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粟園圍

鎖定
慄園圍,本名慄樹圍,緣由古時這裏栽有百廟板栗樹林而得名。始建於明代弘治辛酉年(1501年),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重新規劃,歷經18年,於嘉靖丙申年(1536年)竣工,距今已有400年以上的歷史。
中文名
慄園圍
面    積
45288 m²
地    點
江西省龍南縣

粟園圍簡介

這裏原聚居着李氏家族申甫公六世孫大紀、大縉兩大房後裔190多户,1000餘人,後來隨着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許多慄園圍的人陸續遷出到圍外建立新居,現在圍內住居36户,145人。隨着新農村和圍屋的修葺和建設,將會有更多的人住進圍屋。

粟園圍特色和構造

這座圍屋頗具特色,圍內房屋的排列走向均按照天干地支、陰陽八卦的佈局建造而成,故有“八卦圍”之美稱。它的建築規模宏大,風格迥異,生活設施佈局合理,四周圍牆是用片石砌築而成,牆厚2尺,高6米,周長3華里,按八封演化,在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建有圍門,門框用麻條石石砌築,門有三道,即前門、閘門、重門。圍門以西門建得高大寬敞,設有門衞,凡舉辦紅白喜事,一般由此門出入。圍牆周邊築有12座炮樓,除東邊中樓是三層樓外,其餘均為兩層樓房。每座炮樓朝外三面牆和周圍的圍牆上均鑿有一排排“貓眼”似的槍口炮眼,總計462個。此外,在從南門至西門到北門這段圍牆外面,闢有二三米寬的護牆地帶,緊接護牆地帶還開挖了一條兩米寬的深水壕溝,人稱“人工護圍河”。
位於圍內東邊偏南,建有一座雄偉、壯觀的“紀縉祖祠”,是圍內的核心建築物。該祠全部青磚砌築而成,寬14.9米,給深39.4米,佔地587平方米。祠堂分上、中、下三棟,屬三大門三進府第式建築,其形飛檐翹壁,雕樑畫棟,挑頭均用鏤刻斗拱。瓦面兩邊建有馬頭形鑊耳封火牆。原正廳對面照壁上曾繪有五人蝙蝠的“五福臨門”大型壁畫圖。正中大門兩旁豎立着一對青石雕刻的鼓式石獅子,莊嚴肅穆。堂內三棟靠牆兩側,闢有廂房六間。上廳設有神龕,擺放着歷代祖先牌位,給族人提供了一個追思先人的靜謐空間。中廳庭院開闊,正面橫樑上高懸“桔瑞堂”巨匾,這裏是李氏家人舉行祭祀祖先、聚集儀事、娛樂慶典的主要場所。廳內有七對方形石刻堂柱,上刻十副陰文楹聯,如:“派從文水分來支流長遠,支自粟園崛起根蒂堅深”;“世寧詩書綿舊德,門標忠武仰前徽”;“堂上丹書迎北閥,階前紫氣緝東山”等等,其書法遒勁有力,凝重穩健,可謂上乘佳品。廳內捲棚畫,堪稱一絕,上面畫有花鳥蟲魚,梅蘭竹菊,人物山水,歷史故事等共160餘幅,內容豐富,丹青妙筆,技藝精湛,形象逼真,富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給人以美的享受。這些彩繪古畫,雖經數百年滄桑,依稀可辨,神韻猶在,令人讚歎不已。
以“紀縉祖祠”為中心,左右兩側不遠處,建有三座廳廈:(即梨樹下、櫳梃、新灶下廳廈),均為青磚砌築而成,有一門兩進的,也有一門三進的,來歷不同,風格各異,獨具特色。
