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粉體材料科學與工程

鎖定
粉體材料科學與工程(Powder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是一門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屬材料類專業,基本修業年限為四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2012年,粉體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正式出現於《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 [1-2] 
粉體材料科學與工程培養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質、人文社科素養、職業道德和國際視野,系統掌握粉體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基礎知識和工程實踐方法,能夠在粉體材料相關領域從事生產、生產組織與管理、產品質量檢測與開發、技術開發與工藝設計、優質高附加值產品製造、資源綜合利用與環保、工程規劃與管理等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3] 
中文名
粉體材料科學與工程
外文名
Powder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專業代碼
080409T
專業層次
本科
學科門類
工學
專業類別
材料類
修業年限
四年
授予學位
工學學士

粉體材料科學與工程發展歷程

粉體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在2012年前未正式納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在此之前高校以目錄外專業招生辦學,例如:中南大學在2001年經教育部備案或批准設置粉體材料科學與工程(080209W) [4] 
2012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新舊專業對照表》中粉體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代碼由目錄外080209W調整為080409T [2] 
2020年2月,在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0年版)》中,粉體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隸屬於工學、材料類(0804),專業代碼:080409T [1] 

粉體材料科學與工程培養目標

粉體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培養具有堅實的自然科學基礎、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基礎和人文社會科學基礎,具有較強的工程意識、工程素質、實踐能力、自我獲取知識的能力、創新素質、創業精神、國際視野、溝通和組織管理能力的高素質專門人才。
粉體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畢業的學生,既可從事材料科學與工程基礎理論研究,新材料、新工藝和新技術研發,生產技術開發和過程控制,材料應用等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的科技工作,也可承擔相關專業領域的教學、科技管理和經營工作 [5] 

粉體材料科學與工程培養規格

  • 學制與學位
粉體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基本學制為四年。四年參考總學分一般為140~190學分(含畢業設計(論文)學分)。
學生通過學習各門課程修滿總學分並畢業考核合格,可獲准畢業;畢業環節完成並經院校學位委員會審核通過者,可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 人才培養
(1)掌握粉體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工作所需的數學和自然科學知識、工程技術知識以及一定的經濟學與管理學知識。
(2)系統掌握粉體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熟悉材料的組成、結構、合成與製備、性質與使役性能之間關係的基本規律。
(3)掌握粉體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所涉及的各種材料的製備、性能檢測與分析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4)瞭解粉體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相關學科的發展現狀和趨勢,具有創新意識,並具備設計材料和製備工藝、提高材料的性能和產品質量、開發研究新材料和新工藝、根據工程應用選擇材料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5)瞭解與粉體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相關的職業和行業的重要法律、法規及方針與政策,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識、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理念。
(6)具有終身學習意識,能夠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和新技術、新知識,持續提高自己的能力。
(7)具有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表達能力、獨立工作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8)具有初步的外語應用能力,能閲讀粉體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外文材料,具有一定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競爭與合作能力 [5] 

粉體材料科學與工程課程體系

粉體材料科學與工程總體框架

課程設置應能支持培養目標達成,課程體系必須支持各項畢業要求的有效達成。
人文社會科學類通識課程約佔20%;數學和自然科學類課程約佔20%,實戰內容約佔20%,學科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課程約佔35%。
人文社會科學類教育能夠使學生在從事材料工程設計時考慮經濟、環境、法律、倫理等各種制約因素。
數學和自然科學教育能夠使學生掌握理論和實驗的方法為學生運用相應基本概念表述材料工程問題、設計與選擇材料、進行分析推理奠定基礎。
學科基礎類課程應包括學科的基礎內容,能體現數學和自然科學對專業應用能力的培養;專業類課程、實踐環節應能體現系統設計和實施能力的培養。
課程體系的設置應有企業或行業專家參與 [5] 

