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米諾斯文明

鎖定
米諾斯文明,也譯作彌諾斯文明,是愛琴海地區的古代文明,出現於古希臘邁錫尼文明之前的青銅時代,約公元前2850年—公元前1450年。該文明的發展主要集中在克里特島上。
米諾斯文明,確切地説是應該是克里特地區文明。克里特文明源於古埃及小亞細亞。從出土物來看的話,克里特島曾是早期地中海上一處良好的貿易港口,與古埃及和小亞細亞有密切的商業聯繫。
中文名
米諾斯文明
外文名
Minoan Civilization/The Minoans
別    名
克里特文明
發祥地
克里特島
名字由來
古希臘神話中的克里特國王米諾斯

米諾斯文明基本介紹

“米諾斯文明(Minoan Civilization/The Minoans)”一名來自古希臘神話中之克里特賢王米諾斯。它是歐洲最早的古代文明,也是希臘古典文明的前驅。以精美的王宮建築、壁畫及陶器、工藝品等著稱於世。
最早出現於希臘的文明是愛琴海的米諾斯文明,它的存在從大約公元前2850年一直持續到約公元前1450年前。我們對於米諾斯人知之甚少,甚至連這個名字也只是一個現代的稱呼,來自傳説中克里特島的國王米諾斯。他們似乎屬於前印歐民族(pre-Indo-European);他們的語言米諾斯語(Eteocretan)可能使用仍未被解讀的線性文字A書寫;他們主要是海上的商人。雖然他們勢微的原因不詳,但是可以確定的是他們最終為希臘大陸的邁錫尼人所入侵和統治。希臘克里特島的中、晚期文化。又稱克里特文化或克里特文明。約始自公元前2850年,至公元前1450年左右克里特為邁錫尼人佔領而結束。
米諾斯文明 米諾斯文明

米諾斯文明名稱由來

“米諾斯”這個名字源於古希臘神話中的克里特國王米諾斯。在古希臘時代,米諾斯王已是傳説人物,直至近代,學術界都認為有關米諾斯王的事蹟純屬虛構。19世紀70年代初,德國考古學家先後發掘、邁錫尼城址(見)等,證實古希臘傳説確有其歷史背景。1878年,希臘考古學家卡洛凱里諾斯在克里特島發現的一部分──陶瓶儲藏庫房,開始稱此為米諾斯王宮
諾索斯王宮遺址博物館 諾索斯王宮遺址博物館
20世紀初英國考古學家阿瑟·愛文斯(Sir Arthur Evans)在希臘諾索斯(Knossos)挖掘出古代的王宮遺址(就是現在的諾索斯王宮博物館)後,認為這就是傳説中米諾斯的迷宮。出土的大量遺物表明,克里特青銅文化確實是世界古代文明重要中心之一。在克里特島還發現多處王宮和城市遺址,重要者有馬利亞王宮遺址、古爾尼亞遺址等。因此,愛文斯將此遺址所代表的文明稱為“米諾斯文明”。但人們並未確定傳説中的米諾斯即是一位真實的米諾斯統治者。米諾斯人自己如何稱呼自己的文明仍然是一個未知數。

米諾斯文明發祥地

克里特島是一個多山的地中海島嶼,有自然的港口,屬地中海式氣候。有跡象表明米諾斯遺址受過地震侵襲。
番紅花采集者,聖托里尼壁畫 番紅花采集者,聖托里尼壁畫
荷馬記錄説克里特島有90個城市,諾索斯原址是最重要的一個。此外,考古學家在法伊斯托斯(Phaistos)和馬里亞(Malia)也發現了宮殿。島嶼可能被劃分為四個政治區域,北面的從諾索斯管理,南面的從法伊斯托斯管理,中東部的從馬里亞,最東端由下扎克羅斯(Káto Zákros)管理。在別處還發現了更小的宮殿。值得注意的是,沒有一個米諾斯城市擁有城牆,並且很少有武器被髮掘。

米諾斯文明米諾斯人

米諾斯人主要以從事海外貿易為主。他們的文化在約公元前1700年之前顯現出高度的組織性,與繼後以軍事貴族統治為特點的文化相迥。許多歷史學家考古學家相信米諾斯人在青銅時期重要的錫交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錫與產自塞浦路斯的銅的合金被用來製造青銅。而隨後青銅工具逐漸被性能更優的鐵器所取代的過程,似乎與米諾斯文明的衰落相吻合。此外,米諾斯人還進行番紅花的貿易,這是一種產自愛琴地區的自然基因變種。很難找到這種貿易的實物證據,不過在聖托里尼有一幅著名的壁畫“番紅花采集者”。這種貿易形式可能在米諾斯文明之前就存在,作為對乳香,或更晚地,對辣椒的交換。考古學家傾向於強調更耐用的交易品:陶、銅、錫,以及大量的金銀奢侈品。
各地發現的米諾斯製造的物品顯示,它有一個與希臘本土(邁錫尼文明)、塞浦路斯、敍利亞安納托利亞埃及、西班牙及美索不達米亞通商的網絡。

