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粵繡

鎖定
粵繡(Cantonese Embroidery)是廣州刺繡(廣繡)和潮州刺繡(潮繡)的總稱,是中國四大名繡之一,起源於唐代。廣繡是指廣州、佛山、南海、番禺順德東莞寶安、香山、台山等地的刺繡,也就是以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民間刺繡工藝的總稱。潮繡發源於潮州,流行於今潮汕地區,即汕頭、潮州和揭陽 [1-2] 
國家工藝美術產業公共服務平台介紹,粵繡是廣東地區的代表性刺繡,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唐代蘇顎《杜陽雜編》中就已有南海盧眉娘“工巧無比,能於尺絹繡《法華經》七卷”的記載。明代中後期以來,粵繡逐漸形成自己的藝術特色,首先在刺繡所用的材料上,除通常的絲線、絨線外,也用孔雀毛捻縷作線,或用馬尾纏絨作線。 [21] 
中文名
粵繡
外文名
Cantonese Embroidery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編號
Ⅶ—20
申報地區
廣東省廣州市潮州
遺產類別
民間美術
批准時間
2006年5月20日
非遺傳承人
林智成、康惠芳、陳少芳、孫慶先

粵繡歷史淵源

盧眉娘 盧眉娘
粵繡起源來自於女性閨閣之技,其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由中原移民把刺繡帶入嶺南,被奉為粵繡始祖的是唐代廣東南海貢奇女盧眉娘 [22-23]  。唐代《杜陽雜編》記載,永貞元年(805),南海(郡名,治所在番禺,即今廣州)進貢朝廷的14歲姑娘盧眉娘,她的祖先是南北朝時代北朝帝王的老師盧景祚兄弟的後代,後來流落嶺南。她於皇宮中在一尺絹上繡《法華經》7卷,字如粟粒而點畫分明、細如毛髮,足見其技之精。唐順宗皇帝嘆其工,謂之神姑。唐憲宗皇帝更贈給她金鳳環戴在手腕上,嘉獎其聰慧而奇巧 [3-5]  。唐玄宗時,嶺南節度使張九皋進獻精品刺繡給楊貴妃而獲加官三品,可見當時最高階層對粵繡欣賞有加 [6] 
明代正德年間(1506~1521),粵繡經由歐洲商舶出口到葡萄牙、英、法等國,成為宮廷和皇室、貴族們寵愛的服飾品。明正德九年(1514年),一葡萄牙商人在廣州購得龍袍繡片回國,並將繡袍獻給國王,得到重賞。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一位曾在廣州逗留了幾個星期的葡萄牙傳教士克羅茲,回國後在其所著的“回憶錄”中寫道:“廣州很多手工業工人都為出口貿易而工作。出口的產品也是豐富多彩的。有彩色絲線盤曲的繡在鞋面上的繡花鞋……都是絕妙的藝術品”。 [7] 
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十分喜歡廣東的金銀線繡,親自倡導成立英國刺繡同業公會,從中國進口絲綢和絲線,加工繡制貴族服飾;英王查理一世繼位後,進一步倡導英國人種桑養蠶,發展英國的絲綢工業和工藝,使廣繡藝術傳播到英倫三島,被西方學者稱譽為“中國給西方的禮物” [7]  。英、法、德、美各國博物館均藏有廣繡。粵繡18世紀風靡了英國皇家及上流社會。據《存素堂絲繡錄》記載,清代宮廷曾收藏有明代粵繡“博古圍屏”等8幅,上面繡制古鼎、器、玉器等95件,“鋪針細於毫髮,下針不忘規矩”,有的“以馬尾纏作勒線,從而鈎勒(輪廓)之”,圖案工整,“針眼掩藏,天衣無縫”,充分顯示了明代粵繡的高超技藝。明代粵繡還以國外進口的孔雀尾羽織絲縷,繡製成服裝和日用品等,金翠奪目,富麗華貴。
清代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高宗詔令西方商舶只限進廣州港,促進了粵繡的發展,使粵繡名揚國外。乾隆五十八年,廣州成立刺繡行會“錦繡行”和專營刺繡出口的洋行,對於繡品的工時、用料、圖案、色彩、規格、繡工價格等,都有具體的規定。18世紀中葉,廣東還流行“皮金繡”,即納絲繡的一種,底層多用羊皮金作襯,金光閃爍,格外精美。廣東刺繡藝人還創造性地用孔雀毛編成線繡花,繡品金翠非凡;有的還用馬尾鬃纏絨作勒線,可謂匠心獨運。光緒年間(公元1875-1908年),廣東工藝局在廣州開辦繽華藝術學校,專設刺繡科,致力於提高刺繡技藝,培養人才,嶺南畫派始祖高劍父任校長。 [6] 
廣繡《紫荊孔雀》 廣繡《紫荊孔雀》
1910年,在南京舉辦的“南洋勸業會”上,廣州繽華藝術學校選送的繡品獲三等獎,黃洪弟子餘德(宗禧,1880~1970)的《孔雀牡丹》荷包獲二等獎;潮州林新泉、王炳南、李和彬等24位繡花技師合作,大幅粵繡《蘇武牧羊》、《丹鳳朝陽》等獲獎,被傳為佳話 [6]  。1915年,餘德的繡品《孔雀牡丹會景》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一等獎,被行內譽為“繡花王”。1922年,餘得的繡刮畫《瑞獅》在英國倫敦大橋開幕賽會上獲二等獎,著名藝人裴蔭、魯炎1923年在倫敦賽會上現場表演技藝,1923年和1925年參加倫敦賽會,得到國際上較高的評價。1929年,莫傅精繡得列寧頭像被莫斯科列寧紀念館收藏。 [8] 
