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粵瓦韋

(中藥)

鎖定
粵瓦韋,中藥名。為水龍骨科植物粵瓦韋Lepisorusobscure-venulosus(Hayata) Ching.的全草。分佈於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等地。具有清熱解毒,利水通淋,止血之功效。用於咽喉腫痛,癰腫瘡瘍,燙火傷,蛇咬傷,小兒驚風,嘔吐腹瀉,熱淋,吐血。
別    名
小金刀
葉下子
大茅鐮
骨牌伸筋
劍丹 展開
別名
小金刀
葉下子
大茅鐮
骨牌伸筋
劍丹
獨立枝生
一枝槍 收起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蕨綱
真蕨目
水龍骨科
瓦韋屬
粵瓦韋
分佈區域
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等地
中文學名
粵瓦韋
採集時間
夏、秋季
毒    性
無毒

粵瓦韋入藥部位

全草。

粵瓦韋性味

味苦,性涼。

粵瓦韋歸經

歸肝、脾、膀胱經。

粵瓦韋功效

清熱解毒,利水通淋,止血。

粵瓦韋主治

用於咽喉腫痛,癰腫瘡瘍,燙火傷,蛇咬傷,小兒驚風,嘔吐腹瀉,熱淋,吐血。

粵瓦韋相關配伍

1、治蛇咬傷:粵瓦韋葉、半邊蓮、犁頭草(均鮮品)各適量。搗爛外敷。
2、治熱淋:粵瓦韋30-60g。水煎代茶飲。
3、治吐血:粵瓦韋30g。水煎服,白糖為引。(1-3方出自《江西草藥》)
4、治產後心煩不安:粵瓦韋9g,黨蔘9g,灶心土6g。水煎服,服時先飲熱麻油3g。(《湖南藥物志》)

粵瓦韋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60g。外用:適量,搗敷。

粵瓦韋炮製

粵瓦韋一、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洗淨,曬乾。

粵瓦韋二、炮製方法

揀除雜質,搶水洗淨,切段,曬乾。

粵瓦韋貯藏

捆壓成件,外加蒲席封固,存放於乾燥處。

粵瓦韋形態特徵

植株高10-25(30)釐米。根狀莖橫走,密被闊披針形鱗片;鱗片網眼大部分透明,只有中部一條褐色不透明的狹帶,全緣。葉通常遠生;葉柄長1-5(7)釐米,通常褐栗色或禾稈色;葉片披針形或闊披針形,通常在下部1/3處為最寬,約1-3.5釐米,先端長尾狀,向基部漸變狹並下延,長12-25(30)釐米,幹後淡綠色或淡黃綠色,近革質,下面沿主脈有稀疏的鱗片貼生。主脈上下均隆起,小脈不見。孢子囊羣圓形,體大,直徑達5毫米,成熟後擴展,彼此近密接,幼時被中央褐色圓形隔絲覆蓋。

粵瓦韋生長環境

生於林下樹幹或岩石上。分佈於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等地。

粵瓦韋藥材性狀

全草長20-40cm,捲曲。根莖橫走,呈柱狀,具結節,節處有鬚根及被鱗片。葉片披針形,長20-25cm,寬2-5cm,綠黃色至黃棕色,近革質;葉面散佈棕色小點,葉緣背面反捲;葉柄草質,硬而韌。孢子囊羣深棕色,常10-20餘個於葉背排列成2行。氣微,味淡,根莖味苦。

粵瓦韋相關論述

1、《江西草藥》:“清熱解毒,通淋止血。治小兒驚風,熱淋,吐血,蛇咬傷。還可治吐瀉,痞塊,癰腫,燙火傷。”
2、《湖南藥物志》:“清熱除煩,祛濕利尿。主治產褥熱,產後心煩不安。”
[1-4]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2.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誌》:科學出版社,2013年
  • 3.    方家選,楊志欣,梁新武.《南陽中草藥名典》:三秦出版社,2004年
  • 4.    《廣東中藥志》編輯委員會.《廣東中藥志 第2卷》:廣東科技出版社,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