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精神產品

鎖定
精神產品,是指人們為滿足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而進行的精神勞動、文化創作等活動的產品。是人類精神生產的產物,具有特殊性:一是精神產品的形式可以有形的物質形態呈現,如書籍、影視光盤等,但物質僅僅是其載體,其產品內容主要以無形的精神形態呈現。二是精神產品的使用價值不在於它的物質載體,而在於它的精神內容能夠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要,發展人類的智力、思想、道德和情感等。三是精神產品具有共享性和長效性,對它的消費不是一次性和排他性的,人們可以按需、按類反覆取用。共享的程度、範圍越大,使用期限越長,產品的價值就越高,它的價值也不受一般的價值規律支配。鑑於精神產品的特殊性,對它的生產責任要求要比一般的物質產品更為嚴格。 [1] 
中文名
精神產品
外文名
Spiritual product
地    位
研究分析精神產品對人的精神作用
作    用
娛樂,教育等

目錄

精神產品來源

生產活動中,主體一方面通過物質和能量的輸出改變着客體,同時主體也需要把一部分對象作為直接的生活資料加以消費,或者把物質工具作為自己身體器官的延長包括在主體的生命活動之中。這些都是客體向主體的滲透和轉化,即客體主體化。客體主體化產生了精神產品。

精神產品地位和作用

研究和分析精神產品對人的精神作用,目的是為了更自覺地按照精神產品的生產規律來指導精神產品的生產,是為了更好地、全方位地發揮精神產品對人的作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高人發展經濟、推進社會全面文明進步的能力。精神產品對人的精神作用,主要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一)精神產品能夠娛樂人
娛樂是人的基本天性之一,追求快樂和高興是人的一種生理本能和慾望,也是許多精神產品尤其是文化產品所具有的基本功能及評判是否是精品力作的重要標準。人們追求快樂,享受快樂,不僅僅是為了滿足生理需要,也不僅僅是為了讓人的身心和心理得到正常發展,更主要的是要營造一種快樂的心情,創造一種娛樂和諧的生活方式,從而保持人的生產力得以健康發展和持續發展。而製造快樂、傳播快樂,則是許多精神文化產品的第一和基本的職能。能給人娛樂的精神文化產品,往往才能激發人的觀賞或參與的慾望,才能在娛樂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發揮其所具有的教育人、鼓舞人、塑造人等方面的作用。否則,缺乏娛樂性而不能吸引人的精神文化產品,思想教育再好也無法發揮作用。對精神文化產品製造快樂並對人的身心及生產力狀態產生良好影響的這種特性,新中國第一代領導人很有體會和感觸。周總理生前就曾對人説過:“毛主席看戲不像我們,他看戲主要是為了休息。陳雲同志身體很弱,很疲勞,需要另一種環境來休息,聽聽評彈,以便為黨做更多的工作。”周總理也坦率地説自己:“有時想看不費腦筋的戲劇和電影,藉以休息。”劉少奇也説過:“看了摺子戲,能得到休息,使人高興,就很好,搞好娛樂休息,就有助於人們發揮社會主義積極性。”
在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的工作和生活節奏明顯加快、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極大提高的今天,人追求快樂的本性不僅沒有退化,相反,越來越強烈,品位越來越高。因而,以兜售快樂為主要目的的精神產品和文化服務在市場上非常有銷路,生產更多集思想性、娛樂性與觀賞性為一體的精神產品是時代的要求,是繁榮文化的必由之路。
(二)精神產品能夠教育人
自古以來我國就充分認識到文化具有思想教化的功能,所謂“文以載道”、“高台教化”和“寓教於樂”。傳説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把文化當作教育的工具了。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文化的教育功能更加得到重視。荀子在《樂論》中提出:“夫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謹為之文。”孔子更是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角度十分推崇文化的教育功能,所謂“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制禮樂的目的就是“將以教民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尤其重視“高台教化”。他説:“五經、四書、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記》,如山珍海饈,貴富家不可無。”朱元璋在《大明律》中還規定當時的舞台演出必須要“勸人為善”。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社會主義精神文化產品更是發揮了巨大的教育作用,如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祝辭》一文中所説:“不論是對於滿足人民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對於培養社會主義新人,對於提高社會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文藝工作都負有其他部門不能代替的重要責任。”