米諾斯文明編年史

米諾斯歷史的各階段:
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900年 米諾斯文明萌芽(EMI,II,III)
公元前1900年-公元前1700年 米諾斯文明早期(MMI,II,III)=Old Palace Age
公元前1700年-公元前1420年 米諾斯文明晚期(LMI,II,III)=Young Palace Age
公元前1420年-公元前1050年 邁錫尼時期
最早有人類居住的跡象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測定為約公元前7000年的陶瓷製品。也有發現舊石器時代遺蹟的宣稱,不過都缺乏有力的證據。最早的定居者引進了牛、羊、豬和狗,以及一些種植穀類和蔬菜。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的繁榮表現了人口的增加。
在古王宮初期,大約公元前1900年,是克里特進入文明的開始。
大約公元前1700年,在克里特島出現了一場動亂,可能是一次地震,也有學者認為是安納托利亞的入侵。在此之後,人口再次增加,宮殿修建得比從前更大,但基礎稍稍不同。
在公元前1650年或前1628年、前1500年、前1450年(仍在爭議),距離克里特島約70公里的火山島錫拉(Thera),聖托里尼火山羣島最大的島嶼噴發了。這可能是人類有記錄的歷史上最大的火山噴發,超過1815年坦博拉火山噴發。這次噴發可以從降落到東克里特、埃及、愛琴海和東地中海的火山灰辨認出來。散發出的二氧化硫塵雲可能摧毀了數個人類定居點,引起了大氣降温(火山冬天)和接連幾年的壞收成。根據古氣象學家從格陵蘭的冰層包含的硫酸雨粒、以及北美洲樹木化石的年輪距離研究顯示,這段降温期有可能長達十年。劇烈的噴發還導致了火山的坍塌,繼而引起了巨大的海嘯,將沿岸的居民點一掃而光。一些考古學家認為米諾斯人因此喪失了對宗教,對祭司影響自然的能力的信任,從而導致了文明的衰落。
在大約公元前1450年,宮殿再一次被擾亂。不久之後,公元前1420年左右,島嶼被邁錫尼人征服。他們採用了米諾斯人的文字來書寫他們的原始希臘語。在這之後,大多數克里特城市走向了衰亡,而諾索斯保留其行政中心地位,直到公元前1200年。

米諾斯文明戰爭和平

長久以來,人們一直認為米諾斯人是一個非暴力的和平的民族。然而考古學家所發現的一些新的證據對這一論斷提出了挑戰。晚近的發現,比如在一個宮殿附近發現的一個寺廟結構,被一些人認為揭示了米諾斯人進行人殉的事實。並不是所有人都接受這個結論,比如倍受尊崇的考古學家Nanno Marinatos聲稱那個被認為是犧牲的人其實是在地震中死亡,而兩個被認為執行祭祀的人也在這場地震中,連同屋內的所有人一起死亡。這個解釋並未被廣泛接受,因為那個年輕人當時被捆綁住,就如Agia Triadha棺材上所雕的犧牲之用的公牛一樣。此外,在他的骨骼中間發現了一把短劍,並且一側骨頭的變色表明他可能因失血而死。這不是人殉的唯一例證。例如,在Fournou Korifi遺址的一個複雜墓葬裏發現了一個人類頭骨,同爐灶、烹飪用具等同處一間。在諾索斯,至少四個健康孩子的骨骼被發現帶有痕跡提示“他們以和山羊同樣的方式被屠宰,證明他們被犧牲和食用。資深克里特考古學家Nicolas Platon並沒有被這個解釋所嚇倒,堅持認為這些骨骼是猿,而非人的。”
在克里特島上很少存在有希臘本土所常見的要塞,一般論證為島上很少有內部武裝鬥爭。然而這個結論也並非無懈可擊。S.Alexiou在Kretologia 8中指出,不少遺址,特別是米諾斯早期和中期的遺址,通常建立在高地上或者加築防禦工事。Chester Starr在Minoan Flower Lovers中指出中國商朝瑪雅都有不設工事的中心,然而他們同時也參與邊界鬥爭。因此這一事實本身無法證明米諾斯人是史上無雙的熱愛和平的民族;但,也沒有一項事實證明他們是好戰的。認為他們不生產武器的聲稱是武斷的,事實上,發現於馬里亞和扎克羅斯的A型米諾斯劍是愛琴海地區最好的。
1988年,一次題為“青銅時代的戰爭”的考古學會議在比利時召開。會上雖然很多人試圖對米諾斯的戰爭下定論,會議結束時卻什麼共識也沒有達成。一個考古學家總結:“青銅時代早期(對應於米諾斯早期)的戰爭是個人化或者(在克里特)儀式化的……或者(在塞克拉迪斯和阿提卡)……只是小規模的……”另一位覺得米諾斯“8”字型的“盾”不可能用來作戰甚至狩獵,因為它們太累贅了。另外有一些人認為,米諾斯人頻繁地在藝術作品裏展現“武器”,只是出於儀式化的語境。
就像米諾斯的克里特的許多方面,人們總是很難從事實中得到明顯的結論。這整個文明就像一個羅夏墨跡測驗:相較於被解釋者,所有的闡釋更能註解的是解釋者。