從1950年左右,解放後開始,廣州刺繡藝人已創作了不少技藝精湛,富有傳統特色和鮮明的時代氣息的優秀的廣繡繡畫,這些繡畫享譽中外,如:黎沾、餘德、黃妹、李笑華、文景、怡然等藝人創作出的一批國內外聞名的廣繡畫精品,這裏面就有餘德的《牡丹松鶴》;黃妹的《百鶴圖》;聶卓(餘德弟子)的《魯迅像》等等;梁紀設計,蘇文、朱開、許幟光等多人繡制的《紫荊孔雀》入選掛於北京人民大會堂廣東廳,林章、鄧伯江合作的《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作為國家禮品贈送給蘇聯的弗羅西洛夫主席;餘德與弟子黎燕開合繡的《錦雞牡丹》在1959年廣東工藝美術品評選中獲一等獎,此作運用了直扭針、續插針、輔助針、編繡、繞繡、變體繡等7類20多種針法;而蘇文等人創作的《孔雀掛屏》,梁紀設計聶卓等繡刺得《紅棉八哥》,朱開燈創作的《春夏秋冬》四屏,以及陳荷影的釘金繡《花籃》,均獲廣東省工藝美術評比一等獎。
潮繡 潮繡
1951年,潮州市13家繡莊成立了公會。1952年,潮州市抽紗公司下設刺繡部,組織刺繡生產和出口。1955年5月,廣州市組建了由新滘區大塘鄉19位繡花外工組成的刺繡供銷生產合作社—第一刺繡社,兩年後更名為新滘刺繡社(現廣州繡品工藝廠)。1956年,廣州市成立藝鋒、民藝等刺繡生產社。1957年,廣東省潮州市和廣州市相繼成立工藝美術研究所,總結、整理粵繡的傳統技藝經驗。後來,潮州又成立刺繡研究所。
粵繡 粵繡
1979-1981年潮州刺繡藝術品為國家提供出國展禮品達到250件(套),其中僅潮繡廠就提供了198件,受到了國內外各界的極高讚譽 [9]  。1982年,潮繡作品《九龍屏風》和《吹蕭引鳳》,1982年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的金盃獎。現今粵繡,大件手工刺繡繡品如被面、屏風,小件如荷包、扇套、繡花鞋等,婦女衣袖、裙面,多作滿地折技花,鋪絨極薄,平貼綢面,有的只有翠藍一色,風格獨特。總之,具有濃厚地方色的粵繡,在國際上以及在港、澳僑胞中,備受歡迎。
廣繡起源
廣繡是發源於廣州及其古屬地南海、番禺、順德等地的民間刺繡工藝,與潮州刺繡合稱粵繡,與湘繡、蜀繡和蘇繡並稱中國四大名繡。循着這一具有濃郁嶺南風味的藝術品遊覽廣州,正如觸摸千年古城的文脈。
絲絹上的佛經
  戲曲人物帳簾 清光緒 戲曲人物帳簾 清光緒
廣繡流傳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唐代蘇鶚所撰《杜陽雜篇》最早描述廣繡的精湛技藝:“永貞元年南海貢奇女眉娘,年十四,工巧無比,能於一尺絹上繡《法華經》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點劃分明,細如毫髮,其品題章句,無有遺闕。更善作飛仙,蓋以絲一鈎分為三股,染成五色……” “給西方的禮物”到明代,廣繡已成為廣州民間重要的手工業之一。
明正德九年(1514年),一葡萄牙商人在廣州購得龍袍繡片回國,並將繡袍獻給國王,得到重賞,廣州繡品從此揚名海外。英國女王伊利莎白一世非常欣賞中國的金線銀繡,倡立英國刺繡同業會,按廣繡作坊形式組織英王室繡莊,從中國進口絲綢和絲線加工繡制貴族服飾;英王查理一世倡導在英倫三島傳播廣繡藝術,廣繡被西方學者稱譽為“中國給西方的禮物”,英、法、德、美各國博物館均藏有廣繡。
粵繡 粵繡
清初,英國人把服飾拿到廣州繡坊加工。從此,廣繡明顯地吸收了西洋畫的藝術風格,成為商品性和實用性強於其他地區的繡種,在對外貿易中迅速發展。文德路文德路過去是廣州文教的中心區。 一直是個書香之地。裱字畫、賣古董、書籍和文房四寶的店鋪,鱗次櫛比,成行成市。文人雅士常來蒐購各種古籍善本。 現仍有幾家經營刺繡的門店,擺滿了各種風格的刺繡作品,通過這扇窗口,傳統的刺繡藝術品走向市場。
清朝中葉,由於粵劇和粵曲的繁榮,廣繡增加了一類新品種——粵劇戲服。當時,廣州狀元坊製作的戲服已享譽國內,連宮廷戲班也慕名來定製,狀元坊內遍佈加工粵劇戲服的刺繡作坊,成為名揚海內外的“刺繡一條街”。廣繡業得以成行成市,廣州刺繡藝人的技藝也達到極高水平,能夠嫺熟地運用絨線繡,並創造性地用孔雀毛、馬尾作線縷和勒線,用金線和銀線刺繡。
狀元坊廣州市人民南路邊上有一條青石板鋪就的狹長小巷,它就是被稱為“廣州最知名的時尚集中地”、“年輕人的購物天堂”的狀元坊。 這條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古老內街巷,因有宋代狀元張鎮孫的故居而得名。如今,狀元已埋入故紙堆中,小巷卻依舊閃耀着動人的光彩。幾十元的時髦衣服、幾元錢的卡通公仔、加入流行元素的西藏飾品、活潑可愛的各種小寵物以及經濟實惠的誘人小食都吸引着追求時尚的年輕人。