古今中外眾多的優秀精神文化產品,在教育人、陶冶人這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春風化雨的作用。中國古代《三字經》、《千家詩》等幼蒙讀物,長期以來以幼學啓蒙的形式,灌輸儒家的社會理想,講述在家庭講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婦隨、舉案齊眉,在國家講君明臣忠、將相諧和、君民同樂、長治久安,在社會上講睦鄰友好、交友誠信。這對維護社會秩序起到了較好的作用。新中國成立後,從蘇聯引進來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卓婭與舒拉的故事》等小説,成為當時我國青少年爭相閲讀的優秀讀物,有力地配合了對青少年的思想教育,為培養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新時期我國湧現出的《長征》、《延安頌》、《周恩來》、《八路軍》、《開國大典》、《重慶談判》、《大激戰》、《亮劍》、《歷史的天空》、《激情燃燒的歲月》、《絕對權力》、《國家幹部》、《焦裕祿》、《孔繁森》、《任長霞》等一批主旋律的文學、影視作品,成為對廣大人民羣眾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共產主義理想道德教育的生動教材,為培養社會主義“四有”新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三)精神產品能夠鼓舞人
鼓舞人是精神產品的一個顯著特徵和重要功能。德國美學家和心理學家瑪克斯·德索在《美學與藝術原理》一書中寫道:“在所有激盪眾人情感的快樂和悲哀的場合中,音樂就像一根繩子一樣把人們捆綁在一起。音樂尤其能燃燒起宗教的愛國的熱情。”《尚書·大傳》中就記載了一則有關我國古代音樂鼓舞人、振奮人的故事。傳説周武王伐紂,率領大軍攻到商朝都城。決戰前夜,周武王率領士兵在城外圍着篝火,歌舞達旦,鼓舞了士兵們的士氣,振奮了精神,增強了鬥志,激勵士兵們同仇敵愾,萬眾一心,以摧枯拉朽之勢,一舉推翻了商紂王的殘暴統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42年夏季,德國侵略者重兵包圍了前蘇聯列寧格勒。德國的飛機大炮瘋狂地向該城轟炸,城市已成一片廢墟,缺少糧食,而且傷亡越來越大,形勢十分嚴峻。但是,在發動總反攻時列寧格勒前線總指揮卻突發奇想,決定組織排練和演奏由功勳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創作的以歌頌壯烈的衞國戰爭為題材的《第七交響樂》來鼓舞士氣,振奮精神。當8月9日這一天,《第七交響樂》終於在列寧格勒城中音樂廳奏響的時候,音樂通過電波飛進了列寧格勒的千家萬户。千千萬萬的男女公民無不萬分激動,肩挎着衝鋒槍,高喊着“祖國萬歲!”的口號,眾志成城,以一往無前、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冒着敵人的炮火,衝鋒陷陣,終於打敗了侵略者。美國女作家斯托夫人的小説《湯姆叔叔的小屋》揭示了黑人奴隸的悲慘命運,對鼓舞美國人民參加廢奴運動南北戰爭曾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1862年,林肯總統在白宮接見斯托夫人,盛讚她“這位小婦人寫了一部導致一場偉大戰爭的書”。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優秀的精神產品仍然能夠鼓舞人、振奮人。如百部愛國主義電影、百部愛國主義圖書、百首愛國主義歌曲,有力地配合了對廣大青少年進行的愛國主義教育,至今仍在發揮作用。近幾年,圍繞紀念中國共產黨誕生80週年、毛澤東誕辰110週年、鄧小平誕辰100週年、紀念抗戰勝利60週年、紀念長征勝利70週年等一系列重大政治活動,從上到下舉辦各種豐富多彩、健康有益、寓教於樂的文化活動,在鼓舞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激勵全國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熱情這方面,功不可沒。
(四)精神產品能夠塑造人
馬克思在描述未來社會理想狀態時提出,共產主義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這説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是共產主義的主要特徵,是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也是建設和諧文化的必然要求。而在促進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方面,文化是一個重要途徑和手段。因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包括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方面的發展和提高。沒有對崇高精神的追求,沒有對高雅文化的需求,沒有較高的思想境界,沒有較高的文化素養,沒有勝任工作的業務水平,沒有應對社會各種矛盾的本領,這個人就不可能是全面而自由發展的人。因此,要通過向大眾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產品,豐富人的業餘生活,陶冶人的情操,鼓舞人的鬥志,振奮人的精神,拓寬人的視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增強人的本領,促使人的全面發展,從而將人塑造成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脱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一個有作為有能力的人,一個有益於國家和人民的人。
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精神產品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精神產品的生產對社會經濟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將越來越發揮巨大的推動作用。
參考資料
  • 1.    童兵.新聞傳播學大辭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