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米納哈薩人

鎖定
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民族,人口100多萬,主要居住在北蘇拉威西省,即米納哈薩半島北段。
過去由酋長領導,現在按父系組織,由頭目領導。土地歸各村公有。種植水稻、旱稻、玉蜀黍、西谷椰子、咖啡、煙草及椰子。米納哈薩人幾乎全是基督教徒,多半受過良好教育。
中文名
米納哈薩人
外文名
Minahasan
原住地
蘇拉威西島米納哈薩半島
原始馬來人種
人口數量
約 100 萬

米納哈薩人簡介

米納哈薩人是北蘇拉威西省的主體民族。雖然米納哈薩人的傳統神話暗示了歷史上曾經的民族統一,但在19世紀之前,米納哈薩人所在地區存在若干個叫做walak的相互獨立的地方組織。它們之間長期處於混戰之中,也並不存在米納哈薩人這一民族意識。
絕大多數米納哈薩人是基督教徒,也有極少數是穆斯林。在與歐洲人接觸之前,米納哈薩人已經與馬魯古羣島北部地區的居民、馬來人、中國人有所接觸。16世紀開始,先後接觸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但最終當地成為荷蘭人的殖民地。
米納哈薩人分為9個子羣體,各有自己的語言。其中5種相互接近的語言被統成為米納哈薩語,3種屬於桑義赫語羣(Sangir languages,桑義赫語羣主要分佈在桑義赫羣島、塔勞羣島)、1種屬於蒙貢多語。各羣體之間使用萬鴉老馬來語相互交流。萬鴉老馬來語是一種以馬來語為基礎的混合語,大量吸收了西班牙語、葡萄牙語、荷蘭語的詞彙,雖然顯示出與印尼東部地區居民所説馬來語的一些相似性,但也有許多不同之處。
在荷蘭殖民時期,米納哈薩人對荷蘭語、荷蘭文化、基督教信仰有強烈認同感。在印尼1945年獨立時,部分米納哈薩政治家曾請求荷蘭,讓米納哈薩人所在地區併入荷蘭,成為荷蘭的一個省。作為印荷混血兒的一部分,有許多米納哈薩人生活在荷蘭。

米納哈薩人名稱來歷

“Minahasan”(米納哈薩)一詞在當地語中的意思是“聯合”。米納哈薩地區在歷史上曾長期處於部落混戰之中。各部落在反抗其南部蒙貢多人的入侵中,曾經聯合作戰,這種聯合被稱為“米納哈薩”。
1677 年,荷蘭人與米納哈薩地區各部落簽訂協議,主要內容包括:各部落承認荷蘭的宗主權、相互之間停止內鬥、荷蘭人保護當地人的安全,使其不受蒙貢多人等外來勢力的侵擾。在這次會議中成立了由各部落代表組成的常設會議組織,取名為“米納哈薩”,意思是“聯合大會”。
“米納哈薩”一詞的首次文字記錄出現在荷蘭駐萬鴉老殖民官員給馬魯古總督的一封信中,文中指“米納哈薩”這一會議組織。
在荷蘭人的統治下,直到19世紀,當地各羣體間才停止內鬥。各羣體也在此時,產生了共同的民族認同感,“米納哈薩”從此成為了這一民族的名稱。

米納哈薩人歷史評價

米納哈薩人早期

根據米納哈薩人的神話傳説,他們的祖先是ToarLumimuut。2人的後代分成了三個羣體,三個羣體後來產生了分歧,一次會議後決定相互分離。在這次會議的地點有一塊大石頭,這塊石頭後來成為了著名的旅遊景點。三個羣體的分別是Tonsea、Tombulu與Tontemboan。三個羣體各自建立領地。米納哈薩人就是在這三個羣體基礎上,不斷加入其他6個羣體而形成。
接着,一羣外來者來到了當地,為躲避戰亂,他們在一個大湖的周圍住了下來,他們因此被叫做通達諾人(Tondano)。“通達諾”在當地語言中的意思是“水上人家”。這個大湖後來就被叫做通達諾湖(Lake Tondano)。
接着,又有Tonsawang、Ratahan、Ponosakan、Bajo、Bantik5個外來人羣的到陸續到來。Tonsawang 人來自馬魯古羣島,有美拉尼西亞人特徵。Ratahan人來自托米尼灣,Ponosakan人是蒙貢多人入侵軍後裔,Bajo人、Bantik人來自桑義赫羣島。
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各部落是因為抵禦蒙貢多人而聯合在了一起。但實際上,各部落的真正聯合並形成米納哈薩人這一統一羣體是荷蘭殖民的產物。共同的基督教信仰、萬鴉老馬來語的普及,都是荷蘭人所推動,這也是形成共同民族意識的基礎。

