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簡明中國歷史讀本

鎖定
《簡明中國歷史讀本》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簡明中國歷史讀本》編寫組編著的中國歷史知識讀物,於2012年7月首次出版。 [1-2] 
該書知識含量豐富準確,體系結構系統完整,較廣泛吸收了史學研究成果,深入淺出、簡明扼要地敍述了上自中國境內遠古人類與文明起源,下迄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王朝滅亡的歷史,是集學術性、思想性和知識普及性為一體的作品。 [2] 
2012年9月,《簡明中國歷史讀本》入選“中宣部理論局中組部幹部教育局向黨員幹部推薦第七批學習書目”; [3]  2015年2月,入選“第二屆全國黨員教育培訓教材展示交流活動精品教材”; [1]  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中小學生閲讀指導目錄(2020年版)》。 [4] 
作品名稱
簡明中國歷史讀本
創作年代
現代
作    者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簡明中國歷史讀本》編寫組
類    別
中國歷史知識讀物
字    數
40.2萬字
首版時間
2012年7月

簡明中國歷史讀本內容簡介

該書分析和揭示中國歷史上諸種社會形態的性質、特點與演變,解析中國歷史上各個歷史時期重大的政治變遷、重大事件和人物活動的深層次原因,對上自中國境內遠古人類與人民的起源,下迄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覆滅的歷史進行了敍述。該書尤為重視發揮歷史的史鑑作用,用適度的章節、有重點的總結了中國歷史上治國理政的經驗教訓。對如何處理民族問題、邊疆問題、宗教問題,如何變革制度、關注民生利弊、懲治貪腐等均有所交代。 [5] 