米諾斯文明文明宗教

米諾斯人崇拜女神。雖然也提到過一些男神,但是米諾斯宗教中對於女神的描寫大大超過了前者,比如掌管生育的母神,一個女性的動物主宰,一個城市、家庭、收穫、冥界的女性保護者,等等。有些人認為這些是同一個女神的不同表現,她們通常顯現為蛇、鳥、罌粟,或一個頭為某種動物的形象。一些人認為這個女神聯繫着“撼地者”(Earthshaker),一個由牛和太陽代表的男性形象,他每個秋天死去,在下個春天覆生。雖然著名的牛頭人身的米諾陶純粹是希臘人的描寫,一些印章表現了鳥頭或帶鳥面具的神祇。
Walter Burkert提醒道“在哪種程度上人們可以和應該區分米諾斯和邁錫尼宗教,這是個仍未有答案的問題。“(Burkert 1985 p 21),並認為這個問題終將在埃特魯里亞與古希臘(或者羅馬和希臘)的宗教、文化間的關係上找到有用的類比。米諾斯宗教並未通過自己的語言進行傳承,並且後世希臘文人對於經過數百年口耳相傳而存世的克里特神話主題的發揮,也革洗了這涓涓細源:比如忒修斯的傳説。一些克里特名字被希臘神話所保留,但是我們已無法將這些名字對應於發現的米諾斯神像,如著名的蛇女神。
在一些確認的宗教遺址內發現了金屬和粘土製的崇拜物:雙面斧(希臘文πέλεκυς,英語labrys)、船隻小雕塑、人造品的模型、動物、人形等。這些遺址,包括克里特島上的無數小神灶、山的峯頂及為數眾多的神聖洞穴——已經發現了300多個——被確認為一些信仰的中心,然而還未發現像希臘人所建的神廟。在複雜的宮殿裏沒有識別出主要用於宗教活動的中心房間,而中心院落則用於給年輕的男女進行跳牛祭祀活動。
米諾斯神聖的符號包括公牛和獻祭的角、雙面斧、立柱、蛇、太陽圓盤和樹。

米諾斯文明文明科技

米諾斯文明農業

米諾斯人飼養牛、羊、豬、山羊,種植小麥、大麥、野豌豆鷹嘴豆,培育葡萄無花果橄欖,以及罌粟,可能用於製造鴉片。米諾斯人知道馴養蜜蜂,從近東接受了石榴和温柏。
農民使用皮革包住把手的木犁,由一對驢或者閹牛拉犁。

米諾斯文明建築

米諾斯的城市由石子鋪成的路連接,石子是用銅鋸切成。道路有排水系統上層社會享受粘土製成的下水道設施。
米諾斯的建築通常為平的瓦片頂,以及灰泥、木質或是大石板地面,兩三層樓高。他們可能是用石塊和碎礫建造矮牆,挑高使用泥磚。天花板上的橫木用來支撐屋頂。

米諾斯文明文明衰落

米諾斯之隕
有證據表明貿易網絡的失敗導致米諾斯的城鎮為饑荒所毀:米諾斯的麥子供應據信來自於黑海海岸的農場。許多學者相信古代的貿易王朝通常因為不經濟的貿易而崩塌,因為缺乏會計手段,食品和糧食通常未被適當地重視,而奢侈品則被不當地過高估價。結果導致饑荒和人口的減小。而同時,日臻成熟的鐵器漸漸取代銅器,米諾斯商人的貿易受到了嚴重的打擊。當饑荒無法為貿易所緩解的時候,文明的衰落就不可避免了。
另一個理論指出,米諾斯的航海能力因為錫拉火山的噴發而遭到重創。這可能間接導致了邁錫尼的入侵,而後者的管理技能無法維持一個貿易王國。錫拉火山的噴發對米諾斯文明的影響仍舊在爭議中。既然錫拉火山的噴發可能是近10000年間最猛烈的一次,考古學家地質學家質問為何在根據碳同位素測定出的噴發的時間(根據狐尾松測定為前1628年,根據格陵蘭冰層為前1645年)和米諾斯文明滅亡的時間(約前1450年)間有如此大的間隔。這個間隔激起了全世界許多學者的興趣,而越來越多的證據和理論被提出,試圖解釋米諾斯文明衰落這個謎團。
這些理論都圍繞着錫拉火山的爆發展開。作為貿易中心克里特的穩定與它的航海能力息息相關。這次噴發如今被定級為VEI-7,如此大的能量足以引發巨大的海嘯,吞噬周圍島嶼的一切港口和船隻,從而給克里特經濟帶來重創。而另一大理論認為爆發引發的火山灰遮蔽了太陽,導致持續數年的饑荒。而邁錫尼人利用這個時機進攻並征服了克里特島
古希臘文明的高度發達在發掘的米諾斯遺址得到了驗證。傳説米諾斯王建造了王宮,其中千門百室,曲折相通,被古希臘神話稱為“迷宮”。從建築的壯美、繪畫的傳神及線形文字等發現均已表明,公元前2000年的米諾斯出現了階級社會和高度的青銅器文化
曾經輝煌的米諾斯文明,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正當鼎盛時期突然瞬間消逝得無影無蹤,是什麼力量造成的呢?伊文思曾推斷,王宮遭到破壞是由於地震造成的。
1967年,美國考古學家揭開了這個謎。在克諾索斯以北約130千米,有一座桑託林火山島。桑託林火山海拔高度僅566米,20世紀曾有過3次小規模的噴發,其威力遠不能與維蘇威火山相比,它的寧靜使島上祖祖輩輩的居民感到安全。但當美國人在島上60多米厚的火山灰下挖出了一座古代商業城市時,世人改變了對它的看法。
研究證明,這是人類歷史上一次最猛烈的火山爆發,大約在公元前1500年前後。直衝天際的火山灰瀰漫在空中,覆蓋了整個地中海東部地區,噴出的火山灰渣多達62.5平方千米,幾乎在一瞬間,島上的城市就被埋在厚厚的火山灰下。
由於地殼內極大的壓力,迫使火山發生驚天動地的大爆炸,然後火山自行崩塌陷落,形成一個圓周足有60公里的火山口。熾熱的岩漿噴薄而出,火山灰散落最遠達到700千米處。克里特島因火山爆發而遭遇到滅頂之災,全島很快被火山灰掩埋,由於火山爆發引起的海嘯再次襲擊克里特島,終於使輝煌的米諾斯文明毀於一旦。
據史料記載,埃及的上空當時曾出現3天漆黑一片的情景。火山爆發引起了巨大的海嘯,浪頭的高度達數米,滔天的巨浪滾滾南下,很快便來到克里特島,它摧毀了島上的城市、村莊和沃土良田,船隻被狂濤擊碎,米諾斯無敵的艦隊頃刻間化為烏有。
少數生還的人,渡海來到希臘伯羅奔尼撒半島東北部的邁錫尼,將米諾斯的文字、藝術、先進的技術帶到這裏,逐漸發展起燦爛的邁錫尼文明。在大約公元前12~前11世紀時,多利安人南下,邁錫尼文明被毀。隨着後來漫長的歷史歲月流逝,人們逐漸淡忘了當時這一處於歐洲領先地位的燦爛的古代文明。