粵繡工藝特徵

刺繡巔峯之作——富春江春居圖(《潮繡》) 刺繡巔峯之作——富春江春居圖(《潮繡》)
粵繡,包括潮繡廣繡,以潮繡之精良聞名海內外,是中國四大名繡之一,是產於廣東地區的刺繡品,以潮州和廣州為中心。潮繡以戲服為主。它以佈局滿、圖案繁茂、場面熱烈、用色富麗、對比強烈、大紅大綠而著稱。其最大的特點就是佈局滿,往往少有空隙,即使有空隙,也要用山水草地樹根等補充,顯得熱鬧而緊湊;粵繡的另一個獨特現象,就是繡工多為男工,和其他地區繡工均為女子不同,在繡制大件時,繡工常手拿長針站着施繡。
粵繡在明朝中後期形成特色。其特色有:一是用線多樣,除絲線、絨線外,也用孔雀羽毛捻樓作線,或用馬尾纏絨作線。二是用色明快,對比強烈,講求華麗效果。三是多用金線作刺繡花紋的輪廓線。四是裝飾花紋繁縟豐滿,熱鬧歡快。五是繡工多為男工所任。繡品品種豐富,有被面、枕套、牀楣、披巾、頭巾、繡服、鞋帽、戲衣等,也有鏡屏,掛幛、條幅等。
丘思澤粵繡作品金絨混合繡《吹簫引鳳》 丘思澤粵繡作品金絨混合繡《吹簫引鳳》
粵繡用線多樣形態等因素都用來強化,除絲線、絨線外,也用孔雀毛績作線,或用馬尾纏絨作線。針法十分豐富,把針線起落、用力輕重、絲理走向、排列疏密、絲結捲曲形態等因素都用來強化圖像的表現力。粵繡最主要的針法,有灑插針(即擻和針)、套針施毛針。常用織金鍛或釘金繡法襯地。粵繡自清中期以來,分為絨繡、線繡、釘金繡、金絨繡等四種類型,其中尤以加襯浮墊的釘金繡最著名。起初釘金繡只加襯薄浮墊,後來變成襯厚浮墊,使花紋呈浮雕效果,多用於繡制戲衣和舞台鋪陳用品及寺院鋪陳用品。金絨繡以潮州最有名,絨繡以廣州最有名。
《存繡堂絲繡錄》及《纂組英華》等書介紹明末清初的粵繡説:“鋪針細於毫芒,下筆不忘規矩,其法用馬尾於輪廓處施以綴繡,且每一圖上必繡有所謂間道風的飛白花紋,所以成品花紋自然工整”。根據現存粵繡作品分析,它的針步短,色彩濃豔,花紋生動寫實。雍正、乾隆時期曾大量行銷歐洲和中近東各國,當時有專作外銷品的作坊。故宮博物院陳列有乾隆嘉慶時期粵繡掛屏、團扇、背心之類多件。其中持屏一幅,左角繡紅日灰去右方繡藤蘿老樹,中間摻雜錦雞八哥鸚鵡等,或立或飛神態各異,樹下白羊3只,取材佈局頗有西洋油畫風味。粵繡用色濃豔過於蘇繡,且多注重光影變化。
粵繡孔雀圖繡片 粵繡孔雀圖繡片
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經廣州海關出口的粵繡,其價值達到496750兩白銀。粵繡紋樣有三陽開泰、孔雀開屏、百鳥朝鳳、杏林春燕、松鶴猿鹿、公雞牡丹、金獅銀兔、龍飛鳳舞、佛手瓜果等民間喜愛的題材,構圖繁密,色彩濃重。粵繡的主要作品為衣料、被面、枕套、掛屏、屏心及小件扇套、褡褳、團扇、鞋帽、荷包等。粵繡曾於1915年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獎。
“廣繡”是產於廣府地區的手工刺繡品。廣繡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唐代蘇顎《杜陽雜編》中就已有南海(今廣州)少女盧眉娘“工巧無比,能於尺絹繡《法華經》七卷”的記載。唐代廣東刺繡的工藝水平已非同一般。唐玄宗時,嶺南節度使張九皋進獻精品刺繡給楊貴妃而獲加官三品,可見當時最高階層對粵繡欣賞有加。明正德九年(1514年),一葡萄牙商人在廣州購得龍袍繡片回國,並將繡袍獻給國王,得到重賞,廣州繡品從此揚名海外。英國女王伊利莎白一世非常欣賞中國的金線銀繡,倡立英國刺繡同業會,按廣繡作坊形式組織英王室繡莊,從中國進口絲綢和絲線加工繡制貴族服飾;英王查理一世倡導在英倫三島傳播廣繡藝術,廣繡被西方學者稱譽為“中國給西方的禮物”,英、法、德、美各國博物館均藏有廣繡。 [6] 
廣繡針法多變,針步均勻,巧妙運用針法絲理表現物像的肌理;題材廣泛,色彩豐富,注重光和影的和諧運用;講究刺繡的針法技術,更注重繡品的藝術效果,講求“功”為“藝”用。廣繡品種齊全,按刺繡材料分,主要有真絲絨繡、金銀線繡、線繡和珠繡四類 [10]  。明中後期形成特色。其特色有五:一是用線多樣,除絲線、絨線外,也用孔譽毛捻樓作線,或用馬尾纏絨作線。二是用色明快,對比強烈,講求華麗效果。三是多用金線作刺繡花紋的輪廓線。四是裝飾花紋繁縟豐滿,熱鬧歡快。常用百鳥朝鳳、海產魚蝦、佛手瓜果一類有地方特色的題材。五是繡工多為男工所任。繡品品種豐富,有被面、枕套、牀楣、披巾、頭巾、台帷、繡服、鞋帽、戲衣等,也有鏡屏,掛幛、條幅等。
林智成潮繡釘金繡作品《九龍屏風》 林智成潮繡釘金繡作品《九龍屏風》
自清代以來,潮州婦女多勤紡織,女子到了十一二歲,其母即為預製嫁衣,家家户户都會紡織刺繡。清代粵繡工人大多是廣州、潮州人,特別潮州繡工技巧更高,而且男子精於繡功,為其他省市所罕見。刺繡藝術被廣泛應用於日常生活實用裝飾品上。潮繡金碧、粗纊、雄渾的墊凸浮雕效果的釘金繡為特色而標異於其他繡種。題材有人物、龍鳳、博古、動物、花卉等,以飽滿、勻稱的構圖和熱烈喜慶的色彩,氣氛鮮明、生動地表現題材,使潮繡產生了豐富瑰麗的藝術效果。潮繡有絨繡、釘金繡、金絨混合繡、線繡等品種,各具特色。《百鳥朝鳳》是其代表作品。
粵繡構圖豐滿,繁而不亂;圖案工整,富於誇張;色彩豔麗,對比強烈;針法多樣,善於變化。粵繡運用“水路”的獨特技法,使繡出的圖案層次分明,和諧統一。“水路”,即在每一相鄰近的刺繡面積之間,在起針和落針點之間留出約0.5mm的等距離,從而在繡面形成空白的線條。例如,在花卉的每朵花瓣、鳥禽的鳥羽之間,都留有一條清晰而均齊的“水路”,使形象更加醒目。
廣繡-壽鸞 廣繡-壽鸞
粵繡題材廣泛,其中以龍、鳳、牡丹、百鳥朝鳳、南國佳果(如荔枝)、孔雀、鸚鵡、博古(仿古器皿)等傳統題材為主。
繡針法豐富,有基礎針法、輔助針法、象形針法3大類,直針、續針、捆咬針、鋪針、釘針、勒針、網繡針、打子針等45種。繡制時,根據設計意圖及物像形狀、質感和神態,巧妙地將各種針法互相配合和轉換,以求達到良好的藝術效果。
金銀線繡又稱釘金繡,是粵繡的傳統技法,針法複雜、繁多。其中以潮州的金銀線墊繡最為突出。金銀線墊繡是在繡面上,按照形象中需要隆起的部分,用較粗的絲線或棉線一層層地疊繡至一定的高度,並做到外表勻滑、整齊,然後在其上施繡;或以棉絮作墊底,在面層以絲線滿鋪繡制,然後在面層上施繡;或以棉絮作墊底,覆蓋以絲綢,並將絲綢周圍釘牢,然後在上面施繡。潮州刺繡“九龍屏風”,畫面上為九條動態不同的蛟龍騰空飛舞,又以旭日、海水、祥雲相連,組成九龍鬧海,旭日東昇,霞光萬道的壯麗場面。繡品採用了金銀線墊繡的技法,龍頭、龍身下鋪墊棉絮,高出繡面2~3cm,充分表現了蛟龍豐滿的肌肉、善舞的軀體及閃閃發光的鱗片,富於質感和立體感

