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粵北戰役

鎖定
粵北戰役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與日本侵略軍在廣東中北部山區展開的大規模戰役。日軍為了攻佔當時的廣東省戰時政府駐地韶關,打通粵漢鐵路,分別於1939年12月、1940年5月、1944年11月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向粵北進攻的戰役。前兩次以中國軍隊全面勝利告終。第三次粵北戰役,日軍攻佔了韶關,打通了粵漢鐵路,廣東省國民政府被迫向西部山區遷移。 [3] 
名    稱
粵北戰役
發生時間
中國抗日戰爭時期
地    點
廣東省
參戰方
中日

粵北戰役戰爭背景

民國27年(1938)10月12日,日軍在海、空軍配合下在惠陽縣大亞灣強行登陸。接着一路指向廣州,國民黨守軍雖進行阻擊,但均告失敗。21日,日軍侵佔廣州。日軍鐵蹄所到之處,殺人放火,姦淫擄掠,激起廣東人民的強烈反抗。廣東人民的抗日武裝鬥爭風起雲湧,使兵力不足的日軍在廣州附近僅佔領一小塊地區。 [1] 
日軍侵佔廣州後,國民黨廣東部隊退守粵北山地一帶,奉命改編為第十二集團軍,餘漢謀任總司令,指揮粵境各戰場軍事。根據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民國27年(1938)11月下旬召開的南嶽軍事會議精神,餘漢謀部堅持持久戰戰略方針。民國28年春,第十二集團軍將總部移設翁源縣三華,組訓粵北十縣壯丁,以備日軍來犯,並發動羣眾實施“空舍清野”、“挖土抗戰”;又在翁源縣南浦設立軍官補訓團,輪訓中下級軍官;還設立粵北軍官團,由余漢謀自兼團長,訓練軍官。同年夏秋,第十二集團軍先後4次在炭步、官窯、新街、太平場、福田、廣九線以西及三水馬房一帶出擊,日軍被迫進行“掃蕩”防禦戰。其後,日軍積極準備進攻戰,於同年11月至民國29年6月,先後兩次大舉進犯粵北,企圖奪取廣東戰時省會、華南戰略要地曲江。 [1] 

粵北戰役第一次戰役

第一次粵北會戰於民國28年(1939)11月27日開始,至民國29年1月16日結束,整個戰役分為三個階段。 [1] 

粵北戰役戰役發起階段

第一階段由民國28年11月27日至12月15日,為戰役發起階段。11月20日夜,日軍在廣西南寧作戰的同時,命令一O四師團西山支隊由花縣新街沿粵漢鐵路北犯,企圖牽制餘漢謀部,然後以主力實施中間突破,佔領翁源後會攻曲江。27日,中方六十二軍一五二師四五四旅首先向北犯田獅嶺的日軍發起進攻,將日軍趕回新街。29日,日軍千餘人反擊,在軍田、銀盞坳地區反覆爭奪9天。戰鬥激烈,一五二師營長吳麒以下官兵陣亡多人,十二集團軍前敵總指揮繆培南乃以一五七師接防。12月8日,日軍集中三四千人在飛機大炮掩護下,向一五二師陣地發起猛烈進攻,六十二軍傷亡重大,據守五子山的九○七團四連全部犧牲,銀盞坳、伯公坳、青龍岡、源潭等重要據點得而復失。15日,十二集團軍以六十二軍一五七師和六十五軍一五八師、一八七師向佔據源潭、銀盞坳的日一。四師團發起反攻。18日,一五七師從青龍岡東、一八七師從青龍岡北向日一。四師團圍攻,至15時在源潭、伯公坳附近將敵包圍。與此同時,一五八師強渡北江,迂迴敵後,一舉克復銀盞坳,截斷日軍退路。由於正面部隊前進滯緩,深人敵後的一五八師孤軍作戰三晝夜後退回北江西岸。 [1] 