米諾斯文明文藝生活

米諾斯文明藝術

由於木頭和織物無法抵禦歲月的侵襲,米諾斯文明最重要的藝術遺存為米諾斯陶器、宮殿建築與壁畫、石雕以及印章。藝術和物質文化的遺蹟,特別是陶瓷風格的序列,幫助在考古學中界定了米諾斯文化的三個階段,每個階段有其自有的特徵。(詳見米諾斯陶器)
諾索斯宮的跳牛雕塑 諾索斯宮的跳牛雕塑
米諾斯早期的陶瓷製品以線狀的螺旋、三角、曲線、十字、魚骨紋等為特徵。到中期,自然主義的設計,如魚、烏賊、鳥和百合的圖案則變得普遍。到米諾斯晚期,花和動物依然是主要的特徵,但是增強了變化性。在諾索斯周圍的地區通常體現出“宮殿風格”,特徵為對自然形狀的幾何抽象以及單色的繪畫。非常值得注意的是邁錫尼藝術與後期米諾斯藝術十分相似。
在克里特北岸的伊拉克裏翁(Ηράκλειο)博物館藏有許多米諾斯藝術珍品

米諾斯文明性別

米諾斯文明的一個突出特點是他們對女性神祀的崇拜,而非男神。“埃文思已經發現米諾斯人的主神是一個強大的自然女神,而這一論斷從未被挑戰過。”
出土的壁畫和女祭司雕塑顯示了男人和婦女參與同一個體育項目(通常是跳牛),因而一些考古學家相信米諾斯社會中男人和女人有着相同的地位。
壁畫有很多是描繪人羣的,而性別由顏色來區分:男人的皮膚是紅褐色,而女人的則是白色。

米諾斯文明服裝

米諾斯的男人穿褶皺短裙和纏腰帶,婦女穿敞開至肚臍的長袍,配以短袖和鑲邊的裙子。服裝上的花紋多為對稱幾何形狀

米諾斯文明語言文字

對他們的語言,人們所知甚少,一般稱之為Eteocretan(“原克里特文”?),它可能是用仍未被破解的線性文字A書寫。後期文化中,由於邁錫尼文明的入侵,他們轉用線性文字B,一種早期希臘語字母來記事。線性文字B在1950年代被破解,不過線性文字A至今仍然無人可以解讀,使得我們仍無法對這個燦爛的文明進行深入的瞭解。
【克里特象形文字系】字意:戰車、蜂、犛牛、戰士
【克里特象形文字系】字意:戰士 【克里特象形文字系】字意:戰士
克里特象形文字系】字意:戰車 克里特象形文字系】字意:戰車
【克里特象形文字系】字意:蜂 【克里特象形文字系】字意:蜂
【克里特象形文字系】字意:犛牛 【克里特象形文字系】字意:犛牛

米諾斯文明迷宮傳説

遠古時代,有一個叫彌諾斯的國王,他統治着克里特島。彌諾斯的兒子在雅典被人陰謀殺害了。為了替兒子復仇,彌諾斯向雅典宣戰。在天神的幫助下,雅典被施以災荒和瘟疫。為了避免更大的傷亡,雅典人被迫向彌諾斯王求和。彌諾斯同意了,但條件是雅典人必須每隔9年進奉7對童男童女到克里特島。原來,彌諾斯在島上的迷宮裏,養了一隻人身牛頭的怪獸,它是宇宙之王宙斯的兒子,生性兇狠殘忍,以吃人為樂。7對童男童女就是供奉給他吃的。雅典人為了生存只能接受這個屈辱的要求。這一年,又到了供奉童男童女的時候。雅典城內一片哀鳴,有童男童女的家庭都惶恐不安,害怕災難的到來。雅典國王愛琴的兒子忒修斯看到人們遭受這樣的不幸十分難過。他義憤填膺,決定和選中的童男童女們一起到克里特島去,殺死那頭殘害生靈的怪獸,解除人們的苦難。他的父親愛琴為兒子的勇敢驕傲,可又擔心他的安危。因為牛怪所棲身的迷宮,道路曲折縱橫,人一進去就會迷失方向,根本別想出來。忒修斯極有可能葬身其中。但國王拗不過兒子,只好同意了。於是,這天雅典民眾就在哭泣的悲鳴聲中,送別了忒修斯和七對童男童女。忒修斯和父親約定,如果殺死怪獸,他就在返航時把船上的黑帆變成白帆。忒修斯帶領着童男童女在克里特上岸了。他的英俊瀟灑引起了彌修斯國王的女兒———美麗聰明的阿里阿德涅公主的愛慕。公主向忒修斯表達了自己的愛情,並決定幫助自己的愛人。她送給忒修斯一把無比鋒利的魔劍和一個可以辨別方向的線球,來對付迷宮裏的怪獸。忒修斯有了寶貝相助,信心百倍。他一進入迷宮,就將線球的一端拴在迷宮的入口處,然後放開線團,沿着曲折複雜的通道,向深處走去。很順利地就找到了怪物,經過一場惡戰。他終於用手中的魔劍,殺死了這頭兇猛的怪牛。然後,他順着線團,完好無損地走出了迷宮。忒修斯帶着童男童女還有阿里阿德涅公主逃出了克里特島,啓航回國。
米諾斯迷宮
經過幾天的航行,他們終於看到雅典了。忒修斯和他的夥伴興奮異常,又唱又跳,但激動的忒修斯卻忘了和父親的約定,沒有把黑帆改成白帆。一直翹首等待兒子歸來的愛琴國王在海邊看到歸來的船掛的仍是黑帆時,以為兒子已被怪獸吃掉了,他悲痛欲絕,縱身跳入大海自殺了。為了紀念他,他跳入的那片海,以後就叫作愛琴海。而克里特島的迷宮也千古流傳。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米諾斯迷宮的傳説純屬虛構,直到考古學家愛文斯於1900年發掘出規模宏大、宮室密佈的克諾索斯王宮,人們才意識到古老傳説中迷宮的概念從何而來。

