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米爾克

(美國2008年格斯·範·桑特執導的電影)

鎖定
《米爾克》是由格斯·範·桑特執導,西恩·潘主演的傳記電影,該片於2008年11月26日美國限定上映。
該片講述了同性戀者哈維·米爾克為了爭取同性戀的合法權益而走上從政之路,最終被政敵刺殺身亡的故事 [2] 
中文名
米爾克
外文名
Milk
其他譯名
夏菲米克的時代(港)
自由大道(台)
哈維·米爾克
哈維·米克
繆克傳 展開
其他譯名
夏菲米克的時代(港)
自由大道(台)
哈維·米爾克
哈維·米克
繆克傳
牛奶分子 收起
類    型
傳記、歷史、劇情
製片地區
美國
導    演
格斯·範·桑特
編    劇
達斯汀·蘭斯·布萊克
主    演
西恩·潘
片    長
128 分鐘
上映時間
2008年11月26日(美國)
對白語言
英語
色    彩
彩色
電影分級
R(美國)
imdb編碼
tt1013753
在線播放平台
愛奇藝視頻

米爾克劇情簡介

劇照
劇照(6張)
20世紀70年代,紐約商人哈維·米爾克在39歲生日當天邂逅了年輕俊俏的男人斯科特·史密斯,兩人迅速陷入熱戀。隨後,他們搬去了舊金山合夥開了一家攝影器材店鋪,做着小本生意,自給自足。他們的小店漸漸成為了舊金山同性戀的聚集地。米爾克迅速以其親和力和領導力彙集了一幫好友,同時也注意到了當地政府及警察對同性戀的不公待遇,這使他決定參加競選從政,用自己的力量改變世界 [2]  。雖然最初米爾克屢戰屢敗,但在一位女同性戀助手的幫助下,他最終順利地當選為政府監察員。可惜的是,由於米爾克將過多的精力投入在了政治上,斯科特離開了他。當選後的米爾克利用媒體和演講闡述着自己的政見,很快也贏得了舊金山市市長的大力支持。正當米爾克為推廣同性戀合法權益的法案而奔走呼籲之時,一名在政治生涯上遭受失敗的政客丹·懷特,卻暗暗地展開了自己的刺殺計劃 [10] 

米爾克演職員表

米爾克演員表

米爾克職員表

製作人 達斯汀·蘭斯·布萊克布魯斯·科恩Barbara A. Hall、威廉·霍爾伯格、丹·金克斯、邁克爾·蘭頓、布魯納·帕潘德里亞
導演 格斯·範·桑特
副導演(助理) John R. Saunders、David J. Webb、Ian Calip、邁克爾·喬丹、Neil Lewis、Grace Liu、辛迪·泰勒
編劇 達斯汀·蘭斯·布萊克
攝影 哈里斯·薩維德斯
配樂 丹尼·艾夫曼
剪輯 埃利奧特·格雷厄姆
選角導演 弗蘭辛·梅思勒
藝術指導 比爾·格魯姆
美術設計 Charley Beal
服裝設計 丹尼·格利克爾
視覺特效 切爾·懷特、埃裏克·D·克里斯坦森、Syd DuttonBill Taylor
佈景師 Barbara Munch
展開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來源: [1] 

米爾克角色介紹

  • 哈維·米爾克
    演員 西恩·潘

    美國政客。他原本是一位紐約商人,在和同性愛人斯科特搬去舊金山後,他發現了社會對同性戀的不公之處,於是決定從政。在從政之後,他過度地投入於政治,斯科特因而離開了他。之後,他與傑克·里拉相戀,但不久後,傑克自殺身亡。與此同時,他與保守派同事丹·懷特之間的政治鬥爭越來越激烈,最終,他被丹刺殺身亡。

  • 傑克·里拉

    哈維·米爾克的愛人。他與米爾克在米爾克的攝影器材店鋪相遇,隨後與米爾克陷入愛河。然而,米爾克身邊的朋友都不看好他與米爾克的愛情。與此同時,由於米爾克過度參與政治,他也感覺受到了冷落。之後,他在米爾克的公寓中上吊去世。