提起梨樹下廳廈,卻有一個感人的傳説:很久以前,在大片的粟樹林中,生長着一小片茂密的梨樹,形成一塊天然的“梨園”。有一年夏天,圍中居民有很多人得了咳嗽喘肺熱病,且久治不愈,日趨嚴重。一天,有一要飯老婦入圍,討碗水喝,先民們熱情招呼,老婦見人人臉黃飢瘦,咳嗽不止,便詢問病情,眾人告之,老婦指了指梨及樹根説,用樹上的梨及梨樹根煎膏,用淡鹽水送服。眾人按此藥方治療,終於治好了疾病,但梨樹卻慢慢枯萎死去。之後,人們到處找那位老婦人,卻早已不知去向。一遊方道人勸説道,你們別去找了,那閏老婦原是梨山老母變化的,是專為百姓除災治病的。為紀念這些梨樹和這位老婦人,人們便在這片梨樹的位置上建起了廳廈,供奉梨山老母神位,並取名“梨樹下”。
談到櫳梃廳廈,其中也有一個神奇的傳説:在開挖祠廳牆基時,工匠們在傍晚時分發現地下有不知何年代掩埋的一條長2米多玉石雕刻的游龍,重數百公斤,其雕刻十分精美,栩栩如生,呼之慾飛,引來百姓圍觀。族人正欲將玉龍抬到紀縉祖祠去,突然晴天霹靂,天降傾盆大雨,整整下了一個夜晚,至次日清晨才停,族人再去抬玉龍,不料玉在早已不知所蹤。據一位老人説,半夜時分,他看見了一條玉龍隨着雷鳴電閃飛上了天。還有一件怪事,過了半年多,鬧元宵的人們舞完香火龍後,將香火龍放在紀縉祖中廳,第二天,發現三條10多米長的香火龍不知怎麼到了剛建好的祠廳內,於是族人猜想這祠廳可能是神龍居住的地方,因此便取名叫“在廷”,又因此名與皇家避諱,故特意在字旁加上一個“木”字,所以便成了“櫳梃”兩字。
再看新灶下廳廈,它是圍內最後建成的一座新廳,竣工於明代嘉靖末年。因後建於前兩廳,故取名“新灶下”,有另立爐灶之意。然而就在不大的祠廳裏卻走出了兩個五品大夫,成了當時著名的“大夫第”。清朝康熙年間,十六世元方住進了新灶下,生下三個兒子,其中最小的兒子士旭,生於雍正年間,從小聰慧過人,看書過目不忘,是當地有名的“小神童”,乾隆十年考中進士,歷任知縣、知府,直到刑部福建司主事加一級(相當於現代的省部有幹部),誥贈奉直大夫;另一位是在咸豐三年,十八世遇璋考中明經進士,候選儒學正堂,誥封侍詔,欽點五品大夫銜,成為新灶下走出的第二個五品大夫。據有關資料記載,粟園圍是一個出人才的圍屋,在明清時就曾出25位舉人。現在圍內豎立的許多功名石就是標誌和見證。
粟園圍由於規模大,範圍廣,所以在圍內分為居民住宅區和漁耕休閒區。靠圍北面共建了八處民宅區,即梨樹下、上灶、下灶、新灶下、下院、書房、武館、大圍仔等。據説民房建築,其取勢、定向、按龍脈、定穴位、合陰陽、均依八卦運行規律演繹而成,共建大小民房400餘間,安排有序,逶迤成羣,鱗次櫛比,錯落有致。圍內小巷道,依照陰爻陽爻卦象建有八八六十四條小巷,小巷有生門,休門之秘。熟悉入生門的巷道則遍通全圍,如走入休門的巷道則處處碰壁,往返無功,極易迷路。這些八卦巷道有上巷、下巷之分,迎親嫁女等“紅事”走上巷,有人故世等“白事”則走下巷。八卦巷雖然彎彎曲曲,但水溝相連,水流通暢,排水乾淨。圍內道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其中有一條主幹道,從北門至西門,縱貫西北。若從東門或南門而入,則有一條寬一米多的鵝卵石鋪就的石階路,逶迤延伸至圍的中央。主幹道東側,“紀縉祖祠”前面有相連着的三口池塘,面積為2000多平方米。塘堤中間建有兩座拱橋連接。塘四周栽有各種草和樹木,特別是柳樹和竹,顯得特別優雅,環境十分優美。池塘具有養魚、灌溉、消防、洗滌、垂釣、划船等多種功能,是遊人的好去處。此外,圍內古時曾挖掘了三口水井,呈“品”字形,遙相呼應,寓“一品當朝”之意,水質純潔,清涼可口,數百年從未枯竭,是村民過去用水的主要供水設施。,在偌大的漁耕休閒地內有水田、旱土、菜園、果園、放牧草坪等。從圍的西門入內不遠,有一塊大型曬場,這是村民集會、娛樂、休閒、曬物的好場所。圍內歷來辦有學堂,高以小型蔬菜、雜貨、食品等交易網點,大大方便了粟園圍人的日常生活。

