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簡本水滸

鎖定
簡本《水滸傳》,指的是古典小説《水滸傳》的版本系統中,“文簡事繁”系列的眾多版本的統稱,與以容與堂百回本等為代表的“繁本水滸”相對。
已發現的簡本水滸,主要都出版於明代,清代之後,因為簡本水滸文筆較繁本單調、編寫比較粗糙,已不再盛行,但仍有流傳。進入20世紀,隨着古典小説研究的發展,簡本水滸的版本學史料價值又再次引起了重視。
之所以稱為“文簡”,是指簡本水滸的文字比起繁本單調枯燥。而“事繁”則是指簡本水滸中首次出現了“徵田虎王慶”的情節,這兩處情節直到明朝晚期的袁無涯本120回本,才初次見於繁本系統的《水滸全傳》中(經過大幅度改寫)。
簡本水滸的代表版本為明萬曆二十二年《水滸志傳評林》(104回本)和明末崇禎元年《水滸忠義志傳》(115回本)等。有個別版本在清代被截取後半部分單獨刊行,稱為《徵四寇》。
簡本水滸的作者,根據各版本的署名,有署施耐庵的,有署羅貫中的,但似乎以羅貫中居多。 [1] 
中文名
簡本水滸
歸    屬
水滸傳
時    代
明、清
作    者
施耐庵
羅貫中

簡本水滸簡繁本的區別

簡本水滸 簡本水滸
一、簡本存在繁本所沒有的、不能允許的知識性錯誤。如《水滸傳》中有一名好漢朱貴的綽號,繁本作“旱地忽律”,幾種簡本分別作“旱地葱”、“旱地葱律”、“旱地葱佳”。據程穆衡《水滸傳注略》引《洽聞記》:“鱷魚一名忽雷,轉音為忽律,……在水中其惡如是,今在旱地,其惡又當何如?”鱷魚本是生活在水中的兇猛動物,如今卻爬上岸來了,所以叫旱地忽律。兩咱版本的異文,顯然由於是簡本的刊刻者不懂“忽律”本意而造成的錯誤,而決不會是繁本由“旱地葱”“發展”、“提高”為“旱地忽律”的。又如繁本“洪太尉誤走妖魔”中,洪太尉要真人開門看魔王甚麼模樣,真人攔阻,洪太尉説:“我讀一鑑之書,何曾見鎖魔之法!”徐震諤《讀〈水滸傳〉札記》引《湘山野錄》“襄陽無書,乞賜一監”的話,認為“一鑑”是“一監”之誤。“一監之書”,就是指國子監所刻書(所謂“監本”)的全部,可見這是洪太尉賣弄博學的話。而幾種簡本為:“我讀《通鑑》之書,何曾見鎖魔之法”(雙峯堂本),“我讀古聖之書,何曾見鎖魔之法”(漢宋奇書本),“我讀書人不曾見鎖魔之法”(出像本),説法不同,而犯知識性錯誤卻是一樣的。洪太尉是宋仁宗朝人,竟會讀到後世司馬光寫的《通鑑》,尤為荒唐可笑。這隻能解釋為,簡本是從繁本刪節而來,刪節者不明“一鑑之書”的意思,妄加改易,所以弄得笑話百出。
二、簡本存在繁本所沒有的情節上的漏洞。如前引“黑旋風斗浪裏白跳”,繁本先是寫李逵在岸上痛打張順,被宋江喝住,放跑了張順,然後方被張順誘上漁船;簡本只寫了張順水中淹李逵,未寫李逵岸上打張順,便使後文琵琶亭上兩人來與宋江相見時,李逵曰:“你也淹得我勾了。”張順曰:“你也打得我好了。”這後一句話沒有了着落。可見岸上打張順的內容也是原本就有,後來被簡本刪落了的。又如繁本寫武松在景陽酒店,前前後後共吃了十五碗酒,而簡本卻寫武松先吃了三碗,“酒家見武松全然不動,又篩三碗。武松吃曰:‘果的好酒。’吃的口滑,取出碎銀,還他酒肉,綽起稍棒便走。”