米納哈薩人歐洲人殖民時期

16世紀下半葉,葡萄牙人與西班牙人來到米納哈薩半島。西班牙人逐漸排擠葡萄牙人的勢力並控制米納哈薩地區,西班牙人還在萬鴉老建立堡壘。17世紀下半葉,荷蘭人擊敗西班牙人,控制米納哈薩地區,荷蘭人與當地酋長定義協議,當地人進行自治,但承認荷蘭人的宗主權。
在荷蘭人統治期間,當地人接受了基督教信仰與西方文化。荷蘭人在當地開辦學校,這是印尼最早的現代大眾教育,馬來語作為教學語言在當地開始普及。在荷蘭人的促進下,各個羣體形成了米納哈薩這一民族。
但米納哈薩人與荷蘭人的關係並不一直親密,1807年——1809年,通達諾人的反荷起義被鎮壓。1870年,荷蘭人開始在當地建立直接統治。到後來,二者的關係是如此親密,以此於米納哈薩地區被稱為荷蘭的第十二省。1947年,部分米納哈薩人發起加入荷蘭的運動。
在荷蘭殖民時期,許多米納哈薩人加入荷蘭殖民軍,參與了對印尼其它地區反荷起義的鎮壓。在荷蘭的東印度殖民地,相當一部分米納哈薩人擁有與地歐洲人平等的地位。日本人佔領期間,許多米納哈薩士兵成為俘虜。

米納哈薩人印尼獨立後

在印尼獨立過程中,米納哈薩人內部發生了嚴重分歧,有人支持單一制的印尼共和國,有人支持荷蘭提倡的印尼聯邦。印尼方面任命信仰基督教的米納哈薩人Sam Ratulangi為印尼東部的最高長官,這一舉動爭取到了米納哈薩人對印尼共和國的支持,在米納哈薩地區避免了類似南馬魯古那樣的叛亂。
新成立的印尼共和國對椰子出口進行壟斷,嚴重影響了米納哈薩地區的經濟,當地人對印尼中央政府感到不滿。1956年,印尼全國走私猖獗,尤以萬鴉老港最為嚴重,印尼政府要求關閉萬鴉老港,但遭到當地政府的反對,印尼政府只好讓步。Permesta隨後向印尼政府提出一系列政治、經濟與地方改革倡議,但印尼政府予以回絕。1958年2月印尼軍隊轟炸萬鴉老,隨後開進米納哈薩地區,但對Permesta的鎮壓直到1961才結束。

米納哈薩人Permesta叛亂

Permesta,是印尼東部軍事領導人因對印尼中央政府所執行的政策不滿而發起的運動,一開始的總部在望加錫,後根據形勢變化,遷移到萬鴉老。其主要訴求是印尼政府給予地方更大的自治權,領導人以米納哈薩人為主。當面對印尼政府的軍事壓力時,只有米納哈薩人仍然堅持,並與印尼政府軍發生武裝衝突。Permesta在外部受到美國政府及蔣介石集團的暗中支持。 [1] 
1957年3月,作為Permesta成員的蘇拉威西島南北二部分的軍事首領聯合向印尼政府提出要求,要求更多的地方權利。經過談判,蘇拉威西島南部地區的武裝衝突被避免,南部地區的軍事領導人脱離Permesta,倒向印尼政府。Permesta勢力被迫退到米納哈薩人較多的蘇拉威西島北部地區。1957年6月,Permesta領導人自行宣佈建立北蘇拉威西自治政府。此時,印尼政府軍已基本控制蘇拉威西島南部,並聯合南部蘇拉威西的軍事力量進攻Permesta。Permesta的軍事力量被從蘇拉威西島中部、哥倫打洛、馬魯古的摩羅泰島等地趕走。Permesta曾計劃從摩羅泰島的機場起飛,遠程轟炸雅加達。Permesta擁有的少數戰鬥機也被摧毀,這些戰鬥機由美國提供,飛行員來自菲律賓、中國台灣、美國。印尼政府軍於1958年6月進入米納哈薩地區,但對Permesta的鎮壓一直持續到1961年。