粵北戰役日軍進攻階段

第二階段由12月15日至12月26日,為日軍全面進攻階段。正當六十二軍、六十五軍在源潭、銀盞坳一帶與敵一。四師團激戰之際,日軍分兵三路向粵北發起全面進攻。十八師團萬餘人為一路,15日起由增城向龍門、新豐、翁源進犯,17日突破守軍六十三軍一五一師鐵扇防線,進佔小樓、正果,19日進佔永漢,23日進佔左潭。餘漢謀下令各部隊發動羣眾徹底破壞英德、翁源、新豐所有道路,並指導民眾實行空舍清野。25日,日軍突破中國部隊防線進佔畫眉堂、梅坑,26日圍金竹園,28日佔新豐。餘漢謀急電蔣介石,請速增兵保衞曲江。日近衞混成旅團為一路,於20日佔領從化,21日進佔雞籠岡。此後分兩隊北犯,一隊約千人佔領塘村、米步、石嶺、牛背脊,一隊3000人佔領良口。25日,日軍集中七八千人突破一五一師陣地進佔呂田。又相繼佔領丹竹坑、沙田、金竹園、回龍、青塘、官渡,30日佔翁源,31日佔新江。日一O四師團為一路,乘勢向源潭、銀盞坳增援,並出動飛機、戰車參戰,於30日攻佔英德。日三路軍隊對粵北形成了大包圍之勢。 [1] 

粵北戰役中方反擊階段

第三階段由民國28年(1939)12月26日到民國29年1月10日,為第十二集團軍反擊階段。日軍攻佔英德、翁源、新江後,第十二集團軍退守、集結在曲德以東、翁源以南、佛岡以北地區。餘漢謀電令六十二軍放棄佛岡,撤至上太、下太一帶。六十二軍軍長黃濤向餘建議:乘敵傾巢北犯之機,率六十二軍直取廣州;或率六十二軍向牛背脊、良口攔腰截斷敵之後路,然後轉向尾擊北上之敵,使敵首尾難顧,以攻為守。餘漢謀以遠攻廣州不易,採納第二條建議,於26日下令六十二軍腰擊良口、牛背脊,其他各部乘機主動全線出擊反攻,六十五軍除扼守主陣地外,集結主力於佛岡水頭附近,策應六十二軍行動。隨即,一五二師向良口發動進攻,一五七師由佛岡出發,於27日拂曉向牛背脊發起進攻。牛背脊位於從化縣城之北約40公里,地處翁從公路要衝,歷來為軍事要隘,日軍在此築有堅固工事,以強兵把守。一五七師以四六九旅為右縱隊,四七一旅為左縱隊,與敵激戰一晝夜後佔領牛背脊。此戰打破了日軍的戰略部署,扭轉了戰局。28日,戰區機動部隊五十四軍由湖南抵韶關,31日,該軍十四師一部進抵新江,與日近衞混成旅團一部接觸,日軍向翁源退卻。 [1] 
此時,日軍在桂南戰場處境困難,遂調整戰略,將兵力向南寧方向轉移,粵北日軍主力奉命西調增援,從民國29年1月1日開始全線秘密迅速向廣州退卻。第四戰區部隊立即跟蹤追擊,以第三十五集團軍進擊北江東岸佛岡、橫石以南地區,五十四軍沿粵漢鐵路及其以南地區向琶江口一線追擊,第十二集團軍分三路向牛背脊、呂田、梅坑、左潭一線追擊,至1月16日,次第克復翁源河口、官渡、英德育塘、清遠、琶江口、銀盞坳、花縣、從化、龍門等原陣地各重要據點。第一次粵北會戰結束。 [1] 

粵北戰役戰役結果

此次戰役,國民黨軍隊士氣比前高漲,取得一些局部戰鬥勝利,消滅了部分日軍,但自己也付出了巨大犧牲,且總體上仍未能擺脱消極防禦的被動局面。中國軍隊陣亡軍官134人、土兵6340人,受傷軍官219人、士兵4335人,失蹤軍官69人、士兵2896人;俘日軍軍官1人、士兵2人;繳獲步槍35支、手槍2支、輕機槍3挺、重機槍2挺、步山炮1門及其他物品一批。日軍戰死軍官39人、士兵254人,負傷軍官57人、士兵1224人;俘獲1196人;繳獲迫擊炮9門、重機槍33挺、輕機槍188挺、高射機槍2挺、步槍1720支。 [1] 

