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米南加保族

鎖定
米南加保族(Minangkabau)是世界上最大的仍保留母系氏族傳統的民族,主要生活在印度尼西亞西蘇門答臘省 [3]  ,人口絕大部分是穆斯林。
米南加保人仍保留母系氏族社會的特點。他們在婚姻上實行男嫁女娶,氏族身份按母系算,財產由女性成員繼承。公共事物由同氏族的男性成員掌握,女性在這方面也有一定影響力。
中文名
米南加保族
外文名
Minangkabau
所在地點
西蘇門答臘省 [3] 
人口數量
約 740 萬 [3] 
生活特色
實行男嫁女娶
宗    教
伊斯蘭教

目錄

米南加保族名字來源

米南加保族
米南加保族(9張)
“米南加保”這一名字有着特別的含義。在當地語言裏,“米南(Minang)”意為“勝利”,而“加保(kabau)”則意為“水牛”。據傳,在古代,米南加保人與鄰族發生領土糾紛,眾人建議雙方各挑一頭水牛,讓它們相互搏鬥,哪個民族的水牛被咬死,哪個民族就算輸了。
為了獲勝,鄰族的首領挑選了一頭身強力壯的母牛,而米南加保人則選了一頭小水牛,並在小牛的犄角上綁上刀片。兩牛上場對陣時,小牛仔見到母牛,直奔過去找奶吃。母牛毫無防備,被小牛犄角上鋒利的刀刃戳進了肚子,當即倒地而亡。這樣,小水牛為米南加保族贏得了勝利。從此,米南加保族名便流傳至今。如今米南加保地區還分佈着一些屋頂狀如牛角的房屋,稱為RumahGadang(意為“大房子”),體現着上古的那段傳説。 [1] 

米南加保族簡史

米南加保古代先後有兩個王國,Dharmasraya 王國 (1183–1347)和帕加爾魯榮王國(米南加保王國 1347–1833)
帕加爾魯榮王國開國者Adityawarman 帕加爾魯榮王國開國者Adityawarman
1803-1837年期間,米南加保爆發過帕德里戰爭 。
一些宗教界人氏受沙特瓦哈比派影響,要求廢除建立在母系傳統基礎上的與伊斯蘭教不符的傳統習俗,並實行嚴格的伊斯教法,他們被稱為帕德里派。帕德里派與想保留傳統文化的傳統貴族階層發生了嚴重的衝突,雙方進行了激烈的戰鬥,帕德里派攻佔了在帕加爾魯榮的王宮,多數王室成員遇難。傳統派向荷蘭人求助,荷蘭人利用此機會,控制了米南加保地區。帕德里戰爭之前,米南加保人是名義上的伊斯教徒,帕德里戰爭期間,由於帕德里派的影響,米南加保人的伊斯化大大加強。後來,米南加保人內部達成妥協:保留傳統文化,同時做虔誠的伊斯蘭教徒,所謂的"tradition founded upon Islamic law, Islamic law founded upon the Qur'an"。
20世紀,米南加保人與荷蘭人發生了二次武裝衝突:1908的反徵税運動、1927年當地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反荷起義。

米南加保族經濟

米南加保傳統武術
米南加保傳統武術(3張)
米南加保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旱稻和雜糧。他們還善於經商。由於多數男性在家鄉不能繼承土地和住房,他們便紛紛外出經商。16世紀起,米南加保人足跡已遍佈印尼及東南亞地區,主要涉足餐飲行業,後又進軍紡織、旅遊、醫療、娛樂、新聞、出版等行業。 [3] 

米南加保族人口

米南加保舞蹈
米南加保舞蹈(6張)
米南加保人總人口740餘萬,其中約650萬仍居住在印度尼西亞,420萬在其家鄉西蘇門答臘,其餘人口分別定居在馬來西亞、新加坡、荷蘭等國。 [3]  雖然米南加保人人口只佔印尼總人口的3.4%,但因文化水平高,在印尼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中都佔有重要地位。在荷蘭佔領時期,由於西蘇門答臘省土地肥沃,農業發達,這裏的種植園眾多。在此情況下,米南加保人最早接受了當時西方的一些先進思想文化。20世紀初,印尼一些較早覺醒的文學家、政治家等代表人物大多出自米南加保族羣。這些代表人物包括印尼開國元勳、同蘇加諾總統共同簽署《獨立宣言》的副總統哈達,印尼開國英雄、印尼共產黨早期領導人陳馬六甲等。 [1] 