比繁本少了三百多字,但武松卻只吃了六碗酒,就酒醉上湧起來了,這哪裏算得上什麼好漢?又如簡本寫武松打虎的經過:“那大蟲把兩爪略按一按,從空撲將下來。武松見大蟲撲來,卻閃在那大蟲背後。但是大蟲拿人,只是一撲、一掀、一剪,三般若捉不着時,氣性先自沒了一半。”比繁本少了一百多字,但只寫了大蟲的一撲,後頭的一掀、一剪,都沒有了,使“三般若捉不着時”,變成了空話。這些漏洞,總不能解釋為簡本原先就有、而後被繁本一一彌補,而只能解釋為繁本本無漏洞,簡本為圖省縮紙板,倉促刪改而造成的。
三、簡本同繁本相比,人物性格有許多不統一處。如王進本是謹慎恭謙的人,繁本寫他被高俅迫害,投史家莊,見史進拿條棒在那裏使,“王進看了半晌,不覺失口笑道:‘這棒也使得好了;只是有破綻,贏不得真好漢。’”而簡本卻是:“王進笑曰:‘只是有些破綻。’”沒有了“看了半晌”、“不覺失口”的交代,又少了話中肯定史進的意思,損害了王進的性格。又如李忠是個慳吝人,在桃花山做了大王,魯智深大鬧桃花村,被請上山來,住了兩天要行。簡本寫道:“李忠、周通曰:‘哥哥要去時,難以相留。’將出白銀十兩,送別去了。”一下子變得大方起來。而繁本卻是寫李忠周通要下山打劫錢財來為魯智深送行,魯智深怪他慳吝,便取了金銀酒器,從後山滾下去了。那麼,到底哪種本子是原本呢?對照簡本前文有關“智深到山上看景,只見四周險峻,只有一條路上去,四下裏都是亂草”的景物描寫,不正是為後文魯智深從後山滾下去做伏筆嗎?可見簡本是對繁本作刪削的結果。
四、簡本的文句有許多不完整處。如簡本寫陳摶處士聽説柴榮讓位於趙檢點登基,“心中歡喜,以手加額,在驢背上大笑。人問其故,那先生曰:庚申年間受禪開基,即位十七年,天下太平,自此定矣。”好像“庚申年間受禪開基”以下一段是先生的話。而繁本為:“心中歡喜,以手加額,在驢背上大笑,顛下驢來。人問其故,那先生道:‘天下從此定矣!’正應上合天心,下合地理,中合人和。自庚申年間受禪開基即位,在位一十七年,天下太平,自此定矣。”簡本亂加刪節,弄得文句破碎,痕跡非常清楚。又如簡本寫魯智深在五台山向漢子買酒吃:“漢子曰:‘我這酒只賣與做生活的吃,本寺長老已有法旨,不許賣與和尚吃;若是賣與你們吃時,便追去本錢,趕出廟去。俺們都是寺內本錢,住的又是村寺房屋,如何敢賣?’智深曰:‘灑家也不殺你,只要與你買酒吃。’”魯智深的話,顯得突兀。而繁本中,這段話前還有兩句對話:“智深道:‘真個不賣?’那漢子道:‘殺了我也不賣!’”這樣再接上魯智深説“灑家也不殺你……”,就十分自然了。這就足以證明,簡本是隻圖省縮,不顧文句的完整了。

簡本水滸簡繁本的關係

從總體上講,簡本是以繁本為底本刪節而成的,基本上不存在“改作”的問題,但也有一些例外。
首先,少量而必要的改作,正是為了更好地刪繁。如繁本寫王進為逃避高俅迫害,將殿帥府撥來的兩個牌軍一先一後差遣開去,從而從容脱身;而簡本卻改為:“當晚對兩個牌軍説:‘我因前日病患,許下酸棗門外岳廟香願,明日去燒香,你今晚先去買三牲,對廟祝説知。’二人先領令去了。”王進對兩個人説話,卻用單稱“你”,不當;買三牲應在早上,豈能今晚去買;話中稱“先去”,有“先”卻沒有“後”:這都是改作留下的漏洞;但這一改作,省去了一百五十多字,達到了省縮的目的。