米諾斯文明克里特國家的起源及特徵

國家和文明起源是歷史研究中一個非常重大的理論問題。古往今來,中外學者在這個問題上付出了巨大努力,提出了諸多理論和假説。考古學的發展,不斷給國家和文明起源研究注入新的活力,使這個領域的研究日新月異,也引發了大量爭論。本組筆談的理論篇評述了國家和文明起源研究中主要的方法論,並就各個學科如何協作以推動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做出了思考。另外四篇分別討論了中國、西亞、埃及、克里特古代國家和文明起源中的不同側面。中國篇以周王朝為案例,認為周王朝以王家為中心,逐步構建起以周邦為核心的天下體系;西亞篇將國王頭銜的變化與國家疆域的擴張聯繫起來;埃及篇注意到早期國家統一進程中外人形象與內部秩序之間的關係;克里特篇探討了早期國家起源的動因和職能。在理論與案例結合的基礎上,我們希望揭示早期國家研究可能的面向與維度,也期待在這個重大問題上有更多學者加入,共同推進國家與文明起源的研究。
在國家起源研究中,青銅時代克里特的地位比較尷尬。古希臘史一般會敍述克里特文明的歷史,但對克里特是否存在國家,往往語焉不詳。原因部分在於克里特是個小地方,缺乏兩河流域和中南美洲那樣規模宏大的公共建築,也沒有像金字塔那樣豪華的墓葬。而克里特使用的線形文字A,至今未得到解讀。專門討論國家起源問題的學者,如美國學者塞維斯、中國學者陳淳等,有意無意地忽視了克里特。但克里特作為歐洲最早國家的身份,還是得到諸多學者的注意。柴爾德承認青銅時代的克里特有國家;費根將米諾斯文明和邁錫尼文明並列;倫弗魯詳細梳理了愛琴海地區文明形成的進程;切裏討論了克里特國家起源中農業、手工業、貿易和建築等因素的作用,以及克里特宮殿國家之間的關係。蘇聯和中國學者撰寫的著述比較詳細地介紹了克里特國家的情況。但關於克里特國家起源的某些關鍵問題仍有待釐清。本文意欲在前人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就克里特國家的起源及其特徵略作介紹,不當之處請學界批評指正。
克里特國家的起源:本土發展與外來影響
早在公元前8千紀,第一批農業居民可能就到了克里特。公元前3千紀,克里特進入青銅時代,開始了向文明過渡的進程。公元前2千紀初,隨着中期米諾斯時代克諾索斯等地宮殿建築羣的興起,克里特國家產生。從此時到公元前15世紀中期克里特被邁錫尼人征服,所謂米諾斯人的國家前後延續了500多年。
在柴爾德看來,克里特國家在早期米諾斯第一期即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經萌芽,“早在米諾斯文化早期,仔細規劃的城市無須城牆加以保護,表明當時已經建立起了有秩序的政體和至高無上的法律”。他認為米諾斯文明雖然深受埃及和西亞的影響,但仍是歐洲的,“在克里特島,我們沒有發現標誌東方君主專制霸權的巨大宮殿,也找不到像金字塔那樣體現對神靈特別關注的巨大廟宇和豪華墓葬”。國王“執行祭司的職能,王宮同時又是神廟……那裏沒有存在過類似埃及和巴比倫那種執行殘暴統治、發展過頭和複雜的僧侶制度”。
今天的學者們普遍認為,克里特國家的產生沒有柴爾德説的那麼早。倫弗魯、切裏和胡德等都認為,克里特的確有國家和文明,但那是公元前2千紀即中期米諾斯時代的情況,主要的標誌是宮殿的興起。早期米諾斯時代即公元前3千紀是克里特向國家過渡的時期。用倫弗魯的話説:
首先在克里特,之後是在希臘大陸和愛琴海的島嶼上,集權的組織興起,宮殿是焦點。對一個地區的經濟活動來説,宮殿既是再分配的中心,也是國王——如今已高度分層的社會的領袖人物——的住所;手工業和技術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在克里特,文字被用於記錄。這是米諾斯—邁錫尼文明的早期階段,在克里特,它始於公元前20世紀,在大陸上,約始於公元前16世紀。
在克里特國家起源問題上,外來移民的作用一直受到關注。20世紀中前期的學者們大多認為,克里特主要的技術突破,尤其是青銅時代初期金屬冶煉技術的產生,是外來移民帶來新技術的結果,儘管在不同學者那裏,有關移民來源見解不同。
20世紀70年代以降,隨着考古發掘和研究的深入,移民理論遇到越來越多的挑戰。倫弗魯證明,克里特青銅時代的來臨,是本地新石器時代文化發展的結果。“新石器時代的希臘並非一個停滯的時期,農業、定居點、組織、墓葬和技術都有重要的發展。正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之下,我們才能評估公元前3千紀即青銅時代早期的變革”。要説明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對考古資料略做回顧。