粵繡品種分類

粵繡的欣賞品有條屏座屏、屏風等。日用品的品種很多,主要有服裝、鞋、帽、頭巾、被面、枕套、靠墊、披巾、門簾、枱布、牀罩等。潮州的刺繡潮劇服裝聞名遐邇。宗教用品大多為神袍以及寺廟內的裝飾品。粵繡按刺繡技藝分,又有絲線繡、金銀線繡、雙面繡、墊繡等品種。

粵繡製作用材

絨繡
在各種絲、綢、緞上,以平繡針法絲絨繡出平的畫面;題材多為飛禽、博古,用作畫片、掛屏等。
釘金繡和金絨混合繡
釘金繡,又稱金銀繡;以金銀線為主,絨線為輔的叫金絨混合線。釘金繡針法複雜,有過橋、踏針、撈花瓣、墊地、凹針、累勾繡等60多種針法,其中"二針企鱗"針法為其他繡種所無。釘金繡運用墊、繡、貼、拼、綴等技術處理,可產生浮雕式的藝術效果。
線繡
純用絲線平面繡制。

粵繡作品流派

粵繡包括“潮繡”和“廣繡”兩大流派,因而其針法也因其流派的不同而不盡相同。粵繡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包括潮繡和廣繡兩派 [11]  ,即潮州府地區(潮州、汕頭揭陽潮陽普寧澄海饒平等地)“潮繡”和廣州府地區(南海番禺順德中山東莞寶安等)的“廣繡”。
潮繡
潮繡頂尖代表名作《虎嘯萬里》(孫慶先) 潮繡頂尖代表名作《虎嘯萬里》(孫慶先)
有絨繡、釘金繡、金絨混合繡、線繡等品種,各具特色。
1.絨繡。在各種絲、綢、緞上,以平繡針法用絲絨繡出平的畫面;題材多為飛禽、博古,用作畫片、掛屏等。2.釘金繡和金絨混合繡。釘金繡,又稱金銀繡;以金銀線為主,絨線為輔的叫金絨混合繡。釘金繡針法複雜,有過橋、踏針、撈花瓣、墊地、凹針、累勾繡等60多種針法,其中“二針企鱗”針法為其他繡種所無。釘金繡運用墊、繡、貼、拼、綴等技術處理,可產生浮雕式的藝術效果。
3.線繡。純用絲線平面繡制。
廣繡
廣繡頂級代表名作《晨曦》(陳少芳) 廣繡頂級代表名作《晨曦》(陳少芳)
“廣繡”的針法主要有7大類30餘種,包括直扭針、捆咬針、續插針、輔助針、編繡、饒繡變體繡等以及廣州釘金繡中的平繡、織錦繡、饒繡、凸繡貼花繡等6大類10餘種針法。而“潮繡”則有60多種釘金針法以及40餘種絨繡針法,同時,藝人還運用了折繡、插繡、金銀勾勒、棕絲勾勒等多種技巧,使“潮繡”在 “繡、釘、墊、貼、拼、綴”等技藝上更趨完善,產生“平、浮、突、活”的藝術效果。
粵繡除採用豐富而多變的針法外,在創作設計方面還注重主意,善於把寓意吉祥和美好的願望融入繡品中。在創作方法上採用了源於生活而又重視傳統,不滿足於現實的描繪而追求着更為美好的理想,與此同時,還善於涉取繪畫和民間剪紙等多種藝術形式的長處,使繡品的構圖飽滿,繁而不亂,針步均勻,光亮平整,紋理清晰分明,物像形神兼備,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充分地體現了粵繡的地方風格藝術特色

粵繡工藝流程

設計繡稿 設計繡稿 [12]
設計繡稿
過稿
把繡稿平鋪緊貼在繡布上面,將繡稿的圖案印在繡料上(綢、緞、紗、絹等紡織品)上。
把已經描好繡稿的繡料繃緊在繡架上。
刺繡
潮繡 潮繡
刺繡前須備齊各色繡線,根據畫面構圖設計繡紋,再使用恰當的針法進行繡制。
松架
完成繡制工作後,把繡幅從繡架上卸下來。
整理繡品裝框
繡幅卸下後,熨平繡紋,使絨線更加光亮,再繃緊繡品,裝上鏡框,一副精美的刺繡作品正式完成。

