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精列

鎖定
《精列》是漢末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曹操的詩作。此詩寫的是曹操對生命與神仙的思考,借祈求長生,表達了詩人深感時光流逝的感慨,清晰真誠地袒露出晚年詩人複雜而微妙的心理世界。全詩現實與幻想交替出現,詩意跌宕起伏。
作品名稱
精列
作    者
曹操
創作年代
東漢末年
出    處
曹操集
作品體裁
五言詩
題    材
遊仙詩

精列作品原文

精列創作背景

這首詩當是曹操晚年時期的作品,是曹操對生命與神仙的思考。具體創作時間未得確證。曹操愛好音樂,今存他的詩歌全是樂府詩,有些詩歌可能是即興唱出的,內容時轉時斷時續,並沒有經過嚴密的構思。這首詩就是這樣。 [3] 

精列作品鑑賞

精列整體賞析

此詩描寫了詩人對生命與神仙的思考,清晰真誠地袒露出晚年詩人複雜而微妙的心理世界。全詩大致可分四節。第一節六句,意謂自然造就的萬物,包括賢能的聖人都難免死亡。死亡是必然的,不必為死亡而憂傷。但由於長生不死傳説的影響,曹操又產生了幻想,於是接下去的第二節五句,由寫現實的人間轉寫幻想的仙境,表現了對長壽的期望。但仙境畢竟是虛幻的,因此接着第三層六句,又轉寫現實的人間,寫周公、孔子和大禹這樣的聖人都死去了,説明沒有人能夠長生久存。明智者不必為生命短暫而憂傷。最後一節用兩句詩收束,發出了“年之暮奈何”的感慨,表現了對生命的珍惜和對生命短暫的無奈。
“厥初生,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終期。莫不有終期。聖賢不能免,何為懷此憂”,首先感慨自然造就萬物,包括賢能的聖人都難免死亡,肯定了死亡是必然的自然規律,不必為死亡而憂傷。
“願螭龍之駕,思想昆倉居。思想昆倉居。見期於遷怪,志意在蓬菜”,詩人十分理性地認識到,仙境畢竟是虛幻的,因此接着又轉寫現實的人間,説明晚年的詩人隨着生命的流逝,越發感覺到自己的有生之年要完成統一大業的難度。其實,詩人的內心深處是充滿矛盾的,一方面,他幻想着“螭龍之駕”,生活在“崑崙”“蓬菜”之中;另一方面,他卻並沒有沉湎於自己的幻想中,而是清醒地知曉,神仙世界僅是幻想而已。所以,這幾向表明詩人是在一種矛盾的心理之中掙扎着。儘管他不相信人能夠長生不老,但由於受長生不死傳説的影響,詩人又產生了幻想,由寫現實的人間轉寫幻想的仙境,表現出詩人對長壽的期望。
“志意在蓬萊。周孔聖徂落,會稽以墳丘。會稽以墳丘。陶陶誰能度?君子以弗憂”,詩人再一次迴歸到理性與清醒的層面之上,勸告人們。“會稽以墳丘”,周公、孔子和大禹這樣的聖人都死去了,説明沒有人能夠長生久存,明智者不必為生命短暫而憂傷。“君子以弗憂”,既然明白神仙世界是虛幻的,生命必然會走向終結,那麼就應該樂天知命,不再憂愁了吧。恰恰相反,詩人對此的確明白,但他卻憂愁依舊。“憂”在詩中二度出現,“何為懷此憂”“君子以弗憂”,憂愁其實一直伴隨着詩人,並不以詩人的理性清醒而逃遁。
“年之暮奈何,時過時來微”,詩人最後發出了“年之暮奈何”的感慨,表現出其對生命的珍惜和對生命短暫的無奈與感慨晚年的曹操,其心理世界是矛盾的,而人終歸有一死,則是其晚年心頭永遠的痛,説明他的心理世界,複雜而微妙。
此詩是曹操遊仙詩中的代表作,詩中從現實轉向幻想,又從幻想回歸現實,跌宕起伏中將詩人的複雜心理清晰地展現出來。 [3] 

精列名家點評

山東大學教授張可禮等《曹操曹丕曹植集》:此詩為曹操遊仙詩代表作,真實地反映了一代政治家曹操希望完成統一大業,而又無法挽留時光的感傷。 [2] 

精列作者簡介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政治軍事方面,曹操消滅了眾多割據勢力,統一了中國北方大部分區域,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文學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魏朝建立後,曹操被尊為“魏武帝”,廟號“太祖”。事蹟見《三國志》卷一本紀。有集三十卷,已散佚。明人輯有《魏武帝集》,今又有《曹操集》。 [4] 
參考資料
  • 1.    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上)[M].北京:中華書局,1983:346
  • 2.    張可禮 宿美麗 編選.曹操曹丕曹植集[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40-42
  • 3.    張沙.三曹詩詞集[M].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20:39-42
  • 4.    吳小如 等.漢魏六朝詩鑑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