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米仔蘭

(中藥)

鎖定
米仔蘭,中藥名。為楝科米仔蘭屬植物米仔蘭Aglaia odorata Lour.的枝葉。植物米仔蘭,分佈於福建、台灣、廣東、廣西、四川及雲南等地。具有祛風濕,散瘀腫之功效。主治風濕關節痛,跌打損傷,癰疽腫毒。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芸香目
楝科
米仔蘭屬
米仔蘭
分佈區域
福建、台灣、廣東、廣西、四川及雲南等地
中文學名
米仔蘭
採收時間
全年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2g;外用:適量
貯    藏
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

米仔蘭別名

樹蘭《台灣府志》,魚子蘭《廣州植物誌》,千里香《陸川本草》,蘭花米、珠蘭、木珠蘭《四川中藥志》,碎米蘭《廣西本草選編》,而子蘭、魚骨木《廣西藥用植物名錄》,秋蘭《台灣藥用植物志》,米蘭《貴州中草藥名錄》。

米仔蘭入藥部位

枝葉。

米仔蘭性味

味辛,性微温。

米仔蘭歸經

入肺、胃、肝經。

米仔蘭功效

祛風濕,散瘀腫。

米仔蘭主治

風濕關節痛,跌打損傷,癰疽腫毒。

米仔蘭相關配伍

治跌打骨折,癰瘡,(米仔蘭)枝葉9-12g。水煎服。並用鮮葉搗爛,調酒,炒熱外敷。(《廣西本草選編》)

米仔蘭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2g。
外用:適量,搗敷;或熬膏塗。

米仔蘭炮製

米仔蘭一、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採,洗淨,鮮用或曬乾。

米仔蘭二、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篩去灰屑。

米仔蘭形態特徵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4-7m。多分枝,幼嫩部分常被星狀鏽色鱗片。奇數羽狀複葉互生,長5-12cm,葉軸有狹翅;小葉3-5,對生,倒卵形至長圓形,長2-7cm,寬1-3.5cm,先端鈍,基部楔形,全緣,無毛。圓錐花序腋生;花雜性,雌雄異株;花萼5裂,裂片圓形;花瓣5,黃色,長圓形至近圓形,極香;雄蕊5,花絲合生成筒,筒較花瓣略短,先端全緣;子房卵形,密被黃色粗毛,花柱極短,柱頭有散生的星狀鱗片。漿果卵形或近球形,徑約1cm,幼時被散生的星狀毛,後變無毛。種子有肉質假種皮。花期6-11月。

米仔蘭生長環境

生於濕潤、肥沃的壤土和砂壤土林中,也常見栽培。分佈於福建、台灣、廣東、廣西、四川及雲南等地。

米仔蘭鑑別

米仔蘭一、藥材性狀

細枝灰白色至綠色,直徑2-5mm,外表有淺溝紋,並有突起的枝痕、葉痕及多數細小的疣狀突起。乾燥的小葉片長橢圓形,長2-6cm,先端鈍,基部楔形而下延,無柄;上面有淺顯的網脈,下面羽脈明顯,葉緣稍反捲。薄革質,稍柔韌。

米仔蘭二、飲片性狀

參見藥材性狀。

米仔蘭相關論述

1、《四川中藥志》:“花;解鬱寬中,催生,醒酒,清肺、醒頭目,止煩渴。”
2、《廣西藥植名錄》:“枝葉:治跌打癰瘡。”
[1-3]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2.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誌》:科學出版社,2013年
  • 3.    冉先德.《中華藥海》:哈爾濱出版社,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