公元前3500年左右,克里特進入新石器時代後期,人口有較大幅度增加。房屋建築技術繼續改進,且常以石頭加固。陶器生產擴及全島。陶俑中出現了奶牛、鳥、蛇等動物形象,也有一些人像,尤其是女性形象。在生產工具中,這一時期手斧大增。從遍及全島的米洛斯黑曜石工具判斷,克里特與外界保持着聯繫,包括埃及。
從公元前2800年開始,克里特進入金石並用時代,銅器和青銅器逐漸取代石器,在生活中居於主導地位,克里特人開始了向文明社會過渡的歷程。有些學者認為,青銅時代初期陶器有某些不同於新石器時代的變化,印章文字和金屬冶煉技術的引入,都暗示有外來移民到達。但更進一步的研究顯示,那些陶器更可能源自新石器時代陶器的變異,原來被伊文斯等視為來自北非或埃及的服裝、方形墓葬和集體葬等,也都在新石器時代有先驅者。早期米諾斯第三期的一些特點預示了新時代的開始,該島北部的遺址有所增加,在東部出現了居民向大的中心集中的趨勢,克諾索斯日趨重要。而在麥撒拉平原,雖然考古學家們沒有發現這一時期的巨大建築,但那可能是中期米諾斯時代興起的宮殿將早期米諾斯第三期建築掩埋造成的結果,否則我們很難解釋中期米諾斯時代宮殿的突然興起。湯姆金認為,早期米諾斯第三期克諾索斯規模較大的建築羣,可以在早期米諾斯第二期甚至在新石器時代末期找到先驅者,其中早期米諾斯第一期和第二期的大院,還有西邊的建築,也都與此前的建築之間存在連續性。也就是説,克諾索斯的建築發端於新石器時代,並一直延續下來。因此胡德的結論是:“總體上看,克諾索斯和法埃斯特偉大宮殿的建設,更可能反映了中期米諾斯時代克里特日益增長的繁榮而非外來入侵。”假設如此,則克里特國家無疑始自新石器時代的定居點,經歷青銅時代早期的孕育,最終在中期米諾斯時代取得突破,形成了國家。
但也有學者認為,中期米諾斯初年即公元前2000年前後有來自希臘大陸或基克拉迪斯羣島的移民遷入,而胡德在詳盡考察了相關理論後指出:“不管是考古證據,還是對青銅時代克里特人骨骼的研究,似乎都不支持中期米諾斯時代移民遷入的觀點。”法埃斯特等地的舊宮殿確曾遭到破壞,但那並不意味着入侵。相反,湯姆金證明,克諾索斯的宮殿一直是共同體集體舉行宗教儀式的場所,在中期米諾斯時代經歷了多次擴建,擴建的主要區域在原來中央大院的外圍,東部擴建最多,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迷宮的大致形態。克里特人使用的線形文字A,系萌芽於中期米諾斯第一期的象形文字發展而來,象形文字又是新石器時代後期刻畫符號的發展。總體上看,克里特文字可能受到埃及或兩河流域的影響,但仍是宮殿因管理庫存產品的需要發明的。
就考古資料看,標誌着克里特國家誕生的主要因素如建築、工藝、文字等,都主要在本地文明基礎上逐漸發展並達到繁榮。
克里特早期國家的基本特點
由於線形文字A尚未得到解讀,學者們只能利用宮殿、陶器和印章等材料窺測克里特國家的特點,在許多問題上仍存在激烈的爭議。根據目前的研究,我們只能對一些基本問題做出嘗試性的回答。
克里特是一個克諾索斯統治下的統一國家,還是多個國家並存?在古代希臘人的傳説中,青銅時代的克里特是統一國家。修昔底德明確地談到米諾斯是克里特的統治者,組建了海軍,並且在愛琴海上殖民。更早的荷馬提供了類似的説法:伊多麥紐斯統率着擁有一百座城市的克里特人。至少在荷馬的記憶中,克里特儘管城市眾多,但只有一個統治者。青銅時代中後期克里特宮殿的分佈和文化的統一,似乎暗示了克諾索斯某種程度的霸權。宮殿基本分佈在該島中部和東部,以克諾索斯規模最大,其他如馬利亞、法埃斯特和加圖扎克羅等,都要小得多。這些宮殿相互之間距離大約35~40千米,而且都不設防。線形文字A文書和印章遍及其東半部,陶器風格也比較統一,暗示克諾索斯的文化佔據統治地位。愛琴海地區在米諾斯中期的米諾斯化,或許説明克諾索斯政治和經濟實力最為強大,文化也最為發達。
