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粗柄獨尾草

鎖定
粗柄獨尾草(Eremurus inderiensis (Steven) Regel [7]  )是阿福花科、獨尾草屬的植物。植株高40-80釐米。莖較粗,密被短柔毛。葉寬0.6-1.5釐米,邊緣通常粗糙。總狀花序具稠密的花;花梗較粗,直立,無關節;苞片先端有長芒,背部有1或3條深褐色的脈;花被窄鐘形,據文獻記載為淡紫一色;花被片長約1釐米,窄矩圓形,有3條深褐色脈;雄蕊較短,花葯稍露出花被外。蒴果直徑8-10毫米,表面平滑。種子三稜形,有寬翅。花期5月,果期5-6月。
分佈於中國、伊朗、阿富汗、俄羅斯(東歐部分、西西伯利亞)、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坦、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蒙古和中亞地區。生長於平原固定沙丘、沙地或乾旱荒漠。
粗柄獨尾草為典型的沙生類短命植物,對於改善和穩定沙面意義重大。以根入藥,具有祛風除濕、補腎強身之功效。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粗柄獨尾草
拉丁學名
Eremurus inderiensis (Steven) Regel [7] 
別    名
沙獨尾草
中亞獨尾草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天門冬目
阿福花科
獨尾草屬
粗柄獨尾草
命名者及年代
(M. Bieb.) Regel,1873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粗柄獨尾草形態特徵

粗柄獨尾草
粗柄獨尾草(8張)
植株高40-80釐米。莖較粗,密被短柔毛。葉寬0.6-1.5釐米,邊緣通常粗糙。總狀花序具稠密的花;花梗較粗,直立,無關節;苞片先端有長芒,背部有1或3條深褐色的脈,邊緣有長柔毛;花被窄鐘形,據文獻記載為淡紫一色;花被片長約1釐米,窄矩圓形,有3條深褐色脈,在花萎謝時不內卷;雄蕊較短,花葯稍露出花被外。蒴果直徑8-10毫米,表面平滑。種子三稜形,有寬翅。花期5月,果期5-6月。 [2]  [8] 

粗柄獨尾草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伊朗、阿富汗、俄羅斯(東歐部分、西西伯利亞)、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坦、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蒙古和中亞地區。在中國分佈於新疆(青河、阜康、沙灣、裕民)。生長於平原固定沙丘、沙地或乾旱荒漠。 [2-3] 