粉體材料科學與工程理論課程

  • 通識類課程
通識類知識涵蓋人文社會科學類知識、工具性知識、數學和自然科學類知識、經濟管理和環境保護類知識。
(1)人文社會科學類知識包括哲學、思想政治道德、政治學、法學、社會學等基本內容。
(2)工具性知識包括外語、計算機及信息技術、文獻檢索、科學研究方法論等基本內容。
(3)數學和自然科學類知識包括數學、物理學、化學、力學以及生命科學和地球科學等基本內容。
(4)經濟管理和環境保護類知識包括金融、財務、人力資源和行政管理、環境科學等方面的基本內容。
  • 基礎類課程
學科基礎知識被視為專業類基礎知識,包括材料科學基礎、材料工程基礎、材料結構表徵等知識領城。
(1)材料科學基礎知識包括材料結構、晶體缺陷、相結構與相圖、非晶態結構與性能、固體表面與界面、材料的凝固與氣相沉積、擴散與固態相變、燒結、變形與斷裂、材料的電子結構與物理性能以及材料概論等。
(2)材料工程基礎知識包括流體流動基礎、熱量傳遞、傳質過程及其控制、材料及其產品設計、選材、製造加工成型以及失效分析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工程製圖、機械設計及製造基礎、電工電子學等。
(3)物理化學知識包括氣體、熱力學第一定律、熱力學第二定律、多組分系統熱力學、化學平衡、相平衡、化學反應動力學、電化學、表面現象和膠體分散系統等。
  • 專業類課程
粉體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課程應包括複合材料學、複合材料研究方法、複合材料結構設計基礎、複合材料製備與加工、高分子化學、高分子物理、無機材料等內容 [5] 

粉體材料科學與工程實踐教學

  • 實驗課程
實驗課程分為以下3個類型:
(1)公共基礎實驗
主要包括物理實驗、化學實驗、計算機基本操作實驗、電子電工實驗等。
(2)專業基礎實驗
主要包括材料科學基礎實驗、材料工程基礎實驗、材料研究與測試方法專業基礎訓練及綜合實驗。依據相應課程大綱,每門課程至少開設4個實驗項目,且能支持專業培養目標的達成。
(3)專業實驗
主要包括專業技能訓練、材料製備與性能綜合實驗等。要求開設材料的力學、熱學、電學等性能相關實驗至少7項,同時完成至少1種材料的製備,包括原料的選擇—配方計算—工藝方案設計—製備—相關性能測試及結構分析等全過程訓練。
  • 課程設計
(1)機械零件設計
進行工程設計基本技能訓練。
(2)材料製備裝備設計
結合專業知識進行設備設計訓練。
(3)工廠工藝流程設計
針對至少1種材料生產工藝進行車間工藝流程設計。
  • 專業實習
實習是學生接觸生產實際、接觸企業的重要實踐環節,各高校應建立穩定的校內外實習基地,制定符合生產現場實際的實習大綱,讓學生在實習中實踐所學知識,培養熱愛勞動的品質。
  • 畢業設計(論文)
畢業設計(論文)是科研與教學結合最為密切的一個實踐環節,須制定與畢業設計(論文)要求相適應的標準和檢查保障機制,對選題、內容、指導、答辯等提出明確要求,保證課題的工作量和難度,並給學生提供有效指導,每位專業教師指導畢業設計(論文)的學生人數原則上每屆不超過6人。選題應結合粉體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工程實際問題,有明確的應用背景,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協作精神以及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畢業設計(論文)可以從科研任務中選擇規模適當和相對獨立的題目,還可以通過與企業緊密合作的實戰教學活動來進行 [5] 

粉體材料科學與工程教學條件

粉體材料科學與工程教師隊伍

  • 師資規模
(1)按一級學科專業培養的高校,專任教師不少於50人;按二級學科專業培養的高校,每個專業的專任教師不少於10人。
(2)生師比不高於18:1。
  • 師資結構
(1)年齡在55歲以下的教授及40歲以下的副教授分別佔教授總數和副教授總數的比例應適宜,中青年骨幹教師所佔比例較高,滿足持續發展的需要。
(2)專任教師中具有高級職稱的比例不低於50%,具有中高級職稱的比例不低於85%。
(3)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比例不低於80%,其中具有博土學位的不低於50%。
(4)85%以上的專業授課教師在其學習經歷中至少有一個階段是粉體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學歷,具有粉體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本科畢業背景的教師人數比例不低於60%。
(5)學科帶頭人學術造詣較高,專業領域分佈合理,專業教師隊伍的年齡結構、知識結構和學緣結構合理,學緣相同的教師比例原則上不高於50%,有數量適宜的骨幹教師,可為專業發展所需的學科基礎提供基本保障。
(6)有企業或行業專家作為兼職教師。
  • 教師背景與水平要求
(1)授課教師具備與所講授課程相匹配的能力(包括科研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承擔的課程數和授課學時數限定在合理範圍內,保證在教學以外有精力參加學術活動、進行工程和研究實踐,不斷提升個人專業能力。
(2)講授工程與應用類課程的教師具有較強的科研和工程背景;承擔過科研項目的教師須佔有相當比例,部分教師具有企業工作經歷。
(3)為教師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和條件。有合理可行的師資隊伍建設規劃,為教師進修、從事學術交流活動提供支持,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包括對青年教師的指導和培養。
(4)擁有良好的相應學科基礎,為教師從事學科研究與工程實踐提供基本的條件,營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鼓勵和支持教師開展教學研究與改革、指導學生、學術研究與交流、工程設計與開發、社會服務等。
(5)使教師明確其在教學質量提升過程中的責任,不斷改進工作,滿足專業教育不斷髮展的要求 [5] 