粵繡代表作品

刺繡巔峯之作:金龍魚(潮繡) 刺繡巔峯之作:金龍魚(潮繡)
20世紀50年代以來,粵繡的優秀代表作品還有“百鳥朝鳳”、“丹鳳朝陽”、“百花籃”、“我愛小雞”、“鸚鵡”、“晨曦”等。“晨曦”是表現晨霧依稀,太陽初升,萬物甦醒,孔雀在百花叢中開屏,翩翩起舞的美麗情景。藝人們在繡制孔雀尾時,用紅、綠、藍、黃、紫等色絲線摻合在一起,充分發揮了粵繡不同針法的特長和絲線光澤的優點,表現了由於受光部位不同而反射出不同色彩的藝術效果。藝人們又根據孔雀的頭、頸、胸、腹等部位,靈活地運用勾針、勒針等針法互相組合和轉換,生動地表現出各部位翎羽的不同質感。
粵繡精品之九龍寶鼎(《潮繡》) 粵繡精品之九龍寶鼎(《潮繡》)
在唐代至五代十國期間,廣州得到長足的發展,唐代蘇顎《杜陽雜編》中就已有南海(今廣州)少女盧眉娘“工巧無比,能於尺絹繡《法華經》七卷”的記載。唐代廣東刺繡的工藝水平已非同一般。唐玄宗時,嶺南節度使張九皋進獻精品刺繡給楊貴妃而獲加官三品,可見當時最高階層對粵繡欣賞有加 [6]  。在宋代至明代粵繡的技藝又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在清朝乾隆年間,廣州已設立繡行,在廣州和潮州等地也廣設繡莊、繡坊,粵繡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解放後,在雙百方針的推動下,名家名作不斷湧現。隨着粵繡的繁榮,粵繡的品種也越來越多,應用範圍十分廣泛,其中高級繡品主要有條幅、掛屏、台屏等,一般繡品則涵蓋了日常生活用品的各個方面,如刺繡畫片、金銀絨掛裙、被面、枕套、牀楣、靠墊、批巾、頭巾、各種繡衣、繡鞋、繡袋、戲劇服裝、帳衽、台帷等等,也有部分觀賞繡品,如《晨曦》、《百鳥朝鳳》、《九龍屏風》、《吹蕭引鳳》等佳作。粵繡的題材也比較廣泛,包括人物、動物、花鳥、龍鳳、山水河川、器皿和各種圖案等,其中百鳥朝鳳、龍鳳、博古則是最具傳統特色的題材。
所知保存完整幅面尺寸最大的清代粵繡為光緒三十一年由廣東十三省狀元坊官繡的同泰店號所造的壽鸞刺繡,長4.2米,寬2.8米,該工藝品大量使用金鉑線,製作工藝複雜,加之其中的描金祝壽語,含意深奧,字體工整。如此巨幅精美的刺繡巔峯之作,現存於世者極其稀少,是清末刺繡工藝與壽辰禮儀研究收藏極品。

粵繡傳承人物

粵繡廣繡大師

2012年,陳少芳(廣繡)被文化部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 [13] 
陳少芳
粵繡品粵廣繡《幻城 · 相見》 粵繡品粵廣繡《幻城 · 相見》
提到廣繡,不可不提現年已71歲的廣繡大師陳少芳。1962年,經過4年在廣州美術學院國畫系人物科學習的陳少芳,畢業分配廣州工藝美術研究所。從那時起,她就與廣繡打起了交道。45年過去了,陳少芳將半輩子的心血都融灌在廣繡這一傳統民間藝術之中,繼承傳統、融會創新,當年的大學畢業生,已成長為“現代廣繡”的奠基人,成為蜚聲海內外的中國高級工藝美術師、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如今,她又榮獲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稱號。 聚數十年廣繡工藝的心血,成功創造了“陳氏廣繡”獨特的“絲線色彩構成法”,為廣繡發展創新作出了貢獻。
傳統廣繡多以吉祥喜慶的傳統題材,用白描的手法制作,而經過陳少芳等人的傳承和創新,廣繡迎來了藝術的高峯,被稱為“現代廣繡”。現代廣繡在白描基礎上使用上色手法,並運用國畫和油畫的表現手法將選材延伸到人物肖像等範疇。與此同時,陳少芳還根據她需要表達的藝術意境,天馬行空地創造出許多新的針法。揮灑自如地妙用了廣繡的藝術語言,如創出“絨毛針”繡小雛雞,創出“個字針”繡小鹿和馬,創出“短髮針”繡小孩的“光頭”,創出“竹編針”繡竹籃…… 大大豐富了廣繡的技藝。 一隻雞仔用了近三十種顏色和蘇繡用色彩豐富的絲線來完成繡品相比,現代廣繡的創新之處在於“絲線顏色構成法”。傳統廣繡的絲線顏色要比蘇繡少一半,而陳少芳經過十多年的鑽研,創制出用絲線累疊等方法構成多種色彩,“想畫出什麼色彩,就能繡出什麼色彩”。
《我愛小雞羣》是陳少芳作品中最具特色的一幅,堪稱現代廣繡的名品。傳統的四大名繡在繡小雞時只會用深、中、淺色來表現茸毛的質感。而陳少芳的這幅繡品中的十幾只小雞則用上了油畫中的“傾向色”,仔細看上去,小雞的毛色有的傾向於紫,有的傾向於綠,有的傾向於黃色,只只不同。
《嶺南錦繡》是陳少芳設計了四十年、研繡了十多年創作出來的巨幅刺繡長卷,這幅13.8米長的花鳥長卷,繪繡出春夏秋冬百花爭豔百鳥和鳴的嶺南景色,包含了廣繡大部分的傳統技法與“陳氏廣繡”的創新技藝。1999年4月,著名嶺南畫派大師關山月看到這幅繡畫時十分激動,在早已“封筆”的情況下,破例為“長卷”命題並揮毫“嶺南錦繡”,評價這幅廣繡長卷是“廣繡劃時代的世紀之作”。
2001年,“陳少芳廣繡作品展覽”展出,創下了四十五萬人次爭睹展覽的記錄,來自海內外的觀眾好評如潮,作品《趙樸初像》以其生動的神韻吸引了前來參觀的三十多位西藏高僧,他們如見其人地合十頌經,並一個接一個地向繡像中的“趙樸初”行碰額禮。 陳少芳家廣繡展廳廣州番禺區陳少芳家廣繡展廳內,展示了數十幅凝聚着她數十年心血創作的廣繡精品:獲 “廣東省首屆工藝美術名家名作展”金獎《我愛小雞羣》及珠繡《馬到功成》;獲 廣州市工藝美術精品展金獎《鳳冠鳥》;
2006年代表廣繡參加中國“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的《傲視羣芳》等刺繡佳作,以及被國內外報刊爭相刊登、印刷成年曆、年畫、明信片賀年卡電話卡的繡作《北方來的新夥伴》等等。 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陳家祠)到陳家祠可以一覽廣繡藝術的精髓。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依託廣州陳氏書院(俗稱陳家祠)而設。
許熾光
廣繡大師許熾光 廣繡大師許熾光
廣繡大師、廣繡行業裏最後的“花佬”——許熾光:擅長廣繡傳統技藝,是廣州市廣繡行業裏頭最後的“花佬”(廣州刺繡行業內,男工俗稱為“花佬”)。出身刺繡世家,家族從事廣繡140多年,7歲起跟從父親學藝,不管是刺繡人像、山水、景物,還是刺繡獸口、花鳥、魚類等,使用的針法和表現手法都比較全面精通,併發明、創新“施蓋針”、“雞仔針”等新針法,被同行譽為“對針法頗有研究”的藝人,有高超的藝術造詣和豐富的創作經驗,廣州一百雙巧手之一。 從藝60多年,指導和參與刺繡了一批享譽中外的廣繡藝術精品,其中有北京人民大會堂廣東廳陳列,被中央輕工部選作禮品參加莫斯科世界青年聯歡會,獲得國家級、省市級獎勵,被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陳家祠)收藏。先後獲得“廣東省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廣東省高級工藝美術師”、“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廣繡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等稱號。幾十年來,培訓輔導400多人(次)學習刺繡技藝,現仍在廣州繡品廠從事設計、刺繡,帶徒授藝。
梁桂光
6歲起跟隨母親學習廣繡基本刺繡技藝,師從蘇繡大師和廣繡大師後,學習和掌握了人像刺繡技藝和廣繡獨有的刺繡技藝,並把廣繡、蘇繡技藝融合貫通並有所創新,在日用品刺繡和人物、山水、風景、花鳥等欣賞畫方面有嫺熟的刺繡技藝。從藝50多年,參與刺繡了一批膾炙人口的廣繡藝術精品,先後被評為“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廣東省工藝美術師”、“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廣繡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等稱號,仍在廣州繡品工藝廠有限公司任技術顧問,從事刺繡、帶徒授藝等工作。

