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粗皮姬蛙

鎖定
粗皮姬蛙(學名:Microhyla butleri)是姬蛙科、姬蛙屬的兩棲動物。體略呈三角形,頭小,吻端鈍尖,鼻孔近吻端,鼓膜不顯,無犁骨齒,舌後端圓。前肢細弱,前臂及手長小於體長之半;指端均具小吸盤,其背面有小縱溝;指間無蹼;關節下瘤發達;內掌突較小,外掌突大。後肢較粗壯,前伸貼體時脛附關節達眼;脛長略大於體長之半,足比脛略長;趾端具吸盤,其背面均有明顯的縱溝;趾間具微蹼;關節下瘤明顯。背面皮膚粗糙,滿布疣粒;背中線上的疣粒較細長;枕部有膚溝,向兩側斜達口角後繞至腹面,在咽喉部相連形成咽褶;股基部後方圓疣較多。腹面皮膚光滑。
成蛙常棲息於海拔100-1300米靠山坡的水田、園圃及水溝、水坑邊的土隙或草叢中。雄蛙發出“歪(wāi)!歪歪!”或“歪!歪!歪!歪!歪!”的鳴聲,音調頗高。分佈於柬埔寨、中國、老撾、 馬來西亞、緬甸、新加坡、泰國、越南。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拉丁學名
Microhyla butleri
別    名
巴氏小雨蛙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兩棲綱
無尾目
亞    目
參差型亞目
姬蛙科
亞    科
姬蛙亞科
姬蛙屬
粗皮姬蛙
亞    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Boulenger,1900
保護級別
無危(LC) IUCN標準 [3] 
中文名
粗皮姬蛙
外文名
Butler's Pigmy Frog

粗皮姬蛙動物學史

粗皮姬蛙是英國學者G. A. Boulenger於1900年根據採集自馬來西亞的標本所命名,種名butleri是人名,所以粗皮姬蛙是依人名命名。 [4] 

粗皮姬蛙形態特徵

  • 成體
粗皮姬蛙
粗皮姬蛙(7張)
體甚小,雄蛙體長22毫米,雌蛙體長23毫米左右。體略呈三角形;頭小,寬大於長;吻端鈍尖,突出於下唇;吻稜不顯;鼻孔近吻端,鼻間距小於眼間距而大於上眼瞼寬;鼓膜不顯;無犁骨齒;舌後端圓。 [5] 
前肢細弱,前臂及手長小於體長之半;指端均具小吸盤,其背面有小縱溝;指長順序為3、4、2、1;指間無蹼,第二、第三指側緣膜明顯;關節下瘤發達;內掌突較小,外掌突大,其前半部一分為2。後肢較粗壯,前伸貼體時脛附關節達眼,左、右跟部重疊;脛長略大於體長之半,足比脛略長;趾端具吸盤,其背面均有明顯的縱溝;第五趾短於第三趾;趾間具微蹼;關節下瘤明顯;內、外蹠突均發達,靠近內蹠突處有一斜行的短附褶,蹠部外側的蹠稜延伸到第五趾下面。 [5] 
背面皮膚粗糙,滿布疣粒;背中線上的疣粒較細長,大多排列成行,背兩側的較大而圓;四肢背面也有疣粒;枕部有膚溝,向兩側斜達口角後繞至腹面,在咽喉部相連形成咽褶;股基部後方圓疣較多。腹面皮膚光滑。 [5] 
生活時身體及四肢背面為灰色或灰棕色,背上許多疣粒上有紅色小點。背部中央有鑲黃邊的黑醬色大花斑,此花斑起自上眼瞼內側,向後延伸至軀幹中央匯成寬窄相間的主幹;在背後端,主幹向兩側分叉,形成“∧”形的深色花斑,斜向胯部,恰與後肢貼體時的股部背面黑醬色橫紋相吻合;顳部膚溝色淺;從眼後沿體側至胯部有3-4塊黑斑,其中以肩上方的一個最大;四肢背面均有黑橫紋。咽喉部有小黑點,雄蛙的尤為密集;腹部及四肢腹面白色。液浸標本斑紋清晰。 [5] 
  • 第二性徵
雄蛙具單嚥下外聲囊,咽喉部色深;雄性線明顯。 [5] 
卵單粒或4-5粒粘成一小片,浮於水面。卵徑1.0毫米左右,動物極黑褐色,植物極乳白色;外包卵膠膜2層。 [5] 
  • 蝌蚪
第29-31期的蝌蚪全長平均23.7毫米,頭體長9.2毫米左右,尾長約為頭體長的157.6%,體高,頭部寬扁。生活時背面及尾肌部位草綠色,散有稀疏的緋紅色星狀斑;肛管兩側及尾鰭前段寬闊部位有密集的緋紅色小點,而尾鰭末梢狹窄部位無色;咽喉部棕黃色,腹部透明。液浸標本色淺,緋紅色斑為黑色。背正中兩眼間有兩條深色短縱紋,兩紋在中間相距較寬,後端會合為一。一個後肢長3.0毫米的蝌蚪(第31期),全長27毫米,頭體長10.5毫米,尾長約為頭體長的1.6倍;尾肌較弱,尾鰭較寬,下尾鰭寬於上尾鰭,尾末梢突然變窄,成為細絲狀。吻寬圓;早期蝌料無外鼻孔;眼位於頭部兩極側;出水孔在肛前方的腹中線上,為寬而薄的膚褶所覆蓋,膚褶後緣達肛管基部;肛管寬扁而長,延伸至下尾鰭的前段,約在尾長的1/6處才開口於體外;口位於吻前端略向下,唇齒、唇乳突和角質頜均無。 [5] 

