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糖樣

鎖定
糖餳(xíng):永康、義烏、東陽、磐安方言音叫糖洋、糖泱等, 是浙江永康、義烏、東陽、磐安地方傳統小吃,屬於夏季甜品。據《義烏市志》記載:七月半,糖餳、索粉當一頓。做法:把大米浸脹,水磨成漿,加上紅糖攪均勻,舀入炊餜簾中炊熟,開鍋,待其冷卻,再用刀劃成菱形塊狀。以前農人在地裏割稻見有賣糖餳的,就畚濕谷換糖餳與索粉,順手摘荷葉當碗,同時荷葉的清香更襯托了糖餳甜糯清香。
中文名
糖樣
別    名
“糖洋”或“糖娘”
屬    性
永康、義烏、東陽、磐安方言音譯
含    義
紅糖米糕

糖樣基本介紹

市民正在買糖樣 市民正在買糖樣
“糖樣”又叫“糖洋”或“糖娘”,都是永康、義烏、東陽、磐安方言的音譯,永康、義烏、東陽和磐安官方學名稱“糖餳” [1]  ,通俗叫紅糖米糕,只在每年夏天才吃得着,因為它是放涼了以後才能吃的小吃,口感很滑,但比豆腐又多了些柔糯。 [2]  糖樣是一種夏季清涼食品,主要是由大米,蔗糖,水三種原料經過多道工序製作而成,其味道清涼,甜美,是浙江中部永康、義烏、東陽、磐安等地的有名的夏季地方特色美食小吃。

糖樣糖餳種類

糖樣 糖樣
糖餳一般可根據所加蔗糖種類或添加的輔助性原料的不同而分成四種,分別為:紅糖糖餳,白糖糖餳,綠豆糖餳,赤豆糖餳。

糖樣紅糖糖餳

義烏紅糖糖樣 義烏紅糖糖樣
原料裏面加紅糖的最為普遍,一般情況下所稱的“糖樣”多數都指這種,這種糖餳外觀的顏色近乎於紅糖的顏色,即為紅棕色或紅褐色,所以又可稱為“紅糖糖餳”。這種糖餳,入口有濃厚的紅糖味道,香甜可口,百吃不厭。

糖樣白糖糖餳

原料裏面加的糖是白糖的糖餳,就稱其為“白糖糖餳”。由於白糖中沒有任何色素,所以白糖糖餳呈現自然米白色,這種糖餳有自己獨特的風味。一般市場上賣的較少。所以一般人見到的次數較少。

糖樣綠豆糖餳

在紅糖糖餳的原料的基礎上再加入綠豆而製成的糖餳。該糖餳因加入綠豆而變得更加清涼,具有輔助消暑功效。味道極佳。

糖樣赤豆糖餳

赤豆糖樣 赤豆糖樣
在紅糖糖餳的原料的基礎上再加入赤豆而製成的糖餳,稱為赤豆糖餳。該糖餳因加入赤豆而使口味變得更加豐富,味道更加可口。

糖樣製作方法

糖餳的製作方法 [3] 
1.將大米在水裏泡3至4個小時,等泡軟了以後用豆漿機將它打成米漿,再加入茴香、薄荷、紅糖。
2.在蒸籠上墊一層乾淨的紗布,另一頭燒一鍋開水,把白糖放進水裏溶化。
3.把米漿倒進水裏,攪拌均勻,這時候,米漿水有了一定的厚度,會比酸奶更黏稠。
4.舀一勺米漿水攤一層在蒸籠的紗布上,蒸上15分鐘。
5.接着再煮一鍋水,放入白糖溶化後,重複第3個步驟,並把新的米漿水攤到第一層已經蒸好的米漿水上。
6.繼續重複以上工作,攤第三層、第四層……
7.最後一層蒸完後,等它冷卻後放進冰箱,隨吃隨切,否則邊緣會變硬。