粟園圍規格

慄園圍佔地面積為45288平方米,據説,屬中華客家第一大圍屋。
在江西省龍南縣1600多平方公里的神奇土地上,遍佈着370多座風格迥異的客家圍屋,散發着濃郁、淳悠的客家古韻。最近我們慕名走訪了這座中華客家特大圍——粟園圍
這座圍真大,歲月滄桑,幾經修繕,全國至今依存着東、西、南、北四道圍門,以西門最為雄偉壯觀。誰家舉辦紅白喜事,一般都從西門進出。
慄園圍,真像個小城市。

粟園圍相關傳説

一位老伯給我們講了一個生動的故事——傳説,有一天,定南縣含湖有一位中年婦女,姓李,名招男,她第一次赴龍南城。李招男來到粟園圍的西門,看見許多人穿着整潔的衣服,從圍門裏進進出出,好不熱鬧。李招男誤認為她已經來到了龍南縣城,非常興奮地走了進去。當她走到“紀縉祖祠”的坪子裏時,濃濃的油炸豬肉、油炸魚的香味撲鼻而來。
李招男沿着一條用鵝卵石鋪就的路道悠閒慢行到了圍屋的中心處,有上、中、下三口池塘緊緊相連。李招男遊興正濃,她得知自己誤把“粟園圍”當成了龍南城時,乾脆將錯就錯地游下去。這天,正逢李家有人娶媳婦,她也趁機看看熱鬧。當她來到“桔瑞堂”前時,正好遇上了一位身材富態的陳大娘。李招男聽她説,她有五男四女,在此圍享有很主的威信。陳大娘熱情好客,像現代的導遊一樣,給李招男繪聲繪色地講述了“桔瑞堂”的來歷——
有一位姓李的高官奉命赴廣東省任職,當他全家老小途經里仁橫嶺時,其母突然發病,發高燒,口乾唇裂。在這前不着村,後不着店的荒涼山野,李大人焦急萬分。急切之中,有一位隨行人員突然發現半山腰上有株掛滿枝頭的野生金桔。他便腳勤手快地爬上去採摘了幾十個。
這野生金桔不但為其母解了渴,而且邊吃邊有精神,當吃完十多個時,病情似乎好了一半……
野生金桔的神奇,給李大人母子帶了福氣,於是在里仁選址便創建了“桔瑞堂”。陳大娘是位心地善良的圍屋女人,在這座圍屋裏生活了50年,她懂得許多圍屋裏的事。陳大娘覺得這位李招男是一位山村婦女,雖沒文化,但很精明。她熱心地領着李招男觀看了12座堅固的炮角樓。陳大娘還告訴她,圍牆上有462個炮眼槍口,圍裏有許多棟廳廈、祠,建築規模最大,工藝最好的有“紀縉祖祠”、“桔瑞堂”。
金燦燦的太陽昇上了中天。李招男和陳大娘話語正濃時,忽然響起了一陣接一陣的“噼裏啪啦”的鞭爆聲。陳大娘告訴李招男,鞭爆一響,這圍屋裏的人該請客入席了。李招男謝了陳大娘後轉身要走。被熱情好客的陳大娘左勸右説,拉進了廳廈裏。
李招男興奮地在粟園圍遊覽了半天,大開眼界,心情特別激動。她覺得天外有天,山裏和山外的世界就是不一樣。慄園圍很大,超過了她們當年的定南城。

粟園圍地點

慄園圍,坐落在龍南縣城東面里仁鎮萬畝平疇的中央,距縣城10公里。這裏羣山環抱,秀水長流,東靠雷公山,南朝石峽山,西鄰辛峯山,北依雷峯山。一條清澈的濂工河從圍旁蜿蜒穿過,一條平坦的縣城至關西的水泥公路在圍邊伸展。圍屋離贛粵高速公路、京九鐵路、105國道均不到一公里,交通極為方便。
的確,里仁是一個地肥水美、風光綺麗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