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簫笛

鎖定
xiāo dí ㄒㄧㄠ ㄉㄧˊ簫笛 簫與笛。泛指管樂器。《舊唐書·音樂志一》:“ 麟德 二年十月,制曰:‘人數並依八佾,仍量加簫笛歌鼓。’” 宋 韓維 《答曼叔見謝穎橋相過之什》詩:“哀弦孤引四坐寂,繼以簫笛相諧和。”
中文名
簫笛
別    名
“貴州三寶”之一
分    類
竹管樂器,工藝品
材    料
貴州玉屏侗族自治縣出產的竹子
顏    色
古銅色

簫笛玉屏簫笛

玉屏簫笛
玉屏簫笛(5張)
玉屏簫笛用貴州玉屏侗族自治縣出產的竹子製成,遂因此而得名。玉屏簫笛是我國著名的傳統竹管樂器,以音色清越優美、雕刻精緻而著稱,它是玉屏當地侗、漢、苗、土家等多民族文化發展的結晶,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和工藝價值。玉屏簫笛,不僅是一種極好的民族樂器,同時也是一件高雅的工藝品,其歷史悠久,馳名中外。

簫笛溯源傳説

玉屏簫笛,不僅是一種極好的民族樂器,同時也是一件高雅的工藝品,其歷史悠久,馳名中外。玉屏簫笛已有幾百年的歷史。相傳三百年前,玉屏有一個姓鄭的人,在一次趕場時候認識了一個自稱"鹿皮大仙"的道人,他們兩人一見如故,情趣也十分相投,送結成為知己。道人時常在山上徘徊低吟,訴説他對當朝的不滿。有一天他從山上採來一根竹子,將它製成簫吹奏起來,引起知交的共鳴。不久道人要遠遊他鄉,便把製作簫笛的技藝傳給了這位姓鄭的朋友。從那以後,鄭家就開始自制自銷簫笛。可能這就是詩句"仙到玉屏留古調"的出處了。

簫笛工藝

玉屏簫笛從選料到製作十分講究。它是用當地一種特有的長在陰山溪旁少見陽光的水竹製作的。這種竹節長、肉厚,通根基本一致,只有人的拇指粗細。砍竹的時間很講究,一般是立冬後兩個月為好。因為這時的竹含水和糖分少,做出的簫笛不易開裂和黴變。
製作要求更是嚴格,從伐竹到製成有幾十道工序。最後在簫笛表面刻以詩畫。管身的古銅色彩刻上各種圖案、詩詞更顯得古樸典雅。玉屏簫笛中尤以"龍鳳屏簫"最受歡迎。它是雌雄成對的策管。雄的略粗,雌的稍細。吹奏起來雄簫音渾厚洪亮;雌簫又音色圓潤含蓄而雋永。雌雄合奏,好似一對情侶在合唱,是那樣的協調和諧,娓娓動聽。

簫笛傳承意義

玉屏簫笛,蜚聲海內外,是與茅台酒齊名的“貴州三寶”之一。早在公元一世紀時古玉屏所在地就有簫笛流傳。玉屏簫笛始制於明永樂年間,明、清兩朝被列為貢品,深受皇室垂青。。在一九一三年倫敦舉行的國際工藝品展覽會上獲得銀質獎。一九二三年,又在巴拿馬獲得金質獎。一九七九年榮獲輕工部優質產品稱號。玉屏簫笛不但暢銷全國,還遠銷東南亞、歐美等地。 關於玉屏簫笛還有着動人的傳説。有關玉屏簫的記載,首見於清乾隆《玉屏縣誌》:“平簫,邑人鄭氏得之異傳,音韻清越。善音者,謂不減風笙”。相傳,若干年前,由山東遷來玉屏安家的鄭氏,到鎮遠省親訪友。偶遇一鶴髮童顏的老道鹿皮翁,頓生敬意,與之結為知心朋友。老道來到鄭家沒多久,生了一場大病,鄭家待他如親人一般,煎湯送藥,殷勤照料。老道病癒後,兩人常出城遊覽。一日,遊經城北玉屏峯,見韓湘子呂洞賓張果老等八仙從東邊天際乘祥雲飄然而至,坐在石蓮峯山上吹拉彈唱。兩人匆匆趕往石蓮峯,只見羣仙吹奏樂曲、駕雲而去。二人尋找八仙蹤跡,拾到簫一支,是韓湘子的,直等到日影西斜,不見仙人歸,只好將神簫帶回家中。次日,他們又到城西南飛鳳山遊玩,見翠竹滿山,青鬱喜人。老道選取兩根鳳尾水竹攜回,製成簫笛一對,雌雄相配,聲調婉轉清幽。為表述感激之情,道人將製作簫笛的技藝傳授給了鄭家。雅好音律的鄭氏,喜出望外,視為傳家寶,代代相傳,世守其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