又如簡本敍林沖起解,寫了休書:“那娘子曰:‘他只慮我被高衙內那廝逼騙,故發此意,叫我嫁人。’當下吩咐錦兒把衣包交與林沖,近前拜了四拜,説曰:‘丈夫路上小心,莫只為妾,致有憂損。’道罷,自和錦兒去了。一刻間,只見錦兒走來報説:‘娘子歸家,自縊身死了。’張教頭與林沖聽罷,放聲大哭,昏絕在地,眾鄰救醒。張教頭曰:‘女兒既為你死了,省得你路上掛心。’林沖辭了泰山並鄰舍,自和公人去了。”這樣處理,不合情理之處十分明顯,但較之繁本以林沖上山後補敍方式交代娘子結局,簡本讓她在發配時即自縊身死,早早了結林娘子這一頭,目的也是為了避免章節的繁複。
其次,是詩詞的改作。如林沖雪夜上梁山,在酒店題詩,繁本為五言八句,排為四行:
仗義是林沖,為人最朴忠。
江湖馳聞望,慷慨聚英雄。
身世悲浮梗,功名類轉蓬。
他年若得志,威鎮泰山東。
而簡本則改為七言四句,排為兩行:
仗義林沖最朴忠,馳名慷慨聚英雄。
身世如今浮萍梗,他年得志鎮山東。
這一改作,目的仍為了省縮。所以,不能因為簡本在字句上與繁本稍有不同,就用“倘是刪存,無煩改作”來證明它是“草創初就”的本子。
但是,《水滸傳》的簡本與繁本二者之間,確有一個十分特殊的現象,因而使版本學家百思不得其解。這就是幾乎所有的簡本,包括一百十回本,一百十五回本,一百二十回本,一百二十四回本等,都有徵田虎、王慶的故事,而較早的幾種繁本,如嘉靖殘本、天都外臣敍本、容與堂本,都只有一百回,統統沒有徵田虎、王慶的故事。因為這個緣故,人們又把簡本稱為“文簡事繁本”,把繁本稱作“文繁事簡本”。後出的繁本,如袁無涯的《忠義水滸全傳》一百二十回本,雖然有了徵田虎、王慶的故事,但又與簡本中的相關部分不同;從種種跡象來看,倒可以證明是根據簡本中的田、王二傳改造而來的。
簡本水滸 簡本水滸
這就給“刪繁為簡”的理論出了一個難以迴避的題目:既然簡本是由一百回的繁本刪節而來的,那麼,為什麼至今沒有發現一百回的簡本呢?簡本中多出的部分,又是從哪裏“刪節”得來的呢?
對於這個問題,用單向的思維方式是無法解決的。儘管從總體上講,有無數的證據表明現存的簡本(除了其中的田、王二傳部分),是從現存的繁本刪削而成的;但是,現存的版本,並不等於全部曾有的版本,現存版本的“刪繁為簡”,並不等於歷史上就不曾有過“由簡到繁”的發展過程。
魯迅説:“《水滸傳》是集合許多口傳,或小本‘水滸’故事而成的。”(《中國小説的歷史的變遷》)既然如此,最初結成的《水滸傳》,應該是類似“説話人”底本即話本的作品,加上它的用“講史”的格局來聯綴“小説”的結構特點,都決定了它是粗線條的、提綱挈領的東西。這樣一種簡略的《水滸傳》,實際上並沒有多少可供閲讀的文學價值。隨着印刷出版業的發展和具有閲讀能力的人數的增加,客觀形勢促使有更高文學修養、同時又比較熟悉“説話”藝術的文人(以施耐庵羅貫中為代表),把那些在初期階段被捨棄了的具有豐滿的血肉的部分,通過藝術的再創作,重新添加到那已形成的軀幹和骨骼上去,於是便產生了《水滸傳》這樣一部真正傑出的藝術品。由“小本”到長篇鉅著,由近似話本的簡陋記錄到血肉豐滿的藝術傑作,正是最初的“由簡到繁”的發展過程。