粵北戰役第二次戰役

粵北戰役戰役背景

第一次粵北會戰後,第四戰區貫徹蔣介石民國29年2月柳州作戰會議和3月重慶各戰區參謀長會議精神,堅持持久戰,組織特種部隊、游擊隊積極向日、偽軍出擊,疲憊困擾敵軍,主力部隊進行休整,準備發動秋季反攻,同機收復廣州、汕頭。六十二軍在白沙、青塘回龍一帶整訓;六十三軍一部守備棋盤山、呂田,主力在沙田、梅坑一帶整訓;六十五軍一部守備橫石、陽塘陣地,主力在陣地後整訓;六十二軍一五一師、六十五軍一六O師及獨立二十旅為戰區預備隊,集結曲江附近。日軍退回廣州後,其主力仍盤踞廣州市及附近一帶。一O四師團轄一三七、一六一、一七O聯隊部署於廣州北郊廣花、廣從線,十八師團轄一一四、一二四聯隊部署於增城、東莞、寶安地區,三十八師團轄二二八、二二九、二三O聯隊部署於三水、西南、九江、新會、佛山一帶。為破壞中國軍隊整訓,防止秋季攻勢,併為廣東汪偽政權建立創造條件,經過5個月的休整,換兵易將,於民國29年(1940)5月間又向粵北發起大規模進攻。此為第二次粵北會戰,又稱良口戰役。日軍先發制人,對第十二集團軍主力展開“掃蕩”。此戰日軍投人總兵力約兩萬人,以三十八師團為主力,沿廣從線由太平場、神崗一帶向從化進犯;一O四師團約1000人、十八師團約2000人分別在花縣地區和增城派潭地區配合作戰。汪偽“和平救國軍”1000多人也參與戰鬥。 [1] 
第二次粵北會戰於民國29年5月13日開始,至民國29年6月12日結束。整個戰役分為三個階段。 [1] 

粵北戰役戰役開始階段

第一階段由5月13日至23日,為戰役開始階段。5月13日,日軍三十八師團分兩路在從化發起進攻。左路進犯街口,中方一八七師迎戰,爭奪激烈,反覆3次。17日街口被佔,一八七師且戰且退至荷村、新莊、白石山一帶。與此同時,日軍右路佔領鳳院、雞籠岡、門樓關,中方一五二師退守三夫田一帶。18~19日,日軍由雞籠岡分別向一八七師陣地白石山和一五二師陣地三夫田進攻,守軍奮起抗擊,在風火嶺、李寨頂、石榴花頂一線展開激戰。20日,日軍突破李寨頂陣地進佔良口。22日攻佔橫坑、石榴花頂。在花縣,日一O四師團一部和偽軍1000餘人於16日分別由象山、兩龍向十八嶺、牛牯嶺進犯,中方一五八師在奮起激戰數日後退至福源水、正逕花、街亭一帶高地,花縣縣城失守。 [1] 

粵北戰役激烈爭奪階段

第二階段由5月24日至31日,為激烈爭奪階段。十二集團軍以3個半師的兵力,從東、西兩側向孤軍深人至米步、良口的三十八師團反擊。25日,一八七師從良口西南攻擊米步之敵,打退日軍;一五七師從良口北面攻佔磋山,一五二師、一五三師各一部協力從良口東面攻佔分水嶺、黃牛山、大芒坳頂、五指山,一度攻入良口,敵增援反擊,良口失而復得。26~31日,雙方在良口附近形成拉鋸戰。 [1] 

粵北戰役中方追擊階段

第三階段由6月1日至12日,為日軍退卻、中國軍隊追擊階段。31日,六十三軍頑強抵抗向增城派潭進犯的日軍十八師團,使之無法前進;六十五軍在花縣阻擊日一O四師團,使之不能與三十八師團協同作戰。深入良口的日三十八師團因消耗疲睏,於6月1日秘密退卻,其他各部也漸次退卻。十二集團軍於2日開始發起追擊,3日收復良口、派潭,4日克麻村,5日收復街口,至12日先後收復官村、黑山、和睦逕、鳳院等地,雙方恢復戰前態勢。第二次粵北會戰結束。 [1] 

