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簪白筆

鎖定
按漢代習俗,文官奏事,一般都用毛筆將所奏之事寫在竹簡上,寫完之後,即將筆桿插入耳邊髮際,以後形成一種制度,凡文官上朝,皆得插筆,筆尖不蘸墨汁,純粹用作裝飾,史稱“簪白筆”。
中文名
簪白筆
出    處
《中華古今注·簪白筆》
解    釋
未蘸過墨的新筆
讀    音
zān bái bǐ
“白筆”,未蘸過墨的新筆。以新筆作簪用,故名。漢代有“簪白筆”制度。漢代官員為奏事之便,常簪戴毛筆,即將筆桿末端削尖,插在頭髮裏,以備隨時取用。這種攜帶筆的方法,稱簪白筆。山東沂南東漢畫像石墓前室壁上,刻有祭祀圖,圖上持笏祭祀者,有的冠上都簪有一支毛筆。這是漢代簪白筆的事例。湖北雲夢秦筆上端,也削尖,可能秦時已有簪白筆的作法。晉以後,簪白筆制度不再行時,所以筆桿變短。
五代 馬縞 《中華古今注·簪白筆》:“簪白筆,古珥筆之遺象也。腰帶劍、珥筆,示君子有文武之備焉。”《宋史·輿服志四》:“立筆,古人臣簪筆之遺象。其制削竹為幹,裹以緋羅,以黃絲為毫,拓以銀縷葉,插於冠後。舊令,文官七品以上朝服者,簪白筆、武官則否,今文武皆簪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