那麼,有什麼證據説明上述“由簡到繁”的發展過程不是主觀的設想,而是客觀的事實呢?有的,這就是現存簡本中的田、王二傳。
長篇鉅著的《水滸傳》產生以後,一切最初的話本式的簡本,都因相形見絀而逐漸淘汰。但唯有殘留的田、王二傳,卻被書坊在“刪繁為簡”的過程中,匆忙地“增補”、“插增”到簡本中去,以“全傳”為號召,從而留下了最初簡本的原始形態。
現存和簡本中的田、王二傳,除了文詞蹇拙、體制紛紜,只錄爭戰之類的事實,沒有什麼性格描寫和細節刻畫之外,還有兩個顯著特點,證明它確是草創初就的東西:
一、簡本田、王部分,人物身分極為錯雜,如柳世雄,本為軍中都頭,卻“開客店生理”;龔正,本為捕盜官兵,卻開酒店;管營張世開,曾以賣理中丸為生;龐元,曾授光州昔利縣巡檢,卻因上任盤纏短缺,在街市使槍棒賣藥:諸如此類,寫的是官方人士,偏偏都同市民身分糾雜一起,這些現象,都表明是居於市民社會底層而缺少政治生活經驗的瓦舍藝人的所為。
二、簡本田、王部分,政治傾向也十分混亂,貶抑田虎、王慶的情緒並不強烈,相反,在具體描寫中,還有相當讚美同情的成分。如瓊英稱田虎為“草莽之君”,段三娘贊王慶“卻有仁義”,李傑為王慶定下三條軍令:“第一,不許殺人放火;第二,不許小嘍羅奪人妻女;第三,不許打劫客商。”儼然仁義之師。王慶勢窮,出奔沙漠,與眾將曰:“今日國破家亡,相從精兵猛將不留半個,是我該滅之日。爾眾斬吾首級獻與宋江,保汝眾之難,苦苦戀我,有何益也。”而田、王手下,均有將吏懷“忠臣不事二君”之心,為之殺身以殉。又有唐斌,乃回雁峯之強人,“不屬南北,獨自稱尊”,小説也予以肯定。這些,都屬於初期《水滸》的特色。
那麼,又有什麼證據説明簡本中的田、王二傳,不是簡本作者所另寫,而是把舊本的殘留“插增”到書中去的呢?證據就是簡本中田、王二傳與簡本自身的矛盾牴牾之處。主要表現在:
一、宋江等人官職的矛盾。平遼歸來,天子命省院等計議封爵,蔡京童貫奏曰:“方今四邊未寧,不可升遷。且加宋江為保義郎,帶御器械,正受皇城使;副先鋒盧俊義為宣武郎,帶御器械,行營團練使;吳用等三十四員加封為正將軍;朱武等七十二員加封為偏將軍。”但轉眼間,要敕諭宋江徵田虎,又降詔“特敕加宋江為平北招討使大元帥,盧俊義為招討副元帥,關勝為徵北正先鋒,呼延灼為副先鋒,吳用為行營正軍師,朱武為副軍師,公孫勝為正法真人,樊瑞為副真人,封女將扈三娘孫二孃顧大嫂為定遠夫人,安道全為行軍大醫,皇甫端為監馬大醫,其餘眾將盡封馬步指揮使。”及至奉命平王慶,又頒旨“封宋江為徵西大元帥,盧俊義為副元帥,吳用、喬道清、公孫勝為參謀,孫安、卞祥為總兵,餘俱封都指揮使。”然而到了最後徵方臘這關鍵一仗的時候,宋江卻被“封”為先鋒了。這種混亂情況説明了什麼呢?原來,以百回繁本為底本刪削而成的簡本的徵方臘部分,宋江也只是被封為先鋒使的;而原始簡本中的田、王二傳中,宋江卻是封為大元帥的,由於添加匆忙,於是就留下了先封大元帥,後來卻“加封”為先鋒使的矛盾。
二、徽宗、蔡京、高俅對宋江態度的矛盾。平遼歸來,蔡京等奏宋江“不可升遷”,天子准奏,功高不賞,是昏君奸臣一致的態度。到了徵田虎回來,雙峯堂卻寫蔡京、高俅在奏本中承認“宋江等功勞甚大”,“道君急宣宿太尉商議,敕令滿朝文武並護衞軍士,隨着鑾駕出城百里迎接”,並親自慰勞説:“元帥多收(受)勞苦,已建大功,寡人將何以報。”與前後文極不協調。
