糅杂(拼音:róu zá,注音:ㄖㄡˊㄗㄚˊ)是汉语词汇,核心义项为"混杂"。该词最早见于《梁书·王规传》中的"门无糅杂",明代宋濂《蒲庵禅师画像赞》"子女糅杂"、清代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琐屑糅杂"等文献均展现其描述空间秩序混乱、人员混杂及事物杂乱无序的用法。字形由"糅"(杂饭本义)与"杂"组合而成,作为动词使用时特指不同事物的混合状态 [1]。
- 拼 音
- róu zá
- 注 音
- ㄖㄡˊㄗㄚˊ
- 繁 体
- 糅雜
- 词 性
- 动词
- 部 首
- 米部
- 笔 画
- 15画
字源解析
播报编辑
"糅"为形声字,从米部,本义指杂饭,汉代枚乘《七发》"肴糅错该"即用此意。后引申为"混杂"动作义,与"杂"组合构成"糅杂",其造字理据反映古人通过食材混合现象抽象出普遍混杂概念的语言认知特征。
核心释义
播报编辑
作为动词,"糅杂"特指两类或多种事物的无序混合:
- 1.空间秩序混乱:如《梁书》"门无糅杂"描述门庭清净无杂乱之状
- 2.人员混杂:明宋濂所述"子女糅杂"反映人群混杂场景
- 3.事物混杂:清李慈铭"琐屑糅杂"形容琐碎事物无序堆积
用法特征
播报编辑
该词在语义强度上强调混合过程中的无序性,与"糅合"(有序混合)形成对比 [1]。法语翻译为"mettre ensemble en mélangeant"(混合在一起)及"être mélangé(e)"(被混合),印证其被动混杂的语义特征。
文献用例
播报编辑
- 1.南朝梁代:"崇其墙仞,门无糅杂"(《梁书·卷四一·王规传》)
- 2.明代:"子女糅杂"(宋濂《蒲庵禅师画像赞》)
- 3.近现代:"观众糅杂"(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
相关词汇
播报编辑
- 近义词:混杂、杂糅、掺杂
- 反义词:纯粹、单一、澄澈
- 构词变体:糅合(有序混合)、杂糅(异质混合)
- 成语扩展:杂糅(喻混杂)
书写规范
播报编辑
繁体写作"糅雜",笔顺按"米"部15画标准书写。在古籍文献中多用于描述具象场景的混乱状态,现代汉语中亦可指抽象概念的混合。
语义演变
播报编辑
从最初的杂饭本义,经汉代"肴糅错该"的饮食混合描写,至南朝时期演变为通用混杂动词,最终形成现代汉语中"不同事物混合"的稳定义项 [1]。这一演变路径体现汉语单字义项向复合词专业化的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