簡明中國歷史讀本作品目錄

序:高度重視學習中華民族發展史——江澤民
緒論 中國歷史的發展道路
第一章 中國的原始社會與文明起源
第一節 古人類與舊石器時代
一 由猿到人的演變
二 中國的古人類與舊石器文化
第二節 新石器時代與遠古社會的演進
一 農業的起源與平等的農耕聚落社會
二 中心聚落的出現與社會不平等的產生
三 邦國文明的出現
第三節 古史傳説與遠古社會
一 三皇傳説的時代特徵
二 五帝傳説與遠古社會的演進
第二章 夏商西周時期
第一節 夏朝
一 夏王朝的建立
二 夏朝的國家結構與政治制度
三 二里頭遺址與夏文化的探索
第二節 商朝
一 商朝的建立和發展
二 商朝的政治制度
三 商朝的社會經濟
四 商朝的滅亡
第三節 西周
一 西周的建立和分封
二 西周的階級結構與社會經濟
三 西周王室的衰微
第四節 夏商西周時期的思想文化與科技
一 哲學思想
二 文化和教育
三 科學技術
第三章 春秋戰國時期
第一節 春秋五霸的迭興
一 平王東遷與諸侯爭霸
二 社會生產的發展和封建生產關係的出現
三 奴隸、平民反抗鬥爭與卿大夫奪權
第二節 戰國七雄的兼併
一 變法運動與政治改革
二 封建經濟的發展和封建生產關係的確立
三 兼併戰爭與秦王政統一中國
第三節 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文化與科技
一 諸子百家
二 文學和史學
三 藝術、體育和娛樂活動
四 科學技術
第四章 秦漢時期
第一節 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秦王朝
一 秦始皇與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封建國家體制的建立
二 鞏固統一的措施
三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
四 陳勝吳廣起義與秦朝的覆亡
第二節 西漢王朝的興衰
一 西漢的建立與漢初“黃老無為”政治
二 西漢前期與諸侯割據勢力的鬥爭
三 漢武帝的文治武功
四 西漢中後期政治
五 王莽改制與新莽的滅亡
六 西漢中後期的邊疆與民族關係
第三節 東漢的社會變動與王朝政治
一 東漢的建立與前期政治
二 豪族勢力的發展
三 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四 清議與黨錮
五 黃巾起義與東漢的滅亡
六 東漢的民族關係與對外關係
第四節 秦漢時期的社會與經濟
一 社會階級與階層
二 户籍、土地和賦役制度
三 農業與手工業
四 商品經濟
第五節 秦漢時期的思想文化與科技
一 經學與今古文之爭
二 史學、文學與藝術
三 佛教的傳入與道教的興起
四 科學技術
第五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
第一節 三國的建立與治理
一 曹操與曹魏政權
二 蜀漢建國與諸葛亮治蜀
三 孫吳立國江南
第二節 西晉的短暫統一
一 西晉的建立與統一全國
二 八王之亂與西晉滅亡
三 門閥制度與門閥士族的形成
第三節 十六國時期的北方形勢
一 “五胡”內遷與十六國前期的北方
二 後趙與前秦民族政策的差異
三 淝水之戰與北方再分裂
第四節 東晉門閥政治與南朝政權的交替
一 東晉建立與北伐西征
二 士族內爭與東晉門閥政治
三 南朝政權的嬗代
四 南朝寒人庶族興起與門閥士族衰敗
五 侯景之亂及其社會影響
第五節 北朝的社會發展與政治變遷
一 北魏統一北方與前期民族關係
二 孝文帝改革與北方民族融合
三 六鎮起義與北魏分裂
四 關隴集團與北方再統一
第六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經濟與階級關係
一 土地制度演變與北方社會經濟的曲折發展
二 移民浪潮與江南經濟開發
三 社會階級階層及勞動者地位
第七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思想文化與科技
一 思想與宗教
二 文學藝術
三 史學
四 科學技術
第六章 隋唐時期
第一節 隋的統一與滅亡
第二節 唐前期的昌盛
一 唐太宗與“貞觀之治”
二 女皇帝武則天
三 唐玄宗與開元盛世
第三節 唐後期的衰亡
一 安史之亂與藩鎮割據
二 朋黨之爭與宦官專權
三 王仙芝黃巢起義與唐朝的滅亡
第四節 隋唐政治制度
一 三省六部與使職差遣
二 科舉制的確立
三 律令格式的完備
四 府兵制與募兵制
第五節 隋唐社會經濟與階級結構
一 均田制及其崩壞
二 從租庸調製到兩税法
三 城市與商業
四 階級結構
第六節 隋唐民族關係與中外關係
一 突厥、回紇、西域
二 吐蕃、南詔、渤海
三 中外關係
第七節 隋唐時期的思想文化與科技
一 思想與宗教
二 史學與文學