米納哈薩人文化

早期的米納哈薩社會具有競爭與平等的特徵。主要的祭司通常是女性,米納哈薩的文化中沒有任何對女性的特別歧視。與羣體有關的重大決定以羣體協商的方式作出。由於不存在由於出生產生的不平等,個人地位主要取決於能力與品德。個人地位的提高以及領袖地位的獲取主要通過二種方式:財富與勇敢。前者指一個花費巨大的盛大招待儀式;後者指獵頭。
米納哈薩人死後被埋在一種叫做waruga,的石棺裏,這一習俗後來被荷蘭人廢止。
17世紀末,荷蘭人控制了米納哈薩地區,絕大部分米納哈薩人,尤其是上層階級以及居住在萬鴉老的居民,逐漸接受了荷蘭文化及西方文化,並且西方華程度很深。在18,19世紀,西方文化、服飾、生活方式在當地居於主流地位,直到20世紀晚期傳統文化的復甦。就算在今天,也有一些米納哈薩人更荷蘭化、西方化。

米納哈薩人宗教

1907年,Tontemboan語言的聖經出版,Tontemboan 語是米納哈薩語中的一支。在北蘇拉威西省的米納哈薩縣,基督徒占人口的93%,是印尼基督徒佔比最大的縣級行政區,也是印尼基督教堂密度最大的地區,公路上每100米就能看見一座教堂。

米納哈薩人飲食

米納哈薩菜餚非常辣,大量使用紅辣椒,有是甚至整個菜餚的一大半都是辣椒。一些當地食材在印尼其它地區很難見到。比如:狗肉,當地Tontemboan語寫作rintek wuuk,縮寫為RW,字面意思“好頭髮”;貓肉,當地語tusa,也被叫做永備(eveready),來源於永備電池上的貓圖案;田鼠;果蝠;蟒蛇(當地語patola)。這些另類食材,當地人經常食用。此外,魚類食材在萬鴉老及北蘇拉威西省其它地區很豐富。常見的有鰹魚、金槍魚、紅鯛魚、鯖魚。煙燻鰹魚(Cakalang fufu), 是當地的流行食品。萬鴉老也被叫做Tinutuan之城。Tinutuan是一種當地的蔬菜玉米粥,是米納哈薩人常吃的早晨。
rica-rica、dabu-dabu是米納哈薩菜餚中的二種調料。用rica-rica為調料的菜餚名稱也帶rica-rica。Rica-rica菜餚是Rica-rica調料與食材整個混在一起,主要作為魚肉或其它肉類的調料,是由紅辣椒、葱,大蒜,西紅柿混合而成。dabu-dabu是一種蘸醬,成分是紅辣椒、葱、綠色西紅柿、再加少量的醋或檸檬汁。

米納哈薩人舞蹈

Kabasaran是米納哈薩人有名的戰舞,舞者模仿戰鬥場面。舞者穿一種誇張的紅色服飾。在歷史上,紅色服飾只能是有過成功獵頭的人才能穿。這種舞蹈與馬魯古羣島的戰舞Cakalele類似。
另一種有名的舞蹈是katrili,仍然在當地被廣泛表演。它起源於葡萄牙民間舞,女舞者身穿歐洲風格的舞會連衣裙,男舞者穿歐式正裝。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