粵繡潮繡大師

2012年,林智成潮繡)、康惠芳(潮繡)、孫慶先(潮繡)被文化部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 [13]  。潮繡大師康惠芳於2015年8月11日被聯合國授予“文化大使” [14]  稱號。
康惠芳
聯合國文化大使康慧芳 聯合國文化大使康慧芳
廣東潮州人,現為國家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潮繡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刺繡專業委員會理事。從事刺繡工藝40多年,先後在潮州市潮繡廠、潮州市刺繡研究所刺繡、研究、技術指導工作。
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廣東館陳列了一幅大型藝術作品,引起了許多遊客的注意,它的內容是本屆世博會廣東館的外形——金色騎樓,廣東的騎樓、牌坊、醒獅等傳統文化符號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於是人們開始猜測它的材料和製作工藝,最後他們得出了一個令人吃驚的答案,這是一幅刺繡作品,全部細節均由一針一線手工製成,這幅精美的作品便是出自潮繡名家康惠芳之手。 [15] 
走進康惠芳的繡坊,正對着店門的便是一幅長寬在98x88cm的雙面金龍魚刺繡,金線纏繞的魚鱗片,細緻的四圈魚眼,上揚欲張的魚嘴,利用棉花墊制使得作品變高,具有立體感,擺脱了平面繡的傳統繡法,在轉動的時候彷彿看到一尾魚身緩緩擺動,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康惠芳的展覽廳在二樓,一幅幅繡工精巧的作品裝裱好擺放着,她説她一天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待在這裏看着自己的作品,看看自己作品有哪些不足的地方,該如何修改,看到完成得非常好的作品時,自己也會開心地直拍手,就像個容易心滿意足的小孩。
中國刺繡巔峯之作《金龍魚》 中國刺繡巔峯之作《金龍魚》
潮繡作為四大名繡之一,在借鑑蘇繡、湘繡蜀繡等其他繡種的同時,在此基礎上大膽革新,創造性地發明了墊高繡,即在繡之前以棉絮墊定圖案造型,然後在上面繡出金絲絨線,使作品看起來更加有浮雕感,更加生動活潑,而康慧芳也將這種墊高繡融合進了雙面繡當中。金龍魚雙面繡,便是她的第一幅雙面繡作品。一尾簡單的魚,在繡制的時候需要注意到它的立體感和眼睛角度,雙面墊高再進行雙面的繡制,這是一項新的創新技術。康慧芳説,研究這尾金龍魚的時候,她每天都是盯着真的金龍魚在研究着,魚眼的轉動,轉上轉下打斜的轉,魚在發力時,魚翅向上豎了起來,這些都需要不斷細細地研究並實物化。後來慢慢摸索找到了這個方法,便迫不及待的動手了,一次次的嘗試,更多技巧也慢慢改善了,然後再教會其他的繡工,等到大家都上手了,再漸漸繡制大幅的雙面繡作品。由於這些潮繡的複雜性,所以往往一副好的作品花上的時間需要幾個月甚至更久,像康慧芳工作室裏面的一副“松鶴延年”的作品,幾個繡工一起趕製,大概也需要花半年多的時間才能完成,這也需要足夠的耐心和毅力。
潮繡 潮繡
潮繡歷經千年的發展,種類也日益繁多,慢慢地融入了書法、繪畫、雕刻等藝術形式。在康慧芳的工作室裏,吸引大家眼球的不僅僅是那些富麗堂皇的繡品,在當中還有一副特別的作品——《梅蘭菊竹》,這是一副雙面頭髮繡,這是由真人頭髮繡制的一副作品。質地難以把控的頭髮,在經過她的加工之後,製作成最適合穿針引線的柔軟度,這當中還涉及到頭髮的保存問題,質地硬的頭髮不容易拿來當絲線用,所以需要將這些頭髮一小撮一小撮地分開捆綁,悶軟之後用布包裹住,不能接觸空氣和吹風,否則很容易變硬變脆,便不好使用,頭髮雖然不容易斷,但是它的硬度使得繡制過程會更加有難度。這副雙面的立體頭髮繡,是康慧芳結合潮繡和頭髮繡的特點而創新的,不斷創新才能走得更遠。
林智成作品 林智成作品
林智成,國寶級刺繡大師 [16]  ,當代刺繡藝術家,中國工藝美術大師。1922年出生於泰國華僑工人家庭,九歲喪父,隨母回國。十三歲進繡莊當童工,二十歲能獨立設計潮繡各類產品,為當時潮繡設計隊伍中的後起之秀。1957年為提高設計水平,曾到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進修,在雷圭元院長等人指導下,在藝術上得到了提高。
