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精英教育

鎖定
精英教育(elite education),學術圈大多認為:旨在培養高潛力青少年人羣的精英意識與能力的教育方式。
精英教育特別強調受教育者的智力、強調基礎,有機會接受所謂精英教育的人佔同齡人的比例很小,在適齡人口入學率在15%以下。1999年大中專院校在擴招前,中國的大中專教育錄取率低、選拔嚴格,通過者大多智力拔羣,畢業後有“鐵飯碗”和幹部身份,都是精英教育。
精英教育不是物質追求,不等於特權意識,精英的產生離不開艱苦的歷練。精英教育不是指單純通過考試分數來培養“考試型”人才,而是以綜合素質提高來衡量學生的培養目標。
中文名
精英教育
外文名
elite education
要    求
適齡人口入學率在15%以下
錯誤傾向
精英意識不等於特權意識、精英教育不是物質追求
教育目標
精英教育是在教育的實踐中不斷完善的

精英教育簡介

精英教育(meritocratic education),例如高等教育的公認標準:適齡人口入學率在15%以下者稱為精英教育,入學率在15%以上至45%以下者稱為大眾化教育
社會人才結構應該是金字塔型。二十年前(1999年擴招前),中國的本科教育包括大中專教育都是精英教育。包學費、包分配,上學時還有糧油供應和貨幣補助,他們中不少人出身貧寒,在大中專院校(普通高等學校和中等專業學校錄取率低至不足10%的背景下,早早轉成城鎮户口,等待他們的是畢業後的“鐵飯碗”和幹部身份 [1]  1999年擴招後,高等教育大眾化 [2] 
精英教育的優勢當然是不可否認的。你至少在某些方式上學會思考,還可以建立一些日後開創事業所需要的人際關係,獲得讓世人羨慕的富裕生活或其他報答。精英已經成為社會的一種稀缺資源,精英教育正成為時下最熱點的詞彙之一。從一些大學把高爾夫球列為學生的選修課,到家長爭先恐後地把自己的孩子送進各種禮儀培訓班,這些舉動無一不在勾勒着人們想象中的精英生活。

精英教育錯誤傾向

精英教育不是物質追求
如果只從表面風度與生活方式上去理解“精英”,精英教育也就成了對物質時尚與潮流的追捧,大學似乎大有成為美容機構或禮儀學校的趨勢。其實,精英培養不是一些事關精英的技能培養,譬如會打高爾夫,精英意識首先是社會責任、人文精神科學素質,其次才是個性氣質修養,我們的大學在精英教育上是本末倒置了。
創辦於1701年的美國耶魯大學三百年來培養了大批影響美國乃至世界歷史進程的風雲人物,甚至被譽為“總統的搖籃”。耶魯校長被問及應如何培養精英人物時,他並沒有過多地談及耶魯的硬件設施在培養精英學生過程中的意義,而是談到了學生社團。他指出,耶魯的學生有自己組織的250個社團,由於每年都有學生畢業,這250個社團中,每年都有一些要更換領導班子。耶魯大學有1萬多名學生。這樣算來,20%的耶魯學生都有機會成為某個社團的主席,他覺得學生在自己的社團中會培養各種有用的能力。事實上,這些社團實際上就是培養領導才能的一個實驗室,與人合作的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説服動員能力等許多重要能力都是在這些社團活動中得以培養。耶魯校長的談話對我們一些動輒就談政府投入不足,注重用巨資引進先進的國外硬件設備的校長來説,無疑更具有啓迪意義。由此看來,學生最高貴的修養並不一定需要過高的教學成本,需要的是教育理念,譬如:善意的微笑、妥帖的語言、團隊合作的精神、組織能力等等,這都可以通過課堂與生活教育而獲取。 [3] 
美國常青藤聯盟 美國常青藤聯盟
精英意識不等於特權意識
精英教育在中國傳統社會中是受儒家文化和皇權統治限制的,學而優則仕,民間精英可以通過科舉考試的方式進入上層社會。憧憬着以後的飛黃騰達,準精英們也不免對自己另眼相看。告誡自己要在各方面做好準備,生活上要比普通人多享受一些,吃過的多,見過的廣,以免有朝一日躋身豪門的時候,因為不懂規矩,暴露出自己的真實出身。同時準精英也要與自己眼裏的普通人“劃清界限”,處處顯示自己的特殊。
精英教育 精英教育
真正的精英家庭是如何教育他們的孩子呢?與國內的情況相反,“富也不能富孩子”是許多精英家庭的教育理念。記得有一位教育學研究者曾經寫道,在美國很多精英家庭都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公立學校去,因為貴族學校很容易讓孩子產生一種特權意識,還有一些家庭,乾脆自己掏腰包,讓孩子去非洲、拉美、南亞相對貧困的地方當志願人員,因為這些家長相信,真正的領導人才必須瞭解下層社會。