粉體材料科學與工程設施資源

  • 教學設施要求
教室、實驗室及設備在數量和功能上能夠滿足教學需要。教學實驗室生均面積不小於2.5平方米,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不低於15000元。
實驗設備完備、充足、性能優良,滿足各類課程教學實驗和畢業設計(論文)的需求。專業課程實驗開設率應不低於90%,綜合性、設計性和創新性實驗課程佔總實驗課程的比例不低於60%;每個實驗既要有足夠的實驗台套數,又要有較高的利用率。基礎實驗每組學生數不能超過2人;專業實驗每組學生數不能超過3人;大儀器實驗每組學生數不能超過8人。
實驗室向學生全面開放,實驗設備有良好的管理、維護和更新機制,保證學生使用。
實驗技術人員數量充足,能夠熟練地管理、配置、維護實驗設備,保證實驗環境的有效利用,有效指導學生進行實驗。
應加強與企業的聯繫,建立有穩定的產學研合作基地。有足夠數量、相對穩定的校內外實習、實踐基地,能支持教學目標的達成。
生產實習要有具體的實習大綱、明確的實習內容和考核方法及標準。
實習帶隊教師高級職稱比例不低於30%;參與教學活動的人員應理解實踐教學的目標與要求,配備的校外實踐教學指導教師應具有項目開發或管理經驗。
  • 信息資源要求
配備各種高水平的、充足的教材、參考書和工具書以及各種專業圖書資料,師生能夠方便地使用;閲讀環境良好,且能方便地通過網絡獲取學習資料 [5] 

粉體材料科學與工程教學經費

教學經費有保證,生均年教學日常運行支出不低於1200元,且應隨着教育業經費的增長而穩步增長,以滿足專業教學、建設、發展的需要 [5] 

粉體材料科學與工程質量保障

  • 教學過程質量監控機制
各高校建立教學過程質量監控機制,使主要教學環節的實施過程處於有效監控狀態;各主要教學環節應有明確的質量要求;建立教學質量監控的組織體系、規章制度和運行機制;建立對課程體系設置和主要教學環節教學質量的定期評價機制,評價時應重視學生和校內外專家的意見。
  • 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
各高校應建立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以及高等教育系統內部及社會有關各方參與的社會評價機制,定期對包括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課程體系、理論和實踐課程教學等在內的人才培養工作進行評價。
在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的執行過中,需要注意如下幾點:
(1)對畢業生做跟蹤調查時,確保跟蹤反饋信息真實、可靠,具有説服力。
(2)反饋樣本數量應達到各專業當年畢業生總量的一定比率(各高校可根據自己的特點自行制定),跟蹤調研的時間和週期應有要求。
(3)在選擇畢業生跟蹤調查對象時,確保調查對象具有代表性,應充分考慮地域分佈、企業類型、崗位工種等差異。
(4)適當加強對優秀畢業生、創業學生、在單位做出特殊貢獻的畢業生的調查。
(5)形成報告並且能夠有效地指導培養方案和培養目標的調整及完善。
  • 專業的持續改進機制
各高校應建立持續改進機制,要求有監視和測量、數據分析以及改進活動。應根據各個教學過程質量監控環節的評價結果以及畢業生跟蹤反饋信息,分析教育質量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找出影響教育質量的主要因素,提出改進措施,並組織實施。實施後的結果與信息轉入新一輪的循環,不斷提升教學質量,使人才培養質量滿足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 [5] 