林智成從事潮繡設計四十多年,先從戲服和帳沿、被面、枕套等品種入手,除吸收傳統工藝的營養之外,還虛心地向同行學習,取長補短。他常深入潮劇團體驗生活,對潮劇衣飾進行深入研究,大膽改革創新,配合潮劇出國演出,創作了十五個劇目的劇裝細一百九十件,這些戲曲服裝在演出時受到國外友人的好評。
他設計的潮劇蟒袍等,獲全國劇裝評比第三名。對於禮展品的創作設計,林智成更是苦心孤詣,初稿一出來,就邀請設計人員與繡工一起評論,認真聽取每一點有益的意見,使作品更加完美。他設計的潮繡欣賞品,具有圖案優美、繡工精巧、明暗有度、質感突出、色彩調和、美觀大方的特色。代表作《龍雲圖》是刻畫金色巨龍在海雲中翻滾,似在旭日東昇、霞光萬道的氣氛中翻騰而起,氣勢磅礴,動人心絃,這是從傳統潮劇蟒袍中脱胎而出的新作。另一幅《牧羊姑娘》,以構圖新穎、繡工精緻、針法細膩、式樣灑脱被列為優秀作品,曾送往英國、埃及、日本、敍利亞等國展出。
1982年,他悉心設計的《九龍圖》,曾五易其稿,由二十五位繡工精心繡制而成,是潮繡的精品。《九龍圖》以龍為主題,以“九”象徵長久,九龍翻騰,其勢浩大磅礴,象徵着強大、雄健、豪邁的氣概。他採用釘金、墊金、浮繡等針法,繡品具有富麗、渾厚的特色。在刺繡中他還運用了繡、釘、墊、貼、拼、綴六種技法,使九龍微微突起,特別是運用二針龍鱗轉針的方法繡龍鱗,片片相疊,金光閃耀。海浪以藍調子深淺色作地,上繡銀線,浪光則以白銀線墊繡繡出。整幅繡屏金碧輝煌,燦爛壯觀,具有強烈的裝飾效果,體現了潮繡的風格特色。作品在1 982年參加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評比中榮獲金盃獎。
爾後,林智成創作了潮繡掛屏《周處斬蛟》,這是他在潮繡工藝上又一個突破。整幅掛屏運用的針法就有墊金、平絨包針、化針、插針、亂針、點繡等十多種。色彩繽紛,互相輝映,構成多姿的畫面。洶湧的怒濤淹沒了周處半截身子,他一手提劍將蛟龍斬下,表現出激烈的酣戰場面。他充分運用墊浮這一工藝手法,把周處的臉譜和蛟龍首尾都墊高了,浪濤也半墊高了,看上去宛若浮雕,人物栩栩如生,質感表現強烈。這幅掛屏被譽為優秀刺繡作品。20世紀80年代後期,他雖年逾花甲,仍設計了一批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作品,如《玉堂春色》、《吹簫引鳳》等。他的高足陳烈波設計的《哪吒鬧海》、徐啓鋭設計的《喜慶豐收》、杜英豹設計的立體《金魚》等都是匠心獨運的佳作。
1979年8月,林智成在全國工藝美術藝人、創作設計人員代表大會上被授予“工藝美術家”的榮譽稱號,1988年改稱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17] 
李淑英
中國民間十大藝人之一 [18]  ,是潮州市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現任潮州市湘橋區民間藝術陳列館館長。1986年被國家輕工業部授予刺繡師稱號,1990年3月再次被輕工業部授予“從事工藝美術行業三十年,為我國工藝美術事業做出貢獻”的著名民間藝人,2007年被廣東省政府定為民間藝術傳承人,2008年被廣東省文化廳命名為“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粵繡(潮繡)的代表性傳承人,並榮獲“全國十佳藝人”榮譽稱號。
李淑英祖輩四代人從事刺繡藝術,祖父李錦泉於清末在潮州西馬路開設“李錦泉鐵枝木偶”作坊,名聞東南亞閩南粵東各地,被譽為“木偶李”。李淑英自八歲隨父李文龍學藝,擅長粵榜傳統刺繡藝術,又拿手木偶製作技藝,其潮繡作品多次在省展、國展中獲得大獎,作品《刺繡鐵枝木偶》一屏套被國家文化部選送出國展覽,並被廣東省博物館收藏。 [19] 
黃偉雄
翻開2014年剛發行的“和諧中華——中華文化名家藝術成就專題系列郵票電話卡紀念珍藏冊”,幾幅小清新梅蘭竹菊珠繡畫和典雅的松鶴珠繡畫十分引人注目。這些色彩明麗、精緻典雅的珠繡畫,便是出自中國刺繡藝術大師、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黃偉雄之手。上午,記者走進位於潮州大道工業區的黃偉雄珠繡工作室,聽他講述與珠繡畫的不解情緣。
七歲孩童捏針當“繡娘”
1964年,黃偉雄出生在老城區一户普通人家,不久,父母為他新添了二個妹妹。家庭的負擔越來越重,身為長子的黃偉雄七歲便懂事地幫着母親做繡活,為自己和妹妹攢學費。“因奶奶、媽媽都是拿繡花針的,我耳濡目染學起來也很快。”黃偉雄陷入了童年做繡活的回憶。