  • 丹·懷特
    演員 喬什·布洛林

    消防員出身的美國政客。他與米爾克同為舊金山政府的監察員。一開始他希望與米爾克合作,但米爾克給他的政治想法投了否決票。之後,他在政治道路上接連失利,他將此怪罪到米爾克的身上。最終,他刺殺死了米爾克和舊金山市長。

  • 斯科特·史密斯
    演員 詹姆斯·弗蘭科

    哈維·米爾克的前任。他與米爾克在紐約相遇,並墜入愛河。之後,他和米爾克一起搬去了舊金山,並且開了一家攝影器材店鋪。在米爾克決定從政後,起初,他一直幫助米爾克競選政府監察員。然而之後,由於他認為米爾克過度參與政治,而忽略了感情生活,他決定離開米爾克。

角色介紹參考資料來源: [2]  [14-15] 

米爾克幕後花絮

  • 該片原定在第44任美國總統大選之前上映,但由於未能及時完成影片的後期工作而作罷。
  • 該片中的丹·懷特一角原定由馬特·達蒙來飾演,但由於該片的拍攝時間與馬特·達蒙已接下的《綠色地帶》的拍攝時間相沖突,所以馬特·達蒙最後放棄了這個角色。
  • 上千名支持同性戀合法權益的人在該片中免費出演羣眾角色 [8] 
  • 該片於2008年10月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首映,而同年11月,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通過了禁止同性戀結婚的8號提案 [9] 

米爾克獲獎記錄

時間
獎方
獎項
獲獎方
結果
2009年
最佳影片
《米爾克》
提名
最佳導演
格斯·範·桑特
提名
最佳男主角
西恩·潘
獲獎
最佳男配角
喬什·布洛林
提名
最佳原創劇本
達斯汀·蘭斯·布萊克
獲獎
最佳剪輯
埃利奧特·格雷厄姆
提名
最佳服裝設計
丹尼·格利克爾
提名
最佳原創配樂
丹尼·艾夫曼
提名
電影類-劇情類最佳男主角
西恩·潘
提名
最佳影片
《米爾克》
提名
最佳男主角
西恩·潘
提名
最佳原創劇本
達斯汀·蘭斯·布萊克
提名
最佳化妝與髮型設計
史蒂文·E·安德森、Michael White
提名
電影類-最佳男主角
西恩·潘
獲獎
電影類-最佳男配角
喬什·布洛林
提名
電影類-最佳羣戲
全體演員
提名
最佳影片
《米爾克》
提名
最佳導演
格斯·範·桑特
提名
最佳男主角
西恩·潘
獲獎
最佳男配角
喬什·布洛林
提名
最佳男配角
詹姆斯·弗蘭科
提名
最佳羣戲
全體演員
獲獎
最佳編劇
達斯汀·蘭斯·布萊克
提名
最佳配樂
丹尼·艾夫曼
提名

