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粗野主義

鎖定
粗野主義亦稱“野性主義”。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主要在歐洲、日本等地流行的一種建築設計傾向,通過真實地表現結構與材料,暴露房屋的服務性設施,以誇張粗重的混凝土構件、暴露不加修飾的結構和設施為形式特徵。 [1] 
中文名
粗野主義
外文名
Brutalism
別    名
野性主義
發源時間
20世紀五六十年代
代表作
馬賽公寓、、悉尼歌劇院
學    科
建築學

粗野主義簡介

粗野主義是20世紀50年代下半期到60年代以現代建築大師勒·柯布西耶所設計的比較粗獷的建築風格為代表的一種設計傾向。粗野主義不單是一個形式問題,而是同當時社會的現實要求與條件相關。在英國,粗野主義這個名稱最初由第三代建築師史密森夫婦於1954年提出。當時英國正處於戰後恢復時期,急需大批住宅、中小學校及其他可快速建造起來的中小型公共建築。面對這種現實,建築師認為建築的美應以“結構與材料的真實表現作為準則”,要經濟地從鋼筋混凝土的毛糙、沉重與粗野中尋求現實的出路。
勒·柯布西耶作為著名的現代主義大師,他設計的馬賽公寓(1946——1957)被稱為粗野主義達到成熟階段的標誌。該建築貫徹了柯布西耶的城市規劃思想,在公寓內部設置了商店、飯館和娛樂場,構成了一個自給自足的社區,同時用厚重的、雕塑一樣的外牆來表現表面粗糙的混凝土細部,體現了粗野主義審美情調和基本觀點。
柯布西耶在1951——1956年設計的印度昌迪加爾行政中心是粗野主義另一代表作。 [2] 

粗野主義表現特徵

(1)在鋼筋混凝土表面有意突出粗糙肌理效果和結構體量的沉重感,並常將樑柱接頭等建築構件暴露出來,力求給人以粗獷的情調。
(2)重視平面、牆面、空間、車道、走廊、形體、色彩、質感和比例關係等構成建築自身的因素。
(3)以材料的真實表現作為準則,突出表現了混凝土“塑性造型”的特徵。
“粗野主義”不僅是一種建築形式,更是與當時社會的現實要求與條件相關,是從不修邊幅的鋼筋混凝土(或其他材料)的毛糙、沉重與粗野感中尋求建築的經濟解決辦法,從而提出大量、廉價、快速的工業化美學觀。不能簡單認為粗野主義建築就是“粗且陋”。其實其材料與施工工藝均極為考究。也因此成為可暴露的資本。 [3] 

粗野主義代表作

代表作有馬賽公寓、昌迪加爾行政中心建築羣、悉尼歌劇院、日本國家大劇院、巴黎史前博物館、耶魯大學建築和藝術系大樓、羅馬小體育館等。
(一)耶魯大學建築和藝術系大樓
該建築建成於1963年,是粗野主義的代表作品,設計師為保羅·魯道夫。它在建築的形體組合、體量空間上作了大膽的嘗試,在7層樓的高度內設計了多達36個不同水平高度的階差。1969年,館內發生大火後進行了改建。
(二)羅馬小體育館
羅馬小體育館又稱“巴利奧立體育中心體育館”,設計師為意大利建築師A.維泰洛齊和工程師P.L.奈爾維。該建築是為1960年在羅馬舉行的第17屆奧運會修建的,主要供籃球、拳擊和體操比賽用。體育館圓形平面內徑為60米,可容納觀眾5000人。屋蓋採用預製鋼筋混凝土網架結構,整個薄殼拱由1620塊菱形槽板拼裝起來,壁厚只有25毫米。屋蓋的重量由36根“Y”形斜撐傳到地樑上。斜撐中部有一圈白色的鋼筋混凝土“腰帶”,是附屬用房的屋頂,兼作聯繫梁。“Y”形斜撐完全暴露在外,混凝土表面不加裝飾,顯得強勁有力。並顯示出獨特的體育建築性格。 [3] 
(三)倉敷市廳合
倉敷市廳合丹下健三的代表作品。建築物的內外都是清水混凝土。在丹下的混凝土結構的樑柱表現上比以前的作品更為粗壯,具有雕塑感。在立面處理上更多地吸取了日本傳統正倉院建築的處理手法,但又有所發展,並且也使建築能更加接近人的尺度。
(四)廣島紀念館
廣島紀念館是保留原子彈爆炸後果的資料陳列館。這裏採用了完全由鋼筋混凝土架空柱所支撐起來的2層建築,站在這裏,透過架空柱可將慰靈牌和後面的產業獎勵館一覽無餘。簡潔的體形和特意放大的尺度使建築富於現代感和紀念性。 [2] 
參考資料
  • 1.    夏徵農,陳至立主編;大辭海編輯委員會編纂.大辭海 美術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12
  • 2.    鄭東軍,黃華編著.建築設計與流派:天津大學出版社,2002.10
  • 3.    高穎,彭軍主編.歐洲近現代建築:東華大學出版社,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