三、高俅童貫梁中書等人性格的矛盾。“燕青月夜逢道君”一回中,宋江送高俅下山,與眾商議:“我看高俅此去,未知真實。”吳用笑曰:“此人生的蜂目蛇形,是個轉面無恩之人。”而到了王慶一傳中,卻有“高俅恩報柳世雄”一回,敍高俅流落靈州靈璧縣,受柳世雄接濟,發跡以後,聽説柳世雄到來,對夫人曰:“恩人到此,快相見。”又對柳世雄説:“當初若非恩人,焉能到今。”並因要報柳世雄之恩,取銀五十兩要王慶讓總管之位與柳世雄,似非“轉目無恩”之人。
四、人物、年代的混亂錯誤。“宿太尉保舉宋江”一回中,童貫授大元帥之職,征討淮西,各處調選軍馬,選了“兩員良將酆美、畢勝為左右翼”,而酆美、畢勝二人,正是前文“宋公明兩贏童貫”中的梁山手下敗將,此處又被當作“良將”選來,豈非怪事?尤其可怪的是,王慶的姨兄範全,也成了田虎手下的大將,被張清一石子打下馬來。還有,簡本多不記年號,只有宋江平王慶回朝,雙峯堂大書:“宣和八年,張招討將宋江等功績奏聞。”(牛津大學所藏明代簡本《水滸》殘頁亦有此語)按宣和七年十二月,徽宗禪位於欽宗,第二年即為靖康元年,史無宣和八年。簡本人物、年號的混亂舛錯,可見一斑。
上述情況表明,簡本中的田、王二傳,確實是後來添加進去的;它與全書的舛錯牴牾,正可以證明,它是原始簡本的殘留,是《水滸傳》草創初就階段的產物。

簡本水滸版本演變

《水滸傳》的簡本和繁本的相互遞嬗,大體上經歷瞭如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有田、王而無遼國”之簡本,發展為“去田、王加遼國”之繁本。在這一階段中,文字上的由簡本發展為繁本,上面已經論及,現在着重談談內容上的從“有田、王而無遼國”發展為“去田、王而加遼國”的問題。按照“講史”的要求,作為一部長篇小説,《水滸傳》既要寫出宋江事的“興”,又要寫出宋江事的“廢”,所以如何處理宋江等人的結局,就成了一個至關緊要的問題。《宣和遺事》是這樣寫宋江的歸宿的:
……宋江統率三十六將,往朝東嶽,賽取金爐心願。朝廷無其奈何,只得出榜招諭宋江等。有那元帥姓張名叔夜的,是世代將門之子,前來招誘宋江和那三十六人歸順宋朝,各受武功大夫誥敕,分注各路巡檢使去也。因此三路之寇,悉得平定。後遣宋江收方臘有功,封節度使。
按照這種處理,宋江終於接受了朝廷的招安,並且立功封侯了。“招安──立功──封侯”,這一《水滸傳》結局的模式,幾乎為後世所有的《水滸傳》版本(除金聖嘆的貫華堂本之外)所遵循。在這一模式中,“招安”、“封侯”都沒有多少文章可做,唯有“立功”一節,卻有最大的可塑性。《宣和遺事》中的“收方臘有功”,自然算是一件大功,但還不足以顯示宋江的豐功偉績,於是在求“多”求“全”的心理支配下,增益附會,擴而大之,就是十分自然的事了。問題在於,如果要增益,先增益什麼部分的可能性更大呢?具體地説,是先增益遼國呢,還是先增益田、王二傳?袁無涯刊本《忠義水滸全書發凡》説:
古本有羅氏“致語”,相傳“燈花婆婆”等事,既不可復見;乃後人有因四大寇之拘而酌損之者,有嫌一百二十回之繁而淘汰之者,皆失。郭武定本即舊本移置閻婆事,甚善;其於寇中去王、田而加遼國,猶是小家照應之法,不知大手筆者,正不爾爾。
