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粗齒紫萁

鎖定
粗齒紫萁(學名:Osmunda banksiifolia (Presl) Kuhn)是紫萁科、紫萁屬陸生蕨類植物。植株可達1.5米高。密複葉柄的宿存基部;葉簇生頂端,羽片為二型,柄堅硬,淡棕禾稈色,稍有光澤;葉片長圓形,一回羽狀;羽片斜向上,長披針形,頂端漸尖,有短柄,以關節着生於葉軸上,葉脈粗壯,小脈平行,葉為堅革質或厚紙質,兩面光滑。下部數對羽片為能育,生孢子囊,強度緊縮,中肋兩側的裂片為長圓形,背面滿生孢子囊羣,深棕色。
分佈於中國福建、浙江(沿海地區)、台灣。也分佈於菲律賓、摩洛哥、日本。生長在溪溝邊。
粗齒紫萁適於在北緯28°南的庭院和綠化帶內種植的觀賞蕨類植物,也可供大型盆栽觀賞。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1] 
中文名
粗齒紫萁
拉丁學名
Osmunda banksiifolia (Presl) Kuhn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蕨綱
真蕨目
紫萁科
紫萁屬
粗齒紫萁
分佈區域
(Presl) Kuhn,1869
保護級別
近危(NT)IUCN標準

粗齒紫萁形態特徵

粗齒紫萁
粗齒紫萁(5張)
陸生植物。 [2]  植株高大,高達1.5米。主軸高可達60釐米,粗15釐米,密複葉柄的宿存基部;葉簇生頂端,形如蘇鐵。葉為一型,但羽片為二型,柄長30-40釐米,堅硬,淡棕禾稈色,稍有光澤;葉片長50-60釐米,寬22-32釐米,長圓形,一回羽狀;羽片15-30對,近對生或近互生,斜向上,相距3釐米,長15-23釐米,寬2釐米,長披針形,頂端漸尖,基部楔形,有短柄,以關節着生於葉軸上,向頂部稍短,頂生小11片有長柄,邊緣有粗大的三角形尖鋸齒,高可達4-5毫米,基部稍寬,斜向前。葉脈粗壯,3-4回分歧,小脈平行,達於加厚的葉邊。葉為堅革質或厚紙質,兩面光滑。下部數對(3-5)羽片為能育,生孢子囊,強度緊縮,長約6釐米,寬約7毫米,中肋兩側的裂片為長圓形,背面滿生孢子囊羣,深棕色。 [3] 
孢子同型,呈綠色,孢子內的葉綠體圍繞細胞核呈放射狀排列,平均大小為66微米×77微米。 [4] 

粗齒紫萁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福建、浙江(沿海地區)、台灣。也分佈於菲律賓、摩洛哥、日本。生長在溪溝邊。 [2] 

粗齒紫萁生長習性

孢子播種2天后即可萌發,孢子的壁從三裂縫處裂開,孢子萌發方式為紫萁型。絲狀體細胞長度為2-3個細胞,片狀體的生長點細胞為圓形,近基端的細胞為長方形至橢圓形,比生長點細胞要大得多。假根對土壤顆粒具有很強的吸附性,經反覆清洗後往往不能去盡。成熟的原葉體為心形,但在長得過於密集時,成為楔形。孢子播種後6周開始出現精子器,數量較多;9周開始出現成對着生的頸卵器,數量為幾個至十多個。出現精子器的原葉體,往往不再出現頸卵器,因此,原葉體多為雌雄異株。原葉體無毛狀體等附屬物着生。
粗齒紫萁的孢子保存在室温下,萌發率逐漸下降,約2周後失去萌發力。可能原因是:粗齒紫萁的成熟孢子即已含有葉綠體,具有了較旺盛的光合作用和代謝作用,沒有休眠性,因此,孢子的存活期短。黑暗中培養的孢子不能萌發,表明粗齒紫萁的孢子萌發需要光。 [4] 
[4] 

粗齒紫萁繁殖方法

基質製作:以泥制小花盆作培養容器,以腐葉土為培養土,pH值為5.8。播種前,先將花盆和培養土放在鍋中煮沸30分鐘或置乾燥箱中高温乾燥處理4小時,以殺滅土壤中其它植物種子和孢子,然後在花盆底部墊上瓦片,裝好培養土,再將花盆放在淺水盆中以使培養土吸水濕潤。
孢子播種:以粗齒紫萁的孢子為培養材料。6月初,野外採集綠色孢子葉放入信封中,回來後立即播種在花盆內的培養土表面,用塑料薄膜包紮好盆口,放入裝有淺水的大盆中以保濕,再將大盆放在有明亮散射光的窗户邊。 [4] 

粗齒紫萁主要價值

粗齒紫萁適於在北緯28°南的庭院和綠化帶內種植的觀賞蕨類植物,也可供大型盆栽觀賞。 [5] 

粗齒紫萁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近危(NT)。 [6] 
參考資料
  • 1.    粗齒紫萁  .中國自然標本館[引用日期2020-07-26]
  • 2.    紫萁屬  .中國植物誌[引用日期2020-07-26]
  • 3.    粗齒紫萁  .中國植物誌[引用日期2020-07-27]
  • 4.    曾漢元,丁 炳 揚.華南紫莫和粗齒紫寞的配子體發育研究[J].廣西植物. 2004 年 7 月,24 ( 4 ) : 342 - 344
  • 5.    張朝芳,章紹堯主編.浙江植物誌編輯委員會編.浙江植物誌 第1卷 蕨類植物-裸子植物[M].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31
  • 6.    粗齒紫萁  .中國珍稀瀕危植物信息系統[引用日期2021-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