粵北戰役戰爭結果

據第十二集團軍報告,此次戰役打死打傷日軍約2000人(日方記載亡251人、傷548人),俘日軍5人、偽軍28人,繳獲武器一批。第十二集團軍陣亡軍官50人、土兵3018人,傷軍官134人、士兵2091人,失蹤軍官8人、士兵322人,合計傷亡、失蹤6523人。 [1] 
兩次粵北會戰粉碎了日軍攻佔廣東戰時省會和戰略要地曲江的戰略企圖,保衞了粵北和粵漢鐵路,配合和支援了桂南會戰,是粵省抗日戰爭中兩次規模較大、戰鬥較激烈、影響較大的戰役。 [1] 

粵北戰役第三次戰役

1944年底,日軍集中兵力,南北合擊粵北,經過20多天的激戰,韶關等粵北大片地區陷落,日軍打通了粵漢鐵路交通線。國民黨廣東省政府由韶關、連縣轉遷龍川。 [3] 

粵北戰役會戰背景

1944年11月,“日軍第六方面軍司令部制定了“一號作戰”之第三期作戰計劃。日軍以第20軍的40師團、第23軍之104師團和獨立步兵第8旅團各部,總兵力約2萬餘人再次進犯粵北”。1945年1月11日,“為打通粵漢線,奪取江西遂川、贛州等地機場,以免盟軍飛機利用機場,並防備美軍在華南登陸,日軍兵分5路,分別從桂南、湘南,以及廣州、四會,向粵北重鎮韶關發動進攻13日日軍第四十師團,由湖南道縣向粵境連州東陂、星子進犯。”正式進攻坪石,樂昌,標誌着日軍正式發動對粵北第三次攻勢。 [4] 
面對日軍的進攻,廣東韶關地區國民黨軍隊與之展開了激烈的戰鬥。第三次粵北戰役共分為三個階段,由樂坪保衞戰、清佛阻擊戰,韶關保衞戰等戰鬥組成。 [4] 

粵北戰役樂坪保衞戰

1945年1月17日樂坪保衞戰打響了第三次粵北戰役的第一槍。18日,“北路日軍第四十師團從逕口潛竄獅子巖(羅家渡南),向梅花街方面進擊,與樂、仁、乳守備區(司令林廷華)所部一六O師四七八團遭遇,雙方隨即展開了激烈交戰,但由於日軍多支優勢部隊分別在樂昌坪石周邊進攻,以致坪樂地區的守軍顧此失彼,疲於奔命,損失頗大,於23日被迫放棄坪石與樂昌,轉進至韶關城區。至此,樂坪保衞戰以中國軍隊失敗告終。韶關北面門户洞開,為後期韶關保衞戰埋下隱患。雖然樂坪保衞戰失利,但據戰後統計,樂坪保衞戰中方傷日軍130餘人。在一定程度上,樂坪守軍還是挫敵先鋒。 [4] 

粵北戰役清佛阻擊戰

第三次粵北會戰日軍進攻圖 第三次粵北會戰日軍進攻圖 [2]
樂坪保衞戰之後,南路廣州方面日軍也於21日向清遠與佛岡地區進攻。日軍作戰部署是派遣“獨立第八旅團及一O四師團一部5000餘人,進犯粵北,其先頭部隊於20日向清遠、佛岡進犯。21日,日軍千餘人首先向港江南岸狐山進犯,以一部至白石均向嶺仔腳前進,另一部則沿粵漢鐵路北進”。而韶關國民黨軍方面,“時擔任清遠、佛岡防守的部隊,為第七戰區第六十五軍的一五四師、獨立第二十旅第一團等部。其中,一五四師的四六O、四六一團和獨立第二十旅第一團擔任北江東岸橫石江口、關前、湯塘、棋盤山間粵北正面第一陣地守備,一五四師之四六二團則進出高橋、官莊西南地區”。雙方在大松崗等陣地展開激戰,雖然中國軍隊方面進行殊死抵抗,但由於日軍實力過於強大,守軍於25日,被迫撤出佛岡與清遠,日軍佔領了佛岡與清遠,控制了韶關南面地區,加上之前樂昌坪石的失守,日軍在此時基本形成南北夾擊之勢,而中國軍隊只能退守韶關,形勢對於國民黨軍十分不利。 [4] 