粗皮姬蛙棲息環境

成蛙常棲息於海拔100-1300米靠山坡的水田、園圃及水溝、水坑邊的土隙或草叢中。蝌蚪多在較大的水塘內。 [5]  [6] 

粗皮姬蛙生活習性

粗皮姬蛙白天匿居於土穴或石塊下。在雨天的時候比較活躍,雄蛙發出“歪(wāi)!歪歪!”或“歪!歪!歪!歪!歪!”的鳴聲,音調頗高,整齊而且有節奏,非常吵雜聒噪。主要捕食小型鞘翅目膜翅目等昆蟲。 [5]  [7-8] 

粗皮姬蛙分佈範圍

世界分佈:柬埔寨、中國、老撾、馬來西亞、緬甸、新加坡、泰國、越南。 [3] 
中國分佈:主要分佈於長江以南,最北達四川的內江,如四川(宜賓、合江、敍永、古藺、內江、嶽池、遂寧、興文、筠連、屏山)、重慶市(南川、秀山、重慶)、雲南(景東、景洪、勐海、孟連、綠春、勐臘、江城、彌勒、河口)、貴州(印江、畢節、松桃、赤水、大方、金沙、正安、綏陽、江口、貴定、雷山、荔波)、湖北(利川)、浙江(杭州、龍泉)、江西(南部和中部、井岡山、瑞金等地)、湖南(宜章、城步、炎陵縣、江永)、福建(順昌、南平、德化、南靖、長汀、連城、上杭、永泰、建寧、詔安、漳州、龍巖)、台灣(中部地區嘉義等地)、廣東(北部及西部、封開、信宜、惠東、廣州等地)、香港、海南(崖縣、瞻州、文昌、樂東尖峯嶺、瓊中五指山、東方、三亞、陵水吊羅山)、廣西(憑祥、金秀大瑤山、龍州、隆林、南寧、藤縣、容縣、北流、上林、桂平、上思十萬大山、浦北六萬大山、大容山等)。 [5] 

粗皮姬蛙繁殖方式

繁殖季節在5-6月,雌蛙產卵931粒左右。30小時左右孵出小蝌蚪;48天左右蝌蚪變成幼蛙。7月下旬曾見到即將伸出前肢的蝌蚪。 [9] 

粗皮姬蛙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04年 ver 3.1)——無危(LC)。 [3] 
種羣現狀:因在中國台灣的分佈侷限,棲地容易受破壞,所以曾被列為保育類,但在2008年因族羣量穩定,降為一般類。 [8] 
參考資料
  • 1.    Microhyla butleri (Boulenger, 1900)  .biosch.hku[引用日期2020-07-02]
  • 2.    Microhyla butleri Boulenger, 1900  .ITIS[引用日期2020-07-03]
  • 3.    Microhyla butleri  .The IUCN Red List[引用日期2020-07-03]
  • 4.    巴氏小雨蛙  .台灣地區兩棲類物種描述資料網站[引用日期2020-07-18]
  • 5.    費梁,胡淑琴,葉昌媛,黃永昭等.中國動物志-兩棲綱(中卷)無尾目:科學出版社,2009:884-890
  • 6.    吳波主編,棲息在水陸世界的動物,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2012.06,第110頁
  • 7.    黎振昌,肖智,劉少容編著,廣東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廣東科技出版社,2011.11,第72頁
  • 8.    巴氏小雨蛙  .台灣生命大百科[引用日期2020-07-03]
  • 9.    費梁,葉昌媛,江建平 編著.中國兩棲動物及其分佈彩色圖鑑: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第566-56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