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粉苞菊

鎖定
粉苞菊(學名:Chondrilla piptocoma Fisch. & C. A. Mey.)是菊科、粉苞菊屬多年生草本植物。莖下部淡紅色,木質化,被稠密的蛛絲狀柔毛,上部與分枝被蛛絲狀柔毛或無毛。下部莖葉長橢圓狀倒卵形或長橢圓狀倒披針形;中部與上部莖葉線狀絲形至狹線形,邊緣全緣;全部葉被蛛絲狀柔毛或無毛。頭狀花序單生枝端;外層總苞片小,橢圓狀卵形,內層總苞片披針狀線形。舌狀小花9-12枚,黃色。瘦果狹圓柱狀,上部無鱗片狀或瘤狀突起。冠毛白色。 [1] 
分佈於中國新疆;俄羅斯西伯利亞及哈薩克斯坦也有分佈。生於海拔1100-3220米的河漫灘礫石地帶。 [1] 
粉苞菊莖杆細密,青鮮時毛驢嗜食,駱駝樂食,其它牲畜採食較差,在冬季缺草季節各類牲畜均採食。 [4] 
中文名
粉苞菊
拉丁學名
Chondrilla piptocoma Fisch. & C. A. Mey. [2] 
別    名
落冠粉苞苣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菊目
菊科
粉苞菊屬
粉苞菊
分佈區域
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
命名者及年代
Fisch. & C. A. Mey.,1842

粉苞菊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35-80釐米。莖下部淡紅色,木質化,被稠密的蛛絲狀柔毛,上部與分枝被蛛絲狀柔毛或無毛。下部莖葉長橢圓狀倒卵形或長橢圓狀倒披針形,長3.5-5釐米,寬約4毫米,倒向羽裂或邊緣有稀疏鋸齒,早枯;中部與上部莖葉線狀絲形至狹線形,長4-6釐米,寬0.5-1(2)毫米,邊緣全緣;全部葉被蛛絲狀柔毛或無毛。 [1] 
頭狀花序單生枝端,果期長11-13毫米;外層總苞片小,橢圓狀卵形,長1-2毫米,寬不足0.5毫米,內層總苞片8-9枚,披針狀線形,長9-12毫米,寬約0.3毫米,外面被蛛絲狀柔毛或淡綠色,無毛。舌狀小花9-12枚,黃色。瘦果狹圓柱狀,長3-5毫米,上部無鱗片狀或瘤狀突起,極少有少量的鱗片狀突起,冠鱗5枚,3全裂成3個狹齒,狹齒等長,喙長0.75-1.5毫米,粗,有關節,關節位於喙基或稍高於齒冠。冠毛白色,長6-8毫米。 [1] 

粉苞菊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100-3220米的河漫灘礫石地帶。 [1]  生於荒漠和草原帶的礫石質坡地、古河牀、階地、河灘、湖岸沙地以及沙丘的背風面,以伴生種和常見種出現在草地中,在幹河灘和石路邊發育良好。土壤為礫質、砂礫質棕鈣土。耐乾旱、耐瘠薄。在天山北麓它是博樂塔絹蒿、駝絨藜、矮錦雞兒為建羣種組成草地的常見植物;在固定和半固定沙丘的背風面是梭梭—白皮沙拐棗—羽芒三芒草草地中的常見種。 [4] 

粉苞菊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新疆(烏魯木齊、塔城、温泉、察布查爾、哈密、鄯善、烏恰、阿克陶、塔什庫爾幹、英吉沙);俄羅斯西伯利亞及哈薩克斯坦也有分佈。 [1] 

粉苞菊生長習性

粉苞菊通常於4月中旬返青,6月開花,花期較長,可延續到7月,7月下旬至8月結果,10月停止生長。 [4] 
粉苞菊開花多,花粉量也很多。開花當天花粉活力達到98.9%,而花前一天為58.3%,花前兩天為33.4%,花後一天為27.4%,花後兩天為1.2%,花粉活力則大大下將。粉苞菊每株有10個以上分櫱枝,每枝分生20個以上側枝可形成花蕾,半圓形冠球上開滿了花,但結實率不是很高。調查發現,很多粉苞菊整株均為癟種子和昆蟲蠶食的種子。 [5] 

粉苞菊繁殖方法

粉苞菊開花盛,種子多,且具有剛毛,能隨風或水遠距離傳播。但由於結實率不高和環境乾燥,粉苞菊自播力很低。粉苞菊的自然繁殖主要是根莖繁殖。粉苞菊屬於直根系,根粗約1-2釐米。根頸部萌櫱力強,這使粉苞菊具有極強的天然更新能力。由於粉苞菊喜透氣環境,其主根在向下生長40-60釐米後,開始橫向延伸,然後由根上萌生出不定芽,產生新個體。 [5] 

粉苞菊主要價值

粉苞菊莖杆細密,葉量較少,植物體具有乳汁,青鮮時毛驢嗜食,駱駝樂食,其它牲畜採食較差,在冬季缺草季節各類牲畜均採食。 [4] 

粉苞菊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20)》——無危(LC)。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