米爾克製作發行

主創公司
製作公司
1、焦點電影公司(美國)
2、Groundswell Productions
3、Jinks/Cohen Company(美國)
4、Axon Films
5、Cinema Vehicle Services(美國)
發行公司
1、焦點電影公司(美國)
2、A-Film Distribution
3、 Ascot Elite Entertainment Group(瑞士)
4、BIM Distribuzione(意大利)
5、Castello Lopes Multimedia(葡萄牙)
6、康斯坦丁影業公司(德國)
影片上映
國家/地區
上映日期、細節
國家/地區
上映日期、細節
美國舊金山
2008年10月28日
美國比弗利山莊
2008年11月13日
加拿大
2008年11月26日
美國
2008年11月26日(限定上映)
新加坡
2009年1月8日
西班牙
2009年1月9日
希臘
2009年1月15日
荷蘭
2009年1月22日
烏克蘭
2009年1月22日
波蘭
2009年1月23日
意大利
2009年1月23日
瑞士
2009年1月23日(意大利語區)
波蘭
2009年1月23日
英國
2009年1月23日
愛爾蘭
2009年1月23日
澳大利亞
2009年1月29日
葡萄牙
2009年1月29日
羅馬尼亞
2009年1月30日
丹麥
2009年1月30日
美國
2009年1月30日
菲律賓
2009年2月4日
新西蘭
2009年2月5日
芬蘭
2009年2月6日
烏拉圭
2009年2月6日
德國
2009年2月10日(柏林國際電影節)
捷克
2009年2月12日
阿根廷
2009年2月12日
墨西哥
2009年2月17日(墨西哥當代國際電影節)
德國
2009年2月19日
中國香港
2009年2月19日
瑞士
2009年2月19日(德語區)
挪威
2009年2月20日
巴西
2009年2月20日
冰島
2009年2月20日
中國台灣
2009年2月20日
奧地利
2009年2月20日
印度
2009年2月20日
塞爾維亞
2009年2月24日(貝爾格萊德電影節)
比利時
2009年2月25日
匈牙利
2009年2月26日
斯洛文尼亞
2009年2月26日
泰國
2009年2月26日
瑞典
2009年2月27日
法國
2009年3月4日
瑞士
2009年3月4日(法語區)
墨西哥
2009年3月6日
以色列
2009年3月12日
智利
2009年3月26日
秘魯
2009年3月26日
土耳其
2009年4月4日(伊斯坦布爾電影節)
保加利亞
2009年4月10日
日本
2009年4月18日
南非
2009年4月24日
哥倫比亞
2009年4月24日
委內瑞拉
2009年5月1日
巴拿馬
2009年5月8日
土耳其
2009年5月8日
哈薩克斯坦
2009年5月14日
厄瓜多爾
2009年5月22日
愛沙尼亞
2009年7月10日
韓國
2010年2月25日
-
-
製作發行參考資料來源: [3] 

米爾克影片評價

相對而言,《米爾克》對熟悉與不熟悉導演格斯·範·桑特風格的觀眾來説,都有些驚喜。該片從個人角度來展現時代風雲,沒有故意“裝”得很厚重;同時,如果鏡頭可以感覺出温度的話,導演的調度是不冷也不熱的:是那種貼近要表現的空間中的人與物、但又不至於產生緊迫感的效果,是一種略帶曖昧的親切視角,與影片的題材內容、乃至時代背景氣氛很融洽。
從表現重點來説,該片時一部突出“人”而不是“事”的電影。對於米爾克先後幾次競選的具體過程,導演或者是忽略,或者是僅僅抓住那幾個凸顯主角性格特色的場景。這些場景中作為表現重點的,不是當時是什麼情況、產生了什麼樣的結果之類的東西,而是米爾克當時是什麼樣一種狀態,也就是説,影片想要造成一種“感染力來自於人、而不是題材”的效果。此外,從“人”的角度、而不是“權益”的角度來看待同性戀,也暗合了片中同性戀爭取民權事件的宗旨。
就外型而言,西恩·潘似乎還不如歷史上真實的米爾克有風度,但他的確是神采非凡地演出了角色特有的親和力。導演的鏡頭,也如同西恩·潘的表演一般親和而自然。該片中鏡頭移動的方式和取景的角度,乃至色調的設定,與米爾克個人的人格魅力,與20世紀70年代崇尚自由的嬉皮文化內核,都是一脈相承的,有一種慵懶的暖意,即使在那些羣情激昂、或者震撼悲涼的場景時也是如此。這樣一來,觀眾對米爾克離去的痛心,也不會過久地停留在哀傷的層面,更多的會化成無言的、積極的感染力,充沛而不做作。
總體而言,導演格斯·範·桑特聰明地將視角對準處於歷史中心地位的人,而他又很幸運地找到了可以形神兼備演出那種感染力的演員西恩·潘,加上影片整體調度的節奏與氛圍又契合當年的時代特色,可謂天地人合一,在其題材可以演繹的空間裏達到了極致 [11] (搜狐娛樂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