版時間
2011年8月

糧道內容簡介

《糧道》抓住糧食這一人類生存永恆課題,多角度、多維度地予以展現和闡釋,融史料、記憶、口述及田野調查於一爐,把諸如糧食政策、人口消長、生存繁衍、自然生態、經濟發展、文明盛衰、倫理訴求、歷史教訓等話題併入宏大厚重的“糧道”譜系,讓人看到糧道與人道、世道、天道之間的依存。 [5] 

糧道作品目錄

第一章 上善若水——糧食與大道
第二章 上帝懷裏的解藥——糧食與人性
第三章 凌晨3點的聲音——糧食與命運
第四章 知雄守雌的“粒食”——糧食與文化
第五章 別管我叫爸爸——糧食與倫理
第六章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糧食與興衰
第七章 另一場鴉片戰爭——糧食與安全
第八章 真實或不真實的現實與夢境——糧食與未來 [9] 

糧道作品鑑賞

糧道主題思想

《糧道》的文字承載着感時憂國、悲天憫人的寫作倫理:通過對糧食與大道、糧食與人性、糧食與命運、糧食與文化、糧食與倫理、糧食與興衰、糧食與安全、糧食與未來等重大命題的深入探索,把宏大歷史和市井細民,國家政策和個人履歷,生存意志與饑荒焦慮,嚴苛殘酷的歷史細節和瞬息萬變的現代時空聚攏於筆端。任林舉以他身臨其境的田野調查、數字實證、地理勘探,讓材料件件落實、數據毫釐不爽,從而為糧食樹碑立傳,以沉重的追問反觀歷史,在灼熱的現實中辨識迷障,從古今邦國興衰史裏照見真理的草蛇灰線。
任林舉的散文善於以大地、農事和身邊小事書寫大時代的變遷和脈絡,以文字中深藏的哲理表達對世俗生活的真知灼見。任林舉把年復一年生長收穫的莊稼置於時間的線性綿延中,他深知人們是時間裏的一粒泥沙,只能夠在時間裏流動一小段路程,然後就被拋到時間之外,擱淺、消失在看不見的岸上。人與莊稼,在任林舉的視野裏,都是農業文明時代大地上的相伴而行的百代過客。伴隨着戰爭和流血被肆意褫奪與攫取,流通在城市與鄉村、馬車和糧倉、驛站和帷幄中,扮演着極其重要的角色。任林舉考察歷史時看到糧食在動與靜之間保持着自己的常道,當糧食處於其常態的兩極時,都背離了糧食的本性。糧食維持着人類的生存繁衍,糧食也是戰爭中雙方實力較量的重要籌碼。糧食事關國家民族的興衰際遇和天下蒼生的飲食温飽,民以食為天,國無糧則亂。糧食問題是任何問鼎九州的政治家無法繞開的大問題,從毛澤東到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都把糧食生產放在極其重要的位置上。
任林舉把觀察糧食的時間節點放開,站在人類歷史上看糧食;把觀察糧食的視野放開,站在世界的高度看糧食,看糧食在人類發展進程中掀起過的驚濤駭浪,看糧食在世界各國經濟及政治舞台上引發的劇烈風暴,看糧食所過之處的財富積累、水土流失和隱形戰爭。《糧道》是關於糧食的歷史畫卷和現實關懷,它把糧食的生產歷史和流通渠道放置在戰爭與和平、生存與發展、生態與環境的高度予以審美觀照。《糧道》從人類生存繁衍、社會經濟發展等視角,展現了糧食生產的歷史及流通的規律,闡釋出糧食的哲學內藴,揭示出它與人間大道、世界大道以及天地大道之間相互制衡、呼應互動的關係。任林舉通過對中國糧食種植史、人口增減、文明盛衰的對比考證,通過對南北方民族生活環境、水土乃至民風性情及思維方式的探究,以及“糧食”和區域文化思想、智慧體力的差異比照,闡釋了糧食文化與民俗風情的隱秘聯繫。他通過對一些重大歷史事件的回眸,一些歷史時期和歷史年代的糧食生產特徵的細密考證揭示出糧食生產與國運盛衰、政治經濟、種族存亡的聯繫。任林舉的散文寫作,不失個體生命的心得與體悟,而他的文字卻常常顯露出心憂天下的情懷。他把一個知識分子的憂國憂民之情,釋放在廣袤的田野之間,並用一種簡單的實證美學去應對重大的歷史難題,他的字裏行間充滿勞動者的聲音和糧食豐收色彩味道和糧食加工流通的生動描述並洋溢着土地和汗水的新鮮氣息。
任林舉寫道,“在所有事物裏,只有糧食如流動的水一樣,綿延不斷,在時間的河牀裏承載了人類悠長的歷史以及我們苦苦尋索而始終難得的道。”糧食如流水,剛柔相濟,從遠古的時代就開始滋育生靈,透過糧食,人們看到了既抽象又具體的道理。“北方的8月,是一年中最富有生機的季節,放眼望去滿目都是莊稼的翠綠,但這也是農事最不確切的季節。連接着每一個家庭、社區、城市和國家的糧食,就是飯桌上的一日三餐,有人的地方,必有糧食的存在,這個水系碩大無朋。無處不在的糧食,或明或暗或隱或顯,細密地分佈在生態及生命系統內外。出身於農村的任林舉,他的喜怒哀樂時刻與底層農民息息相關。在《糧道》中,糧食成為了任林舉感悟土地、民族、故鄉與現實生存的寄託,糧食事關天下蒼生的喜怒哀樂和國家民族的生死存亡,形而下的糧食卻具備了精神的魅力,人們感到了農業文明時代的社會主題就是糧食市場。人們從糧食看到了晶瑩的汗珠、苦難的淚滴和社會發展的軌跡。不管人們在口頭上或在內心裏承認與否,實際上人們一直依賴着糧食而生存。是土地,是糧食,是那些生產糧食的人們餵養了這個世界。如果説莊稼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給人以某種企盼的話,那麼糧食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給人以足夠的信念和力量。大地的本意卻被人類社會的不公平所改寫,歷史上,一部分人的勞動果實被另一部分人無端佔有,“朱門酒肉臭”與“路有凍死骨”壁壘分明。對於普通人而言,那些有糧食的日子或豐饒的日子,總是一些幸福和快樂的時光。每一年的春天,當農民們把種子撒向土地,很快就會有一些綠色的消息破土而出,那些無聲的許諾總是讓人心生喜悦。一旦酒足飯飽,糧食就隱匿在人類記憶和情感的暗角,不在被人津津樂道。“人們埋頭於另一些重要或不重要,有意義或無意義的事情。學習、工作、戀愛、吵鬧、競爭或打鬥。生活,在糧食的潤滑下勻速運轉,但一切都看似與糧食無關。”任林舉寫道,融化了的糧食在人們體內灼熱地燃燒之後,把靈魂加熱到可以飛翔的温度,人們生命裏的冰,便溶解於一片金色的光裏。更多的時候,糧食是直接進入人的內部,血液或靈魂,構成某種篡改,就像電腦裏的病毒一樣,以一種無法理喻的方式,成為靈魂的宿主。 [6] 