米南加保族文化

米南加保族風俗

米南加保婚禮
米南加保婚禮(8張)
米南加保人仍保留母系氏族社會的特點。在婚姻上實行男嫁女娶。印度尼西亞西蘇門答臘省的米南加保村莊通常由四五個母系氏族組成,家庭成員,無論男女,均從母姓。房子和田地按母系繼承,姥姥傳給母親,母親傳給女兒,代代相傳。沒有女兒的家庭通常會過繼女兒以傳宗接代。母系氏族的男女分工明確。女性主要負責養育子女、料理家務,並製作小工藝品,也參與農活。男性主要從事水稻種植、捕魚、生產鐵器或經商、從政。儘管是母系氏族社會,村長一職通常還是由男性出任。 [2-3] 
米南加保人老照片
米南加保人老照片(6張)
米南加保人的婚俗獨具特色。正式婚禮舉行前,女方要先單獨舉行一場儀式,通稱“鳳仙花會”。女方還會送新郎一筆彩禮,男方要送女方一把尺子,請女方為其縫製衣服和鞋子。婚禮隆重熱烈,新娘和新郎穿着光鮮耀眼的服裝,戴上各種珠寶飾物,由親友簇擁着舉行婚禮。婦女們用頭頂着裝滿米、蠟染花布或其他禮品的缽到新娘家送禮。 [4]  婚後,丈夫白天不在妻子家裏,而是回到自己家,與其父母及兄弟姐妹在一起,到了傍晚才回到妻子家裏,共享晚餐,晚上同住,早上離開。男女雙方婚後保留原姓,所生子女則隨母姓,家庭大事全由母親和母親的兄弟姐妹主持。 [4]  男孩到了7歲,就要離開母親,集體住到清真寺,白天學習宗教和文化知識,晚上練習“希拉特”自衞武術,相當於上小學。小學畢業後,多數男孩離開家鄉去外地繼續上學,掌握謀生技藝。 [3] 
米南加保族母系社會得以保持的重要原因是他們信奉“阿達特”。“阿達特”在當地又被稱為習慣法,源自“萬物有靈論”。以母系為中心,主張萬物皆有靈,對自然充滿敬畏,後又融入伊斯蘭教。米南加保社會自覺遵循禮儀和宗教法規,體現在日常生活和社會秩序中就是互相幫助,取長補短,和平共處,少有暴力。但是隨着現代化腳步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搬入城鎮,鄉村一些“牛角屋”被荒廢。 [3] 

米南加保族建築

米南加保傳統宮殿
米南加保傳統宮殿(10張)
米南加保地區住房的最明顯特徵是房頂帶角,建築均呈長方形。遠遠望去,房子屋頂線從中間開始彎曲向上,頂部尖尖,酷似牛角,直刺蒼穹。牛角狀屋頂是專門為紀念當年獲勝水牛而設計的。 [3] 
這裏的房子都是懸空而建,架在一根根木樁之上,距地面至少一米。建築材料均採用木材,不用一根鐵釘,卯榫結構。百葉窗嵌入牆內,上面佈滿淺浮雕造型。高高的外牆及上挑山牆上,有豐富的植物、花卉、動物圖案,最多可達百種。屋頂採用桁架構造,鋪着波紋鐵皮。苫頂材料為糖棕樹葉片,一捆捆束好碼齊。牛角屋中心區域有一排木柱。標準住房一般有5根柱子,房子不斷加長,住的時間越久,柱子越多,最多可達50根。 [3] 

米南加保族烹飪

米南加保族的巴東菜
米南加保族的巴東菜(3張)
米南加保族以擅長烹飪著稱,起源於西蘇門答臘省會巴東巴東菜是印度尼西亞美食的代表。巴東菜的最大特色是魚、肉、蛋、菜事先做好,用椰漿和特殊香料保鮮,客人隨到隨吃,方便快捷。巴東菜之所以能廣為流傳與米南加保人的性格密不可分。他們具有冒險精神,總是外出闖蕩,在異鄉非常懷念媽媽做的飯菜,因此慈愛的母親們會做許多家鄉菜讓外出的孩子帶着。人們常説,是媽媽的烹飪技術加上對孩子的疼愛,讓巴東菜越走越遠。 [4-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