“發凡”中提到“四大寇”,宋江、方臘,再加上田虎、王慶,恰好湊足“四”之數,如無田、王而有遼國,就不足“四寇”了。田虎、王慶之“作亂”,與方臘同一性質,增益進去,更可以顯彰宋江的功績。天都外臣的《水滸傳序》認為“益以淮西、河北二事”,為“畫蛇之足”,也是這個意思。至於增益遼國,是性質完全不同的事情,這種導致《水滸傳》主題質變的更易,應是更為以後的事。總之,在《水滸傳》的演變過程中,田、王二傳是先於遼國被增益進去的。後來有人以田、王二傳為“蛇足”,將其本中刪去,又因種種客觀情勢的影響,加進了遼國的故事;而在此同時,《水滸傳》也完成了由簡本向繁本的演變過程。
第二階段,由“有遼國而無田、王”之繁本,刪節為“有遼國而無田、王”之簡本。《水滸傳》發展到“去田、王而加遼國”的百回繁本的過程,也是一個思想性和藝術性空前提高的過程。繁本的高度藝術成就,使以往一切原始的“有田、王而無遼國”的簡本黯然失色,開始處於被淘汰的境況,而大量以繁本為底本刪節而成的新的簡本紛紛出現。這時的簡本,也同它的底本一樣,也是“有遼國而無田、王”的。試以現存的袁無涯刊本《水滸全傳》同現存的簡本如雙峯堂本相比勘,兩者只有田、王二傳的部分完全不同,其餘部分(包括徵遼和平方臘)則基本一致;而以容與堂本同現存簡本中除田、王以外的部分相比勘,內容一致的程度就更大了(如兩者都沒有移置閻婆事)。簡本是以繁本為底本刪節而來的,繁本既然是“有遼國而無田、王”的,簡本當然也同樣是“有遼國而無田、王”的。
第三階段,在“添加改造後的田、王”之繁本產生的前後,又出現了“插增舊本田、王部分”之簡本。由於第一階段中一度流行的舊本的田、王故事的影響在社會上依然存在,百回的繁本由於缺少了田、王二傳,總不免給人以“不全”的感覺,這就是導致《全傳》本產生的契機。袁無涯本就是對第一階段被捨棄的簡本中的田、王部分改造後完成的。袁無涯本對田、王二傳的添加,在結構上銜接緊密,過渡自然,總的説來,是比較成功的。繁本對田、王二傳改造充實的新動向,對於關心和擴大簡本銷路的坊賈起了一種挑戰作用,也迫使他們考慮刻刊一種“全本”,來改變自己被動的局面。但簡本此時求“大”求“全”,卻遇到了一個先天的困難:簡本是由繁本刪削而來的,總不能等到繁本把田、王二傳改造好了之後,再依照來加以刪削吧?為了趕上甚至超過繁本,坊賈們就根本不顧舊本田、王二傳同全書的矛盾牴牾之處,匆匆將它“增補”、“插增”到裏面去了。增補的時間,就在繁本添加改造後的田、王二傳的前後,更大的可能是在這種繁本出現之前。因為事實證明,簡本把田、王二傳的舊本內容增補進去的時候,既沒有能夠依據袁無涯刊本改造後的田、王二傳進行刪削,也沒有參照袁無涯刊本對主體部分所作的修改加以相應的改動,它們是在沒有看到袁無涯刊本《水滸全傳》的情況下匆忙做完增補工作的。
以上對於《水滸傳》版本遞嬗過程的粗線條的勾勒表明:《水滸傳》的成書過程,遠比版本的遞嬗演變史要長得多,也早得多。現存的版本,並非曾經出現的版本的全部,現存版本的刻刊年代,也並非等於這一版本的產生年代。《水滸傳》各種版本之間的關係雖然極為複雜,但並不是神秘莫測的,只要抓住最足以判明誰為第一性,誰為第二性的關鍵問題,以辯證的可變的觀點而加以剖析,就一定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 [2] 

