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0有用+1
0

粗迹

[cū jì]
汉语词语
粗迹,读音为cū jì,是汉语中的一个双音节词语,其核心释义包含“大道正理”与“大的事迹”两个层面。该词与异体字“麤迹”存在关联,在古代哲学典籍中常指代宏观法度,在文学作品中则多用于概括显著的文化特征 [1]
拼    音
cū jì
释义类别
哲学/文学
异体字
麤迹
文献来源
《子华子·晏子》
注音符号
ㄘㄨ ㄐㄧˋ

读音与结构

播报
编辑
词语“粗迹”的规范汉语拼音为cū jì,其中“粗轿察榆”挨乘为阴平采壳声(第一声),“迹”为去声(兵旬承第四声) [1]。叠元提漏柜凶束船想民在注音符号系统中标注为ㄘㄨ ㄐㄧˋ,符合现犁嫌再代汉语语音标准。
词形结构由“粗”与“迹”两个语素构成:“粗”在此引申为宏大、概要之义;“迹”指代痕迹、事迹,两者的组合形成词语的整体语义框架。

释义解析

播报
编辑

大道正理

在哲学语境中,“粗迹”指代治国法度或儒家义理的宏观框架。《子华子·晏子》提出“法也者,制世之麤迹也”,将法律视为社会治理的基础架构。宋濂《送璞原师还越中序》通过“探义理之精奥……汤名相之麤迹”的表述,区分了精微义理与粗迹的概念层级。

大的事迹

在文学记载领域,“粗迹”常用于指称显著的历史事件或文化现象。清代张潮《幽梦影》以“姑即麤迹论之,如金陵……书林之所在”为例,说明“粗迹”指大的事迹。

异体字关联

播报
编辑
“粗迹”与“麤迹”互为异体字,二者语义及用法完全一致。“麤”为“粗”的古体写法,常见于早期文献,现代汉语书写多采用“粗”字形。

文献例证

播报
编辑
该词语在古代文献中的应用涵盖多个领域:
  • 哲学论述:《子华子·晏子》以“麤迹”指涉法度规范
  • 学术对比:宋濂著作中常将“粗迹”与精奥义理对举
  • 文学批评:《幽梦影》用“粗迹”指代金陵书林等显著文化现象

语义演变

播报
编辑
作为学术性词汇,“粗迹”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但其在古代文献中的双重释义仍具有研究价值。词语的“大道正理”义多出现在治国策略讨论中,而“大的事迹”义则集中于历史叙事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