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糙葉秋海棠 (原變種)

鎖定
糙葉秋海棠 (原變種)為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球形,生花的莖直立,高14-40釐米,被捲曲疏柔毛,常生1-2葉。葉多數基生,葉片干時膜質,寬卵形,長15-30釐米,寬11-20釐米,先端長漸尖,基部極偏斜心形,邊緣常3-5淺裂,有重鋸齒及緣毛,葉面疏被短剛毛,背面疏被糙毛;葉脈掌狀,向外的基出脈3,向內的基出脈2;葉柄長13-20釐米,疏被捲曲疏柔毛。聚傘花序頂生,多花,總花梗長10釐米;苞片早落。雄花:花梗長1.5-2.5釐米;花被片4,外面2枚近圓形,長1.1-1.3釐米,寬1-1.2釐米,無毛,內面2枚倒卵形,長8-20毫米,寬5-7毫米;雄蕊多數,花絲長1毫米,花葯長圓形,長2-2.5毫米,先端鈍,藥隔幾不伸出。雌花:花梗長2.4釐米;花被片5,向內漸變小,外面的近圓形,長7-11毫米,寬6-9毫米,內面的倒卵形,長5-6毫米,寬3-4毫米;子房廣橢圓形,3室,每室胎座裂片2尖裂,具不等3翅;花柱3,長3毫米,柱頭新月形,一次螺旋扭曲,具乳突。蒴果下垂,長9-11毫米,具不等3翅,較大翅三角形,上邊緣稍上升,長17毫米,下邊緣長24毫米,上升,其餘2翅較狹,上邊緣長4-5毫米,下邊緣長11毫米,均上升,基部超出蒴果4毫米。
產貢山、福貢、蘭坪、鎮康、祿勸;生於海拔(1500-)2000-3450米的林下濕地或岩石上。分佈於西藏東南部。 [1] 
拉丁學名
Begonia asperifolia Irmsch. var. asperifolia
植物界
秋海棠科
分佈區域
雲南 蘭坪福貢貢山麗江碧江大理鎮康西藏 墨脱察隅波密
中文學名
糙葉秋海棠 (原變種)

糙葉秋海棠 (原變種)形態特徵

糙葉秋海棠 (原變種)為多年生草本根狀莖近球形,長1.2-1.5釐米,直徑1.3-2釐米,有時2-3個連生呈念珠狀,節處具殘存鱗片和多數細長纖維狀之根。基生葉1(-2)片,具長柄,通常自球形根狀莖生出,偶有極短之莖,高僅3-4釐米;葉片兩側略不相等,輪廓寬卵形,長15-20 (-30)釐米,寬11-18 (-20)釐米,先端漸尖,基部略偏斜呈心形,全邊具不等大的三角形重鋸齒,齒尖帶短芒,老時不明顯,並常淺裂,裂片三角形,長可達3.5釐米,有時僅呈波狀分裂,上面深綠色,散生直或捲曲毛,下面淡綠色,被柔毛,沿脈較密,掌狀6-8條脈,窄側2-3條,寬側3-4條;葉柄長度變化極大,長(8-) 15-23(-28)釐米,下部近無毛,靠近頂端常被捲曲毛;托葉早落。花葶高12-15釐米,近無毛;花粉紅色,數朵,呈大型(2-)3-4回二歧聚傘花序,首次分枝長8-10釐米,二次分枝長3-5釐米,向上漸短,均無毛;下部苞片早落,寬卵形,小苞片膜質,長卵形至卵形,長5-6毫米,寬1-1.2釐米,先端鈍;雄花:花梗長1-1.5(-2.5)釐米,無毛;花被片4,外面2枚,近圓形,長1.1-1.3釐米,寬1-1.2釐米,無毛,內面2枚,長圓形至卵狀長圓形,長8-10毫米,寬5-7毫米,先端鈍;雄蕊多數,花絲長1-1.5毫米,花葯長圓形,長1.5-2.5毫米,先端鈍或微凹;雌花:花梗長2-2.5釐米,無毛;花被片5,不等大,外面的近圓形,長7-11毫米,寬6-9毫米,先端圓鈍,無毛,向內漸小,最內面的倒卵形,長5-6毫米,寬3-4毫米;子房橢圓形,長約7毫米,直徑約5毫米,無毛,3室,每室胎座具2裂片,具不等大3翅;花柱3,長約3毫米,基部合生,柱頭2裂,向外呈U字形或新月形螺旋狀扭曲,並密具刺狀乳頭。蒴果下垂,果梗長3-3.5釐米;輪廓長圓形至倒卵長圓形,長1-1.2釐米,無毛,具不等3翅,大的斜三角形,長1.2-1.4釐米,上面的邊稍下凹或平,下面的邊呈斜的,無毛,有縱紋,其餘2翅窄,長3-4毫米,上方的邊平,下方的邊弧形,無毛;種子極多數,小,長圓形,淡褐色,光滑。花期8月,果期9月。 [1] 

糙葉秋海棠 (原變種)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2400-3400米的溝邊雜木林中、山坡林下濕處岩石上、山坡闊葉林岩石上。

糙葉秋海棠 (原變種)分佈範圍

產自雲南(蘭坪福貢貢山麗江碧江大理鎮康)和西藏(墨脱、察隅和波密)。模式標本採自怒江分水嶺。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