糧道藝術特色

《糧道》兼顧文學性與紀實性,把哲理的闡發與情懷的展露天衣無縫地結合起來,寫作手法神形兼備,濃郁的詩情畫意和渾厚的憂患意識珠聯璧合。該書在文體上屬於紀實文學,但又不是簡單的傳統意義上的報告文學。在詩意淋漓的文學性語言的散文詩一樣的節奏感背後,它既有調查報告的真憑實據,又有采訪手記的現場感和真實感,同時又有檔案材料般的歷史感與縱深感。這種文體最大限度實現了人文情懷與科學精神的融會貫通與交相輝映。
全書圖文並茂,可讀性強。經典古代文學作品佳句的引用,深入田間地頭的採訪手記,農民如話家常的獨白和對話,作者深入淺出地娓娓而談,詩意飽滿的沉靜敍述融會貫通,多種文體交相輝映。該書視野開闊,舉凡糧食政策、人口消長、生物技術、自然倫理、文明馴化、軍事戰爭、饑荒禍患、朝代更迭、國際爭端等等跨學科、多門類的知識體系皆有指涉,所引用數據文獻和參考資料翔實準確,具備了跨文體寫作的知識儲備和駕馭能力。該書鮮明的特點是科學理性的前瞻性思考瀰漫在字裏行間,對世界糧食前景的憂慮,對克隆植物、克隆動物的擔心,對環境污染的切膚之痛無不顯示了作者作為世界公民的良知與擔當。
在進行實地考察的實證研究同時,該書也虛實結合,藉助夢境反襯現實。夢境作為人類特有的心理現象,在作品中起到了與現實相互印襯、遙相呼應的表現力。任林舉通過一個農民徐二喜在夢中的遭遇書寫了世紀之交的農民處於城鄉轉型劇烈的動盪時期,農民面對“城非城,鄉非鄉”的城鄉邊緣交叉現狀感到四顧彷徨進退失據。千載而下單純依賴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要謀生手段的農民,正在面臨着一次大規模的社會變革、資源整合和身份異化的空前變局。當今的農民在夢想與現實之間、身份與處境之間、志趣與理想之間恍如隔世,大規模的人口遷徙與身份交錯導致了農民工背井離鄉去城市尋找機遇和財富的衝動,而飽受城市環境污染的城裏人正在籌劃着到鄉村建房生活居住,一方面享用着青山綠水的原生態環境,一方面自食其力地種植無公害蔬菜和糧食、水果,體驗着陶淵明式的農家樂趣。 [6] 