上述種種,都讓克里特是一個統一國家的説法很有吸引力。但即使米諾斯真的存在,修昔底德畢竟生活在1500年之後,他的説法也許不過是當時希臘人最一般的看法,或者是一個比較合理的猜測。斯塔爾發現,所謂的米諾斯霸權,可能是把公元前5世紀雅典霸權投射到過去的結果,更像神話而非歷史。荷馬所述,則主要是公元前8世紀或稍早時期的情況,即使偶有青銅時代的傳統流傳,那最多是青銅時代後期即邁錫尼人佔領克里特以後的情況,不足以反映米諾斯文明時代的狀況。所以切裏等人並不接受修昔底德和荷馬的看法,認為克里特各國雖然在政治經濟結構、文化和宗教崇拜等方面表現出相似性,但早期克里特的宮殿基本是在各個地區原有建築基礎上發展起來,不同地區之間相互獨立,每座宮殿可能都是一個獨立的國家,而且實力相近。考慮到古代國家最初起源時生產力低下,交通通訊不便的情況,一個國家能夠控制的範圍相當有限,筆者基本贊同切裏的看法。稍許可以補充的一點是:當今的研究已經表明,在青銅時代發展起來的文明中,不管是蘇美爾尼羅河谷地,還是印度河流域和中國的黃河流域,最初都是多國並立的狀態。上述地區都在交通相對便利的情況下出現了小國並立狀態,並維持數百年,甚至上千年。克里特島面積為8300多平方千米,相互之間的交通雖然有道路連接,但顯然不如蘇美爾和尼羅河流域方便,其國家最初也更可能是小範圍的。中期米諾斯時代,克里特主要有克諾索斯、法埃斯特、馬利亞、加圖扎克羅等宮殿中心,分佈在東、南和北部沿海。每個國家都以宮殿為中心,控制周邊地區的土地,面積一般都在1000~1500平方千米,大體符合最初興起的國家都為小國寡民的一般規律。即使克諾索斯因實力強大享有某些優勢,但從原始宮殿期到新宮殿期,整個克里特看起來相當和平,克諾索斯即使享有某種優勢,最多也就是意識形態和文化上的,而在政治上和經濟上,各地應基本自主。
如果克里特是多國並立的狀態,那各個國家內部的情況如何?克里特島南北之間最大的距離不超過60千米,東西之間約260千米,但青銅時代的主要國家都集中在克里特島的中部和東部,每個國家之間相距不過數十千米,面積也僅1000多平方千米,宮殿實現對地方的直接控制,無論是交通還是通訊,都不會有太大困難。學者們通常根據宮殿中大量的儲藏室及其所儲存的實物,以及手工業和貿易的集中經營情況,推測克里特國家可能與西亞、埃及類似,是一種集權體制。這種集權表現為,在經濟上宮廷是再分配中心,通過徵收實物税,控制農民的剩餘糧食,成為農業生產組織者和土地所有者。“中央權力機構極大程度上控制周邊土地的分配和使用權,大量土地直接隸屬於王宮或神廟。出產於國王領地和私有土地的食物以及動物的副產品集中儲藏於王宮,由王宮決定分發給各個村落。食品和原材料彙集於王宮,王宮內的貴族得以過上奢華的生活;王宮內外的工人也因此獲得建築、生產用的工具和材料。此外,一旦饑荒或其他災害來臨,儲藏於王宮內的大量穀物和橄欖油就可分發給平民。早期王宮內發現的大量儲藏設施表明,早在公元前2000年就開始採用‘資源再分配’模式了”。宮廷掌握着重要的手工業。卡馬瑞斯型陶器的統一規格和產量,以及宮殿內手工業區的集中,都暗示國家對手工業的控制。對外貿易也掌握在宮殿手中。克里特多餘的農產品如糧食和手工業品等被運往埃及、敍利亞等地,換回黃金、銅、象牙、顏料等當地缺少的物品。在埃及女王哈特舍普蘇特圖特摩斯三世時期的壁畫上,有凱夫提烏國使節出現,他們穿着典型的米諾斯的服裝,手裏拿着給法老的貢品,顯然來自克里特。在敍利亞和埃及發現的大量克里特陶器,也説明該島當時在地中海的商業貿易中相當活躍。希臘傳説中的米諾斯霸權,很可能是克里特的商業霸權。如此長途和大宗的貿易,在當時的條件下,一般私人很難進行,應當是國家行為,形式上可能更接近西亞和埃及之間流行的朝貢貿易或禮物交換。
與經濟上的集權相適應,克里特國家在政治上可能也是集權體制。宮殿的主人國王—祭司是最高統治者,兼有政權和神權。作為國王和祭司,他可能實行着某種程度的集權統治。為了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他需要舉行豪華的宗教儀式。經常出現的被視為國王的壁畫上的形象,更像是一個國王以祭司的身份在舉行某種宗教儀式。克諾索斯宮殿一個非常重要的職能,就是代表共同體舉行宗教儀式,伴隨着儀式的,可能還有大規模的宴飲。鑑於早期蘇美爾、印度河流域、埃及的最高統治者都兼具宗教和政治雙重身份,早期希臘的巴賽列斯和羅馬的國王,也是神權和王權集於一身,克里特的最高統治者或許也是如此。“克里特存在着一種獨特的王權形式,學術界稱之為‘神權政治’(君主制的一種變體,這種君主制的世俗政權和宗教權力屬於同一個人)。王這樣的大人物被視為是神聖的和不可侵犯的,‘普通人’甚至連看一眼也是被禁止的”。遺憾的是對於國王如何產生,王一旦繼位後如何行使這些權力等問題,我們沒有任何材料。對於地方政權的構成,我們同樣一無所知。
最後,是克里特國家的社會結構。宮殿的存在本身,已足以説明當時出現了統治階級。僅僅是完成實物税的徵收和分配,就需要大量管理人員。在克里特宮殿的壁畫中,我們看到了頭戴羽冠、正舉行儀式的統治者,記錄收支的書吏,練習拳擊的少年和穿着時髦的婦女。尤其是那些婦女,“皮膚如象牙那麼白,大而黑的眼睛輪廓分明,黑而捲曲的頭髮一縷縷無拘無束地散在前額上,鼻子上翹,嘴唇塗上了桃紅色,下巴尖細,分明是高雅而稍顯風騷的克里特婦女的代表”。她們不太可能是勞動婦女,而是上流社會的貴婦。宮殿中儲存的大量糧食和各種用品,都表明宮中人基本依靠從周圍鄉村徵收的租税、手工業者提供的各種產品生活。