精英教育教育方式

精英教育培養模式
美國社會學家特納將精英培養模式分為二種:一為美國式,即將選擇過程儘可能地推遲,所有人都可參加公開競爭,最後產生少數精英,謂之“競爭流動模式”;另一種以英國20世紀50年代的教育為參照,即在文法學校實施早期淘汰機制,勝出者接受專門的精英教育,稱為“庇護流動模式”。法國的精英教育特點體現在美國模式英國模式之間,只有那些高中畢業會考的佼佼者,經過大學預備班的洗禮之後,才能登上大學這一通往精英的坦途。
精英的產生離不開艱苦的歷練
精英的產生離不開激烈的競爭和艱苦的歷練。成為精英的路是崎嶇的,準精英要付出常人無法想象的努力。作為施教者,如果精英教育只侷限於展示精英優越的生活,這無疑是隻學到了皮毛,更危險的是,這種教育傳遞給受教者一個錯誤的訊息。受教者會被精英奢華的生活所迷惑,而他們忽略的是精英產生背後那殘酷的百分比淘汰率
韓國學生冬訓 韓國學生冬訓
培養精英人才,首先教育者要從整體上把握精英對社會的價值與意義,而不是為了多創造些經濟價值,打着精英教育的旗號誤人子弟。渴望成為精英的人也要明白,精英首先需要“精神”,在擔當社會責任方面,精英要有“英雄”的風範,它要在創新與社會思想進步上有所作為,要引導社會向和諧方向發展,而不是附庸風雅,遠離佈滿泥濘的底層生活。
其他國家的精英教育
事實上,不止美國,包括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歐洲以及亞洲一些其他國家的教育體制中都有精英教育的理念。如加拿大的IB/AP課程,英國的寄宿制中學培養學生的紳士精神,澳大利亞的高級中學、澳大利亞八大名校,歐洲的德國、法國、荷蘭的世界名校授課制課程,日本的大學院等教育階段,都是精英教育理念的體現。旨在培養有修養、有能力的高級人才
美國式
美國對高等教育的最大貢獻是服務社會的理念。富裕家庭的子弟,要通過參與基層社會來完成自己的精英教育。

精英教育教育目標

精英教育的目標就是通過教育培養出社會的精英,同樣也要引領平民教育體系的發展,精英不能脱離羣眾,而是引領潮流。精英教育是在教育的實踐中不斷完善的(未完待續

精英教育社團活動

精英教育大學申請

美國正在走向全民高等教育。但是,精英大學則是有數的。由於申請精英大學常常不得不花鉅款將自己進行職業包裝,窮孩子難以競爭。在社會平等這個問題上,精英大學似乎不進反退。美國的社會流動將降低,逐漸形成一個世襲的精英階層,能夠代表弱勢羣體利益的人會越來越少。美國的布什還是戈爾,或者克里、迪恩,全是“常青藤”打造的世家子弟。美國的世襲精英已經形成,恐怕是不爭之事實。
這些世襲精英,並非高高在上、完全脱離平民社會。美國的精英基於個人的優異品性、在一個開放社會的競爭中自然勝出。必須運用家族的經濟資源優勢,從小對自己進行超強度的訓練,保證自己擁有超強的個人素質。世襲是一種教育優勢的事實,不是社會等級所保障的特權。教育不成功社會地位就喪失。而在這種精英教育中,對社會的服務,特別是對弱勢階層的服務,越來越被強調。這就培養了世家子弟的社會責任和對下層的瞭解和同情,多少緩解了貧富之間的文化和社會衝突。