糖樣保存方法

糖餳一般在室温下只能保存一天,第二天就要變質。所以最好在當日食用,如需存放,則應在陰涼處存放,或放入冰箱冷藏,冷藏温度不可太低,切不可放入冷凍檔,否則糖樣就要硬化,即使升温後也不可恢復,無法食用了。

糖樣購買場所

糖餳可以在永康、義烏、東陽、浦江、磐安等浙中地區的各大菜市場買到,也可在各鄉鎮的集市上買到。

糖樣吃糖樣的風俗

七月半做糖洋 七月半做糖洋
每年農曆七月半,浙江中部的永康、義烏、東陽、磐安等地的市民有吃糖樣的風俗,在當天,當地的市民一般看到糖餳都會買上一兩斤,可以當飯吃。因為糖餳原本就是大米和紅糖加水製作而成,因此主要營養成分就是澱粉等糖類,一般人吃個兩三塊糖餳,就吃飽了,就不用吃飯了。農曆七月半,大家都不生火做飯,而以糖餳配索粉為主食,這一習俗在永康、義烏、東陽民間已流傳了近千年。 [4] 
在磐安,按照磐安傳統民間風俗,七月半家家户户要加工製作糖餳(不只是吃糖餳)。 [5] 

糖樣糖樣的歷史

農曆七月半,大家都不生火做飯,而以糖洋配索粉為主食,這一習俗在東陽民間已流傳了近千年。
據《東陽市志》記載,“糖洋為夏秋冷食”。
用荷葉包糖樣 用荷葉包糖樣
歷史上,立夏一過,東陽城鄉就有糖洋上市,最暢銷的當屬大暑過後。那時候,農民天未亮就出田收割,到了八九點鐘都已飢腸轆轆。這時候,挑着糖洋和索粉的商販就會及時地出現在田頭。農民因為身上大多不帶錢,就用濕谷去換糖洋,因為田裏沒碗,就順手摘張荷葉當碗,用手抓着吃。吃糖洋,既實惠又能充飢驅暑,所以做糖洋的生意非常好。
“七月半,糖餳索粉當一頓。”作為一種傳統美食,糖餳曾經在永康、東陽、義烏等地廣受歡迎。據南馬的老人説,近代最負盛名的當推東陽縣城的“恆盛和南貨店”製作的糖餳。該店製作的糖餳色紅味香、韌而不硬,食時涼爽香甜、可口不糊,歷經百年而長盛不衰。特別是七月十五這一天,整個縣城的男女老少,都渴望能吃上一塊“恆盛和”糖洋,當時人山人海爭相搶購糖餳的盛況可想而知。可惜的是,上世紀50年代後,“恆盛和”的牌子就消失了。
隨着時代的發展,用稻穀換糖餳也變成了賣糖餳。據今年81歲的退休職工陳寶仙回憶,上世紀60年代,南馬第一飯店從立夏開始做糖餳,農曆七月十五這天竟要賣上千斤米粉的糖餳。從頭一天起,兩座石磨四個人輪流磨粉,三個大豆腐桶浸水。下午4時開始三口大鍋同時燒,蒸籠疊到一人多高。次日一大早開門供應,六個人六桿秤都來不及賣。
正因糖餳如此受歡迎,在東陽民間,一直都有一批人專做糖餳,而且往往世代相傳。雖然每家制作的糖餳大同小異,但是各有千秋,在經濟大潮的衝擊下,依然堅守着傳統。 [6] 

糖樣糖餳的製作工序

糖餳的傳統制作工序一般分為六道,首先是將主料大米浸水泡透,用石磨磨碎磨細裝桶,加上適當的紅糖、茴香、薄荷、橘皮、薑末等料,再加水慢慢調成糊狀米漿。然後,在已經燒開水的大鍋上放置蒸籠,鋪上一層白棉布,再將米漿均勻地澆在蒸籠裏,用文火燒約三個小時方可出籠。出籠後,將蒸籠一個一個地移至地上自然冷卻晾乾。經過這六個程序,香噴噴的糖餳就可食用或者挑出去賣了。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