三 藝術與科技
第七章 五代十國與遼、宋、西夏、金時期
第一節 五代十國與契丹的興起
一 五代更迭
二 十國割據
三 契丹的興起
第二節 北宋的建立和政治改革
一 北宋的建立及其局部統一
二 北宋的統治措施
三 北宋的統治危機與農民起義
四 王安石變法
第三節 遼、西夏、吐蕃、回鶻和大理
一 遼在北方的統治
二 西夏政權的興起和發展
三 吐蕃、回鶻和大理
第四節 金與遼、兩宋的對峙
一 金的建立與遼、北宋的滅亡
二 南宋與金對峙局面的形成
三 金的統治與滅亡
四 南北對峙局面確立後南宋的政局與滅亡
第五節 遼、宋、西夏、金時期的社會經濟與階級結構
一 社會經濟
二 階級結構
第六節 遼、宋、西夏、金時期的思想文化與科技
一 宋學
二 宗教
三 史學
四 文學藝術
五 科學技術
第八章 元代
第一節 蒙古族的崛起
一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草原與創立大蒙古國
二 蒙古西征與四大汗國的建立
第二節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
一 元朝的建立與全國統一
二 中央與地方行政
三 民族地區與邊疆的有效治理
第三節 民族等級制度及元政的衰敗
一 四等人制
二 元中後期的政局與吏治敗壞
第四節 元代的經濟與階級關係
一 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二 土地制度和階級關係
第五節 元代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一 思想與宗教
二 史學、文學與藝術
三 科學技術
第九章 明代
第一節 明朝的建立與鞏固
一 元末羣雄並起與朱元璋建立明朝
二 君主專制統治的加強
三 屯墾與賦役制度的建立
四 明成祖對民族地區與邊疆的經營
第二節 明中期政治制度的演變
一 從仁宣之治到弘治中興
二 內閣制度與宦官參政
三 巡撫總督制度的建立
第三節 明後期的危機與張居正改革
一 明後期的政治危機
二 南倭與“北虜”
三 張居正改革
第四節 明代的商品經濟與資本主義萌芽
一 商品經濟的繁榮與市民階層的崛起
二 海外貿易與白銀流入
三 資本主義萌芽
第五節 明朝的滅亡與清兵入關
一 明末的政治腐敗
二 滿族的崛起和後金與明朝的戰爭
三 李自成起義與明朝滅亡
四 清兵入關與山海關之戰
第六節 明代的中外關係
一 鄭和下西洋
二 明朝與朝鮮、日本及中亞的關係
三 明朝與歐洲的接觸
第七節 明代的思想文化與科技
一 思想與宗教
二 文學藝術及文化事業
三 科學技術
第十章 清代前期
第一節 清朝定鼎北京與全國統治的確立
一 清朝的建立與清初各地抗清運動
二 統治集團的內部鬥爭與少年君主親政
三 平定三藩之亂與統一台灣
第二節 康雍乾時期民族地區和邊疆的穩定
一 康熙帝親征噶爾丹與驅準保藏
二 雍正帝穩定民族地區與邊疆的措施
三 乾隆帝的平準平回與統一天山南北
四 民族地區和邊疆的行政管理與清朝的民族政策
第三節 清代前期的中央與地方行政制度
一 中樞輔政機構和中央行政機關
二 地方直省行政機構
第四節 清代前期的賦役制度與社會經濟
一 賦役制度的改革
二 社會經濟的發展
三 人口膨脹與社會階級矛盾的激化
第五節 清代前期的中外關係
一 清朝與鄰近各國的關係
二 清政府對入華傳教士及天主教的政策
三 英國使團來華與中英衝突
第六節 清代前期的思想文化與科技
一 清初啓蒙思潮與三大思想家
二 清廷的文化政策
三 思想學術
四 文學藝術
五 科學技術
第十一章 清代後期
第一節 列強侵華與國勢衰微
一 兩次鴉片戰爭與《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
二 中法戰爭與《中法新約》的簽訂
三 中日甲午戰爭與《馬關條約》的簽訂
四 八國聯軍入侵與《辛丑條約》的簽訂
第二節 主權淪喪下晚清社會與政治制度的變化
一 洋貨入侵對封建自然經濟的衝擊
二 晚清政治制度的演變
第三節 人民大眾反抗鬥爭與志士仁人的救亡圖存主張
一 三元里人民反英鬥爭
二 洪秀全與太平天國起義
三 捻軍起義與義和團運動
四 志士仁人的救亡圖存主張
第四節 洋務運動求強求富的嘗試
一 “同光新政”與洋務運動的興起
二 編練海陸軍與興辦工礦、交通、新式學堂
三 洋務運動的破產
第五節 民族危機的空前嚴重與變法維新的失敗
一 瓜分中國的狂潮與《時局圖》
二 戊戌變法及其失敗
三 康有為《大同書》對君主專制制度的抨擊
第六節 清末“新政”的夭折與辛亥革命的爆發
一 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與廣州起義
二 清末“新政”與“預備立憲”的夭折
三 辛亥革命爆發與清帝退位
參考書目
參考圖目
後記 [6] 

