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篦齒短腸蕨

鎖定
篦齒短腸蕨(Diplazium hirsutipes B. K. Nayar & S. Kaur)是蹄蓋蕨科雙蓋蕨屬的一種植物,是中國的特有植物。分佈於中國大陸的雲南、西藏東南部等地,生長於海拔1800-2700米的山地常綠闊葉林下。根狀莖多態,細長橫走、橫卧或斜升至直立,直立者連同殘留的葉柄基部直徑約3釐米,先端和葉柄基部密被鱗片;鱗片線形,長約1.5釐米,黑褐色,膜質,邊緣有黑色的狹邊並有稀疏的小齒;葉遠生、近生至簇生。
中文名
篦齒短腸蕨
拉丁學名
Diplazium hirsutipes B. K. Nayar & S. Kaur [2]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木賊綱
水龍骨目
蹄蓋蕨科
雙蓋蕨屬
篦齒短腸蕨

篦齒短腸蕨形態特徵

篦齒短腸蕨葉子

篦齒短腸蕨
篦齒短腸蕨(3張)
能育葉長達1米;葉柄長16-30釐米,直徑3-4毫米,基部褐色,向上禾稈色,全部被線形褐色鱗片,向上部鱗片漸縮小並較稀疏,上面有淺縱溝;葉片矩圓狀闊披針形,長達50釐米,中部寬達25釐米,羽裂漸尖的頂部以下一回羽狀;側生羽片達25對,接近,基部2-3對稍縮短,略斜向下,無柄,披針形,中部的長達14釐米,寬達2釐米,先端長漸尖,基部截形,兩側篦齒狀深裂;裂片達22對,近平展或斜向上,矩圓形,長約8毫米,寬約4毫米,先端圓形,邊緣有鋸齒或缺刻,少有全緣;葉脈明顯,羽狀,每裂片有小脈約7對,小脈單一,偶為二叉,斜展。葉為紙質,幹後褐色,兩面光滑;葉軸暗禾稈色,上面有縱溝,葉軸和羽軸下面被黑色或褐色線形鱗片。 [3] 

篦齒短腸蕨孢子

孢子囊羣粗線形,每裂片有1條至5對,生於小脈下部,接近裂片主脈,遠離邊緣,大多單生,在裂片基部上側1脈通常雙生;囊羣蓋與囊羣同形,褐色,厚膜質,全緣,宿存。孢子豆形,周壁透明而寬,具少數褶皺。

篦齒短腸蕨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1800-2700米的山地常綠闊葉林下。

篦齒短腸蕨分佈範圍

分佈於雲南(文山、屏邊、金平、元陽、新平、雙柏、景東、漾濞、永德、鎮康、瀘水、貢山)、西藏東南部(察隅、墨脱)及南部(定結),越南、緬甸北部、不丹、錫金、尼泊爾東部及印度東北部(大吉嶺)也有分佈。模式標本採自尼泊爾東部。 [1] 

篦齒短腸蕨相似植物

篦齒短腸蕨
篦齒短腸蕨(5張)
本種過去一直被認為是印度東北部喀西丘陵 (Khasya)產的 Allantodia stoliczkae (Bedd.) Ching 的變種,其實後者的形體較大,羽片寬2.5-3.5釐米,基部1對比其上的為長,葉柄及葉軸光滑,易與本種區別。與本種相似的另一種為南洋羣島產的 Allantodia sorzogonensis (Presl) Ching, 但其羽片較寬,有明顯的柄,葉軸近光滑,孢子囊羣較長,達到葉邊,故易區別。
參考資料