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盖牛肝菌

牛肝菌科粘盖牛肝菌属真菌
收藏
0有用+1
0
粘盖牛肝菌(Suillus bovinus (L:Fr.) Kuntze)是牛肝菌科、粘盖牛肝菌属真菌。菌盖直径3~10厘米,半球形,后平展,边缘薄,初内卷,后波状,土黄色,淡黄褐色,干后呈肉桂色,表面光滑,湿时很粘,干时有光泽。菌肉淡黄色。菌管延生,不易与菌肉分离,淡黄褐色。柄长2.5~7厘米,粗0.5~1.2厘米,近圆柱形,有时基部稍细,光滑,无腺点,通常上部比菌盖色浅,下部呈黄褐色。 [1]
粘盖牛肝菌广泛地分布于欧洲,包括阿尔卑斯山等高山地区;在中国分布于内蒙古、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四川、云南等地。夏秋季生于松林或其它针叶林中地上丛生或群生。可与栎、松、云杉、桧、乔松、云南松、马尾松等形成菌根。 [2] [7]
粘盖牛肝菌可食用。不少地区收集并销售。该菌试验抗癌,对小白鼠肉瘤180的抑制率为90%,对艾氏癌的抑制率为100%。此外,该菌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 [3]
中文名
粘盖牛肝菌
别    名
粘盖牛肝、乳牛肝菌、麻布帘、黄荞巴、荞巴菌
拉丁学名
Suillus bovinus (L:Fr.) Kuntze
亚    门
担子菌亚门
粘盖牛肝菌属
粘盖牛肝菌
命名者
(L:Fr.) Kuntze

形态特征

播报
编辑
a.担孢子b.担子c.囊状体
子实体:子实体中等大小;菌盖初期半球形,后期渐平展,直径可达10厘米;菌盖表面肉色至黄褐色,常具显著的亮粉色调,干后呈肉桂色,边缘颜色较浅,胶黏,干时具光泽,光滑或具微小鳞片;边缘初期内卷,后期呈波状;菌肉淡黄色至奶油色,有时具浅粉色调,味道不明显,气味温和;菌管延生,不易与菌肉分离,淡黄褐色;管口良婆嘱初期中等大小,渐变大,后期呈角状或不规则状,常呈放射状排列,常呈齿状,宽0.7~1.3毫米;菌柄上下等粗,有时向下渐细,光滑战仔协,与菌盖近同色,通常上部比菌盖色浅,下部颜色稍深,无腺点,基部具棉絮状菌丝,柄长可达7厘米,直径可达1.5厘米。 [3]
菌洪盼丝:菌肉菌丝凝胶化,壁粗糙至微糙,在KOH试剂中无色至浅肉桂褐色,击蜜汽无锁状联合,直径为4.5~16微米。 [3]
背乃芝菌管:担子棒状,具4个担孢子小梗,无色,大小为(16~21)微米×(5~6.5)微米;囊状体棒状,在KOH试剂中无色或淡黄色或淡褐色,簇生,大小为(20~50)微米×(4.5~7.5)微米。 [3]
嫌设捆蜜孢子:担孢子椭圆形至长椭圆形,表面光滑,浅黄色,大小为(7.巩己询枣8~10)微米×(3~4)微米,平均长L=9.3微米,平均宽W=3.71微米,长宽比Q=2.5。 [3]
粘盖牛肝菌子实体粘盖牛肝菌子实体粘盖牛肝菌子实体粘盖牛肝菌子实体粘盖牛肝菌子线描图粘盖牛肝菌子实体粘盖牛肝菌子实体
粘盖牛肝菌子实体

生长环境

播报
编辑
粘盖牛肝菌通常在夏季和秋季出现,丛生或群生于松林或其它针叶林中地上。其子实体易腐烂,采集后需及时晾干或烘干。 [3]

分布范围

播报
编辑
粘盖牛肝菌非常常见,并且广泛地分布于欧洲,包括阿尔卑斯山等高山地区。在中国分布于内蒙古、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贵州(兴义、遵义、绥阳、平塘等地)、山东、广东、四川、云南、台湾等地。 [2-3] [5] [7]
粘盖牛肝菌分布图

培育技术

播报
编辑
粘盖牛肝菌菌丝体分离、纯化和培养的母种培养基采用PDA培养基。菌丝体培养基采用:玉米粉4.0%、麸皮5.0%,磷酸二氢钾0.10%、硫酸镁0.05%、琼脂1.20%。最适培养条件为:培养基pH6.0,培养温度28℃,在此培养条件下,粘盖牛肝菌菌丝体生长良好。 [4]

主要价值

播报
编辑
粘盖牛肝菌是牛肝菌科中一种重要的食 (药) 用真菌。粘盖牛肝菌可食用,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对糖尿病有很好的疗效,且有抗流感病毒、防治感冒的作用,不少地区收集并销售。其子实体以及菌丝体的提取物具有抗癌活性,对小白鼠肉瘤180的抑制率为90%,对艾氏癌的抑制率为100%。 [3-4]
此外,该菌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对粘盖牛肝菌的甲醇提取物抗氧化试验表明,粘盖牛肝菌具有较强的还原力和抗脂质氧化作用,并有一定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同时粘盖牛肝菌多糖的抗氧化性试验也表明,粘盖牛肝菌的多糖具有较强的氢氧自由基和氧负离子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4]

保护现状

播报
编辑
粘盖牛肝菌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Redlist of China’s Biodiversity - Macrofungi),保护级别为数据不足(DD)。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