簡明中國歷史讀本創作背景

為落實江澤民同志要求全黨全社會應重視學習中國歷史的重要指示,201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組織歷史學者編寫了《簡明中國歷史讀本》。 [7] 

簡明中國歷史讀本作品思想

第一、堅持用唯物史觀指導歷史研究。觀察歷史的角度很多,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觀察歷史,往往會得出不同的、甚至完全對立的結論。因此,立場和方法問題,始終是歷史研究的根本問題。在歷史研究的眾多理論和方法中,唯物史觀是科學的方法,也是中國共產黨人須臾不可離開的理論武器。正是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中國史學工作者對社會、歷史、文化的整理與研究取得了長足進步,產生了以郭沫若為代表的一大批馬克思主義史學大家,取得了一大批傳諸久遠的優秀成果,形成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歷史學基礎理論體系,為新時期人們更加全面、深刻地認識社會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該書在理論和方法上,沒有盲目追隨所謂“國際主流學術”的時髦,沒有披上形形色色的所謂現代學術理論和方法的外衣,堅持用唯物史觀觀察歷史,觀察社會,按照社會形態的變遷,比較完整地揭示了中國歷史的主要發展路徑。方法科學,論證周密,資料可靠,顯示了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科學風範和強大生命力、感召力。
第二、史學研究成果的重要展示。沒有創新,學術就會死亡。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史學研究在一系列問題上取得了重要進步,獲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限於種種原因,這些成果往往沒有在通史類著作,特別是通俗讀物中得到很好體現。該書吸取了史學界有關中國歷史的研究成果,展現了2012年史學研究的主要趨勢。如史學界有關早期國家的研究,已經形成一定的影響,該書積極利用該概念在國家起源與形成方面的分析優勢,從新的視角,對中國早期文明與國家的形成做了詳細的深入討論。再如,對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特別是“郡縣制度”形成的研究,過去史學界往往較多地關注秦漢時期,對春秋戰國時期的研究成果關注較少,而該書吸取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有關研究成果,較好地揭示出郡縣制度形成的完整鏈條。在歷史資料的運用上,該書也有不少進步,如吸收了簡帛的新材料,等等。此外,對一些重要人物、事件、社會現象的描述和評價,該書也儘量參考或借鑑了史學界新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前沿性。
第三、清晰、完整地勾勒出中國歷史的主要脈絡。中國是世界上重要的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該書用40萬字的篇幅,儘可能全面、準確地勾勒出了從遠古到清朝滅亡的主要歷史線索,舉凡政治、經濟、軍事、民族、文化、中外關係等重要方面,都有反映。 [8] 

簡明中國歷史讀本作品影響

所獲榮譽
2012年9月,《簡明中國歷史讀本》入選“中宣部理論局中組部幹部教育局向黨員幹部推薦第七批學習書目”。 [3] 
2015年2月,《簡明中國歷史讀本》入選“第二屆全國黨員教育培訓教材展示交流活動精品教材”。 [1] 
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中小學生閲讀指導目錄(2020年版)》。 [4] 

簡明中國歷史讀本作品評價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楊共樂:該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主持編寫,脈絡清晰,篇幅適中,知識豐富。堅持唯物史觀為指導,用經濟和階級分析的方法闡析中國歷史的重大政治變遷,總結歷代治亂興衰的經驗和教訓,深挖歷史發展背後的深層次原因,對於領導幹部和黨員羣眾瞭解中國國情很有幫助。 [5] 
中央直屬機關黨校副校長、巡視員倪高純:一個民族的歷史深刻影響着一個民族的現在和未來。該書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信息豐富,但簡明扼要、語言精練,適合廣大黨員閲讀學習。對中華五千年文明史進行了梳理,有重點地總結了中國歷史上治國理政的經驗教訓,還對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中華燦爛文明作了深刻闡述。 [5] 

簡明中國歷史讀本出版信息

書名ISBN作者出版社出版時間
簡明中國歷史讀本9787500490036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簡明中國歷史讀本》編寫組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7月 [1-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