精英教育暑期實踐

隨着大學競爭的激烈,精英大學的申請者分數越來越高。由於大量學生的SAT美國高中生升入大學的考試,相當於中國的高考)成績都快到了頂,再看分數錄取就已經意義不大了。高分只是進名校的一個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必須有其它的課外業績。結果,美國的中學生們在學期中努力提高自己的學術能力,漫長的夏季則成了他們創造自己的課外業績的繁忙季節。要了解這些中學生的暑期計劃,不妨看幾個簡單的例子。克萊頓(Jessica Clayton)是一個科羅拉多州的高中生。她的SAT拿了1540分,幾乎到頂。她上個學期通過了5個高級課程的考試,這等於提前修完一些大學課程,使她獲得了上大學後免修這些課程的資格。她每個月在一箇中學打兩天的義工,並在一個飲料店工作,還是學校越野長跑隊和網球隊的隊員。不過,當一個常青藤盟校的錄取人員告訴她另一個申請者為豎琴作曲、並出售自己的光盤資助慈善事業時,她馬上坐不住了。她用自己辛辛苦苦打工掙來的錢,跑到了秘魯,幫助當地人油漆學校建築、收割小麥、組織清理垃圾。結果,2005年她雖然沒有進“常青藤”,卻被幾個精英名校錄取。
美國大學生暑假實踐 美國大學生暑假實踐
戴利(Will Daly)是一個來自馬薩諸塞州的18歲的高中應屆畢業生。2004年夏天他跑到印度,用3周時間在那裏設計英語課程,又花了3周時間旅行。另一個來自新澤西的高中應屆生傑曼(Daniel Germain)則到印度教英文、建足球場,做其它一些“值得做的小事”。
不僅是高中應屆畢業生,一些更小的學生也開始為了進名校而提前行動。來自紐約州的科恩(Jamie Cohen)年僅16歲,卻要到非洲塞內加爾工作4周,照顧艾滋病患者。然後她馬上飛回美國,到耶魯大學參加青少年艾滋病大會,提出自己的“艾滋病行動計劃”。離她申請大學,還有18個月之遙。這些努力,無非是針對精英大學的要求而去。一些大學的錄取人員明確地説,他們要看申請者在社區服務方面的創造精神。美國的一些高中,甚至把社區服務當作畢業的一個條件。一大批組織暑期計劃的公司也應運而生。參加一個暑期計劃,到發展中國家當義工,常常消耗一個學生7000多美元。而這個錢不少是這些孩子自己打零工掙來的。一家大學申請諮詢公司的負責人對申請者提出的建議是:上完高一要去當實習生,一年至少打100個小時的義工,並且要有“真正的工作”經驗,比如在主要的投資銀行或國際知名的博物館工作過。如果這還不夠,那就要去墨西哥10周或到亞洲旅行。

精英教育社會服務

暑期計劃畢竟很短,有時不足以建立驚人的履歷。這就使“空缺年”計劃大為流行。“空缺年”就是學生在高中畢業和上大學期間,打一年義工,從事社會服務。美國的孩子想進的大學沒有進去,就相當於中國的孩子高考落榜。在中國高考落榜後,要復讀,要繼續背那幾道題。這些美國的孩子,則跑到貧困社區志願服務,或者到國外旅行,開開眼界,使自己變得更有競爭力。哈佛大學錄取與獎學金部的院長菲茨西蒙斯(Williams Fitzsimmons)承認,有時經過這一年,同樣的學生就變成一個更理想的錄取候選人。
努涅斯(Cris Nunez)本來就讀於新罕布什爾大名鼎鼎的精英寄宿學校Phillips Exeter Academy,但因為吸毒被學校開除,2004年申請了9所大學全部落選。結果,他花了10個月的時間,到阿拉斯加為紅十字會工作,證明自己成熟起來。結果,2005年再度申請時,原來拒絕他的芝加哥大學錄取了他。不過他決定去Swarthmore College,一個頭一年沒有申請、但在本科教育上更有聲望的學校。佩布萊斯(Mariah Peebles)則是個無可挑剔的高中畢業生,順利被哈佛大學錄取。但是她已經被緊張的學校生活弄得對讀書沒有胃口,於是決定推遲入學,先參加一年的海外課程:在法國的一個家庭學習法語,到墨西哥學習帆船駕駛,最後到秘魯的學校和印度的孤兒院打義工。
美國大學生社會服務 美國大學生社會服務

精英教育暑期計劃

能夠幹這些事情的,大多是來自富裕家庭的孩子。他們花得起錢,當然比窮孩子有優勢。不過他們花錢積累的這些經歷和訓練,大多數是在為下層社會提供服務中完成的。一些最熱門的暑期計劃,就是組織他們去發展中國家扶貧。所以,儘管大學競爭對富家子弟有利,但這些富家子弟只有通過接觸和服務下層來培養自己才能有競爭力。兩年前,美國最高法院作出裁決,容許大學錄取時考慮種族因素、照顧少數族裔,這就更加給富裕的白人學生帶來了壓力。一位Amherst College的錄取人員公開説:“如果你來自弱勢家庭,艱苦奮鬥,即使SAT分數低一些,我們也可以考慮給你機會。如果你是來自富裕家庭,已經在生活中獲得了一切能夠獲得的機會,那麼高分本身並不能説服我們再給你一個機會。”所以,精英家庭的孩子想勝人一籌,就得加倍努力。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