粉體材料科學與工程培養模式

  • 戰略性新興產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①實施工程教育,着力完善人才培養方案
粉體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構建工程崗位實習、專題培訓與實踐、在企業全程做畢業設計的“三段式”實踐教學形式,實踐教學累計時間不少於一年,分別為工程崗位實習9周、專業課程實踐19周、畢業設計16周。“三段式”實踐教學形式由淺入深,難易層次分明,增強學生實踐環節的學習效果。
②突出工程實踐,建立逐漸深入的校內實踐教學體系
將專業實踐教學貫穿於大學四年。大學一年級,通過宣傳、鼓勵、教師指導的方式讓大部分學生參與到各級競賽中,通過一系列競賽,使學生對實踐環節有初步的接觸。大學二年級,安排有能力的學生進入教師的課題組,開展各種基礎性實驗,使學生對實踐工作有了充分接觸。大學三年級,實行導師與學生雙向選擇制,由導師對學生所做的畢業設計(實驗)工作進行總體佈置,使學生提前接觸畢業設計(實驗)工作。同時,鼓勵學生到粉體專業的校外實踐基地進行相關課程的課程設計工作,以實際問題為研究對象,與企業導師共同探索完成課程設計工作。大學四年級,學生進入畢業設計階段,鼓勵學生在完成課程設計環節之後繼續進入校外合作企業開展畢業設計工作,在畢業設計期間,為學生配備專門的畢業設計導師,全程與學生一起完成畢業設計工作,
③突出社會實踐,結合專業特點選擇校外實踐基地
粉體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在選擇校外實習基地的過程中準確把握“與本專業相關度高,涵蓋面廣,與專業方向一致”的原則,與合作企業一道共同開展實踐教育。校外實習基地應涵蓋粉體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領域的大部分內容,使學生在參加實踐教育的過程中對粉體領域既有總體的認識,又有深人的瞭解 [6] 
  • 實踐教學人才培養模式
①加強學生的基本實踐能力的訓練
通過課程教學實驗體系的改革,幫助學生加深對理論課程教學內容的理解,訓練學生對各種基礎實驗儀器和專業實驗儀器的操作技能,掌握處理各種實驗數據的基本方法;同時幫助學生根據實驗教學目的,自己設計實驗步驟,選擇實驗儀器,獨立完成實驗和處理實驗數據,培養學生進行科學實驗的基本能力。
②擴大學生的專業知識面
增加實習基地,擴展實習內容,結合培養方案中教學課程及教學內容的改革,拓寬專業口徑,擴充學生專業知識面。
③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改革設計性、綜合性的課程教學實驗、設置專業綜合實驗,培養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畢業設計(論文)整個過程的規範化,保證學生在各個方面得到訓練,題目緊密結合各科研課題組課題進行,依託重大科研項目開展,培養學生解決和分析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
④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
通過以本科生導師制為前提的早期結合科研訓練、創新基金項目的參與以及結合實際課題完成的畢業設計(論文),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創新精神、科學素質及一絲不苟的科學作風,建立“學、研、產”結合的人才培養機制 [7] 
  • 強化專業特點的人才培養模式
加強專業建設,根據學校自身發展狀況,強化專業特點,加強人才培養。學生應擁有紮實的理論基礎,較高的工程實踐能力。同時學生應擁有較高的計算機和英語應用能力。學生應緊跟行業發展前沿,運用現代化的計算機輔助研發手段,完成相關的工程和科研工作。高校在進行粉體材料科學與工程建設時,要充分結合學校已有條件,強化專業特點,制定適合學校發展,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培養機制,培養出具備較強專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8] 

粉體材料科學與工程發展前景

粉體材料科學與工程考研方向

粉體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可在材料學、材料物理與化學、複合材料、材料工程等學科繼續攻讀碩士、博士學位 [9] 

粉體材料科學與工程就業方向

粉體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畢業生可在粉體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及粉末冶金、機械汽車、電工電子、交通運輸、新能源、儀器儀表、航空航天、國防軍工等行業的高新技術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從事新材料研發、生產管理、新技術開發等工作 [9] 

粉體材料科學與工程開設院校

地區
院校名錄
遼寧
瀋陽理工大學
遼寧科技學院
----
----
安徽
合肥工業大學
合肥學院
----
----
江西
景德鎮陶瓷大學
----
----
----
湖南
中南大學
湖南工業大學
----
----
廣西
賀州學院
----
----
----
(資料來源:陽光高考;摘錄時間:2020年11月30日) [10]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