簡本水滸目錄

水滸忠義志傳
二十五卷,一百十五回。施耐庵編輯,明崇禎劉興我刊本。 [4] 
第一卷
第一回 張天師祈禳瘟疫 洪太尉誤走妖魔
第二回 王教頭私走延安府 九紋龍大鬧史家村
第三回 史大郎逃走華陰縣 魯提轄拳打鎮関西
第四回 趙員外重修文殊院 魯智深大鬧五台山
第五回 小霸王醉入銷金帳 花和尚大鬧桃花村
第二卷
第六回 九紋龍剪徑赤松林 魯智深火燒瓦礶寺
第七回 花和尚倒拔垂楊柳 豹子頭悞入白虎堂
第八回 柴進門招天下客 林沖棒打洪教頭
第九回 豹子頭刺陸謙富安 林沖投五莊客向火
第三卷
第十回 朱貴水亭施號箭 林沖雪夜上梁山
十一回 梁山泊林沖落草 汴梁城楊志賣刀
十二回 急先鋒東廓爭功 青面獸北京演武
十三回 赤發鬼夜卧靈官殿 晁天王舉義東溪村
十四回 吳學究説三阮撞籌 公孫勝應七星聚義
第四卷
十五回 楊志押送金銀擔 吳用智取生辰槓
十六回 花和尚單打二龍山 青面獸雙奪寶珠寺
十七回 美髯公智賺插翅虎 宋公明私放晁天王
十八回 林沖山寨大並夥 晁蓋梁山稱為主
十九回 梁山泊義士尊晁蓋 鄆城縣月夜走劉唐
第五卷
二十回 虔婆醉打唐牛兒 宋江怒殺閻婆惜
廿一回 閻婆大鬧鄆城縣 朱仝義釋宋公明
廿二回 橫海郡柴進留賓 景陽岡武松打虎
廿三回 王婆貪賄説風情 鄆哥不忿鬧茶肆
廿四回 王婆計啜西門慶 淫婦藥酖武大郎
第六卷
廿五回 鄆哥知情報武松 武松怒殺西門慶
廿六回 母夜丫坡前賣淋酒 武松遇救得張青
廿七回 武松威鎮安平寨 施恩義奪快活林
廿八回 施恩重霸孟州道 武松醉打蔣門神
廿九回 施恩三進死囚牢 武松大鬧飛雲浦
第七卷
三十回 都監血濺鴛鴦樓 武松夜走蜈蚣嶺
三十一回 孔家莊宋江救武松 清風山燕順釋宋江
三十二回 宋江夜看小鰲山 花榮大鬧清風寨
三十三回 鎮三山鬧青州道 霹靂火走瓦礫場
第八卷
三十四回 梁山泊吳用舉戴宗 揭陽嶺宋江逢李俊
三十五回 及時雨會神行太保 黑旋風斗浪裏白躍
三十六回 潯陽樓宋江吟反詩 梁山泊戴宗傳假信
三十七回 梁山泊好漢劫法場 白龍廟英雄小聚義
第九卷
三十八回 宋江智取無為軍 張順活捉黃文炳
三十九回 還道村受三卷書 宋江遇九天玄女
四十回 假李逵剪徑劫單人 黑旋風沂嶺殺四虎
四十一回 錦豹子徑逢戴宗 病関索街遇石秀
四十二回 楊雄醉罵潘巧雲 石秀智殺裴如海
第十卷
四十三回 楊雄大鬧翠屏山 石秀火燒祝家莊
四十四回 楊雄石秀投晁蓋 宋江一打祝家莊
四十五回 解珍解寶雙越獄 孫立孫新大劫牢
四十六回 吳用雙用連環計 宋江三打祝家莊
十一卷
四十七回 雷橫枷打白秀英 朱仝悞失小衙內
四十八回 李逵拳打殷天錫 柴進失陷高唐州
四十九回 戴宗智取公孫勝 李逵斧劈羅真人
五十回 入雲龍法破高廉 黑旋風探救柴進
五十一回 高太尉興三路兵 呼延灼擺連環馬
十二卷
五十二回 吳用使時遷盜甲 湯隆賺徐寧上山
五十三回 二山聚義打青州 眾虎同心歸水泊
五十四回 吳用賺金鈴吊掛 宋江鬧西嶽華山
五十五回 公孫勝芒碭降魔 晁天王曾頭中箭
十三卷