心靈手巧的黃偉雄,一拿起繡花針,學起繡花來速度很快,在媽媽的指導下儼然成為一名“小繡娘”。不過,他心裏還是覺得男孩子拿繡花針是件丟臉的事。每次同學在門口喊他的名字,他總會立刻丟下手頭的繡花針,從花繃子邊跑開,就怕小夥伴取笑他是“繡娘”。
不過,那些五顏六色的刺繡花稿,卻為黃偉雄打開了藝術世界的大門。他有空就拿筆描那些花稿,完全陶醉在藝術的世界裏。後來他才知道,這些花稿都是當時潮州工藝美術界前輩們設計的,童年時候的描畫經歷,冥冥中為他走上繡品設計之路打下最初的基礎。
機緣巧合開創“珠繡畫”
高中畢業後,黃偉雄考上了工藝美術學校,後來被安排進入地方國營潮繡廠工作。埋首在潮繡、珠繡設計中,他也漸漸愛上這份與色彩與藝術打交道的工作,傾盡所學致用於潮繡、珠繡設計中,創作出不少精巧的潮繡作品。1993年,他離開國營企業,創辦了一個珠繡公司,生產的珠繡、潮繡作品遠銷海外。
命運的轉機發生在2001年。記得那一天,黃偉雄正在設計室設計“花稿”,助理像往常一樣,用一個大木托盤給他準備了幾十款珠子,滿滿地堆滿了幾十個布做的“珠碗”。不料,在走到黃偉雄身邊時,助理腳下一個踉蹌,手裏端着的一整盤珠子都摔在地上,原本整齊地放在不同“珠碗”裏的不同顏色的珠子,這會全部灑出來散滿木盤子。看着那一盤五顏六色雜糅的珠子,黃偉雄卻突然驚呆了。在他眼裏,那一盤亂珠幻化成一幅大自然的畫卷,綠色的青山,紅色的晚霞,金黃的陽光,淡藍的海水,而那盤子的紅木邊則成了天然的畫框。“為什麼不用珠子繡成畫?”他不禁自問道。
靈光一閃中,一個令人歎服的藝術品種誕生了。説幹就幹,他調動腦海中有關珠繡設計的知識,設計出第一幅珠繡畫作品《梅蘭菊竹》。該作品一完成,得到了工藝美術界不少前輩的肯定和鼓勵。黃偉雄敏鋭地覺察到,珠繡畫未來大有可為,不久,他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了“珠繡畫掛屏”專利,並很快獲得了證書,成為珠繡畫創始人。
扶着母親領藝術大師獎
在步入黃偉雄的珠繡工作室展廳時,記者被眼前一幅幅色彩鮮豔的珠繡畫卷折服了。取材於徐悲鴻《八駿圖》的《前程似錦》珠繡畫,繡制的是八匹迎風馳騁的駿馬。遠看,它和徐悲鴻筆下的《八駿圖》頗為神似,讓人彷彿能聽得到馬兒的嘶鳴,感覺到馬鬃的飛掠而過,只有當一束燈光打在畫面上,珠子反射出淡淡的光澤時,才讓人想起那是一幅珠繡畫。整幅珠繡畫僅僅用灰色一個色系的100多種顏色深淺不同的珠子,利用“滲針”法將它們由深到淺漸次排列,通過深淺變化的顏色來刻畫馬的肌理,展示飛躍的動感和馬兒的立體感。“這幅畫用了20多萬顆玻璃珠,花了8個多月時間才完成。”黃偉雄告訴記者,該珠繡畫獲得了“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獎”金獎。
近年來,黃偉雄先後設計、創作的珠繡畫多次在國家級、省級的工藝美術精品展覽中獲得金獎。2012年,他被評為“中國刺繡藝術大師”。頒獎那天,他扶着老母親一起上台領獎。母親是他入行的第一個師傅,帶着母親去領獎,不僅僅是出於孝順,也是因為感恩。
創新題材傳承珠繡情
作為潮繡的一個門類,珠繡同樣是純手工的工藝美術品,其市場價值正在逐漸引起關注。珠繡畫要走得更遠,秘訣在於不受傳統題材的束縛,要敢於結合市場進行創新。黃偉雄正在做的,就是用創新將這門技藝傳承、發揚下去。
創新珠繡畫,最為關鍵的是題材的創新。”黃偉雄説,隨着社會的進步,珠子等材料越來越多樣,越來越具有表現力,但傳統的梅蘭菊竹、松鶴等題材,市場需求卻有所萎縮,必須結合當下進行一些題材的創新,才能符合年輕人的胃口。比如,他將雅典倫敦、北京等奧運會主辦城市的地標繡製成珠繡畫《從雅典到北京》,設計的人物畫像《鄭成功》都是好評如潮的創新珠繡畫精品。
採訪行將結束,黃偉雄坐在繡花繃子前,捏起繡花針給記者表演一番。繡花針一起一落間,一片用綠色玻璃管珠繡制的葉子,便栩栩如生地釘在綢布上,在燈光下閃耀着綠色的光芒。我突然想起本土作家黃國欽《煙雨潮州》中的一段話:“喝這水的潮州男子春山靈秀,喝這水的女子春水柔柔。這靈山秀水,陰陽合一,便生成了潮州男子的鬼斧神工。潮州男子的一雙巧手,全不讓潮州女的抽紗繡花。”而黃偉雄這位潮州男子,也正用自己的一雙巧手,繡制自己與珠繡的不解情緣,繡制傳承着這一傳統工藝。 [20] 

粵繡傳承保護

2022年4月29日,粵繡(廣繡)被列入“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項目編號Ⅶ-4。 [2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