粗柄獨尾草生長習性

  • 小孢子發生與雄配子體發育
花葯壁的發育:從粗柄獨尾草花葯橫切面上,可見孢原細胞起源於雄蕊原基表皮下,經一次平周分裂,形成內外兩個細胞,外層為周緣細胞(也稱壁細胞);內層為初生造孢細胞。周緣細胞進一步平周和垂周分裂,形成3-5層同心圓排列的細胞,即花粉囊壁。初生造孢細胞經有絲分裂逐漸發育成小孢子母細胞。當小孢子母細胞形成時,花粉囊壁發育完全,從外向內分別為表皮、藥室內壁、中層和絨氈層,此時絨氈層細胞具有雙核或多核現象。4月中旬,小孢子母細胞開始減數分裂時,中層細胞已經開始解體,減數分裂末期Ⅰ,中層已全部解體,此時絨氈層細胞發達,細胞質濃厚。隨着花葯的發育,絨氈層細胞也逐漸退化解體,作為營養物質被小孢子吸收利用。5月上旬,開花時花葯成熟,相鄰兩個花粉囊連接處裂開,花粉散出,花葯壁僅剩下藥室內壁和表皮兩部分。 [4] 
小孢子的發生:粗柄獨尾草在4月中旬已分化出初生造孢細胞,初生造孢細胞分裂發育,產生次生造孢細胞,再進一步發育成體積較大、細胞核大、細胞質濃且無明顯液泡的小孢子母細胞。小孢子母細胞在減數分裂Ⅰ結束後,產生2個子核,在2個子核之間不形成細胞壁,胞質分裂方式為同時型。減數分裂Ⅱ後,在赤道板附近形成兩條相互垂直的分裂溝,並形成新的細胞壁,將原來的細胞一分為四,形成4個細胞,呈四面體型四分體,它們被共同的胼胝質包被,各個小孢子之間有胼胝質分割。在這一發育過程中,絨氈層營養被小孢子母細胞吸收,細胞變形,細胞間距離變大並逐漸退化解體。 [4] 
雄配子的發育:四分體的胼胝質溶解後,4個小孢子游離出來,形成單核花粉粒。剛釋放出來的小孢子細胞質濃厚,細胞核幾乎位於細胞中央,隨後小孢子細胞質出現液泡化,細胞質和細胞核被擠到細胞的邊緣,此時為單核靠邊期的小孢子。小孢子核在貼近花粉壁的位置進行不均等的有絲分裂,形成大小不一的2個細胞,大的為營養細胞,佔據花粉的絕大部分體積,而且細胞核較大;小的為生殖細胞,緊貼花粉壁,2個細胞之間有胼胝質壁分離。隨後生殖細胞由透鏡狀變成橢圓形並移向營養細胞的胞質裏。花葯散粉之前生殖細胞不發生有絲分裂,為二細胞型花粉,此時花粉已經發育成熟。 [4] 
  • 大孢子發生及雌配子體發育
胚珠發育和大孢子發生:粗柄獨尾草雌蕊分化初期,即4月中旬,在心皮內壁沿腹縫線的胎座上形成胚珠原基,原基的前端發育成珠心,基部發育成珠柄。珠心和珠柄兩側的細胞發育基本同步,所生成的胚珠,珠孔、合點和珠柄三者在一條直線上,珠孔在珠柄的相對一端,此時的胚珠為直生型。後來由於珠心和珠柄兩側的細胞發育速度不同步,致使成熟胚珠為橫生型,中軸胎座。胚珠發育初期,組成珠心的細胞大小較為一致,在珠被髮育的同時,珠心中產生1個孢原細胞,粗柄獨尾草的孢原細胞不經分裂,直接長大形成胚囊母細胞(也稱作大孢子母細胞)。大孢子母細胞細胞核大而明顯,細胞質濃。 [4] 
雌配子體發育:大孢子母細胞第一次減數分裂結束後形成2個單倍體子核,減數分裂只有核分裂而無細胞質的分裂。減數分裂Ⅱ結束後形成4個同樣大小的單倍體子核,排成一串呈直列式,細胞質公用,稱前四核期,亦稱四分體時期,稍後3個核移向合點端呈3+1排列。近合點端的3個核的染色體先合併,然後與近珠孔端的1個大孢子核同時進行正常的有絲分裂,分別形成2個三倍體的細胞核和2個單倍體的細胞核,此時胚囊中共有兩大兩小4個核,4個核各進行一次有絲分裂,形成8核胚囊。8核胚囊形成後,繼續發育,進一步分化產生新壁並分割各核的細胞質,合點端是4個三倍體大核,其中3個發育為短命的反足細胞。珠孔端是4個單倍體小核,其中3個發育為卵器,包含1個卵細胞和2個助細胞。稍後兩端各有1個核向胚囊中部移動,稱為大小極核,加上胚囊中部較多的細胞質、大液泡等,共同組成中央細胞。粗柄獨尾草的七胞八核成熟胚囊就是雌配子體,屬四孢子貝母型胚囊。 [4] 
雌、雄蕊發育的對應關係:測量粗柄獨尾草花蕾長度,與其顯微結構對比後發現:在長度小於1毫米的花蕾中,雄蕊和雌蕊都處於原基發育階段。當花蕾長度達到2毫米時,雄蕊的孢原細胞出現,與此同時雌蕊開始胚珠發育。花蕾成長到3 毫米時,孢原細胞分裂出初生造孢細胞,分化出小孢子母細胞,隨後小孢子母細胞開始進行減數分裂。雌蕊中胚珠發育經歷的時間較長,直至花蕾達到5毫米的時候,才出現孢原細胞,隨後孢原細胞便直接發育成大孢子母細胞。隨着花蕾長度的繼續增加,小孢子母細胞經過兩次減數分裂發育成單核花粉粒,然後進一步發育為成熟的二核花粉粒。大孢子母細胞通過減數分裂、有絲分裂,並逐步發育為成熟胚囊。胚囊發育成熟的時間要晚於花粉成熟的時間,這種同一朵花中雌雄蕊發育不同步的現象,是促使粗柄獨尾草異花傳粉的一種適應機制。 [4] 

粗柄獨尾草主要價值

粗柄獨尾草為典型的沙生類短命植物,對於改善和穩定沙面意義重大。 [4]  以根入藥,具有祛風除濕、補腎強身之功效。 [5] 

粗柄獨尾草保護現狀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