當時社會上顯然還存在某些比較富有的人士,表現在居住上,就是除宮殿外,克里特還有若干漂亮的民居。“房子有兩到三層樓,平頂,上有閣樓或氣窗,牆上開窗户”。這樣的房子,明顯不是所有居民都能享有的。普通勞動者的住所則“分散在王宮近郊的田野和小山丘上。這是一些極其簡陋的、緊緊擠在一起的茅屋和曲折狹窄的小街道組成的居民點,與王宮的宏偉建築及內部奢侈豪華的陳設形成鮮明的對照。……房子本身不大,每間不到50平方米。房子的結構非常原始,牆的地基用石頭砌成,石頭之間用黏土固定,牆體用未經焙燒的磚砌成,窗框和門框是木製的”。基於此,“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認為,克里特社會已形成了任何早期階級社會都有的統治與從屬關係。可以假定,克諾薩斯(即克諾索斯)王國同克里特其他國家一樣,農業居民要為宮廷承擔各種賦役。他們必須向宮廷提供牲畜、穀物、油、酒及其他產品。所有這些收入由宮廷書吏登記到泥板制的表格上,然後放到王宮的倉庫,這樣在倉庫裏就聚集起大量的儲備糧和其他財富。農民還用自己的雙手建造和修葺宮殿、闢建道路和灌溉溝渠、架設橋樑”。如果“收穫者花瓶”描寫的場景為真,則當時可能還存在某種形式的集體勞動。
結論
1884年,當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第一版發表時,施裏曼剛剛發掘了特洛伊和邁錫尼等遺址,對愛琴文明的研究尚未開始,古希臘的信史,如格羅特所説,還只能從公元前776年開始。至於蘇美爾和阿卡德,前王朝時代的埃及,印度河流域文明等,都還沉睡在地下。因此,恩格斯的討論,只能以希臘、羅馬和德意志人國家為具體案例。就古代希臘國家而論,恩格斯可以討論的,還是鐵器時代希臘人的城邦國家,首要的是雅典。但是,如學者們注意到的,恩格斯關於國家和文明產生的基本理論——生產力的進步及其所引起的農業、畜牧業和商業的分工,財富的集中,社會的分化,階級的產生,社會和部落之間衝突的加劇,以及隨之產生的階級矛盾控制衝突的需要,共同導致了古代國家的興起——儘管經歷了20世紀學術界諸多的豐富和補充,這個基本論斷仍可以成立。限於當時的條件,恩格斯關於野蠻和文明的論述,很大程度上是理論的闡釋,需要我們用更加具體的研究去驗證。早在20世紀80年代,在論述國家和文明起源問題時,林志純先生已經呼籲,“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最後的總結章是‘野蠻與文明’,是以結論性質提出了許多重要的原理。我們的原始史後半章,最好是通過具體史實,來説明某某公社如何解體,某某文明如何產生,理論聯繫實際”。而當今討論不同地區國家和文明起源的學者,儘管側重點各有不同,但大體都依循着這些路徑展開,把新石器革命農業革命引發的社會分工,分工所引起的社會複雜化,作為論述的基本前提。本文對克里特國家起源和特徵的探討似乎表明,農業的產生,社會分工的發展和複雜化,生產力的變革,是國家產生的基本前提。早期國家固然存在明顯的階級和社會分化,國家也的確是那個掌握着最多生產資料的統治階級的國家,而且可以相信,在必要時國家會使用暴力鎮壓被壓迫者的反抗。但國家的職能顯然不僅僅是鎮壓。無論是蘇美爾的城邦,印度河流域的早期國家,還是青銅時代的克里特,甚至前王朝時代的埃及,國家都承擔着組織生產和貿易、通過宗教儀式和經濟再分配活動凝聚社會認同等其他諸多重要的職能。國家的產生或許是階級矛盾發展的產物,但國家並不只能依靠武力維持存在,它必須通過維持和平、防禦外敵、履行對神的義務等,向共同體證明自己存在的合理性。對於國家產生過程中的這些方面,值得我們給予更多重視。

米諾斯文明考古遺址

克諾索斯宮殿(Knossos)
Phaistos-宮殿
Kato Zakros-宮殿
Gournia-小鎮(MMIII,LMI)
Malia-宮殿
Pyrgos(EMII~LMI)
Vasiliki(EMII~LM1)
Fournu Korfi(EMII)
Pseira(LMI)
Karfi-最晚的遺蹟(LMIII)

米諾斯文明考古發現

2016年1月7日消息,考古學家近日對希臘克里特島上的米諾斯文明遺蹟進行了發掘。最新出土的一批手工藝品和建築物證明,古城克諾索斯當時的規模比此前想象的更為龐大、經濟更加繁榮。

米諾斯文明參見

米諾斯(彌諾陶羅斯)
古希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