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粉紅山椒鳥

鎖定
粉紅山椒鳥(學名:Pericrocotus roseus):體長20釐米,是體型略小的山椒鳥。該種體羽具紅或黃色斑紋,頦及喉白色,頭頂及上背灰色。雄鳥頭灰、胸玫紅,有別於其他山椒鳥。雌鳥與其他山椒鳥區別在腰部及尾上覆羽的羽色僅比背部略淺,並淡染黃色,下體為甚淺的黃色。虹膜褐色;嘴黑色;腳黑色。
主要棲息於海拔約2000米以下開闊的次生闊葉林、混交林、針葉林、開墾耕地和稀疏雜木灌木叢中以及也見於雨林邊緣。常成羣活動,有時集成數十隻的大羣。多在高大喬木上層活動,飛行呈波浪式前進。常邊飛邊鳴。主要以昆蟲為食,以及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此外也吃草子、果實、種子、花、苔蘚等植物性食物。分佈於中南半島、印度以及中國大陸的北起陝西、河南、西自四川、雲南、東抵長江下游、南達廣東、廣西、福建等地。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學名
粉紅山椒鳥
拉丁學名
Pericrocotus rose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雀形目
山椒鳥科
山椒鳥屬
粉紅山椒鳥
亞    種
無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Vieillot,1818
外文名
Rosy Minivet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3] 

粉紅山椒鳥形態特徵

雄鳥前額白色微沾粉紅色,頭頂暗灰色或灰褐色,背部轉淡、呈灰色,腰和尾上覆羽橙紅色或粉紅色。翅暗褐色,翅上大覆羽具橙紅色端斑。除最外側幾枚初級飛羽外,其餘飛羽基部橙紅色,與大覆羽橙紅色端斑一起,形成一個顯著的橙紅色翅斑,內側初級飛羽外側亦為橙紅色。尾為凸狀,中央尾羽最長,往兩側逐漸變短,中央尾羽暗褐色或黑褐色,次級尾羽亦為黑褐色具橙紅色楔狀斑,此斑向兩側尾羽逐漸擴大,到最外側尾羽僅基部為暗褐色,其餘全為橙紅色。眼先灰黑色,耳羽淺灰色,鼻羽灰黑色。頦、喉白色或粉白色,其餘下體粉紅色,翼緣亦為粉紅色。 [4] 
雌鳥上體灰色較雄鳥稍淡,腰和尾上覆羽橄欖黃色,翅斑黃色。雄鳥尾紅色亦被黃色取代。頦、喉白色或黃白色,其餘下體淺黃色,兩脅稍深,翼下覆羽鮮黃色。其餘同雄鳥。 [4] 
大小量度:體重♂15-23克,♀15-24克;體長♂169-202毫米,♀169-205毫米;嘴峯♂11-13毫米,♀11-13毫米;翅♂85-92毫米,♀84-91毫米;尾♂84-102毫米,♀88-100毫米;跗蹠♂13-16毫米,♀14-16毫米。(注:♂雄性;♀雌性) [4] 

粉紅山椒鳥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地次生闊葉林、混交林和針葉林中,尤其是開闊的河岸、林間空地與湖泊沿岸森林地帶較常見。也見於雨林、林緣和農田地邊疏林內。 [4] 

粉紅山椒鳥生活習性

粉紅山椒鳥部分為夏候鳥,部分為留鳥。春季遷徙出現與參考在3月中旬至4月初,秋季出現在9月末至10月中下旬。常成羣活動,有時集成數十隻的大羣。多在高大喬木上層活動,飛行呈波浪式前進。常邊飛邊鳴。叫聲是特有的甜潤雙聲笛音pi-ru,第二音較低。粉紅山椒鳥尖厲的顫音似灰山椒鳥 [4] 
主要以昆蟲為食。所吃食物種類常見有蝽象、金龜甲、象甲、日本金龜甲、銅綠金龜甲、蝗蟲、甲蟲、蜻蜒、螞蟻、螻蛄、蠐螬、蠅、白蟻、蜘蛛蟲卵等鱗翅目、膜翅目、鞘翅目、等翅目、直翅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以及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此外也吃草子、果實、種子、花、苔蘚等植物性食物。 [4] 

粉紅山椒鳥分佈範圍

粉紅山椒鳥世界

原產地:孟加拉國、不丹、中國、印度、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泰國、越南。
來源不明確:阿富汗。 [3] 

粉紅山椒鳥中國

分佈於四川(西昌)、雲南(瀘水、保山、騰衝、盈江、潞西、孟定、雙江、景東、景谷、普文、西雙版納、江城、昆明、河口、馬關、富寧)、廣西(柳州、宜山)、貴州(赤水、遵義、貴陽、龍里、惠水、冊享、望謨、羅甸)。 [4] 

粉紅山椒鳥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4-7月。部分個體1年繁殖2窩。通常在4月中下旬即已開始營巢。巢多置於喬木樹側枝或樹權上。巢材為細草莖、草根、松針以及其他柔軟材料。巢外壁還常常敷有地衣和苔蘚,使巢的色調和樹幹上苔蘚一致,不注意很難發現。每窩產卵3-4枚。卵白色或乳白色、微沾皮黃色,被有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17.8-21毫米×14-15.2毫米。 [4] 

粉紅山椒鳥保護現狀

粉紅山椒鳥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3] 

粉紅山椒鳥種羣現狀

粉紅山椒鳥羽色鮮豔,又主要以昆蟲為食,經濟價值甚大。但分佈區域狹窄,種羣數量亦不豐富,應注意保護。該物種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