糧道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2014年8月11日,《糧道》獲得第六屆魯迅文學獎報告文學獎。 [2-3] 

糧道作品評價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高洪波:這是一本詩意濃郁且充滿哲思的書。書中談的是糧食,進而引申到土地、民族、故鄉與現實生存,乃至人生的諸多困惑。糧食是物質,是形而下的東西,作者卻從中看到了精神,看到了文化,看到了社會進步與發展的軌跡,手法新穎,可讀性強,糧以載道,頗堪品讀。 [1] 
作家、翻譯家、編輯家張守仁:這部類似於“糧食經”的作品,以精美的語言、深刻的哲理和悲憫的情懷,闡釋了糧食與人類生存、倫理、命運以及與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的密切關係,讀來令人深思,令人感慨,不論從文學還是社會學來説,都具有極高的品讀價值。我想,凡是關心糧食安全、國家命運、自然倫理和人類陛靈的人,都會重視這部《糧道》。 [1] 
作家、全國人大代表趙玫:如果你僅僅注意到了《糧道》的紀實性,或許你將錯過一本優秀的文學讀本;如果你僅僅停留於文學的欣賞,或許你將錯過深刻的哲理,如果你僅僅拘泥於某種哲理的體悟,你或許又將錯過一位作家最可貴的憂患情懷。 [1] 
批評家、作家黃桂元:毫無疑問,《糧道》是—部關於糧食的史詩與傳奇、小百科與啓示錄,它的拓荒情神勝於蒼白的高頭講章,它的紀實魅力高於貧弱的虛構文本,作者以謙卑、孤獨而執著的辛勤勞作,為j塞個神話與憂患俱在的無序世界和蒼生命運,帶來了警醒、反思、追問、求索,還有自我救贖的深邃夢想。 [1] 
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穆濤:糧道是人道,是世道,也是天道。民以食為天,無糧不穩。糧是內涵分量最重的漢字之一,糧食問題是傳統中國的生存核心,是小農經濟的根本。小農經濟小就小在吃飽飯是件大事。《糧道》這本書站在歷史轉折期的交叉路口上審視並反思傳統,話題沉重,思路開闊,也多元交織,可以説,是當下文學寫作領域文體乃至寫作手法上的突破。 [1] 
中國作協報告文學委員會副主任李炳銀:讀了《糧道》,先感到的是作者對於糧食,進而對於農民、農村的那份珍貴真誠的記憶和感情。正是因為知道糧食的得來不易,知道每一粒糧食背後所包含的農人的艱辛汗水,知道糧食在人們的生命歷程中的重要作用,所以,他才如此地用心對糧食追問和考察。 [4] 
評論家李朝全:《糧道》作者所採取的言説方式,是一種飽藴着激情或抒情之火的理性言説,儘量取客觀冷靜之姿態。全書猶如一位‘先知先覺者’或‘真理的使者’,像佈道傳經一般滔滔不絕地‘傾説’。這種一瀉千里式的傾説,一方面具有極高的創作難度,因須有源源不斷的新見地、新表述和新創造,語言須簡練、流暢、生動,同時又要給讀者營造一種陌生化的新鮮感。另一方面,這種以議論、言説為主體的文本,是對讀者閲讀的一種挑戰。 [4] 

糧道出版信息

書名
作者
出版社
ISBN
出版時間
糧道
任林舉
吉林人民出版社
9787206078132
2011年8月 [1] 
糧道
任林舉
時代文藝出版社
9787538752854
2017年1月 [8] 

糧道作者簡介

任林舉,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電力作家協會副主席,吉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著有長篇報告文學《玉米大地》《糧道》《時間的形態》《瑞雪豐年》《此心此念》《出泥淖記》《虎嘯》等。有作品被翻譯成英、俄、韓、蒙等多種文字。有作品獲第六屆魯迅文學獎、第六屆冰心散文獎、第七屆老舍散文獎、第二屆豐子愷散文獎、首屆三毛散文獎、2014年最佳華文散文獎、長白山文藝獎、吉林文學獎等。系第九次、十次全國作代會代表。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