五十六回 吳用智賺玉麒麟 張順夜鬧金沙灘
五十七回 放冷箭燕青救主 劫法場石秀跳樓
五十八回 宋江兵打北京城 関勝議取梁山泊
五十九回 呼延灼計賺関勝 宋公明智擒索超
六十回 晁天王夢中顯聖 浪裏白跳水報冤
十四卷
六十一回 時遷火燒翠雲樓 吳用智取大名府
六十二回 宋江賞馬步三軍 関勝降水火二將
六十三回 宋江平伏曾頭市 晁蓋顯聖捉文恭
六十四回 東平悞陷九紋龍 宋江義釋雙槍將
六十五回 張清飛石打英雄 宋江棄糧擒壯士
六十六回 忠義堂石碣受天文 梁山泊英雄排坐次
十五卷
六十七回 柴進簪花入禁苑 李逵元夜鬧東京
六十八回 黑旋風殺黃小二 四柳村除斬淫婦
六十九回 燕青智撲擎天柱 李逵壽張喬坐衙
七十回 小七倒舡偷御酒 李逵扯詔謗朝廷
七十一回 吳加亮布五方旗 宋公明排八卦陣
七十二回 梁山泊十面埋伏 宋公明兩贏童貫
七十三回 宋江一敗高太尉 十節度議收水滸
十六卷
七十四回 劉唐放火燒戰舡 宋江兩敗高太尉
七十五回 張順鑿漏海鰍舡 宋江三敗高太尉
七十六回 燕青月夜遇道君 戴宗定計賺蕭讓
七十七回 梁山泊分金買市 宋江全夥受招安
十七卷
七十八回 宋江奉詔破大遼 陳橋馹揮淚斬卒
七十九回 宋江兵打薊州城 俊義大戰玉田縣
八十回 宋江大戰獨鹿山 俊義兵陷青石谷
十八卷
八十一回 兀顏光陣列混天像 宋公明夢授玄女法
八十二回 宋公明破陣成功 宿太尉頒恩降詔
八十三回 五台山宋江參禪 雙林渡燕青射雁
八十四回 宿太尉保舉宋江 盧俊義分兵征討
十九卷
八十五回 盛提轄舉義投降 元仲良憤激出家
八十六回 眾英雄大會唐斌 瓊英郡主配張清
八十七回 公孫勝訪羅真人 沒羽箭智伏道清
八十八回 宋江兵會蘇林嶺 孫安大戰白虎関
二十卷
八十九回 魏州城宋江祭諸將 石羊関孫安擒勇士
九十回 俊義計攻獅子関 景住暗認玉欄樓
九十一回 宋江夢中朝大聖 李逵異境遇仙翁
九十二回 道清法迷五千兵 宋江義釋十八將
九十三回 卞祥賣陣平河北 宋江得勝轉東京
九十四回 徽宗降勅安河北 宋江承命討淮西
廿一卷
九十五回 高俅恩報柳世雄 王慶被陷配淮西
九十六回 王慶遇龔十五郎 滿村嫌黃達鬧場
九十七回 王慶打死張太尉 夜走永州遇李傑
九十八回 快活林王慶使棒 叚三娘招贅王慶
九十九回 宋公明兵渡呂梁関 公孫勝法取石祈城
廿二卷
一百回 李逵受困於駱谷 宋江智取洮陽城
百一回 宋公明夜遊玩景 吳學究帷幄談兵
百二回 燕青潛入越江城 李雄敗死白牛鎮
百三回 孫安病死九灣河 李俊雪天渡越水
廿三卷
百四回 公孫勝馬耳山請神 宋公明東鷲山滅妖
百五回 宋江火攻秦州城 王慶戰敗走胡朔
百六回 公孫勝辭別居鄉 宋公明勅徵方臘
百七回 張順夜伏金山寺 宋江智取潤州城
廿四卷
百八回 俊義分兵宣州道 宋江大戰毗陵郡
百九回 寧海軍宋江弔孝 湧金門張順歸神
百十回 張順魂捉方天定 宋江智取寧海軍
廿五卷
百十一回 俊義分兵歙州道 宋江大戰烏龍嶺
百十二回 睦州城箭射鄧元覺 烏龍嶺神助宋公明
百十三回 盧俊義大戰昱嶺関 宋公明智取清溪洞
百十四回 魯智深杭州坐化 宋公明衣錦還鄉
百十五回 宋公明神聚蓼兒窪 徽宗帝夢遊梁山泊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