簿记(bookkeeping),簿记 ,包括填制凭证、登记账目、结算账目、编制报表等。会计工作的初级阶段,仅限于事后的记账、算账,并没有形成记账、算账的理论,那时的簿记等于全部的会计。随着会计循环理论的建立和会计职能作用的不断扩大,会计工作从单纯的记账、算账,发展到对经济活动的事前预测、决策,事中控制、监督,事后分析、考核,簿记就成为会计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簿记一词最早见于宋代。在西方国家,英文簿记(bookkeeping) 是在本子上保持记录,即记账的意思,而会计(accounting)则是叙述理由,即说明为什么要这样记账。俄文在30年代有簿记和会计二词,30年代后出现簿记核算一词,由于原苏联把会计作为经济核算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传到中国翻译为簿记核算。
- 中文名
- 簿记
- 外文名
- bookkeeping
- 最 早
- 宋代
- 会计作用
- 叙述理由
- 来 源
- 作为经济核算组成部分
内容简介
播报编辑
50年代谅朽钻,中地立国会计中,一般将会计与簿记混用,这与当时把会计的作用局限于记盛棕脚账、算账的范围有关。到80年代初,随着对会计职能作用认识的拓宽,人们又逐照旬汽渐恢复了簿记的概念,并大大缩小了簿记恋设燥符试的范围,仅仅是指会计工作中对事后记账、算白宙危挨账那部分工糠寻巩作。
簿记分类
播报编辑
(3)确定本期损益的形式是以期末财产总值减去期初财产总值。单式簿记在欧洲中世纪之前和我国明代以前曾普遍采用。
中式簿记是“西式簿记”的对称,指我国历史上传统的记账、算账方法体系。其历史源远流长。《周礼.天官篇》有“岁会”、“月要”、“日成”的叙述;两汉时出现名为“簿书”的账册;宋元以后,吏办理报销或移交时编制“四柱清册”,簿记方法初具规模,以后传民间,逐渐发展成完整的中式簿记体系。早期的中式簿记,多为单式簿记。明清后,出现具有复式簿记性质的“龙门账”、“天地合账”;19世纪未受西式簿记影响,进一步发生变化。 20世纪30年代,徐水祚等提倡“改良中式簿记”,因其不能适应处理日益复杂的经济业务的要求,建国后逐渐被淘汰。其主要特征是:
(2)采用上收下付直栏式账页,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为计算标准,确定本期收益和费用;
(6)分类簿设有资本、生财、存货、往来等账户;
(7)月终,分别结算前期结转、本期共收、本期共付、本期结存,据以编制成表。
西式簿记是“中式簿记”的对称,指西方各国的记账、算账方法体系。早期的西式簿记,多为单式簿记。1494年,意大利学者卢卡.巴其阿勒在具《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最是论述簿记的世界名著中,系统地总结并提出复式簿记理论。清末,西式簿记通过日本传入我国。其主要特征是:
(6)计算损益的方法主要是收入和费用相抵;
释义
播报编辑
(1)(名)会计工作中有关记帐的技术。
(2)(名)符合会计规程的帐簿。
[同音] 不济、不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