粵北戰役韶關保衞戰

在極端不利的條件下,退守韶關城內的守軍依舊積極開展了韶關保衞戰,“1945年1月23日下午,日軍以104師團先頭部隊1000餘人進抵曲江馬壩附近,企圖利用夜色靠近第十二集團軍65軍187師559團守備陣地,被中國守軍發現併發生激戰。因故眾我寡,中國守軍遂逐次轉移。1月24日,日軍主力開始向韶關市區蓮花山及大小蓮花陣地進犯”,雙方戰鬥到1月26日晚,最終,“國民黨韶關守備軍以戰況不利,且傷亡過重為由,遂令各部於1月27日零時起,向韶關城郊良村方向突圍,轉移至南雄,1月27日,韶關城區淪陷。”至此,韶關保衞戰以國民黨軍退卻而結束。此役,據戰後相關統計,國民黨軍隊共斃傷日軍千餘人。 [4] 

粵北戰役南始阻擊戰

韶關失守後,日軍乘機進攻粵北其他城市,如南雄、始興一帶,而在退卻中的國民黨軍在南雄、始興一帶開展阻擊後撤入梅州至江西一線。南北兩路日軍於2月3日在新城會師,第三次粵北會戰結束。日軍佔領粵北韶關及粵北大部分地區,粵北成為了淪陷區。到2月10日,日軍佔領廣東沿海大部分地區,廣東正式進入全面淪陷時期。 [4] 

粵北戰役會戰結果

第三次粵北會戰是湘粵贛戰役中發生在粵境段戰役的總稱。此次會戰自1月18日始,至2月3日結束,共歷時17天。在這場會戰中,前後經歷了樂(昌)坪(石)保衞戰、清(遠)佛(岡)阻擊戰、韶關保衞戰及南(雄)始(興)阻擊戰等戰役。這次會戰日軍投入的部隊主力有第四十師團、第一O四師團和獨立第八旅團,總兵力2萬餘人。國民黨軍參戰隊伍是第十二集團軍及地方守備部隊,兵力3.6萬餘人。會戰中,第七戰區司令長官部由韶關遷往江西龍南、尋烏及廣東省興寧:第十二集團軍總部遷南雄,日軍攻佔南雄後又遷往三南地區。廣東省政府則遷往龍川,後再遷平遠大拓,部分省級機關、社團遷往連縣。 [2] 
這次會戰,日軍僅傷亡約2000人,就佔領了粵北大片土地,打通了粵漢鐵路南段。中國軍隊陣亡官兵1816人,傷645人,失蹤946人。從1945年1月27日失守到8月29日國民黨軍隊收復韶關,韶城共計淪陷七個多月。 [5] 

粵北戰役戰役評價

前兩次粵北會戰,予日軍以重創,保衞了廣東抗戰的大後方,保護了粵漢鐵路線,粉碎了日軍攻佔廣東戰時省會曲江的戰略計劃,緩解了日軍對湘桂等地的威脅,挫敗了日寇逼降的陰謀,為穩定國民黨南線戰場起到了積極作用。第三次粵北會戰雖然未能阻止日軍進犯,但也牽制了日軍的部分主力,打亂了日軍的戰略部署,從而使日本加速走向失敗。 [5] 
總之,抗戰時期的粵北空戰及三次正面會戰,消滅了日軍大量的有生力量,擊破了日軍“以戰養戰”的企圖,對華南抗戰乃至全國抗戰的勝利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創造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5] 

粵北戰役後世紀念

第63軍抗日陣亡將士公墓 第63軍抗日陣亡將士公墓 [6]
為紀念抗日戰爭陣亡將士,建有國民黨第62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和陸軍第63軍抗日陣亡將士公墓,位於廣州市從化區良口鎮,均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每年清明節均有大批民眾自發前來祭奠。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