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簡牘學

鎖定
“簡牘學”是研究簡牘歷史、制度及其所載圖文資料的學科(廣義的 “簡牘學” ,也包括對書寫材料為絲織品的帛書的研究) ,也是一門跨歷史學、考古學、古文獻學、語言文字學以及文物保護科學的新學科 [1] 
中文名
簡牘學
所屬學科
考古學

簡牘學定義

簡牘學是考古學分支學科。以出土古代簡牘及其文字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學問。內容包括文字考釋、簡冊復原、文獻勘校、簡冊制度和相關歷史的研究等,對古代史、古文字學、語言學、古典哲學和古文獻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2] 

簡牘學發展歷史

中國古代以竹木為主要書寫材料流行於魏晉以前,後為紙所取代。所見時代最早的簡屬戰國早期的曾侯乙墓竹簡,最晚則為甘肅、新疆等地所出唐簡, 數量已逾27萬枚。西漢前期發現的孔壁古文經及西晉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出土的汲冢竹書均屈先秦簡冊,惜皆散佚。 [2] 
20世紀初,西方探險家到中國新疆、甘肅等地進行所謂的探險活動,先後發掘出數以千計的漢晉簡牘,一時轟動全世界。從那以後的百餘年中,中國境內出土的古代簡牘總量已達數十萬枚之多,從時代上看包括了戰國、秦、兩漢、魏晉等時期的簡牘遺存。 [1] 
現代簡牘學研究始於20世紀初,簡牘的發現集中於西北地區,尤以1930年發現的萬枚居延漢簡最為重要,內容為屯戍士卒的簿籍和信札、契約等。王國維羅振玉於1914年出版《流沙墜簡》,王國維又作《簡牘檢署考》,奠定了簡牘學研究的基礎。 [2] 
1950年以後發現的簡牘資料多為科學發掘獲得,出土地點已不限於西北地區,戰國簡牘大批發現,內容也逐漸豐富,涉及卜筮祭禱記錄、屯戍及法律文書、公文契約、信札、遺冊、紀年記事文書、詔令檔案以及經、史與衙、道、墨、兵、農、雜、數術、方技各家典籍佚籍、文賦、律譜等,殊為珍異,是古史研究的項要史料。 [2]  到1970年代,“簡牘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被正式命名,其後該學科的發展日新月異,已成為當代之“顯學” 。 [1] 

簡牘學研究分類

百餘年的簡牘學研究實踐中,國內外學者已發表大量簡牘相關論著,成果豐碩。這些論著大致分為簡牘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兩個方面。 [1] 
基礎研究主要包括髮掘報告、圖版、釋文、註釋、索引、字編、參考文獻和論著目錄等。 [1] 
應用研究主要是運用新發現的簡牘材料,包括簡牘文字記載、實物以及器物、遺址、墓葬等諸多方面,結合傳世典籍研究當時的政治、法律、經濟、軍事、文化以及科技、民族關係、中外關係、語言、文字、書法等歷史文化的各個方面。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1] 
但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都屬於具體課題的專題研究,各自有其側重點,因而不能全面反映簡牘學的發展狀況。隨着簡牘學研究的發展,也產生了一些通論性的著作,但現有的此類著作,多屬對簡牘研究的諸多方面進行一般概述的“教科書” [1] 
參考資料
  • 1.    簡牘學大辭典[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5,55(02):2+177.
  • 2.    王巍. 中國考古學大辭典[M].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4: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